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青年婚戀狀況對生育水平及人口結構具有深遠影響。研究發現,我國青年擇偶偏向內涵性標準,單身的主觀因素凸顯;初婚年齡推遲,“婚”與“戀”出現解綁態勢,但目前仍處于普婚狀態;青年人口性別比失衡,婚戀擠壓現象嚴重;離婚率先升后降,離婚冷靜期制度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婚戀政策區分度不高、針對性不強,惠及范圍有待擴大。建議制定《青年情感教育大綱》,培育提升青年愛的能力,適時調整各類基金青年項目的申報年限,進一步完善青年的法定婚戀權益保障。
關鍵詞:擇偶觀;婚姻觀;初婚年齡;離婚率;情感教育
2023年5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二十屆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強調,人口發展是關系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事,必須著力提高人口整體素質,以人口高質量發展支撐中國式現代化。 作為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青年的婚戀發展狀況將長遠影響著我國的生育水平及人口結構。根據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以下簡稱“七普”),我國14—35周歲青年人口約為4.01億。歷史比較發現,青年人口規模從1953年的1.96億增長至2000年的4.93億,隨后呈現下降趨勢,占總人口的比重從1953年的34.55%上升至1990年的頂峰42.05%,2020年降至三十年來的最低谷28.42%。 這一青年人口發展趨勢深受青年婚戀走向的實質影響,因此,研究我國青年婚戀基本狀況具有重要意義。
以“青年婚戀”為主題在中國知網進行檢索,截至2024年6月27日,共有596條結果,其中,學術期刊365篇、學位論文191篇。這些文章多從某個切面開展研究,或聚焦某個群體,或針對婚戀中的某一問題,缺乏系統全面的青年婚戀觀念和行為的基本畫像。為進一步了解青年婚戀基本狀況,筆者所在的課題組結合相關調查數據,在北京、黑龍江、河南、浙江、湖北、湖南、廣東、陜西、云南、新疆等省市自治區開展了訪談研究,并選取了北京、湖南、廣東等地的部分青年開展了半年一次的跟蹤訪談調研,比較婚戀觀念及行為的變化,在此基礎上提出具有針對性、實效性的政策建議。
一、青年婚戀發展的基本狀況
婚戀發展情況包括青年戀愛觀念、婚姻觀念、戀愛意愿、結婚意愿、戀愛行為、婚姻行為等維度的內容,分析青年婚戀基本狀況有助于進一步判斷青年婚戀水平,預測出生人口規模,厘清應對策略。
(一)當代青年擇偶首要考慮道德品質、性格、三觀,交際圈窄、不想戀愛、不想將就是單身三大主因
擇偶觀往往代表著青年在個人生活上的道德要求及價值選擇,這些觀念深刻影響著個體的戀愛行為、結婚行為,型塑了青年婚戀的基本狀況。2022年全國青年發展狀況綜合調查數據顯示,受調查青年的情感及婚姻狀況中未婚無對象占比最高(45.3%),其次為初婚有配偶(28.1%)、未婚有對象(24.1%),再婚有配偶(1.1%)、離婚(1.3%)、喪偶(0.2%)占比較低。由此來看,超四成受調查青年處于單身無對象狀態。究其原因,有個人交友圈子太窄(43.7%)這樣的客觀因素,但也凸顯出了主觀因素,占比較高的有暫時不想戀愛(41.4%),即當前的戀愛意愿不高;還有沒合適的不想將就(38.0%),這部分青年雖然有戀愛意愿,但由于有一定要求,因此仍未匹配上合適的對象。在戀愛擇偶過程中,青年側重內涵性標準,占比最高的三項為道德品質(70.7%)、性格(60.1%)、三觀(57.1%)。與此同時,青年將健康(51.4%)、相貌(50.5%)、能力(48.8%)、年齡(46.9%)、生活習慣(40.1%)、職業(38.3%)等凸顯個體綜合實力的標準納入擇偶范疇,家庭背景(29.9%)、收入(25.9%)、地域(20.7%)、住房(15.8%)等傳統擇偶硬件因素的權重下降,呈現弱化趨勢。
(二)青年傾向于將戀愛脫鉤于婚姻,婚、戀解綁態勢凸顯
隨著尊重個人選擇、保障個人權利等價值理念的普及,青年的個人自主性逐步增強,戀愛、婚姻中的父母干涉、家庭干預效應下降,呈現出私人化、個體化的特征,因此,青年在這些個人事務上的選擇空間大幅增加。一方面,青年對于進入婚姻這樣的社會制度更為保守謹慎,且更加看重婚姻中的愛情成分。訪談發現,多數青年仍然對戀愛存有欲望和向往,與婚姻相比,戀愛觀念、戀愛行為均呈現松弛感,“顧慮成本”較低。復旦發展研究院傳播與國家治理研究中心等機構發布的《中國青年網民社會心態調查報告2022》顯示,大部分青年網民對戀愛仍抱有積極向往,但結婚意愿遠低于戀愛意愿,以大膽戀愛、謹慎結婚為代表的婚戀意愿已成為主流趨勢,戀愛與婚姻脫鉤趨于穩定。 訪談中有青年談到,“談戀愛沒什么可怕的,大不了就分手嘛,但婚姻就比較復雜。”還有青年提到,“在‘戀而不婚’和‘不婚不戀’之間,我身邊的同學朋友大多數是戀而不婚,談戀愛的欲望大家還有。但也不會特意去談戀愛,有一種沒有也可以的感覺。”也就是說,在婚戀態度上,青年建構了一種更符合自身價值取向的觀念,父母等傳統家長權威的作用在弱化。但值得注意的是,對大學生而言,婚姻和生育仍然沒有明顯地去制度化。 另一方面,青年重構了戀愛、婚姻與共同生活的關系,固有的婚姻家庭倫理觀念正在淡化。傳統婚姻觀強調夫妻共同生活,比如在古羅馬時期,優士丁尼認為婚姻是“男女間的結合,即保持不可分離的生活關系”,婚姻的本質特征即是配偶間的親密關系和自覺自愿的共同生活關系。 現代婚姻則強調以愛情為基礎,分居婚、兩地婚、周末婚等婚姻實踐也解構了共同生活這一基本前提。與此同時,部分青年將共同生活前移至戀愛階段,一個明顯的例證是對未婚同居觀念的社會接受度有所提升,對同居行為的包容度有所加強。根據2018年中國家庭追蹤調查數據,出生隊列為1980—1989年的男性有過婚前同居的比例為35.0%,女性為30.9%;出生隊列為1990—1994年的男性有過婚前同居的比例為22.8%,女性為21.4%;出生隊列為1995—2002年的男性有過婚前同居的比例為7.3%,女性為3.9%。 訪談中多位青年對同居持有積極態度,認為同居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更重要的是通過同居能夠判斷兩個人是否適合長久在一起,成為穩定伴侶。
(三)初婚年齡推遲,未婚人口增加,但仍處于普婚狀態
根據歷年《中國統計年鑒》數據,我國初婚人口從2001年的1481.74萬上升至2013年的2385.96萬,達到峰值后逐年下降,2021年跌至1157.80萬,2022年進一步降至1051.76萬人。這是多年來初婚人數首次跌破1100萬人,為1985年以來的新低。其中,適婚青年結婚登記人數持續下降,晚婚趨勢明顯。一是初婚年齡不斷推遲。根據“七普”數據,全國平均初婚年齡從2015年的26.43歲推遲至2020年的28.67歲。在20—34歲結婚登記的青年中,20—24歲組占比從2011年的45.4%下降至2016年的32.2%,隨后進一步降至2021年的23.0%;30—34歲組則從2011年的13.2上升至17.1%,隨后進一步升至2021年的27.8%,推遲效應明顯。" 2010年以來,初婚年齡每增一歲所用的時間越來越短,推遲的速度愈來愈快,對生育意愿構成顯著影響。研究顯示,初婚年齡每推遲一年,生育意愿降低0.54%。 與此同時,初婚年齡的推遲對總和生育率下降有明顯影響,有研究發現,2006年以來中國女性婚姻推遲現象十分明顯,女性已婚比例的持續下降始終對總和生育率產生拉低作用且拉低作用的強度在不斷增大。" 二是目前我國有2億未婚青年,其中男性青年比女性青年多出3400萬左右。根據《中國青年發展統計年鑒2021》,2020年,我國15—35歲男性青年占比57.53%,高出同年齡段女性青年11.63個百分點。 分年齡段來看,從1990年至2020年,25—29歲男性的未婚比例已從16.71%上升至52.93%,女性從4.30%提高至33.19%。三是鄉村、鎮初婚年齡推遲現象較城市突出。歷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城市平均初婚年齡從2010年的25.78歲延遲至2020年的28.84歲,鎮平均初婚年齡從2010年的24.41歲延遲至2020年的28.6歲,鄉村平均初婚年齡從2010年的23.96歲延遲至2020年的28.38歲,可見鄉村、鎮平均初婚年齡上升速度更快,盡管城市的初婚年齡仍高于鄉村,但其推遲速度較為緩慢,與鄉村、鎮的初婚年齡差距快速縮小,甚至呈現趨同態勢。因此,鄉村、鎮初婚推遲現象需重點關注,婚姻的意義正在“降維”。訪談中多位青年提出“為何要結婚?一個人不香嗎?”的婚姻質疑,并表示初婚年齡推遲、初婚人數下降是一個必然趨勢。但是,觀念上的這種質疑尚未實質性地轉化成低迷的婚育行為,目前,我國離國際社會所展現的“單身社會”仍有一定距離, 普婚本質并未動搖,晚婚普婚模式在短期內不會改變" 。
(四)青年離婚率先升后降,呈現明顯的離婚壓縮特征
根據民政部歷年發布的統計報告數據,我國居民離婚率從2000年的0.96‰上升至2019年的峰值3.4‰,隨后開始下降,2022年降至2.0‰。這種下降一方面受到新冠疫情的影響,另一方面,2021年1月1日正式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中規定的離婚冷靜期制度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根據不同的識別策略,在2021年“離婚冷靜期”規定的作用下,各省各季度離婚登記數量平均減少1.03~1.32萬對。 盡管離婚率有所下降,但是在離婚水平整體較高的態勢下,青年的離婚狀況仍然不容忽視。根據歷次人口普查和1%人口抽樣調查數據,我國青年的離婚比例在40歲之前隨年齡增加而升高(特別是自進入21世紀以來)且逐年攀升;即便離婚比例在40歲之后隨年齡增加逐漸下降,然而其逐年攀升的態勢依然明顯。 據《中國青年發展統計年鑒2021》和歷次人口普查數據,我國15—35歲離婚的青年占青年總體的比例從1990年的0.37%升至2000年的0.66%,隨后從2010年的0.79%增至2020年的1.43%。分性別來看,該年齡段青年男性的離婚比例從1990年的0.43%增長至2020年的1.46%,青年女性的離婚比例1990年的0.30攀升至2020年的1.40%。分城鄉來看,1990年至2020年的三十年間,城鎮青年離婚比例從0.55%漲至1.26%,鄉村的則從0.30%漲至1.84%。 離婚理由通常包括性格不合等綜合原因,也包括出軌、賭博、吸毒、犯罪、家暴等負向理由。在進入司法程序的離婚案件中,婚姻存續年份正在減少,當事人呈年輕化趨勢增長,如江西省2023年發布的家事審判白皮書指出,起訴離婚者年齡年輕化。值得注意的是,由女性主動提出離婚的家事案件居多,如黑龍江省首份家事審判白皮書顯示,2023年第一季度離婚案件中女性原告占67.30%。訪談中一位結婚7年、離婚1年半的青年女性談到,“離婚后的帶娃生活只是身體上勞累,但是心不累,因為沒有什么需要糾結的了。”
(五)政策主要聚焦婚戀工作、婚前保健、婚俗改革、生育支持、嬰幼兒照護,發展空間較大
青年婚戀領域的政策對婚戀狀況水平有直接的影響作用,本研究將圍繞政策數量、政策內容予以展開分析。一是數量上看,目前該領域直接相關的政策有7項,包括共青團中央等3部門《關于進一步做好青年婚戀工作的指導意見》(2017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服務發展的指導意見》(2019年4月),國家衛生健康委等5部門《關于加強婚前保健工作的通知》(2020年5月),民政部《關于開展婚俗改革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2020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優化生育政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的決定》(2021年7月),國家衛生健康委等5部門《關于進一步完善和落實積極生育支持措施的指導意見》(2022年8月),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體系推動建設生育友好型社會的若干措施》(2024年10月)。二是內容上看,現有配套支持政策可以分為時間類、資金類、服務類、技術類支持措施,涵蓋的內容在青年戀愛觀念—戀愛行為—結婚觀念—結婚行為—婚姻經營—生育觀念—生育行為—育兒觀念—育兒行為—家庭教育這一婚育生命歷程上具有初步的覆蓋度,對提振婚育意愿有一定的刺激作用,但仍有較大的發展潛力。
二、青年婚戀領域發展的問題分析
二十屆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指出,當前我國人口發展呈現少子化、老齡化、區域人口增減分化的趨勢性特征,必須全面認識、正確看待我國人口發展新形勢。青年婚戀領域發展中也出現了性別比失衡、婚姻擠壓、單身生育訴求凸顯等典型問題,亟需社會關注和法律政策惠及。
(一)青年人口性別比失衡,婚戀擠壓現象嚴重
近年來,我國“盈余”青年男性規模漲勢迅速,青年女性出現人口“赤字”。根據《中國青年發展統計年鑒2021》,青年人口性別比逐年上升,已從2015年的106.44攀升至2020年的111.23。具體而言,2020年,青年男性占比為52.46%,女性占比為47.54%,二者之間的人口數量差距較大。分城鄉來看,城鎮青年性別比從2015年的106.26上升為2020年的106.48,鄉村青年性別比從2015年的106.71上升為2020年的120.39。由于鄉村性別比漲幅明顯,因此,城鄉性別比差距從2015年的4.5個百分點擴大至2020年的13.91個百分點。 性別比結構失衡影響青年婚姻匹配情況,產生了較為嚴重的婚姻擠壓問題,對我國人口安全和經濟社會各方面發展影響深遠。據《中國青年發展統計年鑒2021》,中國30—35歲未婚男性從2015年的13.41%增長至2020年的19.37%,遠高于同年齡段的未婚女性占比。一是從城鄉分布看,15—35歲未婚男性超過一半在農村,農村未婚男青年從1990年的48.51%增長至2020年的56.78%, 這種失衡的婚配性別比加重了彩禮標準提高的趨勢。研究表明,近30年來,中國農村男性婚姻成本的漲幅較大,相比于1999年以前結婚的農村男性,2010年以后結婚的農村男性婚姻總成本是前者的7.64倍,婚姻擠壓后果主要由相對落后的中西部農村男性承擔。 對這些男青年而言,婚姻推遲是一種被動性的結果。二是從受教育程度看,根據2020年人口普查數據計算,15歲及以上人口的鄉村未婚男性中初中及以下學歷占比為56.48%,30歲及以上未婚男性中(不區分城鄉),未上過學、小學文化、初中文化的比例分別為5.8%、21.6%、36.4%。三是2020年到2035年,1996年到2013年出生的人口(此階段出生性別比大于120)大批量進入婚姻市場將會使婚姻擠壓的狀況更為加劇。有研究印證了這一問題,2000年出生隊列人口中40歲時未婚男性過剩比達到3.39,而2035年未婚人口婚配性別比最高,農村大齡未婚男性婚姻擠壓強度最大。 隨著時間累積及高價彩禮的推動,單身男性數量會繼續增多,其中,被動單身的農村大齡未婚男性規模將會擴大,帶來養老等現實難題。
與此同時,處于城市的未婚女性規模也在逐漸擴大。城鎮30—35歲未婚女性占比從2015年的7.44%增長至2020年的9.8%,比2020年農村同年齡段未婚女性(6.05%)高出3.75個百分點。 從受教育程度看,根據2020年人口普查數據可知,30歲及以上研究生學歷的女性中未婚比例高達14.4%,遠高于本科及以下學歷女性未婚比例的2.2%。在北京、上海、杭州、武漢、長沙、廣州等城市的青年訪談顯示,“看不上同齡男生”、追求精致個體生活已成為部分城市未婚女性的一種特征,出嫁的現實可能性大幅降低。此外,近年來出現的男友殺女友、丈夫殺妻等典型情侶殺害案件,對青年女性的婚姻觀產生了較大的負面效應,也側面反映了部分青年欠缺愛的能力。農村未婚男青年與城市未婚女青年之間拉扯的差距日益增大,提高了最終演變成單男單女的概率,是亟需關注的重點。
(二)部分未婚青年經歷過意外懷孕,部分單身青年生育訴求凸顯
根據歷年《中國人口與就業統計年鑒》,我國總和生育率從1990年的2.31降至2020年的1.3,2021年下降至1.08,2022年繼續降至1.07,2023年則為1.0左右,僅接近更替水平(2.10)的一半,處于全球倒數位置。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國育齡女性數量減少及生育率下降,加之我國以婚內生育為主,處于育齡階段的未婚青年生育潛力未能激發出來,這些因素共同導致出生人口數量下降、規模縮小。全面二孩政策不及預期、三孩政策效果并未顯現,生育堆積效應已基本結束,且女性的終身無孩率呈上升趨勢,49歲女性的無活產子女比例從2010年的1.29%上升至2020年的5.16%, 并且表現出隨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而升高的特征。 在這些背景下,未婚青年的懷孕意愿、懷孕行為值得引起關注。一方面,雖然生育率整體呈下降趨勢,但是部分未婚青年卻經歷過意外懷孕。中國計劃生育協會、中國青年網絡、清華大學公共健康研究中心發布的《2019—2020年全國大學生性與生殖健康調查報告》(全國34個省級行政區5.4萬余名在校學生樣本)結果顯示,有5.2%的大學生經歷過意外懷孕,其中10.2%的大學生有過多次意外懷孕經歷。 可見,現行《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2016—2025年)》青年婚戀領域中的“青年婚姻家庭和生殖健康服務水平進一步提升”這一發展目標仍有待進一步實現,“開展性健康教育”“減少不當性行為對青年造成的傷害,大幅度降低意外妊娠的發生率”等發展措施仍需更好地踐行。另一方面,尚未履行法定婚姻登記手續的部分青年希望能夠改變我國婚內生育的基本模式,主張作為個體權利的生育行為應當獨立于婚姻制度,由青年個體自主決定是否生育、何時生育、與誰生育、單身生育或婚內生育等權利范疇之內的具體問題。這一主張也獲得近年來一些兩會提案的支持。比如,2019年人大代表黃細花、2020年政協委員彭靜均提出了取消對單身女性生育權所設置的限制;2022年政協委員花亞偉呼吁應當允許年滿30周歲以上的未婚女性生育一胎,并與已婚女性同樣享受產假及生育保險等權利;2023年全國政協委員、重慶靜昇律師事務所主任彭靜提交了《關于賦予單身女性實施輔助生育技術權利,切實保障女性平等生育權的建議》的提案,建議賦予單身女性實施輔助生育技術權利。單身青年還通過法院提起訴訟,主張“單身女性凍卵”的合法性。上述提案和司法實踐,均凸顯了青年對單身生育的訴求,亟需立法機關予以關注。
(三)摸魚擺爛態度從職場蔓延至婚育領域,部分青年正在踐行不戀不婚不育的“三拋”或“情感轉移”生活
歷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平均家庭戶規模在1964年達到4.43人的峰值后一直下降至2000年的3.44人,2020年縮小至2.62人,單人戶激增。其中,除了客觀因素導致的單身之外,也有一部分青年進入低欲望狀態,從個體生活逐步邁向自我封閉。一是不戀不婚不育。2023年筆者開展的青年精神素養狀況調查結果顯示,22.62%的青年在戀愛婚姻中存在擺爛行為,13.94%的青年拒絕戀愛,18.78%的青年即使向往感情,也不會付諸行動。訪談中有青年談到,“我們寢室還討論過如果不婚,老了病了該怎么辦,好像這是大家唯一顧慮的問題。我有個室友的觀點是她單身那么多年、舒服了那么多年,晚年艱苦是應該的。”值得注意的是,半年一次的跟蹤訪談顯示,有的青年半年前談論的重心是沒有合適的對象人選,但半年后話題重點轉向了如何面向未來的單身生活,似乎已將長期的單身作為一個既定的前提,在此基礎上去安排未來的生活、財產規劃。原因方面,有青年表示,“主要是婚姻總和生育捆綁,風險和壓力太大了。如果對方以結婚生子為目的,那么會直接選擇不戀,大家都覺得男方也堅定婚而不育才行,但是很少有。”二是存在斷親行為。實踐中一些青年減少甚至斷絕與親戚的關系,個體原子化趨勢逐漸凸顯,可能會演化成高度孤立狀態。訪談中有青年提到斷親行為,認為不生育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未來的斷親,并將此行為界定為“更負責任”的做法,“我覺得年輕人選擇不生育反而是因為怕做不好,給孩子給社會帶來負擔。畢竟大家都認識到原生家庭的重要性。”三是熱衷搭子新型社交關系,實用主義傾向明顯。部分青年出于便利實用,選擇了“陌生以上、友人未滿”的淺社交,如飯搭子、課搭子、煙搭子、旅游搭子、運動搭子、摸魚搭子,在程序性的簡化關系中提高可控性,堅決不走心,降低社交風險。訪談情況顯示,搭子社交主要存在職業青年群體之中,青年學生仍以同學等熟人為社交圈范圍。究其原因,傳統親情、友情、愛情等強關系的建立與維系需要投入大量時間、精力甚至金錢,而且有很強的道德觀念、世俗規矩、責任義務,這些對于工作生活節奏快、經常加班熬夜的青年而言,是負擔過重、無力經營的關系。訪談中有青年表示,“朋友關系本身是一種道德關系,包含一些道德義務,比如付出、信任,有時候會有點累。但是搭子就沒有這種義務,也不需要建立太深的信任。”搭子既能滿足開盲盒的好奇,拓展社交圈子,又自帶弱連接、軟約束屬性,更符合青年低期待低付出、按需把控關系進退的獨立心態。還有青年提到,“搭子更像是法律關系,或者說規則關系,有一些約定俗成的東西,比如不要多問、AA制。”四是以寵物、AI替代情感陪伴。訪談中有青年表示,寵物和大語言模型比異性更懂自己,“提供了很好的情緒價值,感覺自己不需要再去找一個人了,畢竟人都是有風險的,但是寵物和AI不會。”這些觀念及行為從側面說明了部分青年至少在表面上排斥與真實人物之間的親密關系,盡管內心深處可能有此需求,但往往基于風險隱憂、現實情況等因素,青年并不會訴諸實際行動,不將需求或意愿變現。深層次來看,既與情感關系維系水平不高有關,也深受愛的能力、責任意識的影響。
(四)政策區分度不高、針對性不強,惠及范圍有待擴大
具有實效性、針對性的政策有助于提振青年的婚戀水平,目前該領域政策存在一些薄弱環節亟需予以調整。一是與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的其他領域相比,政策覆蓋面不廣,且未按照不同群體進行區分。目前該領域的政策數量偏少,僅7項,而思想道德領域15項,教育領域48項,健康領域26項,就業創業領域45項,文化領域12項,社會融入領域14項,權益領域39項,社會保障領域17項。更突出的問題是,政策的區分度不高、針對性不強。目前不管是部委還是地方出臺的政策,基本上均采用了普適性標準,沒有就不同地區、不同群體的不同特性制定有針對性的政策。比如,目前的政策并未考慮到常住人口與流動人口的差異,對流動青年女職工的生育養育狀況并未帶來實質性改觀。二是與其他國家相比,呈現出政策惠及力度不夠的狀況。經濟支持政策與總和生育率之間存在穩定的正向關系,性別平等發展水平更高的國家,服務支持政策和時間支持政策對總和生育率的提升效果更明顯, 因為這些政策能夠實質性地減少生育障礙因素,從而有效釋放生育空間。三是假期執行不到位。實踐中,結婚假、育兒假對青年而言是骨感的現實——想(長)休而不敢(長)休。訪談中有女性青年反饋,產假期間單位仍不定期安排工作,此種情況在項目責任制工作中更為頻繁。男性不休育兒假的現象比較普遍,訪談中有男性青年表示,“雖然公司說有育兒假,但是怕領導覺得我不能全身心工作,影響升遷,沒有升遷工資就提不上來,孩子養起來就更費勁。”此類現象變相加重了職場女性的母職懲罰,因為用人單位聘用女性的經濟成本比男性高,但實踐中一些企業難以獨自承擔這部分成本,便可能會采用“能力”等主觀性標準來掩蓋優先聘用男性的客觀事實,這些做法均會進一步鞏固女性“想生而不敢生”的想法。訪談也發現,未婚青年會將他人的婚育實踐及公司實際舉措納入自身是否進入婚姻制度的分析要點,作為婚姻成本、生育成本的考量因素,他人的婚育體驗差、公司對婚育不友好等都會對自身戀愛結婚的意愿產生負面影響。
三、青年婚戀領域發展的政策建議
基于青年婚戀領域的基本狀況及問題分析,結合人口負增長、出生人口下降、青年人口規模縮小等現實情況,本研究認為,未來應當努力促進青年婚育觀念更加平等、健康、理性,促使男女在育兒責任、家務勞動、贍養老人上的分配更加均衡,更好落實青年的相關法定權利。
(一)制定《青年情感教育大綱》,開展情感教育,培育愛的能力
出臺《青年情感教育大綱》,打造以學校教育為主、家庭教育為輔、社會教育為補充,教育部、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為責任部門的青年情感教育體系,大力培育愛的能力,塑造青年婚育觀,引導青年將婚育視為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是通過情感教育,強化青年的誠信、尊重和責任意識。倡導文明的婚戀價值觀及平等觀念,引導青年男性參與家務勞動。明確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在責任感培育中的重要功能,樹立理性健康的責任體系。二是引導青年積極參與人際交往,豐富和健全人格,培養創造、收獲幸福的能力。提升青年識別愛、表達愛、維護愛、應對失戀的能力,建立戀愛蜜月期、婚姻成長期、家庭矛盾期三個階段全周期心理干預機制。特別是要針對農村未婚男性群體開展愛的教育,通過性格、給予幸福的能力等軟性標準來彌補學歷、經濟等方面的劣勢。三是高等教育階段側重探討擇偶條件及標準、愛情與婚姻關系、生育與婚姻關系等深入的人生議題,倡導青年注重自我保護,提升性健康水平;社會教育階段側重婚前保健、生育知識及避孕措施等婚育健康內容及婚戀生活相處、非暴力溝通技巧等能力提升,傳授婚姻家庭法相關知識,引導青年制定婚姻家庭規劃,突出風險教育,警惕殺豬盤現象,提升詐騙識別能力,系統性消解互聯網碎片化認知。四是推動婚戀關系、家庭關系、親子關系教育培訓師資專業化、系統化、標準化建設,構建分初級、中級、高級、特級的講師認證體系,邀請公檢法機關及律師等專業人士提升婚姻家庭輔導團隊業務素質,嚴格專業化崗位培訓和考核。有條件的高校、社區設置情感教育、婚戀咨詢工作室,聘請婚姻咨詢師、親子關系咨詢師,提升對心理咨詢和家庭教育的人力支持。適當給予農村地區開設相關咨詢的專項資金,提升農村地區單身青年的戀愛關系培養能力,幫助已婚青年建構更健康的家庭關系、親子關系。
(二)進一步完善青年法定權益保障
重視青年的發展訴求,健全完善青年法定權益保障。一是進一步推動婚假產假育兒假去性別化實施,促進假期保障與發展機會之間的平衡,給予充分平等的職場發展空間,消除職場的性別歧視,營造婚戀友好氛圍,減弱未婚未育青年的顧慮。二是促進家庭領域的性別平等,倡導共同育兒、承擔家務,尊重女性維護權益,嚴厲打擊家暴等侵害女性權利的行為,引導青年重拾對美好婚姻家庭生活的向往。加強輿論宣傳引導,重構新型家庭文化、生育文化,將家庭育兒指導服務納入公共服務體系。三是促進兩性生殖健康,將生殖健康檢查納入年度體檢項目中,引導兩性積極應對生殖困境,尤其是要關注男性生殖健康問題。調查研究單身女性凍卵和生育需求,比較是否放開單身生育的生育水平。摸清青年群體代孕需求及國內地下代孕市場情況,研究分析代孕合法化的利弊,提前探索有條件代孕合法化的可行性。四是制定青年婚育服務計劃,提供交友平臺、婚前體檢、孕前體檢、婚中體檢、孕期體檢、人工輔助生殖技術咨詢/實施、孕期輔導、生育登記、育兒指導、家庭教育培訓等服務體驗項目。設置青年親密關系咨詢室項目,根據青年發展型城市實施情況,每個縣區市配備一定的青年親密關系咨詢室,提供親密關系咨詢或心理輔導。重點關注離婚冷靜期間的夫妻之間、親子之間的人身關系及財產關系,提供必要的服務支持。五是注重殘疾青年、青年患者等群體的婚戀權益保障,定期開展權益維護摸排工作,舉辦相關公益性講座,提升權益維護能力。重點關注農村大齡未婚男性群體,以鄉村振興為契機,保障其基本收入、就業等相關權益;定期開展鄉村天價彩禮盤點整治行動,有效降低彩禮競爭性,以平等友愛的婚姻倫理價值替代物化女性及其他陋習。
(三)適時調整統一各類基金青年項目的申報年限
當前,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女性申請者的年齡上限均為40周歲,男性為35周歲。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項目申報年限已調整為40周歲,北京市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則是不超過39周歲。針對各類基金青年項目申報年限參差不齊的現狀,為進一步錯開事業上升期與婚姻生育期的高度重疊,建議不區分性別,統一將青年項目的申報年限從35周歲延長至40周歲。這一政策可以促使青年科研人員更加合理地安排職稱評審等事業安排及結婚生育等個人生活,切實調動婚育意愿,進一步提升青年將理想婚育理念轉化為文明、健康婚育行為的可能性,改善我國青年婚育狀況,減緩人口結構帶來的挑戰和壓力。
The Basic Situation and Policy Recommendations of Youth Marriage in China
Zhang Xiaobing
Abstract:The situation of youth marriage and love has a long-term impact on the fertility level and demographic structure. The study found that China 's youth mate selection bias connotation standard, single subjective factors highlight ; the age of first marriage is postponed, and the ' marriage ' and ' love ' are untied, but they are still in the state of universal marriage ;" the sex ratio of the youth population is unbalanced, and the phenomenon of marriage and love extrusion is serious ; the divorce rate has risen and then fallen, and the divorce cooling-off period system has a certain inhibitory effect ;the discrimination of marriage and love policy are not highly differentiated and targeted, and the scope of benefits has yet to be expanded. It is suggested to formulate the Youth Emotional EducationOutline, cultivate and enhance the ability of youth to love, adjust the application period of various fund youth projects in a timely manner, and further improve the protection of young people 's legal marriage and love rights and interests.
Key words:mate selection; view of marriage; age at first marriage; divorce rate; emotional education
責任編輯紀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