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傳統村落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著人與自然高度融合的生產方式與生活狀態,不僅具有獨特的構造形態審美價值,還承載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華、凝聚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因此,加強傳統村落的保護發展對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重要意義。當前傳統村落建筑多為木質結構、耐火等級普遍較低,過度的商業開發、消防設施不健全、消防管理不到位,使得火災成為傳統村落安全的最大隱患。筆者結合工作實際,就中國傳統村落的消防安全問題,從基本情況、現狀、原因、對策等四個方面進行探討,以期切實做好傳統村落的消防安全。
關鍵詞:傳統村落;消防;安全管理
一、傳統村落的基本情況
傳統村落被視為農耕文明村落民居的“活化石”。然而,由于大多集中在經濟落后、交通不便地區,未能得到有效保護,面臨著嚴重毀壞、數量銳減、被替代遺棄等問題。
(一)傳統村落的概念
傳統村落是指那些形成較早,蘊含豐富傳統資源,具有科學、歷史、社會、文化、藝術和經濟價值的村落,理應受到保護。這些村落具有豐富的文化景觀和歷史信息,是農耕文明留下的重要遺產。
(二)主要特點
傳統村落的主要特點兼容兩性特征,即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特性在村落中相互融合、相互依存,同屬一個文化與審美基因,形成獨特整體。傳統村落的建筑與古建筑不同,展現出豐富的歷史進程和動態嬗變。此外,傳統村落還包含豐富的精神遺產,包括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歷史記憶、宗族傳承、方言、鄉規等,這些元素使得村落傳統文化得以延續,成為各種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命土壤”。[1]
(三)保護現狀
目前,傳統村落面臨著諸多保護現狀,包括人口外流導致的“人去村空”現象、城市化進程帶來的生活方式轉變以及政府推動的城鎮化。這些因素導致村落中的生產生活逐漸瓦解,空巢化現象嚴重,甚至出現村莊變得空曠荒廢。為了有效保護傳統村落,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強政策支持、促進鄉村振興、鼓勵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引導人們重視傳統文化村落的保護意識以及通過合理規劃和管理,實現傳統村落的可持續發展。只有這樣,才能保護好這些珍貴的傳統村落,使其繼續傳承下去,成為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傳統村落消防安全現狀分析
(一)規劃方面
1.規劃覆蓋不全。規劃是對傳統村落消防安全總體布局的統籌安排,包括消火栓布點、消防水量和火災時水壓要求、消防車通道設置和規劃、火災報警與消防通信指揮等一系列內容,是消防基礎設施建設的直接依據,對于增強傳統村落應急救援能力有關鍵性作用。
2.規劃不夠科學。即使有消防規劃的傳統村落其規劃也較為簡略,對設施布局及實施對策的合理性、有效性未進行有效論證。部分消防規劃與實際消防安全需求嚴重不符,如室外消火栓的間距設計過遠,無法有效覆蓋全部的傳統建筑,規劃實施后對傳統村落的消防安全也不能起到充分的保障作用[2]。此外,傳統村落消防規劃在制定程序上由哪些主體參與、采購第三方服務的條件、規劃如何落實等內容也缺少相關規定,導致規劃失真、作用有限,規劃實施后仍使傳統村落處于不安全的風險環境中或者規劃制定后被孤置一處,其作用僅限于應付上級檢查,未在傳統村落的消防安全工作中起到指導、統籌實效。
(二)消防基礎設施
1.消防水池不達標。在近年來不斷加大傳統村落保護力度和加強消防安全督查的背景下,雖然大多傳統村落已建有消防用水池,但其儲量均不能滿足傳統村落滅火救援的最大需求,仍需擴大消防水源儲蓄量[3]。
2.消火栓設置不規范。消火栓間距不符合要求,有的村落消火栓間距過遠,存有滅火死角,不能完全覆蓋傳統村落保護范圍,一旦最不利點發生火災不能及時有效救援;部分消火栓安裝不規范,栓體距離墻體太近,影響到消防栓的正常使用;配套的扳手、水帶等配套設備的保管也不規范,并未在消火栓附近就近存放,而是交由特定村民保管,導致在村民外出或其他特殊情況下,不能及時出水,延誤滅火救援的寶貴時間。
(三)消防力量
1.缺少防火監督力量。傳統村落一般在鄉鎮或較偏遠的山區。目前,鄉鎮一級的消防監督力量主要是公安派出所、鄉鎮(街道)的綜治維穩力量,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的監督力量主要負責城市消防安全的監管,負責指導、培訓公安派出所和鄉鎮(街道)開展消防工作的業務指導,傳統村落的消防安全主要依靠村民自防自治。
2.滅火力量不足。傳統村落一般在鄉鎮或較偏遠的山區,鄉鎮一級的滅火力量主要依靠鄉鎮組建的政府專職消防隊、志愿消防隊、傳統村落的微型消防站進行處置,國家消防救援站一般只覆蓋到縣城或縣城周邊區域。多數消防救援站距離傳統村落較遠,道路狹窄,彎道多,路面陡峭,消防車輛行駛比較緩慢,發生火災后不能及時到場展開處置。
(四)影響因素
第一,耐火等級低。傳統村落多以木、竹和茅草為主要材料,四壁著地的草木房,也有土壁草房和少量的瓦房。這種建筑普遍沒有耐火等級或耐火等級低[4]。第二,用火不規范。由于受經濟、區位、自然地理等因素制約,部分傳統村落的村民仍然保持著原有的生活用火習慣,一些居民還會使用瓶裝液化石油氣做飯等,旁邊并未配置消防水桶或滅火器材,極易在人離開而火未滅的情況下引燃木質房屋,造成火災。第三,電氣線路敷設不規范。傳統村落內存在使用大功率電器的現象,容易造成線路短路而引發火災。另外,私拉電線、使用閘刀開關、用銅絲代替保險絲、電線緊貼木質結構而未穿管、電氣線路凌亂、飛線或者入戶充電動車等現象也較為普遍。第四,易燃可燃物多。村民用于取暖或者飼養家畜的草料堆放緊靠木質建筑且無任何防火措施,火災風險較高,整改推進困難[5]。此外,旅游景區傳統村落內大量的餐飲經營者、商店等使用改造后的傳統建筑,貨物、裝飾裝修材料等增加了火災荷載密度,因管理不規范導致的火災風險高。
三、問題原因剖析
傳統村落消防安全隱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客觀條件制約、主觀認識差距、工作機制不暢、制度問責不落實。認真梳理這些原因對破解傳統村落消防安全難題具有重要意義。
(一)認識不足,重視不夠
有的傳統村落所在地政府部門忽視消防安全工作,認為把當地經濟抓好,村民的收入提高了,就是“萬事大吉”。對于傳統村落的消防安全工作存在僥幸心理,重商業開發,輕消防管理與投入,表面上重視,行動上輕視,導致傳統村落的消防安全制度未能落實,火災隱患十分突出,違規違章現象大量存在,火災事故不斷[6]。
(二)投資不到位,設施不完善
傳統村落多數處在邊遠的農村地區,交通不便、經濟落后。一方面,沒有相關傳統村落的消防安全保護法律法規;另一方面,在申報認定傳統村落時未將消防納入申報認定的內容,造成在傳統村落提升改造中沒有將消防專項規劃和消防基礎建設納入其中。因缺少管理和維護經費,消防設施的完好率和管理維護令人擔憂。
(三)履職不盡責,問責不落地
對于近年來傳統村落發生的火災和發現的火災隱患,存在用集體責任代替具體責任的問責虛化問題,沒有就發生的每一起火災見人見事、對標對表、追責問責到人到事的問責追責機制,存在對消防安全工作抓多抓少、抓好抓壞一個樣的不良現象。這容易導致各個層級的負責人對消防安全履職盡責不到位,使傳統村落消防管理責任不落實,火災隱患突出、火災事故不斷,對存在的火災隱患不督促整改,部門之間相互推諉扯皮,管理者主體責任落實不到位[7]。
四、對策及建議
(一)做好立法,確保有法可依
立法是人們對于法律規則、法治秩序和法治美好生活的需求。它不僅包含著對立法對象范圍、方式方法、價值標準、結果效果等方面的需求,而且也包含著法律、法治、善治等不同層次的需求。出臺相關規定,解決傳統村落消防安全管理中存在的消防安全責任不明、追責監督無力、消防基礎設施建設與管理責任不明、火災隱患整改困難、消防安全宣傳教育實效低等難題。
(二)科學規劃,提高火災防控的技術性
傳統村落消防規劃的具體內容包括消防給水系統、消防設施設備和器材、疏散通道和安全出口、防火間距、傳統建筑耐火等級改造以及制定程序和實施監督等,以增強消防規劃的科學性和實用性。要針對國家重點鎮、省級重點開發特色小鎮、省級歷史文化名鎮,完成消防專項規劃編制修訂任務,啟動消防專項規劃修編工作,并將消防專項規劃融入當地的國土空間規劃[8]。
(三)厘清職責,壓實消防安全管理責任
消防安全涉及社會各行各業,從來都不是消防救援機構一個部門的職責?!断腊踩熑沃茖嵤┺k法》也進一步明確了行業主管部門“誰主管、誰負責”的消防安全原則,這也為構建多元化的消防安全治理格局奠定了基礎。當前,有關職能部門對傳統村落消防安全職責的規定還較為宏觀,因此需要從基礎設施建設、日常管理、監督執法三方面厘清部門職責。
(四)完善制度,明確火災防范主要措施
進行消防安全評估,規定傳統村落在進行“中國傳統村落”申報、村落內實施旅游開發等項目建設時,應由專業機構開展全面的消防安全評估,每年至少開展一次消防安全評估,及時發現重大隱患,增強防火措施的針對性,提升重點區域的防火能力;鼓勵運用信息化火災防控技術,支持在傳統村落密集地區建立農村智慧消防平臺,提升傳統村落整體火災防御能力;補齊消防基礎設施短板,規定滅火系統必須實現全覆蓋,建立消防設施設備管理維護制度,以保證消防設施長期完好有效,在關鍵時刻起到應有作用。
(五)分類治理,增強規范措施實效
傳統村落的消防安全隱患主要是在傳統建筑木質結構耐火等級低、防火間距不足、物防技防措施有限等特殊環境下,因用火、用電、用氣、用油不規范而造成“火燒連營”的失控火災。因此,要針對不同致災因素分別采取倡導性、義務性、禁止性規范。對于傳統建筑物耐火等級低的固有特性,在未進行商業開發或者商業因素較少的傳統村落,應鼓勵鄉鎮政府以及村委會支持居民對房屋進行耐火等級改造,有條件的村落應設置防火隔離墻或隔離帶。旅游景區的傳統村落應要求傳統建筑以及用于商業活動的場所進行耐火等級改造,符合要求后才準予開店營業,避免造成不可控的火災事故和嚴重人員傷亡。對于民宿、文物保護單位等火災高危場所,要求配備自動噴淋系統以及滅火器等,鼓勵有條件的傳統村落配置電氣火災監控系統,提高消防安全保障能力。對于用火用電規范,應禁止村民在室內使用火塘等明火、禁止使用超負荷的大功率電器及三無電器產品、禁止私拉電線、自改電氣設備等,使用液化石油氣的應向村委會報備并規范使用,室內取暖應采用火爐并配備滅火器、水桶等滅火器材,鼓勵有條件的地區由政府統一規劃進行集中供暖、用氣等。
(六)強化宣傳,提升預防火災的能力
創新宣傳教育形式,鼓勵支持新媒體、自媒體宣傳消防安全常識,增強宣傳教育力量。采用政府購買服務方式點對點提升村民消防安全意識和滅火逃生技能,定期開展滅火逃生演練,增強宣傳教育實效。在公共場所加強火災警示教育片、火災案例、火災撲救常識及火場自救逃生等視頻的滾動播放,使群眾直觀了解火災的危害性、日常防火的重要性和掌握消防安全知識的必要性。
參考文獻
[1]胡久祎,秦廣志,白建國,等.徽州傳統古村落消防保護現狀及建議[J].建筑安全,2023,38(11):35-37+42.
[2]楊宗豪,陸勝輝,魏述和.淺談木結構連片傳統村落消防安全管控[J].建筑安全,2023,38(10):43-45+50.
[3]湯順,鐘韜.傳統村落消防安全技術研究——以重慶中山古鎮為例[C].2023年智慧城市建設論壇西安分論壇論文集,2023.
[4]張發光.傳統村落民居的火災蔓延風險及應對措施[J].消防界(電子版),2022,8(10):126-128.
[5]白新杰.少數民族地區農村消防安全現狀及對策分析[J].現代職業安全,2021(04):93-95.
[6]萬漢斌.如何做好我國傳統村落及古建筑防火[J].中國消防,2021(03):45-46.
[7]汪偉.淺談古村建筑消防安全特性及防火對策[J].江西化工,2018(04):138-140.
[8]李茂林,趙昕,錢江鋒.傳統村落及文物建筑消防滅火設計探討[J].給水排水,2017,53(08):84-87.
作者簡介:阿本巴(1994- ),男,蒙古族,青海海北人,本科,專業技術十一級,研究方向:消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