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互聯網的迅速發展,信息傳播變得更加快速和便捷。在新舊媒體變革的浪潮中,新媒體技術的影響、社交媒體的泛化等,導致新聞媒體存在公信力降低、競爭力削弱、受眾產生閱讀疲勞等困境,而新質生產力的創造性提出既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前瞻性,也因其與新聞媒體的深度聯結將賦予新聞媒體無限生機——勞動者是新聞媒體價值創造的起點與歸宿,勞動資料是新聞媒體的變革性因素,勞動對象即新聞媒體的素材。基于這一系列聯結,在新質生產力賦能下,新型勞動者通過重構“勞動者—新聞作品—勞動者”閉環重塑新聞媒體,新型勞動資料憑借新技術構建新場域產生新形式革新新聞媒體,新型勞動對象則以把握魂脈、深植根脈、賡續血脈為內容特點充實新聞媒體,從而使新聞媒體行業迸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關鍵詞】新質生產力;新聞媒體;變革;重塑路徑
2024年1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必須繼續做好創新這篇大文章,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1],全新生產力質態表現為“五高四新”,即高新科技、高新知識、高新人力資本、高效能、高質量,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新服務[2]。新質生產力的提出凸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先進性與前瞻性,詮釋了自邁入新時代以來,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奮斗完成舉國體制下各行業在技術創新、人才培育、體系構建等方面量的足額積累,如今迎來質變的契機。新質生產力即生產力的革新,由舊質向新質蛻變,完成辯證否定并借此催生出新的勞動者、勞動資料以及勞動對象。對于媒體而言,其在不同歷史階段都是推動社會、文化、經濟發展的重要生產力[3],它通過技術革新和內容創新,不斷促進信息傳播效率的提升和社會進步。新聞媒體擔負著傳達正確價值觀、營造和引導正向的輿論氛圍等使命,新質生產力的創新性變革在新聞媒體向度上也將有其獨特表征,新聞媒體也將乘著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東風迸發出新的生機。
一、“互聯網+”時代新聞媒體的現實困境
(一)囿于輿論困境,公信力削弱
互聯網賦能下信息流通速度已然達到未曾企及的量級,這本應為新聞媒體所喜聞樂見的技術加持卻最終化為“利刃”揮向新聞媒體自身。為占領話語權高地,部分新聞媒體過度追逐熱點與流量,其中不乏罔顧事實、夸大其詞的報道與評論[4]。在互聯網發展前期,其普及程度尚不高,信息獲取渠道相對閉塞,消息的真偽相對難以驗證。當下自媒體、短視頻等新的媒體樣態使人人都能成為事實真相的報道者,以混淆是非、煽動受眾情緒等手段博得一時關注的部分媒體終將淡出公眾視野。加之各新聞媒體之間并非“花開兩朵,各表一枝”的孤立狀態,而是串聯生態,部分新聞媒體“反轉”頻發、避重就輕的報道,使受眾對新聞媒體報道產生不信任感,從而導致媒體公信力削弱。
(二)遭遇技術瓶頸,競爭力下降
在技術革新助推下,從互聯網時期邁入Web1.0時代的門戶網站,隨后進入Web2.0時代的社交網站,到目前在大數據、人工智能加持下的智能互聯網[5]42,新聞媒體囿于真實性要求大多以樸素手段傳達事件的客觀樣貌,不宜進行天馬行空的夸大與再創造,也難以依托最新技術進行渲染。此外,新聞媒體信息時效性強,且信息一般不具備獨家屬性,不易產生受眾黏性。同時,新聞媒體要面向大眾,決定其素材選取時注定有所限制,天然丟失部分受眾群體。源于這一系列屬性,新聞媒體在邁入數字時代以來的技術躍遷中并沒有尋覓到完全合適的契機搭上“新潮”的順風車。相較電影、電視劇、游戲等在技術賦能、劇情編排、社交屬性加持下不斷提升受眾感官刺激與情緒價值,打造諸多獨家IP,形成一批擁躉的現狀,新興技術并未鑄就數字時代新聞媒體行業的優勢躍遷,這成為新聞媒體擴大自身影響、進入良性循環的瓶頸。
(三)內容同質化,產生閱讀疲勞
新聞媒體的主題與內容很多具有同質性,常常是同一事件“你方唱罷我登場”,對于相似同質的內容在不同新聞媒體之間來回發布,受眾易產生閱讀疲勞。究其原因,一是企業化的新聞媒體著重考慮成本與回報率,挖掘獨特、富有深度的事件風險系數較大,同質性內容對他們而言成本低,容錯率高,運氣尚可時說不定還能“以小搏大”。二是從受眾視角展開,在快節奏的社會潮流里,碎片化閱讀、追逐簡單快樂與感官體驗似乎已成為大多數互聯網用戶的需求。這使得有深度的內容往往成為稀缺內容,也衍生出如今新聞媒體與受眾之間以及受眾自身的矛盾現狀:一方面,受眾對同質性內容產生審美疲勞;另一方面,追逐簡單快樂的閱讀已成習慣,難以自洽。
二、新質生產力與新聞媒體的內在聯結
新質生產力的變遷過程實質是對舊生產力既克服又保留的過程,仍然屬于生產力的基本范疇,保留舊質生產力中合理的因素,其與新聞媒體的深度聯結體現在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等方面。
(一)勞動者是新聞媒體價值創造的起點與歸宿
其一,勞動者是新聞媒體價值創造的起點。從根本上說,“各個人——他們的力量就是生產力”[6]222。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認為,勞動者是生產力中最為活躍的因素。正因勞動者的智慧與技能,才得以創造出無數物質與精神財富。新聞媒體從業者在勞動資料與勞動對象的支持下進行再加工,創造出對主體具有積極意義和實用性的客體,即新聞作品,新聞作品是新聞媒體價值創造的集中體現,新聞作品經由承載介質、傳輸媒介再向外傳播,這是新聞媒體價值創造的原點。
其二,勞動者是新聞媒體價值創造的歸宿。勞動者(新聞媒體從業者)依據勞動對象(新聞信息素材及載體),利用勞動資料(剪輯技術、數字編碼技術、互聯網技術等)完成新聞作品的制作,而這些新聞作品最終又會以各種形式傳達給其他勞動者,得以形成“勞動者—新聞作品—勞動者”的閉環,由此,新聞媒體從業者應努力創造出更多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新聞作品。
(二)勞動資料是新聞媒體的變革性因素
勞動資料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是生產工具。馬克思指出:“手推磨產生的是封建主為首的社會,蒸汽磨產生的是工業資本家為首的社會?!盵6]208歷次產業革命的共同特點之一便是有相應的新生產工具出現[7]。對新聞媒體而言,生產工具的躍遷則是變革乃至顛覆全行業的要素。印刷術催生了紙媒,報紙、雜志應運而生,無線電技術的發展與應用使廣播得以實現,遙控、伴音、視頻處理等技術讓電視成為新聞媒體的新場域,當下,互聯網技術將新聞媒體引向數字時代。
(三)勞動對象即新聞媒體的創作素材
新聞媒體的勞動對象往往源于突發事件或人物事跡,抑或個體、群體的口述,記者的調查尋訪等,即人與物的交互或人與人的交互,并將這種交互儲存、加工、傳播。傳統物質資料生產所依賴的勞動對象通常是具體的客觀實在,抑或是某樣具體的物品。一棵樹、一方土地都可以作為物資資料生產所依賴的勞動對象。新聞媒體的勞動對象則由客觀實在產生,但可能借由主觀形式表達。通過對這種交互的挖掘與加工,便有了新聞媒體進行作品創造的素材,即新聞媒體從業者的勞動對象。同時,與物質資料生產,物質財富創造有所不同,新聞媒體的價值創造往往指向精神力量。通過對事件、事跡、調查尋訪加以報道,受眾得以在精神層次得到振奮與鼓舞,在情感層次獲得歡愉或感傷等。
三、新質生產力視域下新聞媒體的重塑路徑
源于新質生產力與新聞媒體的深度聯結,無論是輿論困境、技術瓶頸還是內容的高度同質性,這些新聞媒體當下所面臨的瓶頸在新質生產力變革完成時將得以紓解。
(一)新型勞動者發揮正向引領作用
值得明確的一點是,縱使信息流通速度已然躍遷,受眾獲取信息的渠道不斷豐富,但新聞媒體在當下以及未來仍是人民群眾了解事件真相的主要渠道,依然掌握真相描述與傳遞的鑰匙?;诖?,筆者從勞動者視角展開新質生產力對新聞媒體的正向引領研究。其一,新質生產力將催生出新型媒體從業者,即新的價值創造閉環起點。首先,其應具備新聞媒體人的責任與擔當,是貫徹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新型勞動者,引領導向、成風化人、澄清謬誤、明辨是非等是新聞輿論工作的職責與使命[8]。其次,新型媒體從業者要具備過硬的專業知識與技能,具備良好的專業教育背景,熟悉新聞專業知識,深諳當下新聞媒體的發展態勢。最后,新型新聞媒體從業者還應具備較強的實踐能力,貫徹“高效能”,能夠出色完成新聞作品的選材、制作,兼顧學理性與實踐性。同時,不捧“噱頭”,不盲追熱點,不挑起矛盾,不散播流言,不以流量為王,幫助新聞媒體回歸最初存在的意義,為新聞媒體人正名,這是新聞媒體的安身立命之本,也是新質生產力助推下新聞媒體重塑公信力的必由之路。
另外,新質生產力孵化出新聞媒體的新型受眾,即新的價值創造閉環歸宿。新聞媒體行業實則是一類新型市場,從業者希冀自己創作的新聞作品能夠被更多受眾認可,提升自身知名度與影響力,因而受眾的理念、習慣與思維在很大程度上左右著新聞媒體行業的發展風向。新質生產力賦予新型受眾新理念,彼時受眾將更關注有深度、有特點的內容,而不再片面追求淺層次的感官刺激,將塑造新型受眾的新習慣,逐步摒棄碎片化閱讀的習慣,轉向系統、完整、連貫的主題閱讀與深度閱讀以發展自身思維能力,將進一步深化受眾的批判性思維,改變人云亦云的輿論現狀。新型受眾會更關注“現實的人”。馬克思認為,幸福沒有獨立存在的感性空間域,它依附于人的現實生活之中,表現為人的主觀體驗和主客觀的對象化活動?,F實的人不能“拋棄一切塵世的幸福,一心一意渴求升入天堂”[9]。近年來各種爽文、爽劇的爆火,實則蘊含著受眾對“現實的人”的遠離,大家更愿意游離于現實生活之外的臆想世界,沉浸于不存在的虛幻故事中去獲得現實挫敗感的彌補,這也側面傳達了受眾對“現實的人”同理心、共情心的降低。新質生產力的新質態能夠在滿足廣大人民群眾自身全面發展需求的基礎上,賦予其更多的時間與精力去為他人思考與聲援,這將為新聞媒體提供更多可能性,畢竟新聞媒體的產生與發展便是為了更好地關注與服務“現實的人”。
“勞動者—新聞作品—勞動者”這一閉環的兩端依托新質生產力得以鑄就新型新聞媒體從業者以及新型受眾,價值創造的起點能夠以更高標準、全新知識、更高效能為新型受眾服務,價值創造的歸宿又能以新理念、新習慣、新思維反哺起點,得以形成良性的新型新聞媒體價值創造循環。
(二)新勞動資料革新新聞媒體
新聞媒體的定位要求其始終確保真實性,技術的革新與運用可以在保持真實性的前提下,使真相的挖掘與呈現更具體生動,受眾之間的交流更多樣頻繁,信息的獲取更簡單便捷,打造新聞媒體自身獨家IP,強化受眾黏性。
1.技術的系統性變革全方位重塑新模式
在新聞媒體領域素材采集、制作、傳播及受眾接收過程都貫穿新的變革。無人機、無人駕駛、衛星拍攝技術的愈發成熟、迭代與下沉使新聞素材的覆蓋面更廣,萬物聯網,互聯互通,使新聞素材的覆蓋內容更全。人機虛實結合、環境攝影測量技術、3D、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的運用將使新聞作品得以更生動地還原事件原貌,在音畫清晰清楚,滿足視覺、聽覺需要的基礎上通過傳感技術達到豐富觸覺等變革,從而使作品更具觀賞性與吸引力。“超原子”半導體、AI算法輔助等介質的迭代升級與運用將從傳輸效率、傳輸的精確性、定制推送等途徑優化成品傳輸,從而使受眾在接收端收取內容更豐富、質量更高、獲取效率更快、獲取方式更簡單便捷的新聞作品。
2.在技術的系統性變革下形成新聞媒體新場域
媒介技術是“人類身體或感官在社會和心理上的外延”[10]。這種外延在前新質生產力時期于新聞媒體行業的輻射并不突出,此前的媒介技術不足以支持新聞作品擁有全然的具身屬性,致使受眾的沉浸感、體驗感、獲得感、互動感不充分。數智技術的迭代升級能夠以Web3.0為基點構筑新聞媒體元宇宙。[5]45這使外延能夠得以充分實現,新聞媒體能夠提供“新服務”,從簡單的圖文視頻瀏覽轉變為元宇宙生態下“一站式新聞媒體虛擬場域”,完成獨家IP打造,形成風格各異、用途不一的虛擬場域。虛擬場域具備以下特征:其一,主觀感受的真實性。場域是在元宇宙空間內通過數字技術搭建的數字化建筑投影,受眾與場域的交互有別于現實世界的“物理交互”,是通過數字形式完成,再通過傳感技術豐富這一交互體驗。其二,場域的搭建富有創造力與想象力。以數字技術搭建的場域可以在現實維度的基礎上進行再創造,搭建的場域可以是天空之城,也可以是深海宮殿,數字技術可以在元宇宙中搭建極富特色的場域。其三,虛擬場域不僅可以打破時空壁壘還原、重構歷史事件場景,還可以自主選擇環境空間等。同時,新聞媒體元宇宙內,受眾擁有高度的自主權,不僅體現在對內容選擇的高度自主性,還可以自創虛擬人物,完成自我形象虛擬化,受眾通過自我形象的塑造天然成為新聞媒體IP代言人,并借此深化社交屬性,使得受眾在新聞媒體元宇宙內也成為新聞媒體、新聞作品的一部分。
3.在新技術與新場域的共同作用下催生出新聞媒體“新形式”
受眾從被動接受推送到主動探索、挖掘與分享信息,產生受眾黏性。新質生產力賦能下使新聞媒體元宇宙成為可能,在具身屬性、趣味性、社交屬性以及虛擬場景打破時空壁壘、打破現實限制等基礎上,新聞媒體能夠補足自身短板,完成受眾從被動接受到主動獲取的躍遷。
(三)新勞動對象充實新聞媒體
在新質生產力變革過程中,“新聞作品”這一環節除了勞動資料角度的革新,還有勞動對象角度的變遷,突出表現為新的新聞媒體素材內容選取。人們仍要回顧過去,更好地展現歷史真相,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國家認同感和凝聚力。
把握馬克思主義這一“魂脈”在新時代其實質是堅定不移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新質生產力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成果,是生產力各要素在黨的帶領下實現的躍遷。在新的歷史時期,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與“兩個百年”目標交匯,新聞輿論工作要堅持黨性原則,打造依靠人民、服務人民、人民信賴的新聞媒體。黨的新聞輿論工作是黨的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新聞輿論戰線與黨和人民同呼吸、與時代共進步,積極宣傳黨的主張、深入反映群眾呼聲、主動開展決策調研,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11]。
在內容挖掘時要凸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強化受眾的文化自信與文化自覺。堅持文化自信,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提煉精髓,這是傳承并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關鍵路徑,同時也是在新的歷史時期打造具有中華特色的現代文明的核心,新聞媒體在進行內容挖掘時,既要立足當下時事,也要回溯歷史,從璀璨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作為作品素材,為受眾提供更好的文化沁潤。
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要賡續中華民族的基因血脈,增強文化自信,以內容真實、史料豐富、意義深遠、價值厚重為特征,并將這些素材基于元宇宙視域“具身屬性”進行內容創作,使受眾具身到事件場景中,以親歷事件為根本完成對受眾的普及與教育。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新勞動者、新勞動資料、新勞動對象匯入下,新質生產力視域下的新聞媒體通過變革重塑形成“新業態”。此時新聞媒體能夠形成與物質水平躍遷相匹配的精神財富,更好地強化民眾的文化自信與自覺,激發民眾的家國情懷,增進受眾的民族自信,以更團結一致的精神面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竭力奮斗。新質生產力的變革勢在必行,但真正從舊質的臨界點蛻向新質也還有一個陣痛的歷程。新聞媒體應立足當下,主動作為,勇于革新,順應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態勢,在新質生產力變革中占據先機,推動媒體融合發展不斷深入。潮
參考文獻
[1]新華社.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扎實推進高質量發展[J].中國人才,2024(2):4.
[2]姜長云.新質生產力的內涵要義、發展要求和發展重點[J].西部論壇,2024,34(2):9-21.
[3]趙京文.以新質生產力推動廣播電視高質量發展[EB/OL].(2024-02-26)[2024-04-21].https://gbdsj.nmg.gov.cn/ywdt/gdj_hydt/202402/t20240226_2471714.html.
[4]王佳.提升熱點引導力,重塑媒體公信力[J].青年記者,2023(15):1.
[5]郭全中,冷一鳴.Web3.0與下一代互聯網發展[J].新聞愛好者,2022(8):42-46.
[6]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08.
[7]習近平:敏銳把握世界科技創新發展趨勢" "切實把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施好[N].人民日報,2013-10-02(01).
[8]習近平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強調:堅持正確方向創新方法手段 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N].人民日報,2016-02-20(01).
[9]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40.
[10]胡泳.理解麥克盧漢[J].國際新聞界,2019,41(1):81-98.
[11]習近平談新聞輿論工作:治國理政、定國安邦的大事.[EB/OL].(2016-11-08)[2024-04-23].http://jhsjk.people.cn/article/28844285.
作者簡介" "章振霖,中國計量大學現代科技學院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