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稅收政策是政府對行業市場進行宏觀調控的重要工具。調整稅收政策能深刻影響水稻產業的供應模式和水稻市場的需求結構,能有效穩定市場價格,實現水稻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方面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為進一步發揮稅收政策的經濟調節作用,應完善農業保險制度,實施精準的稅收服務并結合當地需求,加大水稻產業的稅收優惠力度,為政府制定和調整稅收政策提供理論和實踐參考。
關鍵詞:水稻產業;稅收政策;經濟影響
中圖分類號:F320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6737(2024)04-0061-03
水稻是我國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水稻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對國家和人民福祉至關重要。而稅收政策是政府調控水稻市場、促進產業發展的重要手段,調整稅收政策能深刻影響水稻行業和市場的供需關系,進而起到調控市場價格、優化產業要素聚集模式的作用,有助于維護水稻產業穩定,并在“保飯碗”的基礎上實現水稻產業的高質量發展。為確保水稻產業稅收政策的有效性,需進一步分析稅收政策對水稻產業經濟的實際影響。為此,本文深入探討了我國水稻產業稅收政策的歷史變遷,根據現行的政策措施分析了稅收政策調控對經濟發展起到的影響,旨在為地方政府調控稅收政策提供參考依據。
1 "我國水稻產業稅收政策體系概述
1.1 "政策變遷和發展趨勢
我國水稻產業稅收政策的變遷大體經歷了以下幾個歷史階段:第一,計劃經濟時期的稅收改革。計劃經濟時代下,我國對經濟活動采取了高度集中的管理辦法,財政配置和稅收政策也是由財政部共同負責,水稻產業的稅收安排自然也采取了集中管理的辦法。[1]195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稅條例》(以下簡稱《條例》)的正式實施為水稻產業的稅收問題提供了明確的法律框架。該《條例》詳細規定了農業稅的納稅人、征稅對象以及相應的稅率。與此同時,稅制改革工作也在同期展開,其主旨是在保持總體稅負穩定的前提下簡化稅制,改革主要聚焦于工商稅制,而水稻產業則根據行業發展和國家需求對稅率進行了相應的調整。總的來說,本階段內我國水稻產業的稅收政策具有鮮明的政治性,基本目的都是通過調整稅種和稅率,加強農業集體化和政府對水稻產業的掌控力度。第二,廢除農業稅。2006年1月1日起,農業稅正式廢止。[2]其目的在于通過削減稅負來降低農民的經濟負擔,并通過優化資源配置的方式實現農業、農村的高質量發展,是我國“三農”(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的重要抓手。農業稅被廢除后,農民可將更多資金投入水稻生產,不僅能提高農民種植水稻的積極性,還能推動水稻產業的現代化轉型,從而增強我國水稻產業的核心競爭力。第三,水稻產業的稅收優惠階段。農業稅被廢除后,我國為促進水稻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提出了一系列稅收優惠政策。具體包括對符合條件的“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其種子生產經營所得可免征企業所得;建立以政府為主導、商業化運作的水稻種子生產風險分散機制,完善稻種收儲政策;開展農機購置與應用補貼試點,并促進北斗導航系統在水稻生產領域的應用;通過耕地地力保護補貼的方式落實“藏糧于地”戰略部署,遏制耕地“非農化”;對稻谷等農作物保險予以保費補貼支持,實現主要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全覆蓋等。此外,我國還推動了水稻產業的增值稅改革,包括調整增值稅稅率、農產品扣除率、出口退稅率,以及推出留抵稅額退稅制度、加計抵減政策和旅客運輸服務進項稅額抵扣等,這些舉措都有助于減輕水稻相關企業的稅收負擔,促進水稻產業的良性發展。
1.2 "現行水稻產業稅收政策
當前我國最主要的水稻產業稅收政策包括:①《關于深化增值稅改革有關政策的公告》將增值稅一般納稅人的稅率從原來的16%調整為13%,從原來的10%稅率調整為9%;將購進農產品的扣除率由10%調整為9%;將出口貨物勞務的出口退稅率由原本的16%調整為13%;采取加計抵減政策,生產、生活性服務業納稅人按照當期可抵扣進項稅額加計10%,抵減應納稅額。[3]②《農業農村部等15部門關于促進農產品精深加工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提出地方政府應加大對農產品精深加工行業資金的統籌整合力度,大力推動農產品產后處理、初加工、精深加工等重要環節的發展,對稻谷等主要糧食作物保險給予保費補貼支持。③財政部發布的《農業農村部發布2022年重點強農惠農政策》,提出對實際種糧農民發放一次性農資補貼,開展農機購置與應用補貼試點機制,且為實際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提供耕地地力保護補貼政策。④《農業農村部關于推進稻漁綜合種養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從資金扶持、金融服務、科技支撐、創新經營方式等層面,推進稻漁綜合種養產業發展。
2 "稅收政策的經濟效應分析
2.1 "對水稻產業供需的影響
從水稻產業供給的角度來看,稅收政策的實施有助于降低水稻種植和生產成本,使農民和企業能將更多資金投入再生產,從而提高水稻產量;以稅收政策扶持農業科研和技術創新,有助于實現對水稻種植技術的改良;促進節水灌溉等綠色水稻種植技術的普及,為生態農業的發展提供政策支持;提供保險保費補貼,有助于加大農業保險的普及力度,提高農民水稻種植的抗風險能力,保障水稻供給穩定性;影響資本、技術、勞動力等生產要素,能更高效率地在水稻產業內進行優化配置;促進農業龍頭企業和合作社的發展,通過整合上下游資源實現水稻產業的降本增效;以差異化稅率鼓勵農民種植不同種類的水稻品種,優化市場上水稻產品的供給結構;降低農民購置農機設備的成本,提升我國水稻產業的機械化水平,進而為灌溉系統、倉儲設施等基礎設施建設奠定基礎。[4]
從水稻市場需求的角度來看,稅收政策能影響水稻產品的市場價格,并間接影響消費者的購買決策,如通過調整稅率降低水稻加工成本,能降低其產物的銷售價格,進而刺激市場的購買需求。以綠色農業發展為目標的稅收政策,能降低綠色、有機水稻的市場售價,增強消費者購買欲望。稅收政策調整有助于企業開發即食米飯、預制食品、開發功能性稻米等不同類型的水稻產品;有助于促進水稻產品的市場推廣,提高消費者對水稻營養物質和健康價值的認識;能激勵農村電商產業發展,通過拓展線上銷售渠道,擴大當地水稻產品銷售范圍;推動水稻產業鏈從種植、加工到銷售、物流的一體化建設,從而增加市場需求;能滿足政府根據市場變化調整政策舉措的需求,有助于維護水稻市場的穩定性。
2.2 "對水稻市場價格機制的影響
水稻產業稅收政策對其市場價格的影響,主要體現在政府能通過稅收政策直接干預水稻及其加工物的市場價格。例如,調整稻谷的最低收購價能干預水稻的市場底價,使農民即便在水稻市場價格低迷時仍然能獲得基本收入,使水稻的市場價格能始終維持在合理水平,保障農民的種植積極性。調整稅收政策能影響農民和企業在購買化肥、農藥、農業機械等生產原料或工具時的經濟壓力,通過壓縮生產成本來擴大農民的利潤空間,使農民愿意以較低廉的市場價格出售產品。依托稅收支持的農業保險制度,能提高農民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從而提高市場應對不可抗力因素的穩定性,使水稻市場價格能保持相對平穩的狀態。與此同時,通過對政府稅收政策的分析,供應鏈相關參與者能夠解讀政府對水稻產業的立場。例如,上調最低收購價的本質是政府公開承諾要保障糧食生產和市場價格的穩定性,可有效提高市場信心、提高對市場價格的預期能力。而配合國家糧食儲備制度的稅收政策,也能通過稅收優惠等措施鼓勵企業和個人參與糧食儲備,使政府能在水稻市場供過于求時,及時購入過剩的水稻供給,并在水稻市場供小于求時及時投放庫存水稻,以達到平衡水稻市場價格的目的。此外,從國際貿易的角度來看,出口退稅、進口關稅等政策的實施,也有助于提升我國水稻的國際市場競爭力,如國內市場水稻供給過多、價格有下降趨勢時,可通過提高出口退稅鼓勵稻米出口,抑或是通過調整進口關稅,控制進口稻米的市場競爭力。
2.3 "對資源配置的影響
在資源配置方面,政府提供減免稅、加速折舊等稅收優惠,可激勵企業投資水稻相關科技創新成果轉化項目,促進水稻產業的技術進步和產業附加值的提升。這種由稅收政策主導的定向引導,能促使水稻產業資源向科技創新等更具長遠價值的方向集中,以實現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目的。例如,累進稅率等稅收政策,能促使高收入者以增加勞動報酬的方式彌補因稅收造成的收入損失,且影響企業的勞動力需求,可用于調節收入分配、縮小貧富差距。對投資回報率、儲蓄收益等問題的政策調節,能影響水稻產業的資本積累與投資決策,如通過降低企業所得稅率的方式,增強資本市場投資水稻企業的意愿。由此可見,稅收政策能通過調節稅收負擔影響水稻市場的供需模式,進而對就業、物價、經濟增長等問題起到間接干預的作用。而在其他方面,稅收政策既能通過對商品和服務價格的調控,影響水稻產業的國際貿易模式,也能通過征收環保稅、資源稅等方式,督促企業以更環保的方式進行生產加工,降低對自然資源的損耗以及減少可能出現的環境污染現象,推動我國水稻產業的綠色可持續發展。
3 "水稻產業稅收政策優化建議
3.1 "完善農業保險制度
擴大三大主要糧食作物的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的覆蓋范圍,始終是我國農業保險制度建設的主要工作方向。在此基礎上,應進一步提高農業保險的抗風險能力,可引入多層次的保險產品,在覆蓋水稻種植的直接生產成本之外,向農民的生活成本和收入損失進行拓展,并嘗試將農業保險與財稅政策相結合,鼓勵保險公司開發符合當地水稻種植特色的保險產品。為提高農業保險覆蓋率,地方政府應通過財政補貼政策等方式降低農民所承擔的保險費用。而中央、地方所承擔的補貼比例,則需要根據當地經濟發展狀況以及農民的保費承受能力進行協調,建立差異化的保費補貼機制,使貧困落后地區的農民能享受更高的保費補貼。此外,應加強對承保機構的監管力度,提高農業保險的透明度和賠償效率,避免責任推諉等現象產生。同時,督促承保機構利用遙感監測、大數據分析等技術開展風險評估、精確定損等工作,為保險理賠工作提供參考。
3.2 "實施精準稅收服務
依托大數據和算法模型,精準分析納稅人的行業特征、經營規模等關鍵信息,并根據信息推送有關稅收政策。例如,針對研發投入力度較大的農業科技企業,應推送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相關政策;而對于小微型水稻企業,則應優先推送稅收優惠和金融服務政策,幫助相關企業和個人了解政策變化,提高政策對市場的影響力。建立快速響應機制,通過熱線電話、移動應用、社交平臺等多渠道采集納稅人的咨詢服務訴求,高效解決納稅人面臨的稅務相關問題。[5]同時,依托稅收大數據整合水稻產業各環節信息,推動上下游供應鏈的協調溝通。加快線上稅務服務平臺建設,使納稅人足不出戶就能完成大部分稅收相關業務,同時開設線上可視答疑等特殊服務,通過視頻連線、語音連線等方式,解答納稅人稅收相關問題。
3.3 "加大稅收優惠力度
根據需要采取增加減免稅額、延長免稅期限等稅收優惠措施,激發當地水稻產業活力和投資吸引能力。精簡優惠政策的審批程序,依托電子稅務局等數字化平臺,實現稅收優惠政策的在線申請和快速審批,加大對稅收優惠政策的宣傳力度,盡可能地讓所有潛在受益者都能利用該政策做出經營決策。同時,結合水稻產業自身特點,對采用節水灌溉技術應用等綠色農業措施的企業予以抵免或退稅優惠,大力推動水稻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使水稻產業能從傳統農業轉向農產品深加工等領域,通過品牌建設增加稻米附加值,提高當地農民的收入水平。
4 "結語
本文深入探討了我國水稻產業稅收政策的變遷歷史以及稅收政策變化給產業經濟帶來的影響。本文的研究結果表明,稅收政策調整能影響水稻產業和市場供需結構、維護水稻市場價格的穩定以及促進產業資源向高價值環節流動,有助于實現水稻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在未來,水稻產業稅收政策的優化應重點面向農業保險制度的落實與完善,通過精準稅收服務提升政策的事跡影響,并按需提高稅收優惠力度,以保障農民收入、促進水稻產業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 朱前濤,袁清.稅收政策助力鄉村產業振興的進展、成效與展望[J].湖南稅務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24,37(1):3-8.
[2] 祁毓,尹傲雪.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的稅收政策設計:理論邏輯與政策啟示[J].稅務研究,2024(1):11-16.
[3] 王佳瑩,王新媛.數字經濟背景下國際稅收政策比較及我國的應對[J].稅務與經濟,2023(6):26-32.
[4] 樊勇,邵琪.促進人口高質量發展的稅收政策體系現狀、問題及對策[J].稅務研究,2023(10):5-11.
[5] 胡蘇華.稅收政策助力鄉村產業振興:作用機理、實施現狀與完善建議[J].稅務研究,2022(10):4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