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中國遷移流動人口統計口徑比較

2024-01-01 00:00:00周皓
人口與經濟 2024年4期

摘 要: 統計口徑是認識中國人口遷移流動的基礎與根本。不同統計口徑對應不同的遷移流動人口以及不同的樣本結構。以“統計口徑—總量結果”為內在邏輯,首先比較討論普查視角下的三種口徑,以正確認識各統計口徑的含義與特點;繼而利用第五、第六和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重新估計不同統計口徑下的遷移流動人口比例,以真正認識中國人口遷移流動的整體強度,加深對中國遷移流動人口的認識。文章認為:戶籍口徑和出生地口徑作為非時期指標具有時間累積效應,五年前常住地口徑存在混合樣本屬性和未包括縣內遷移流動人口的低估問題等;目前仍然沒有一種口徑能夠合適準確地描述中國遷移流動人口的規模與比例;有關遷移流動人口的統計口徑亟須調整,需要在明確調查對象、完備登記信息的原則下強調空間范圍、時間性以及中國社會制度背景這三個統計口徑的調整標準。同時,文章建議應加強人口負增長條件下的中國人口遷移流動趨勢研究。

關鍵詞:人口遷移;人口流動;統計口徑;普查數據

中圖分類號:C9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149(2024)04-0032-13

DOI:10.3969/j.issn.1000-4149.2024.00.031

如何認識中國人口遷移流動的規模與強度?如何認識中國遷移流動人口的內部結構?如何更準確地使用普查數據描述流動人口強度、結構及其變化?這些問題涉及對當前乃至未來一段時間我國人口遷移流動的基本認識與發展趨勢的判斷,更關涉對人口遷移流動與社會經濟發展關系的理解與判斷。其中,統計口徑是根本,樣本結構是基礎。只有從統計口徑出發,深刻認識不同統計口徑之間的區別及各自存在的潛在問題,真正理解各種統計口徑之下的遷移流動人口的內部結構及其差異性,并根據不同的研究目標選擇合適的分析樣本,才有可能真正揭示遷移機制、動因與后果,才能真正理解中國的人口遷移流動。

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以下簡稱“七普”,“四普”、“五普”、“六普”簡稱下同)數據表明:戶籍口徑下,我國人戶分離人口規模達49276萬人,其中市內人戶分離規模達11694萬人,跨越鄉鎮街道以上行政區域的流動人口規模已達37582萬人(占我國總人口的26.62%);其中省際流動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8.8%[1];五年前常住地口徑之下(根據長表人口計算),“本省其他縣市區”和“省外”的人口共為5761821人,占長表合計人口(131271202人)的8.32%,其中省際遷移流動人口占3.93%[2];出生地口徑之下(根據長表人口計算),我國人口終身遷移比例(居住在出生地(縣、市、區)以外的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比例)為22.60%,其中省際終身遷移人口占10.28%[2]。三種口徑之間的差異如此巨大,那么到底哪個口徑真正表示我國的人口遷移流動強度?

近期有許多研究關注了我國人口遷移流動的定義問題。如朱宇等曾討論了“人口流動”在測量人口遷移流動事件時的五大失效和失真問題,并指出應擴大采用五年前常住地口徑以便于國際比較[3];嚴善平將三種統計口徑分別定義為終身遷移、期間遷移和人戶分離遷移,并分別釋明各自屬性特征[4];丁金宏試圖結合三種統計口徑間接估計中國人口遷移流動的總量問題[5]。這些研究對澄清和解釋目前中國人口遷移流動狀況(總量估計與結構分析)提供了基礎。雖然周皓曾從人口普查角度討論了中國遷移流動人口的統計口徑問題[6],并指出,五年前常住地中戶口遷移人口與流動人口、戶籍口徑下的流量(在流入地居住不滿五年)與存量(在流入地居住五年以上)流動人口存在顯著的結構性差異;但沒有對官方發布的遷移人口指標的屬性特征、局限性展開研討[4],也未深入比較不同口徑定義下不同類別的遷移流動人口的結構差異。

正因統計口徑事關中國人口遷移流動的測量與代表性,也事關后續的相關研究(特別是樣本結構與因果推斷)和政策服務,本文將首先比較與討論中國遷移流動人口的不同統計口徑,以正確認識各統計口徑的含義與特點;并利用2000年以來的三次人口普查數據,重新估計三種統計口徑之下中國遷移流動人口的總體比例及各口徑間的相互關系,以真正認識中國人口遷移流動的整體強度,加深對中國遷移流動人口的認識。

一、中國遷移流動人口統計口徑的比較

國際通用的人口遷移(migration)統計口徑一般包括出生地、五年前常住地和最近一次遷移[7]。本質上,遷移流動的統計標準是常住地是否改變。只是在戶籍制度作為社會基本制度的中國社會情境之下,我國的人口遷移流動概念在國際通用定義的基礎上由于加入戶籍而使常住地的識別變得相對較為復雜。

按照目前國內學界的共識,遷移人口一般系指戶口登記地隨居住地發生改變的人口。當然在研究對象同時包含遷移人口與流動人口時,有些研究也使用遷移人口這一概念來統領,這時需要特別注意該研究中的遷移人口是不是純粹意義上的戶籍遷移人口 例如“返遷”一詞則并非指返回原戶籍登記地,許多情況下是指返回戶籍登記地的流動人口。在中國的情境之下,它并不與遷移對應,而與流動對應。。流動人口則是戶口不在本地,但在本地居住半年以上的人口,或者是戶口不在本地、在本地居住不足半年,但離開戶口登記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即對應普查中的第二、三條款人員;它需要符合以下三個條件:①行政邊界上,常住地至少要跨越鄉鎮街道;②時間上須在流入地居住滿半年以上;③戶口登記地未發生變化(且不同于現住地)。

從普查角度看,我國自“五普”以來,人口遷移流動主要包括三種統計口徑:出生地、五年前常住地和戶籍登記地。但“五普”、“六普”、“七普”之間在某些具體選項上存在一定的差異。其中,①出生地口徑是出生地點與現住地之間的比較,其中的選項包括:本縣(市、區、旗)、本省其他縣市和省外三個選項。②五年前常住地登記了五年前“11月1日常住地”,選項包括“1.本縣(市、區、旗)”和“2.其他地區”(要求填寫具體省市縣地址)。③最后是戶籍登記地口徑(簡稱戶籍口徑):“五普”中,這一口徑以“戶口登記地”和“最近一次來本地居住時間”為標準;“六普”和“七普”則以“戶口登記地”和“離開戶口登記地時間”為標準,即:戶口登記地在“3.本縣(市、區、旗)其他鄉鎮街道”或“4.其他縣(市、區、旗)”(登記具體省市縣),且離開戶口登記地時間選擇“半年以上”(對應第3—9選項);這個定義類似于“四普”中“二三款”人,也是目前使用最為廣泛和普遍的定義。有關定義可參考歷次普查問卷和相關文獻[6]。

針對上述定義,需要強調以下幾點:

①遷移人口與流動人口這兩個概念在中國情境下不應混用。中國情境下,遷移人口與流動人口的根本區別就在于戶口登記地是否隨居住地而改變,并由此導致遷移人口與流動人口存在著根本性的特征與結構差異[8]。

②“六普”和“七普”無法真正識別戶口遷移人口,這是因為“六普”和“七普”登記的是“離開戶口登記地時間”,而非戶口遷入或來本地居住的時間。相反,“五普”登記了最近一次來本地居住的時間,從而可以將戶口在本地的常住人口區分出一直居住本地和近年來遷入戶口的遷移人口[6]。

③正因為出生地口徑和五年前常住地口徑無法區分遷移與流動人口,并為簡化起見,許多研究會以遷移人口來統一稱謂這兩種口徑之下的遷移流動人口。但這兩個口徑都同時包含了遷移人口與流動人口,因此,不同研究間的比較需要注意遷移人口在研究中的定義及研究對象。

④相應的,本文建議三種口徑可以對應三種不同的稱謂以示區分:出生地口徑對應終身遷移人口;五年前常住地口徑對應遷移流動人口;而戶籍口徑則對應流動人口。

此外,這三種口徑在時間與空間方面存在一定的差異性特點,并對遷移流動人口總量的估計產生不同的影響。

時間方面,出生地口徑和戶籍口徑都具有時間累積效應,表現為存量概念;而五年前常住地則是固定時間點之間的比較,具有時期性的流量特征。以出生地口徑為例,該口徑只比較了出生地點與現居住地之間的關系。如對于一位80歲老人而言,他的遷移流動既可能是在60年以前,也可能是在近幾年。因此,出生地口徑的統計結果匯集了各個歷史時期的遷移流動,具有時間累積效應,且帶有明顯的歷史印記[9]。戶籍口徑也類似,流動人口可能已在流入地居住了一輩子(如某些無戶口的老人),也可能是在改革開放之初就流入本地,或者是普查前某一個較近的時間點流入本地。因此,戶籍口徑同樣具有時間累積效應。正因如此,周皓在討論年齡別流動率的歷史變化時將流動人口按照離開戶口登記地時間區分為“流量流動人口”(普查前五年內離開戶口登記地的流動人口)和“存量流動人口”,并使用流量流動人口來表示時期性的流動人口規模及相應特征等[10]。

區分流量與存量的意義不僅在于它可以清楚地表示普查前某一段時期內的人口流動狀況,而且這種流量流動人口的定義既為后續的人口預測及相應的人口流動特征的討論提供相對更為準確的基礎數據,也可以解決朱宇等提出的失真與失效的多數問題 當然朱宇文章中提出的第2點“基于‘人戶分離’判定的人口流動數據系統性地遺漏了首次流動后的后續遷移流動”問題,事實上是三種口徑的通病所在。如五年前常住地口徑只能測量得到五年前的流出地與現居住地,亦無法了解其中的流動經歷。[3]。

空間方面,跨越鄉鎮街道是人口遷移流動的判斷標準之一。但目前只有戶籍口徑可以識別出縣內跨鄉鎮街道、省內縣際和省際這三種地域范圍的流動人口;出生地口徑和五年前常住地口徑只能識別出省內縣際和省際這兩類遷移流動人口。因此,雖然五年前常住地口徑是一個時期指標(以五年為時間標準)(2015年“小普查”時還調查了“一年前常住地”),有助于從時期角度了解中國人口遷移流動的情況,但需要注意該口徑存在兩個缺陷:其一,混合樣本屬性[6];其二,忽略了在我國人口遷移流動中占據重要地位的“縣內跨鄉鎮”的遷移流動,從而會顯著低估中國人口遷移流動的規模與強度。正因為五年前常住地口徑存在這兩個缺陷,在使用時需要特別小心。當然,這兩個缺陷可以通過一定的方法來予以彌補:對于混合樣本屬性問題可以通過識別該案例的戶口登記地是否與現居住地相同來解決(但仍然很難有效識別遷移與返遷人口);而后者則可以通過改變普查選項的設計來解決(即增加縣內其他鄉鎮的選項)。

對遷移流動人口總規模的估計方面,出生地口徑和戶籍口徑由于時間累積效應而無法估計時期的遷移流動人口規模;雖然周皓曾提出使用“流量流動人口”的概念,但它只是剔除時間累積效應、使戶籍口徑更符合時期指標的簡單改進,卻未從根本上改變由于忽略了遷移人口而導致低估的問題[10]。而五年前常住地口徑雖然是時期指標,卻存在混合樣本屬性和由于未包括縣域內的遷移流動人口而導致的低估問題(當然,這一問題可以通過改進普查題項與選項來解決)。可見這三種統計口徑都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均無法真正有效地估計年度性或時期性的中國人口遷移流動規模與強度。因此,在使用人口遷移流動概念時,應該對這些概念及相應的研究對象有清醒的認識與辨別,如此才有可能真正認識中國的人口遷移流動。正如周皓所提出的,普查題項最好能增加離開戶口登記地后的流入地及最近一次遷移流動時間[6]。而最近一次遷移流動時間,既能結合戶籍口徑體現中國特色,又能有效識別遷移人口與流動人口,并能與國際標準相一致。

由此,三種口徑之間的關系其實并非那種純粹的包含關系,即出生地口徑下的終身遷移人口并非包含了其他兩種口徑,即三種口徑既有相互重合部分,又有相互區分部分(見圖1)。如果從結果來看(見表1),2020年“七普”中出生地口徑下的終身遷移人口比例為22.60%,而戶籍口徑下的流動人口比例則達到26.62%,顯然出生地口徑無法完全包括戶籍口徑,這既可能是因為出生地口徑未包括縣內的遷移流動人口,同時也是因為它未包括那些出生在本地的流動人口(如出生在流入地的流動兒童等),這一點是需要修正的。

二、基于不同統計口徑的遷移流動人口比例重估

1.三種口徑之下中國遷移流動人口比例的重新估計

表1給出了三種口徑之下中國遷移流動人口比例的估計結果。之所以給出這些估計結果,主要目的在于說明三種統計口徑存在上述討論中所提及的各種問題。

首先,三種口徑所得的結果之間存在量級的差別。出生地口徑和戶籍口徑下所得到的遷移流動人口比例,遠高于五年前常住地口徑的結果。以“七普”為例,出生地口徑的比例達22.6%,戶籍口徑的比例為26.62%;但五年前常住地口徑下,中國遷移流動人口的比例僅為8.32%,相當于每年的比例僅為1.664%,這一比例相對而言是極低的。而這種量級差異是由出生地口徑和戶籍口徑的時間累積效應引起的,因此,五年前常住地作為時期指標,與這兩種口徑并不存在可比性。

其次,最能體現出生地與戶籍兩種口徑的時間累積效應的,是歷次普查中這兩種口徑的結果在逐步遞增。不論是歷次普查中各口徑下合計的比例,還是分省內與省際的比例,在歷次普查中都呈現出逐步上升的趨勢。如出生地口徑下,終身遷移人口的比例從2000年的14.77%,上升到2010年的17.02%,繼而上升到2020年的22.6%。戶籍口徑下,流動人口比例的提高幅度更大,從2000年的10.56%提高到2020年的26.62%。雖然戶籍口徑下的流動人口內部存在著替代性(即老一批的流動人口退出流動狀態的同時,有更多新的流動人口加入流動人口中),但由于是時間累積而成的存量,因此,其規模或比例都在不斷擴大。其實這一點也可以從年齡別流動率的變動中得以發現 [10]。

再次,某種意義上,到目前為止,中國人口仍然具有相對的凝固性[9,12]。按照出生地口徑,僅有22.6%的人離開了出生地而成為終身遷移人口;按照戶籍口徑,也僅有26%左右的人處于流動狀態。這種狀況說明絕大部分人口并未離開過本鄉鎮街道(當然其中有一部分可能是流出或遷出后的重新返回的返遷人口)。但無論如何,這一比例相對而言仍然是較低的,而且上述兩個比例均為時間累積結果。從戶籍口徑下流量流動人口平均每年的流動率來看,全國平均每年的流動率僅在1%左右。同時,如果從分省的角度來看,如浙江、廣東等省份的終身遷出人口比例極低(如廣東的終身遷出比例僅為1.6%)[9],極低的終身遷移比例表明這些省份的人口相對更具凝固性。因此,雖然人戶分離人口規模和流動人口規模都在不斷增加,有學者認為遷移時代到來,但從根本上講,中國人口的遷移率相對仍然是較低的,中國人口仍然具有相對凝固性。

最后,雖然從出生地和戶籍兩種口徑看,從2000年到2020年的20年間,省際遷移流動人口的比例在不斷提高;但五年前常住地口徑下,2020年“七普”的這一比例僅為3.93%(“七普”中對應的為5160212人/131271202人),低于2010年“六普”的4.61%(省際遷移流動人口為5522798人/長表總人口為119893223人)。顯然,由于五年前常住地為省外的人口規模的下降,以及總人口的增加,導致五年前常住地的總遷移率呈下降趨勢。但除了人口規模減小外,其背后還有年齡結構的影響:由于長期處于低生育水平,總人口的年齡結構已經發生根本性變化。

雖然年齡別遷移率(流動率)仍在上升(特別是20歲左右的年齡別流動率在2010年至2020年間快速提高)[10],但年齡別流動率相對較高的年齡段所對應的人口規模卻在持續下降,從而使粗流動率也呈現出下降趨勢。即該比例的下降包含著多種因素,至少是由本身遷移流動人口規模的下降、總人口規模的增加,以及年齡結構的變化這三種因素共同引起的。這類似于出生率或死亡率的變化(即受年齡結構的影響)。因此,我們并不能僅僅根據總遷移率的下降而得到遷移強度下降的結論,也并不能認為“2015年作為省際遷移規模下降的拐點”[4]。這種趨勢性的判斷結論應該予以更加嚴謹地深入考察。

2.流動人口的時間累積效應

按照普查匯總資料數據計算得到的結果為5.13162%,兩個結果略有差異。本文中由于流量與存量均按照“七普”微觀數據計算,因此,此處以微觀數據計算結果為準。

為了體現上述流動人口的時間累積效應,本文還將戶籍口徑下的流動人口區分為流量與存量兩個部分。其中,流量是指在五年內離開戶籍登記地的流動人口;存量是指其流出時間在五年之前。

如表2所示,流量與存量的結構隨時間發生變化,表明其具有時間累積效應。2000年“五普”時省際流動人口中的存量人口僅占全部省際流動人口的18.68%;到2020年“七普”存量人口的比例已達41.95%,即超過四成的流動人口是在五年前離開戶口登記地的。相應地,流量流動人口的占比卻從2000年的81.32%下降到2020年的58.05%,僅有六成不到的流動人口是在普查前五年內流出戶口登記地的。這個比例的變化既說明戶籍口徑下的流動人口是多年累積下來的總量,具有時間累積效應;也說明隨著時間的推移,存量流動人口的比例將會越來越大。當然,這個比例的變化可能受到普查問卷的影響,畢竟“六普”和“七普”中關于時間的定義是“離開戶口登記地的時間”,而“五普”的相應定義則是來本地居住的時間,因此其中有部分人可能是五年之前離開戶口登記地,但近五年內才來本地居住。這批人在“五普”中被識別為流量人口,而在“六普”和“七普”中則被識別為存量人口,從而可能低估了“五普”中的存量人口。但至少“六普”和“七普”在同一口徑之下的比較還是能夠說明存量人口比例的提高:存量人口的比例從2010年“六普”的31.64%增加到“七普”的41.95%。

基于上述比例的變化,有如下兩點需要說明:

其一,從根本上講,這涉及是從全國還是從地方的角度去看待流動人口。從全國角度看,不論是在五年前還是五年之內離開戶口登記的,都屬于流動人口(亦可識別流量與存量);但從地方的角度看,雖然他可能是五年前離開戶口登記地(但卻是在外地或外省居住),只是在近五年內流入的人口,但在居住時長上卻把近五年內本地的新增流量流動人口視為已在本地居住五年以上的存量流動人口。因此,這個統計口徑對地方的統計結果可能存在影響。其二,不論其實際來本地居住時長,這些離開戶口登記地五年以上的流動人口(當然大部分可能就在一個流入地居住五年以上)是否真的是流動人口?他們的各種權益與未來去向該如何保證與安排?等等。這些社會問題已經被提出了很久,但從根本上并未予以真正解決。從學理上,流量與存量概念的提出也正好可以解決越來越多的“流而不動”的流動人口測量問題。

再者,2020年“七普”中流量省際流動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為4.99%,相當于在2015—2020年這五年間平均每年新增省際流量流動人口的比例在1%左右,規模約在1300萬左右。如果再考慮到流動人口內部的替代循環,則其規模可能稍微再大一些。某種意義上,這種每年的省際流量流動人口比例(及其相應的年齡別模式)可以作為未來人口預測中的遷移參數,而不是以全部流動人口作為預測參數,這一點比較重要。

同時,這一比例比五年前常住地口徑下的省際遷移流動人口比例(3.93%)還略高一個百分點;按理五年前常住地口徑既包括流量流動人口,也包括流動人口未能包括的戶口遷移人口,因此,五年前常住地口徑之下的規模按理應該大于戶籍口徑下的省際流量流動人口的規模。這還需要再進一步討論,但這一結果至少從某種意義上說明五年前常住地口徑可能存在較大的低估或者偏差,因此,對五年前常住地口徑的使用仍然需要十分小心,而不是擴大使用。

除此以外,表2還列出了五年前常住地口徑下有戶口的遷移人口和無戶口的流動人口各自所占比例,可以看到,除2010年“六普”中有戶口的遷移人口比例相對較低以外,2000年“五普”和2020年“七普”中分別有13.79%和14.92%的人口屬于戶籍遷移人口。或者大致而言,有將近15%的遷移人口。粗略地估計,如果按每年1300萬流量流動人口計算,則戶籍遷移人口規模大致在230萬左右(1300萬*0.15/0.85)。因此,在2015—2020年的五年間,我國每年平均遷移流動人口規模在1530(1300 + 230=1530)萬人左右。當然,這只是大致的匡算,但至少可以得到一個大概的“時期”流量性質的比例與規模。

3.五年前常住地口徑下樣本混合屬性的再檢驗

周皓曾利用“五普”和“六普”數據討論了五年前常住地口徑下樣本的混合屬性[6]。本文在此基礎上,計算了“七普”的五年前常住地口徑與戶籍口徑之下的交互分析結果。

由于2000年普查中調查的遷移時間是“最近一次來本鄉鎮街道居住的時間”,因此,根據這個時間和“從何地來本鄉鎮街道居住”,以及戶口登記狀況,可以識別出流動人口和戶口遷移人口,特別是將戶口遷移人口從本地人口中區分出來,從而形成縣內、省內縣際和省際三種空間邊界的遷移與流動人口(見表3)。

五年前常住地為省內(跨縣)的89200人中,按照戶籍登記地口徑看,僅有19907人仍為省內流動人口,僅占22.32%;有27.30%(24348人)為縣內遷移人口,32.33%(28842人)為縣內流動人口,兩類合計占59.63%。即五年前常住地為省內縣際的人口中,有近60%的人返回到其戶口所在的縣內,僅有不到1%的人是回到原鄉鎮街道。這說明,五年前常住地在本省其他縣的人口并不是返回原戶籍登記地,而是戶籍登記地所在的縣域其他地方,很可能是縣城或其他鄉鎮街道,同時也驗證了以往有關返遷人口的一些研究結果。

而五年前常住地為省際的31879人中,有26735人(占83.86%)在戶籍口徑下仍然是省際流動人口,僅有2.58%(199 + 124 + 500=823人)返回到戶籍登記地;也僅有1.05%(86 + 248=334人)返回戶籍所在省份,其中0.27%的人是省內遷移人口(即返回原省,并將戶籍遷入本省其他地方);還有近12.51%的人則是屬于省際遷移人口。這些結果說明,相比于五年前常住地為省內的人口而言,省際遷移流動人口持續在省外居住的可能性相對較大,而返回原籍地的比例相對較低。但這批人卻是返遷人口,在考慮遷移流動機制時是不應該被包括在內的。

上述分析表明五年前常住地口徑下的樣本中,既包括了遷移人口,也包括了流動人口,檢驗了其樣本的混合屬性。同時該樣本既包含了遷出或流出的人口,也包括了返遷的人口。某種意義上,返遷人口的估計結果有助于從宏觀角度考察中國人口的返遷狀況,并回答在實際的定性訪談中得到的有關返遷后居住地安排的問題。這一結果極富社會含義與政策意涵。

由于2010年“六普”和2020年“七普”中關于遷移流動時間的問題被修改為離開戶口登記地的時間,因此,無法再有效地將遷移人口從本地人口中予以區分與識別。本文只能將“六普”與“七普”的交互結果按照空間范圍予以分類(見表4)。其中2010年“六普”中五年前常住地為省內的人口由于是將省內與本地戶籍人口合并在一起,無法區分,從而導致其在戶籍口徑下的省內流動人口的比例相對較低。因此,對于2010年的五年前常住地口徑為省內的數據只為了表格的完整性而呈現,僅供參考。

表4的結果同樣表明五年前常住地口徑下樣本的混合屬性,同時也體現了省內流動與省際流動人口的區別。五年前常住地為省內的人口,以2020年“七普”為例,僅有65%的人仍然是省內流動人口;28.35%的人則被視為本地人口,正如表3所示,它既包括了返回原戶口登記地的返遷人口,也包括了戶口遷移人口。同時,還應該注意到,五年前常住地為省內的、戶口標準之下被識別為省際流動人口的比例,從2000年的1.69%上升到現在的6.71%,這批流動人口事實上應該是在五年前就遷入該省,但在五年內在該省內部進行了流動。這一比例的提高,既是時間累積效應的體現,也是流動人口在流入地不斷擴散的表現。當然,五年前常住地為省內的遷移流動人口,仍然以戶籍所在省的省內流動為主。

五年前常住地為省際的遷移流動人口與戶籍口徑下的省際流動人口之間表現出較強的一致性,雖然均為省際流動人口的比例在2020年時相對低了五個百分點,但比例仍然達到78.21%。這也正是三種統計口徑的省際流動人口具有較強相關性的原因所在[13]。除少量省際遷移流動人口轉換為省內跨縣的流動以外,還有一部分人口轉為本地人口,同樣這部分本地人口包括了返遷人口和戶籍遷移人口,但卻無法判斷與識別。

同時也可以看到目前普查中五年前常住地的選項設置忽略了縣內遷移流動人口。

三、重新認識中國人口遷移流動

1.本文結論

本文的主要目的就是厘清統計口徑,重新估計三種統計口徑之下中國遷移流動人口的總體比例,以正確認識中國人口遷移流動的整體強度。通過上述分析與討論可以得到以下幾點主要結論:

其一,出生地口徑和戶籍口徑由于時間累積效應而無法表示時期性的遷移流動人口規模。

其二,戶籍口徑下流量與存量流動人口的結構隨時間(在三次普查間的)變化,特別是存量人口占比的不斷擴大,說明其具有時間累積效應。2020年“七普”中流量省際流動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為4.99%,相當于2015—2020年這五年間平均每年新增省際流量流動人口的比例在1%左右;這一比例比五年前常住地口徑下的省際遷移流動人口比例(3.93%)還略高一個百分點。

其三,幾次普查數據的分析再次揭示了五年前常住地口徑的“混合樣本屬性”(既包含遷移、流動,還包含著返遷的流動人口和返遷人口等),以及其忽略了在我國人口遷移流動中占據重要地位的“縣內跨鄉鎮”的遷移流動。后者說明五年前常住地口徑為何不能作為對全國遷移流動人口規模估計的標準。

上述分析表明,三種口徑對中國遷移流動人口都存在低估或錯誤估計的可能。如出生地口徑由于忽略了縣內遷移流動而低估了總量;戶籍口徑存在著時間累積效應而不具有時期指標的特征,且忽略了戶口遷移人口而同樣低估了中國的遷移流動人口總量,雖然它調查得到的省際流動人口比例比五年前常住地口徑的省際遷移流動人口比例更高。五年前常住地口徑雖然包括了戶口遷移人口,卻忽略了縣內遷移流動,從而形成低估問題;并且五年前常住地口徑下的省際遷移流動人口比例(3.93%)還低于戶籍口徑下的流量省際流動人口的比例(4.99%),這說明五年前常住地口徑存在更大的低估可能性。

通過具體比較這三種口徑后可以發現,到目前為止,仍然沒有一種口徑能夠合適準確地描述中國遷移流動人口的規模與比例,這是本文的重要結論之一。

2.有關討論

本文討論統計口徑及相應強度與規模的目的是提請注意由統計口徑帶來的分析結果以及由此導致的結構性偏差,一方面希望能夠注意到統計口徑問題以及由此帶來的對中國人口遷移流動的認識問題,特別是不同統計口徑對應的不同總體強度問題;另一方面也希望能夠更準確地估計時期性的中國人口遷移流動狀況。與此相關的有幾個問題值得思考與討論。

(1)解決估計準確性的三個標準。

既然到目前為止,三種口徑事實上都存在低估中國人口遷移流動的可能,那么如何解決,或者如何準確調查與估計中國遷移流動人口的規模或比例已成為一個急切的問題。不論是丁金宏提出的通過間接估計方法來估計中國遷移流動人口的規模[5],還是周皓提出的修改普查問卷設計以更準確地調查得到中國遷移流動人口的規模或比例[6,10],都是朝著這個方向在不斷努力。但不論哪種方案,都需要在明確調查對象、完備登記信息的基礎上[6]強調空間范圍、時間性以及中國的社會制度背景這三個標準。

首先,既然戶籍制度作為背景性的中國社會經濟制度的基礎,筆者認為在考察與估計中國遷移流動人口規模時必須與之相結合,并將遷移流動人口按照戶籍登記地分為遷移人口與流動人口兩類。這既是中國特色的體現,也是現實與學術研究充分結合的表現,也能符合國際比較要求。其次,時間性即時期指標,意指遷移流動人口的估計應該是盡量排除了時間累積效應的時期指標,哪怕是五年期間的遷移流動人口總規模也是可以接受的。再次,調查或估計的空間范圍應該是全覆蓋的,即包括縣內跨鄉鎮街道的(除市內人戶分離人口以外)、省內縣際和省際這三類遷移流動人口。堅持這三個原則是準確估計時期性中國人口遷移流動情況的基礎。從這個意義上看,目前的五年前常住地口徑并不適合作為中國遷移流動人口總規模估計的統計口徑,盡管它具有國際可比性。

因此,本文建議普查設計中,五年前常住地口徑加入縣內部分,以便從空間角度滿足對總量估計的要求;堅持戶籍口徑,加入“最近一次遷移”的時間與地點以滿足登記信息的完備性[6]。

(2)中國人口遷移流動的發展與轉變。

近年來人口轉變已成為人口學研究中重要的研究內容之一,特別是人口生育轉變問題。但對中國人口遷移流動的轉變問題,除劉金菊、陳衛利用大型社會調查數據進行分析與討論以外[14],尚未見有更好的研究。嚴善平在綜合利用多次人口普查與小普查數據分析后認為“2015 年為跨省遷移的拐點,此前的增加趨勢隨后出現了逆轉”[4],這一論斷是否為真仍然需要進一步的討論與深入考察。一方面,2015年小普查數據可能會由于抽樣問題而導致低估。最好的例證是2015年小普查的年齡別流動率并未處于2010年“六普”和2020年“七普”兩條年齡別流動率曲線之間,相反與2005年小普查的年齡別流動率相接近[10]。另一方面,上述分析表明戶籍口徑下的流量省際流動人口規模在近五年中仍然持續增長,尚未到達拐點。更何況,人口轉變研究中通常以“率”的轉變為基礎,而非總量的概念。因此,本文認為省際人口流動是否出現了逆轉尚需要進一步嚴謹的分析與討論。

更重要的是,隨著中國人口結構(包括分城鄉)的不斷變化,特別是多年以來中國人口生育水平處于相對較低狀態,總人口呈現出少子化、老齡化的發展趨勢,這種結構趨勢也會影響到流動人口年齡結構和總規模、總比例的變化。簡單地看,遷移流動最為活躍的20歲左右人口的年齡別流動率盡管在持續提高,但由于總人口中20歲左右人口的規模急劇下降,從而導致相應的遷移流動人口規模下降。假設以2020年“七普”時的年齡別流動率為標準流動率,如果按照2000年“五普”時的總人口年齡結構,那么2020年“七普”時的“預期”流動人口總規模達4.183億人,比2020年實際的全國流動人口規模3.758億人要多出4246萬人;如果按照2010年“六普”時的總人口年齡結構,那么,2020年“七普”時的“預期”流動人口總規模應為4.1265億人,比實際人口規模多3683萬人(注:根據2020年“七普”年齡別流動率和總人口數、2000年“五普”與2010年“六普”總人口年齡結構估算得到)。由此可以說明,即便自2015年以來中國遷移流動人口總規模開始下降,但這種下降并不一定是真正源自其內在的遷移流動率的下降,而是在于總人口年齡結構的改變。

正因如此,中國的人口遷移流動是否處于轉變過程,是否與人口轉變理論相對應,還是中國人口遷移流動在規模增加的同時,內部結構也在經歷變化(如朱宇等提出的以城城流動為主[15])的過程,仍需更進一步地深入分析與討論,并利用實際數據來予以檢驗與支持。

(3)其他相關問題。

嚴善平的文章[4]中還有幾處值得商榷或討論的地方:

①中國的人口遷移流動方向是空間集聚還是多極分散問題。中國人口遷移流動的方向并非是多極分散趨勢,而是“多中心”的集中趨勢;而且從出生地角度考察的終身遷移,其方向仍然是“三大一副”;空間分布趨勢表現為遷出呈普遍提高和地域的漫延式擴散化、遷入呈集聚中擴散,即空間集聚過程并不相同,同時亦存在空間鄰近性[9]。

②總和遷移率的計算問題。總和生育率是按照年齡別生育率的總和來計算的,而年齡別遷移率事實上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遷移率,特別是對遷入率而言,至多只能算是比例而已,因為年齡別遷入率的分母并不是通常意義下的平均生存人年數。事實上,不論是哪種口徑(包括五年前常住地口徑),在利用普查數據時都很難計算嚴格意義上的年齡別流動率(其復雜性不在于五歲年齡組的平均,而在于年齡別死亡人口及平均生存人年數的估算)。

③羅杰斯模型對中國現實的適用性問題。盡管中國數據中勞動年齡段的擬合似乎接近于羅杰斯模型,但其所對應的研究對象應該是流量流動人口(或者至少是時期性的五年前常住地口徑下的遷移流動人口),而并不能使用具有時間累積效應的流動人口來計算年齡別流動率;同時,中國流量流動人口的年齡別流動率模式完全有別于西方國家的年齡別遷移率模式[10],特別是在少兒段和老年段。因此,我們仍然認為羅杰斯模型并不適用于中國的情境,至多也只是一種分析思路。

基于上述討論,本文認為中國人口遷移流動的研究仍有漫長的道路要走。從對人口遷移流動的認識來看,需要清楚地認識各種統計口徑及其可能存在的問題,如此才有可能正確地認識與理解中國的人口遷移流動;從研究目標來看,需要針對具體研究問題選擇合適的研究樣本,如此才有可能真正地進行因果關系推斷,進而真正理解中國人口遷移流動的成因、過程與結果。

參考文獻:

[1]國家統計局.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第七號)[EB/OL].

(2021-05-11)[2023-12-01].http://www.stats.gov.cn/sj/tjgb/rkpcgb/qgrkpcgb/202302/t20230206_1902007.html.

[2]國務院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中國人口普查年鑒2020[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22:1709-1716.

[3]朱宇,林李月,李亭亭,等.中國流動人口概念和數據的有效性與國際可比性[J].地理學報,2022(12):2991-3005.

[4]嚴善平.當代中國地區間人口遷移的基本格局及變化趨勢[J].人口與經濟,2023(5):112-125.

[5]丁金宏.人口普查地理信息與人口遷移多維流場分析[C].人口高質量發展與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全國學術研討會,2023.

[6]周皓.中國遷移流動人口的統計定義——人口普查視角下的分析[J].中國人口科學,2022(3):17-30.

[7]SIEGEL J S,SWANSON D A. The methods and materials of demography (second edition)[M]. San Diego, California: Elsevier Academic Press,2004:30-31.

[8]楊云彥.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口“非正式遷移”的狀況[J].中國社會科學,1996(6):59-73.

[9]周皓,雷琳旋.中國人口省際終身遷移的時期——隊列分析[J].人口研究,2023(6):107-125.

[10]周皓.我國流動人口年齡別流動率模式及其演變[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1):185-201.

[11]段成榮.影響我國省際人口遷移的個人特征分析[J].人口研究,2000(4): 14-22.

[12]周皓.中國人口流動模式的穩定性及啟示——基于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數據的思考[J].中國人口科學,2021(3):28-41.

[13]王桂新.中國省際人口遷移變化特征——基于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的分析[J].中國人口科學,2022(3): 2-16.

[14]劉金菊,陳衛.中國人口的遷移轉變——基于遷移率的考察[J].人口與經濟,2021(1):37-49.

[15]朱宇,林李月,柯文前.國內人口遷移流動的演變趨勢:國際經驗及其對中國的啟示[J].人口研究,2016(5):50-60.

Comparison of Statistical Caliber for Migrant and Floating Population in China

ZHOU" Hao

(Center for Sociologic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Studies of China/

Department of Sociology,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China)

Abstract: The statistical caliber is the foundation for understanding China’s" recent population migration and mobility. Different statistical calibers correspond to various migrant "and floating populations and sample structures. Based on the internal logic of “statistical caliber-total result”, this paper firstly compares and discusses the three calibe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ensus, in order to correctly understand the meaning and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statistical calibers. Then, using the data from the fifth, sixth, and seventh national population censuses, we will re-estimate the proportion of the migrant and floating population under different statistical calibers, so as to truly understand the overall intensity of China’s" population migration "and mobility as well as deepen our understanding of China’s" migrant and floating population. The article believes that as non-period indicators, the household registration and birthplace indexes have time cumulative effect, and the permanent residence indexes five years ago have mixed sample attributes and the underestimation problems of not including intra-county migrant and floating population. At present, there is still no suitable and accurate description of the scale and proportion of China’s" migrant and floating population. It is urgent to adjust the statistical caliber of the migrant and floating population, among which spatial scope, temporality, and China’s" social system background are the three standards for adjusting the statistical calibers. At the same time, the article suggests strengthening research on the trend of population migration and mobility in China under the condition of negative population growth.

Keywords: population migration;floating population;statistical caliber;census data

[責任編輯 劉愛華]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成人在线网| 国产无码高清视频不卡| 国产本道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小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天堂精品在线| 日韩福利在线视频| 久久精品这里只有精99品| 免费A级毛片无码免费视频| 婷婷色在线视频|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一区| 国产电话自拍伊人| 91九色视频网| 素人激情视频福利| 亚洲精品视频免费| 久久综合伊人77777| 国产精品天干天干在线观看| 91丨九色丨首页在线播放| 国产h视频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91精品调教在线播放| 日本免费一区视频| 国产日韩久久久久无码精品| 亚洲高清在线播放| 成人在线观看不卡| 国产理论精品| 直接黄91麻豆网站| 国产精品成| 秋霞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综合片| 国产精品无码在线看| 亚洲嫩模喷白浆| 91精品啪在线观看国产60岁|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无码网站| 午夜爽爽视频| 色色中文字幕| 这里只有精品在线| 国内精品视频| av手机版在线播放| 亚洲欧美日韩成人在线| 久久精品视频一| 国产精品视频系列专区| 国产精品女主播| 日本福利视频网站| 国内老司机精品视频在线播出| 亚洲无线一二三四区男男| 欧美国产综合视频| 欧美不卡在线视频| 91九色最新地址| 久久黄色一级视频| 91亚洲国产视频| 欧美啪啪精品| 一级做a爰片久久免费| 成人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女人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日本国产综合在线| 色综合综合网| 亚洲无码免费黄色网址| 国产精品亚洲片在线va| 青草娱乐极品免费视频| 久久综合伊人77777| 亚洲资源站av无码网址| 欧美激情首页| 国产精品人人做人人爽人人添| 99国产精品免费观看视频| 国产一区二区丝袜高跟鞋| 成人91在线| 国产精品片在线观看手机版 | 一级片一区| 人妻91无码色偷偷色噜噜噜| 高清不卡毛片| 精品国产成人三级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另类中文字幕| 国产日本一线在线观看免费| 日韩最新中文字幕| hezyo加勒比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高清中文字幕在线看不卡| 99热这里只有成人精品国产| 日韩精品无码免费专网站| 亚洲av无码久久无遮挡| 久久久久久高潮白浆| 一本色道久久88综合日韩精品| 亚洲国产精品美女|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精品无码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