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的科幻事業有了長足的發展,本土作品不但獲得了國內讀者的青睞,也在國際競爭中脫穎而出。然而,過去100多年先輩開創的科學文藝事業中不只有科幻文學,還有許多與科幻具有同等發展潛力且作用巨大的文類,需要大家努力振興。科學童話就是其中一種。當前國際競爭激烈,科技創新成果不斷涌現,世界馬上進入一個全新的時代,如何把科學童話發展到一個全新的水平,如何創作出具有更大影響力的作品,讓孩子在童年特有的信馬由韁的想象中直接觸及當代科學并建構想象力,這些議題呼喚著關注與討論。
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科學童話事業,不是空中樓閣。恰恰相反,以往的創作歷史表明,我們國家是具備科學童話創作傳統的。在這里,我想簡單回顧一下中國科學童話的發展歷史。
很少有人知道,我國第一篇科學童話是1920年由陳衡哲創作的《小雨點》。陳衡哲是北京大學第一位女教授,她曾經留學美國并獲得文學碩士學位。《小雨點》這部中國歷史上最早的科學童話,發表在當時頗具盛名的《新青年》雜志上,作家把對“德先生”“賽先生”的追求以清新的文筆注入童話之中,可以被視為新文化運動中具有先鋒思想的學者的一次文類創新。
從陳衡哲開始,中國的科學童話在通過想象力闡述科學的同時,不忘針砭時弊,無論從思想性還是藝術性方面,都已經在科學文藝作品范疇建構起自己獨特的位置。1942年,陶行知的追隨者、作家郭以實在《戰時教育》雜志當年第2期發表了《太陽請假了》,故事中希特勒不準太陽照常升起導致地表變暗,大氣和水循環受到影響,生物的生存瞬時發生異常。作品突出體現了中國科學童話作家對世界事務的關注和對包括人在內的生物圈的關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中國的科學童話更多是配合當時的教育,朝著以基礎科學為選題、知識傳遞為目標的方向發展。20世紀中期,出現了諸如《非洲魔術師》《“小傘兵”和“小刺猬”》《小蝌蚪找媽媽》《一根老虎毛》等一批優秀作品。孫振文、孫幼忱、方慧珍、盛璐德、魯克、冰子和葉永烈等也因為創作科學童話而廣為人知。20世紀末,在一批充滿事業心的作家的努力下,出現了《煙囪剪辮子》《夢游零王國》《神奇的七色光》《胖子學校》等優秀作品。此時,童話作家的隊伍逐漸擴大,出現了嵇鴻、盛如梅、蔡字征、鄭延慧、張秋生、李毓佩、劉興詩、李繼學、楊楠、張沖、童孟侯等許多具有特色的作家。新世紀以來,楊紅櫻、李丹莉和霞子等作家的作品也都各有特色。
縱觀歷史,中國的科學童話是一個很有成就的文化創新領域,這個領域由“五四”學人開創,被幾代作家不斷拓展,走過了一個光輝的歷程。
然而,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應看到,當前的科學童話事業跟整個國家對這個文類的需求還相距甚遠。
近年來,中國科幻小說發展的熱度很高,兒童科幻更是搶占了兒童科學文藝的銷售榜首。遺憾的是,科幻小說不能取代科學童話。雖然兩個文類都致力于培養人的想象力,但科學童話特征與科幻的特征有著顯著不同。閱讀科幻小說需要較高的識字能力與對社會的理解和介入經驗,對低齡兒童是有門檻的,但科學童話與此不同。與科幻小說相比,童話文類具有同等甚至更高程度的想象力,而且是0—12歲小讀者通吃的文類。換言之,對低齡兒童,科學童話可以全方位滿足孩子的想象力拓展需求。此外,如果說科幻小說以科學為基本想象路徑,更多的是沿著現實世界或類現實世界中事物發展的路徑進行順向、逆向、交叉、平行或扭曲變形的創作嘗試,那么科學童話則往往建構在孩子們異想天開的思維路徑基礎之上。換句話說,科學童話是引導孩子在異想天開中領悟科學或自然的原理和規則、科技的魅力與人類生存的道德準則的一種文類,它更加符合孩子的心理特點。
在討論了科學童話跟科幻小說的差別之后,再來看看科學童話跟普通的人文童話的差異。一般而言,科學童話具有強烈的認知性。跟人文童話之間的差異在于,在傳遞真善美的同時,科學童話總是樂于把人類認識自然的成果或基本方式通過故事引人入勝地呈現出來。早期的科學童話比較重視自然書寫,但隨著人類科技水平的提高,科學童話的知識強度和領域也在深化。我認為,合成生物學、量子技術、航天科學、新興材料學等也都可以進入科學童話作者的筆下。這一點在當今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強調通過童話故事讓孩子接觸前沿科技,不是強人所難。恰恰相反,這樣的創新是有一定理論支撐的。1960年,美國學者杰羅姆·布魯納(Jerome Bruner)與二十幾名各行業頂尖專家經過討論后編纂出了《教育過程》(The Process of Education)一書,成為美國教育的重要指南。這本書的核心觀點為,任何高深領域的知識,只要通過適當的方式,都可以教授給任何年齡的兒童。美國也正是根據這一理論進行了10年的教材改進,教育聯動科技發展,最終成功在技術上戰勝了蘇聯。今天,我們同樣面對國家之間的科技競爭挑戰,把前沿科技寫入童話應該是一項全新且重要的任務。
面對這樣的任務,需要某種從上到下的部署和對作家創作動機的激發。具體而言,有如下幾點思考。
第一,應該把科學童話視為中國科學文藝的全新生長點去培育。在當前鞏固科幻產業發展陣地的同時,應該開始培育科學童話的全新陣地。如果說科幻小說曾經在不被看好的情況下經過多方努力,實現驚人增長,那么科學童話也存在相同的潛力。況且,童話作品的讀者對象更趨向低齡,而當前閱讀消費的低齡讀者仍然占比較大。在這方面,需要有眼光的作家、出版家、編輯家,更需要有眼光的領導者去推動。只有多方綜合努力,才可能在這個領域取得有效的發展。
第二,要迅速改變讀物稀少、知者寥寥的狀況。在過去的百年當中,中國積累了一大批優秀的科學童話作品,把這些作品重新發掘編輯,進行經典化,是一個可以短時間內就能服務讀者的做法。在這方面,湖北少年兒童出版社2012年起陸續出版的“中國原創科學童話大系”和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2024年剛剛出版了一部分的“中國經典科學童話”叢書,都還只是一個試探性的工作。要繼續迅速拓展這個經典重讀的范圍,讓文化積累發揮應有的作用。
第三,要鼓勵有才華的作家進入這個領域創作出全新的作品。科學童話需要大量新人,要鼓勵更多來自各行各業的作家、科學家以及教育工作者進入這個領域,大膽地將各種前沿思考和科技跟傳統文化融合后寫入新科學童話之中。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中國作家協會和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等機構和社會組織,應該策劃開展相關的作家培訓活動并出臺獎勵,獎掖做出成就的作者,壯大科學童話創作隊伍。
第四,需要大力推進科學童話方向的理論研究。要建立一套新的話語,以便更好地闡述今天的科學童話。這個領域需要新的名字和新的觀念,以更好地代表時代精神。雖然葉永烈曾經寫過《論科學文藝》,張沖也出版了《中國百年科學童話發展史》(長江少年兒童出版社2021年版),但這樣的工作還是太少。要重點鼓勵這個領域的理論創新。若有理論工作者或出版工作者能夠率先做出努力,用全新觀念引領潮流,將會給新一波科學童話的發展帶來助力。同時,要鼓勵更多高校和研究機構學者參與科學童話研究,獎勵科學童話方向的高水平研究成果。
第五,把科學童話的發展跟當前的想象力教育聯系起來。目前,我國的教育正面臨新的轉型,如何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的知識教育和改革開放以來倡導的能力教育推向新的方向,是當前教育改革的重要問題。我認為,在國家科技文化發展的部分領域已經進入世界先進水平,又面對“卡脖子”等競爭的時候,我國的教育重點必須也應當馬上轉向想象力教育。只有通過培養想象力和創新能力,我們才能渡過創新人才培養的難關。而科學童話恰好是想象力教育在低齡孩子中落實的一個良好抓手。
第六,在商業操作方面,要著意將科學童話當成第二個具有百億以上級別的產業平臺去定位和發展。科學童話,必然跟影視、動漫、玩具、手辦等多個市場之間有著聯動關系,打通上下游是未來發展的一個可行道路。我覺得還可以借鑒舉辦科幻大會的經驗,策劃地區性或全國性的科學童話大會,參加會議的家長可以帶著孩子來,讓孩子們有機會跟童話中的角色共同出現在會議現場,這會是一個非常有前景的文旅教育活動。科學童話的市場發展,不僅跟孩子有關,更與家長和學校有關,跟新媒體的宣傳有關。總之,站在新產業星球的邊界上向未來眺望,可以看到燦爛迷人的繽紛曙光。
第七,我覺得過往10年我們推廣科幻文學的成功經驗,將有可能被轉移和借鑒到科學童話發展的努力之中,而這種經驗的要點,就是要看清時代的需求,抓住創新的源泉,培育龍頭作家和企業、機構,在最薄弱的環節下力氣進行扶持。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之下,我們能持之以恒地奮進。相信中國的科學童話領域也能產生像《三體》、 《哈利·波特》(Harry Potter)、 《尼爾斯騎鵝旅行記》(The Wonderful Adventures of Nils)那樣有廣泛社會影響力的優秀作品。
注:本文根據作者在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有限公司主辦的《中國經典科學童話》(低年級版)首發式暨科學童話創新研討會上的部分講話整理而成。
(編輯 / 鄒" 貞" "姚利芬" "齊" 鈺)
*通信作者:吳巖,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副理事長,南方科技大學人文科學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科幻文學。wuy6@sustech.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