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從青藏高原南下,流入橫斷山區,在玉龍納西族自治縣境,忽然被峭絕的山崖攔阻,猛地掉頭,折向東北,急轉之際,江身旋出一個寬展的弧形,緞帶般纏繞著山腳的繁茂林麓、平緩的沖積河谷。“萬里長江第一灣”,是人們給它的命名。
這段大江,叫金沙江。水色凈藍,不見沙金的燦黃。眼底的瑩澈江流,正與明翠的群峰相映。玉龍雪山西麓的石鼓鎮,深偎于半月似的江灣。水浪激濺的渡口,一座碑——中國工農紅軍第二方面軍長征渡江紀念碑,將人們的視線引向高處。毛主席的題詞“英勇奮斗的紅軍萬歲”,鐫于堅挺的碑身,像霞光一樣明亮。
紀念碑是一棵意志的樹,朝藍天生長著希望,戰士心中也有這樣的樹:主干是信仰,花葉是夢想,迎著太陽升起的方向,挺立著,搖動著,要在解放的天空下歌唱,歡慶人民世紀的誕生,他們堅信,第一縷曙色把寥廓天宇染紅的時候,陽光會穿破雨霾風障,將人間照得一派明耀。
80多年前的暮春,山風裹著峭寒,撲向金沙江畔。紅軍來了,紅二方面軍第二、第六軍團,離開湘鄂川黔蘇區開始戰略轉移,踏入云嶺山脈的巍巍巒嶂,轉戰于黔西和滇西北。
薄暮時分,江水在夕照中閃動粼粼波光,渡江先鋒團搶占對岸。緊跟著,東起石鼓鎮,西至巨甸鎮的百里江面上,大部隊的夜渡開始了。人們記住了這一天——1936 年4月25日。
船櫓在江中飛快搖動,滿載戰士的船只破浪疾進,火把的亮光在漆黑的江天灼灼閃耀,浩蕩大江,掀舞著紅色的波濤,血液在周身沸騰,全體戰士一條心渡過江去,北上抗日!四天三夜,一萬八千名將士登上大江彼岸。擺渡這浩蕩人馬的,是七條船和幾十支木筏。橫在征途上的天險,被剛勇的紅軍征服。
熔鑄紅軍生命的,是鐵一般的信念。這信念,深蘊著中華民族的抗爭意志和必勝決心。他們不是神,卻比神具有更堅忍的性格,更強大的力量。這性格,這力量,扭轉了乾坤。
年輕的生命,那么絢爛地放射著光輝,驅散現實的黑暗。和大山站在一起,他們是最高的峰;和大江流在一處,他們是最急的浪。高峰在天空昂屹,姿態奇偉;急浪在大地激揚,志向宏遠。遠處,一幅宏闊的畫卷在我的心目中鋪展:奇峻的雪峰,遙入云天。
(選自《光明日報》2021年6月27日第12版,有刪改).
賞" 析
熱血鍛造的豐碑,矗立在戰斗的征途上。英雄的形象,永遠留在石鼓渡口,勛章般壯美。本文講述了80多年前的一段震撼人心的革命故事,通過描繪長江水勢的兇猛、雪山的峭絕,烘托紅軍戰士不怕困難、英勇無畏的偉大精神,用雪山烘托紅軍將士高大的形象,高度贊美紅軍將士堅韌頑強的意志品質,以及不怕犧牲、堅定樂觀的革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