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過春節,最隆重的是做豆腐、貼春聯、壘旺火、放鞭炮、吃餃子、耍社火,這些飽含著濃濃年味的事,貫穿著整個春節的全過程,可最早的還是“做豆腐”。
小時候,五臺的農村并不富裕,生產隊分點黃豆,一直要放在臘月二十三以后,才鄭重地從瓦甕里挖岀來,燒起柴火灶,大鐵鍋里炒一炒,趁熱乎在石頭小磨上脫了皮,箥箕一忽閃,留下了黃燦燦的豆瓣兒,用水滲泡到最大,石磨上磨成豆漿糊,開水沖沸,裝入粗布袋擠壓成細膩漿湯,進大鍋文火燒沸2 小時以上,酸漿水點成豆腐腦,大塊大塊地舀進鋪著籠布的模具里,適當用力壓出水,出模具,頓覺眼前一亮,白花花、嫩閃閃的“胎豆腐”橫空岀世,熱騰騰的豆香味直鉆五藏六腑,一陣陣如癡如醉,半響才能回過神來,脫口叫一聲:好香!
為尋兒時“豆腐情”,在臘月的一天,我慕名走進了五臺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區,找到了全縣最大的豆腐生產車間。據了解,豆腐生產車間占地2400 平方米,擁有4 條生產線,主營原漿豆腐、油炸豆腐丸等豆制產品,日產量5500 千克。在全省設立銷售網點22 個,線上遠銷10余個省市,線下近銷太原、忻州等17 個縣市區。
說著話,來到了豆腐丸子包裝生產線,流水線上一串串壓模式透明保鮮盒流水般地出來了。公司經理劉建權介紹:“這條產成品包裝生產線采用的是‘氣調’保鮮法,生態、質保、潔凈、恒溫、綠色,決不添加任何防腐劑。”旁邊的技術員白世偉也接著說:“我們定購的原材料黃豆、黑豆也是生長在五臺縣北部山區和清水河畔,以及安徽豆產區的非轉基因農產品。就連用的水也是深山泉水和百米以下的地下深層水,富有人體所需的微量元素,我們的品牌就是‘五臺玉泉豆腐’,肯定讓顧客吃的放心,吃的健康。”
走出豆腐加工車間,五臺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區管委會副主任劉勝高興地說:“五臺玉泉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生產的豆腐丸子,不僅沿襲了傳統手工制作工藝,讓民間美食發揚光大,而且從種植、加工、銷售形成了一條完整的產業鏈,打造了‘線上+線下+網點’的運作模式,實現了糧食就地轉化,解決了農民賣糧難的問題,帶動了一大批農村剩余勞動力上崗就業。”據統計,一個小小的豆腐生產車間,年可消化糧食160 萬千克,年創產值640 萬元,安置農民工70 余人。
不了的“豆腐情”寄托著萬千人的童年美味,一代又一代地承接著祖祖輩輩的傳統手工藝,在五臺縣2865 平方公里的黃土地上源遠流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