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一個詩歌的國度。幾千年來,詩歌不但創造、豐富、延續了中國文化,塑造了中國人的精神,還滲透到現實、生活、文學的方方面面,甚至出現過“以詩取仕”的制度。和詩歌相關的賦、曲、聯等,同樣成為中國文化的表達方式。
中國文化是詩意的文化,人們重視直覺、經驗,重視天人合一,尤其重視和世間萬物的對話。中國傳統中的其他文學樣式,比如小說、散文、戲劇等,都蘊含著濃郁的詩的元素;中國傳統的學術是以詩學為基礎的,具有經驗性、模糊性、獨特性和深刻性??梢哉f,詩歌是中國文化的基因,在中國不讀詩、不談詩,就不了解、不懂得真正的中國文化。
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他所說的“詩”,指的是《詩經》。隨著時間的流逝和詩歌藝術的發展,我們可以把這個“詩”的概念拓展一下,擴大到所有優秀的詩篇。在中國,幾乎每個人都不同程度地接受過詩歌文化的熏陶、浸潤,甚至成了一種潛意識的精神方式。到了古蜀道,如果沒有想起“蜀道難,難于上青天”;到了黃河,如果想不起“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到了三峽,如果想不起“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到了大漠,如果想不起“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到了赤壁,如果想不起“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只能說明我們的文化、詩歌積淀還有欠缺。詩是人類精神世界的抒寫,是和物質世界相對應的另一條歷史發展線索。這條線索和物質發展有關,但更有自身的獨特性。它是向內的,通過人類的精神活動而得到延續;它和人格有關,給我們提供精神的力量。這種精神及其力量可以使我們豐富,可以引領我們的人生方向,可以提升生命的質量。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人們的生活方式、情感方式、價值觀念的轉變,在現代以來,以小說為代表的敘事文學逐漸超越了詩歌在文學中的主導地位。在實用觀念和市場經濟面前,以精神建構為己任的詩歌的邊緣化不可避免,詩人與詩歌的地位也隨之降低。面對這樣的文化處境,我建議大家讀一點詩,讀一讀從古到今的優秀詩歌作品。優秀的詩歌具有以一寓萬的藝術品質,對于文學寫作者,詩歌及其精神可以給作品帶來底蘊、溫度和深度;對于普通人,詩歌可以給生命帶來一份柔軟,給現實帶來一份溫暖,在缺乏詩意的時代生長一份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