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全球糧食安全形勢日益嚴峻,水稻作為我國最主要的糧食消費,其供應鏈的高效運作和運輸經濟的持續完善,對保障我國糧食供應安全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義。優化水稻運輸經濟有助于降低水稻物流成本、提高運輸效率、增強水稻全產業鏈的抗風險能力、提高我國水稻產業的國際市場競爭力,也有助于為水稻種植戶降本增收。應完善物流網絡和樞紐設施建設、提高水稻全產業鏈的韌性水平、促進區域協同發展,從而優化水稻運輸經濟,促進我國水稻種植產業的現代化發展。
關鍵詞:供應鏈管理;水稻產業;水稻運輸經濟
中圖分類號:F323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6737(2024)04-0070-03
水稻是全球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對保障人類基本的食物需求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國作為全球最大的水稻生產國和進口國,水稻產業供應鏈的穩定性會直接影響人們的生活福祉和國家糧食安全。但就目前而言,雖然我國已經對水稻產業鏈的供應鏈管理做出了諸多努力、取得了豐富成果,但依然存在一些運輸效率和運輸成本問題,影響了水稻產業鏈的核心競爭力。為此,需深入探討以供應鏈管理優化水稻運輸經濟的可行方案,通過供應鏈管理來提升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增強供應鏈韌性,繼而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做出貢獻。
1 "水稻產業與運輸經濟現狀
1.1 "水稻產業現狀分析
在水稻產業的種植區域分布層面,我國水稻種植區域廣泛,北至黑龍江省、東至中國臺灣、西達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南至海南省,總體呈現出南方多而集中、北方少而分散的特點。[1]從水稻產量貢獻的角度來看,我國水稻種植90%以上分布在秦嶺、淮河以南地區,尤其是氣候溫暖濕潤的成都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珠江流域的河谷平原和三角洲地帶產量最為豐富。在產量與單產層面,我國是全球主要的水稻生產國之一,水稻產量連續多年穩定增長。2021年水稻產量創新高,達到21 284.00萬噸,同比增加0.46%;2023年,全國夏糧產量為1 461.5億kg,早稻產量為283.35.7億kg,秋糧產量為
5 208.2億kg,表明我國水稻總產量在持續上升。而在進口與消費層面,98%的自給率使我國基本實現了水稻自給自足,加之水稻出口量很少,整體對水稻進口的依賴度不高。但即便如此,由于我國人口眾多且稻米消耗量較大,因此仍然是全球最大的水稻進口國之一。近年來,我國水稻進口量整體呈波動上升趨勢。此外,從消費結構的角度來看,我國水稻的終端需求主要包括食用消費、工業消費與飼用消費三類。其中,食用消費占我國水稻消費需求的85%,其他兩項消費則分別占比7.5%。
1.2 "水稻運輸經濟現狀
我國水稻運輸方式主要包括公路、鐵路和水路三類。由于水稻的主要產區大多集中于水文條件優越的南方地區,因此水路運輸不僅成本較為低廉,還適合大批量、長距離運輸。鐵路運輸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水路運輸對航道的苛刻要求,其覆蓋范圍更廣,且相較公路運輸而言速度更快、穩定性強,在跨省份運輸中優勢更為明顯。[2]而公路運輸則更具靈活性,幾乎不存在對運輸路線的苛刻要求,且能廣泛適應“最后一公里”配送等特殊場景,是更適用于短途運輸的運輸方法。水稻運輸價格與水稻的市場價格存在明顯關聯。當水稻的市場價格上升后,種植戶和企業會增加水稻運輸訂單以獲得更高利潤,而運輸訂單的增加會導致運輸價格的上漲,并且價格波動也會影響種植戶和企業對運輸方式的選擇。從成本的角度來看,近年來我國水稻種植和生產的總成本有一定上升,且成本的主要來源為物質和服務費用。而在國際貿易方面,我國依然是全球最大的水稻進口國,約占全球稻米進口總量的9.72%。而稻米出口量為220萬噸,僅為全球出口稻米出口總量的4.16%,位列全球第5,凈進口量達280萬噸。
2 "水稻產業供應鏈管理現狀與問題
2.1 "我國水稻產業供應鏈管理現狀
水稻產業鏈的上游包括化肥、稻種、農藥、農業機械等農資原料企業,是水稻種植成本的主要來源。中游是水稻種植和生產企業,下游則是最終流向終端消費市場的大米加工企業。為確保農產品的合理收購價格、保障農民利益并穩定糧食市場,我國政府不僅實行了最低收購價格政策,還通過財政撥款推動了南方地區恢復雙季稻生產,提高早秈稻及中晚秈稻最低收購價,并通過雜交水稻育種技術提升了水稻單產,保障了我國水稻種植行業的穩定發展。[3]在庫存方面,我國水稻庫銷比在2011~2015年顯著上升,從17.03%迅速增加至66.03%。為緩解庫存壓力,我國在2015年、2016年兩年下調了水稻最低收購價格,促進了水稻庫銷比的回落。到了2021年,水稻庫銷比已從2019年88.08%的歷史高位下降至75.87%,但總體仍處于相對高位水平,水稻價格上漲存在一定壓力,預計水稻價格維持窄幅震蕩。由于我國水稻消費基本處于自產自銷、自給自足,國際市場對我國水稻市場的影響有限。此外,我國水稻產業的供應鏈體系還依托數字化技術實現了現代化創新發展。例如,2023年上線的國家水稻全產業鏈大數據平臺,聚焦水稻產業的數據生成、采集、存儲、加工、分析和服務,打通了從水稻生產、加工、儲備、貿易的全產業鏈,通過統一的數據指揮中心和全產業大數據圖,構建了完善的水稻全產業大數據產品和服務體系,推動了我國水稻產業的數字化、信息化建設。
2.2 "我國水稻產業供應鏈管理存在的問題
盡管我國水稻產業供應鏈在多個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但仍面臨諸多問題與挑戰。[4]第一,種植面積和產量問題。雖然我國近年來水稻產量整體處于穩定上升趨勢,但種植面積卻出現了一定程度上的下降,下降幅度即便并不明顯,但這種趨勢可能會導致水稻產量的穩定性受到影響。第二,庫存壓力和價格波動。2020年,由于玉米、大豆等農產品的價格大幅上升,很多企業開始將水稻作為玉米的替代產品,導致水稻庫銷比出現了明顯下降,從2019年的88.08%下降至2020年的80.33%。但從整體來看,盡管我國水稻庫銷比已經從2017~2019年的歷史高位下降到了相對高位水平,但依然存在庫存壓力較大的問題。水稻價格預計維持窄幅震蕩,短期內供大于求的買方市場局面不會發生實質性轉變。第三,生產成本和效益問題。以水稻主要生產區的浙江省紹興市為例,2020年,紹興市早稻平均每667 m2總成本為1 205.06元,相較2019年增加37.34元,增幅達到3.20%。在成本構成中,人工成本和除草劑等農藥費用增長最高(2020年除草劑效果較差需進行人工拔草,導致用工成本上漲),而機械作業費則有所回落(梅雨期拖長加上收割期稻田泥濘,導致機械收割倒伏嚴重)。第四,供應鏈協同效率問題。在水稻供應鏈的協同效率方面,由于各環節缺乏有效的信息共享機制,致使供應鏈內部存在一定的數據孤島問題,不僅會影響供應鏈的透明度,還會對相關企業的實時決策能力造成負面影響。而造成信息孤島問題的根本原因在于部分企業因擔心泄露商業機密而對數據共享存在顧慮,并且企業間采用的信息系統標準不一致,造成供應鏈數據整合困難的問題。與此同時,供應鏈中各環節的技術應用成熟度存在一定差距,尤其是海運環節對于物流全程可視化技術的應用普遍存在短板,即便各方有著強烈的數據共享意愿,也難以實現有效的信息溝通和資源整合。此外,水稻的國際貿易也會面臨市場波動、貿易壁壘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增加了水稻運輸供應鏈的不穩定性。
3 "供應鏈管理下的水稻運輸經濟優化
3.1 "構建高效的物流網絡
應優化商貿物流網絡布局,加強商貿物流網絡、國家綜合運輸大通道和國家物流樞紐的銜接,推進城市商業、物流和交通基礎設施規劃與升級改造項目,提高區域性、全國性和國際貿易物流節點城市的集聚輻射能力,促進物流資源的合理分配與應用。[5]構建城鄉高效配送體系,增強城市綜合物流中心及各個配送、分撥節點的倉儲、裝卸、分揀、配送能力,提高干線運輸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推進跨境通關便利化,全面推進“兩步申報”“提前申報”等口岸通關一體化舉措,提高貨物清關速度和水稻國際貿易流暢性。培育國際貿易物流骨干企業,支持相關企業通過兼并重組、上市融資等方式整合供應鏈資源,同時鼓勵水稻生產企業與物流企業以中長期合同、股權投資等方式建立穩定的合作關系,形成具有品牌影響力的國際商貿物流企業,并進一步提高水稻供應鏈協同效率。此外,還應推動物流行業的智慧化改造,一方面,依托現代信息技術,將物流要素轉化為網絡數據,推進物流資源線上線下聯動機制建設,以提高物流網絡數據價值;另一方面,深耕5G、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依托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推進物流基礎設施改造升級和物聯網配套設施建設,推進物流過程的自動化、數字化和智能化。
3.2 "加強水稻物流樞紐建設
應加強與水稻出口國和沿線國家的物流連接,優化水稻物流網絡布局,完善水稻物流、倉儲基礎設施建設,建立集航運、海運、鐵路等在內的立體化運輸網絡,以及集倉儲、中轉、配送于一體的區域性糧食物流園區,充分發揮當地的交通優勢和資源稟賦,促進水稻物流產業的集群化發展。加強物流關鍵節點城市群建設,通過完善糧食應急保障中心,提升水稻運輸的物流配送、指揮調度和多級聯動能力,并進一步增強水稻跨區域應急調運能力。貫徹落實綠色物流理念,積極推動水稻運輸結構的優化升級,引導水稻的倉儲、裝卸、運輸等環節的智能化、綠色化改造,減少水稻物流環節的能源消耗和廢物產出。同時,各級政府應提供水稻運輸的政策支持,包括鐵路運輸優惠、稅收減免、信貸保險等,加強對水稻物流企業的培育和扶持力度,尤其是資質優秀的第三方物流企業,從而推動跨省糧食物流體系的建設和完善。
3.3 "提升供應鏈韌性水平
應依托《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等自由貿易協定建立多邊貿易關系,探索潛在的水稻出口國,優化進口水稻產品的種類和數量,通過建立長期供應合同、加強國際合作等方式,降低單個市場波動對水稻供應鏈的影響。依托市場情報分析和水稻貿易數據分析,建立水稻全產業鏈的風險監控和預警體系,提高對供應鏈中斷的潛在風險預警能力,并建立健全風險應對機制。完善多式聯運系統等物流基礎設施建設,依托區塊鏈、人工智能等級技術建立供應鏈數字模型,提升運輸效率和供應鏈透明度,采用實時數據分析的方式為供應鏈管理提供決策支持。建立健全水稻運輸突發事件的應急預案,提高供應鏈企業應對突發事件的響應和處理能力。
3.4 "促進區域協同發展
建立區域性水稻運輸聯盟,推進地區間的資源共享和技術合作,實現從稻種研發、水稻生產到加工產品物流、銷售的全產業鏈發展,通過一、二、三產業的融合增加水稻產業鏈附加值。加強與國內外先進農科機構的合作和優質水稻品種的引進和培育工作,不斷提高水稻單產和品質,形成以科技驅動的水稻產業鏈框架。聚焦價值鏈建設,開發特色化水稻衍生工藝品,推動種植戶生產、企業加工營銷和終端消費的協同運作,使產業鏈內部形成協同采購、生產和物流的價值鏈條。同時,還應積極參加國際糧農機構會議及合作項目,在全球農業治理方面獻言獻策,為全球水稻產業發展貢獻中國智慧。
4 nbsp;結語
本文回顧了我國水稻產業及其運輸經濟的發展模式,系統性分析了水稻產業供應鏈建設取得的成就及不足之處。進而從物流網絡建設、物流樞紐建設、供應鏈韌性和區域協同發展四個維度,深入探討了水稻產業供應鏈的優化策略。本文的研究結果表明,加強供應鏈管理有助于提高水稻上下游企業的運輸效率、降低運輸成本,同時增強供應鏈的韌性,使我國水稻產業能在國際市場上占據更重要的位置。本文提供的優化對策不僅適用于水稻產業,也能夠為大豆、玉米乃至畜牧業、漁業等產業發展提供參考。需要注意的是,基于供應鏈管理的水稻運輸經濟優化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覆蓋從稻種選育到水稻產品終端消費的全過程,需要從全局和長遠的角度進行分析和考量。在未來,可進一步根據各地的區位因素、季節氣候和市場條件,對水稻運輸和供應鏈建設進行更深層次的研究,為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 劉穎嫻,黃秀娟.嵌入供應鏈的中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治理結構選擇[J]. 南京林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2,22(5):68-77.
[2] 陳邦越.基于區塊鏈的水稻全供應鏈溯源系統設計與實現[D].長春:吉林農業大學,2021.
[3] 冷志杰,趙佳.水稻收儲供應鏈模式評價及其選擇:基于東北水稻主產區的分析[J].價格理論與實踐,2020(3):52-55.
[4] 高艷,張宏宇.“水稻供應商+水稻加工企業”的優質稻米供給決策研究[J]. 數學的實踐與認識,2019,49(13):299-307.
[5] 高利偉.中國主要糧食作物供應鏈損失和浪費特征及其減損潛力研究[D].北京:中國農業科學院,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