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對于新建大跨度橋梁,在投入使用前應進行技術狀況檢測,以保證橋梁的安全運營,并且為工程驗收提供可靠的數據支撐,為此,文章采用Midas Civil軟件建立某大跨度雙塔扇形索面斜拉橋主橋模型,進行靜載、動載試驗研究,評價該橋的結構安全性,為橋梁竣工驗收及運營的安全性提供技術依據,為同類橋梁技術檢測提供參考。
關鍵詞:大跨度斜拉橋;雙塔扇形索面;荷載試驗;索力測試;校驗系數
中圖分類號:U441+.2
0 引言
隨著我國橋梁建設的發展,跨越江河、峽谷的長大橋梁應用廣泛,斜拉橋具有跨越能力大、造型美觀等特點,是跨越寬闊水域和深溝峽谷的主要橋型之一[1]。但是,新建長大橋梁在投入使用前應進行技術狀況檢測,以保證其安全運營,并且為工程驗收提供可靠的數據支撐。荷載試驗是常用的橋梁檢測方法[2],通過試驗用加載車進行靜力、動力試驗,對橋梁的結構剛度、強度等性能進行評價,為橋梁后期的安全運營與維護保養提供可靠依據[3-6]。趙文國等[7]通過荷載試驗,對某跨線橋的實際承載力狀態做出評定。龍佩恒等[8]通過靜載、動載試驗,結合有限元優化加載工況,得到了大跨度中承式鋼管混凝土拱橋的運營工作性能評價結果。可見,通過荷載試驗是掌握橋梁結構性能的重要方法。由于大跨度雙塔扇形索面斜拉橋的研究較少,其安全運營需要結構的剛度、強度、動力性能滿足要求。本文針對某大跨度雙塔扇形索面斜拉橋進行靜載、動載試驗研究,評價該橋的結構安全性。
1 橋梁概況
北海市西村港跨海大橋分為西引橋、跨航道主橋、東引橋。其中西引橋總長720 m,主橋455.8 m,東引橋600 m,橋梁總長1 775.8 m。主橋為雙塔雙索面斜拉橋,主橋跨徑布置為[38.9 m+70 m+238 m(主跨)+70 m+38.9 m]=455.8 m,橋面寬度37 m。主塔采用C50混凝土橋塔,主梁為鋼混疊合梁,采用Q345q鋼材。斜拉索為雙索面,采用扇形索面布置,主跨20對索,邊跨10對索,全橋共80根拉索,采用1860鋼絞線。橋面板采用C55混凝土,橋墩立柱和蓋梁采用C45混凝土,承臺、系梁、橋臺臺帽、臺身樁基采用C40混凝土,樁基采用C35混凝土。
主橋功能橫斷面布置為2.0 m(人行道)+3.5 m(非機動車道)+0.5 m(機非分隔帶)+11.5 m(機動車道)+2 m(中央分隔帶)+11.5 m(機動車道)+0.5 m(機非分隔帶)+3.5 m(非機動車道)+2.0 m(人行道)=37 m。道路等級為城市主干路;設計行車速度60 km/h;荷載標準為城-A級,人群荷載按《城市橋梁設計規范》(CJ J11-2011)取值。主橋立面布置以及橫斷面如圖1、圖2。
2 模型的建立
根據橋梁的結構形式,采用Midas Civil軟件建立主橋模型。斜拉索采用桁架單元模擬,橋面板采用板單元模擬,樁基、橋墩、主梁、橋塔均采用梁單元模擬?;炷恋目箟簭椥阅A堪匆幏稑藴嗜≈担葜?5.0 kN/m。鋼材的彈性模量為2.06×105 MPa,容重78.5 kN/m2。主橋斜拉索Strand1860彈性模量E=1.95×105 MPa,容重78.5 kN/m3。全橋共節點1 645個,梁單元2 042個,桁架單元80個,板單元80個。樁基底部固結約束,樁基與承臺、承臺與橋墩采用剛性連接,主梁與橋墩支座采用彈性連接并交替釋放縱向和橫向剛度,主梁兩端采用簡支約束。整體有限元模型如圖3所示。
3 試驗方案
3.1 測試截面及測點布置
通過對橋梁結構的恒載和活載內力計算,確定橋梁結構的內力包絡圖,見圖4,并參考《城市橋梁檢測與評定技術規范》(CJ J/T233-2015)選定控制截面,主要截面測試項目為各級荷載下的控制測點應變、各級荷載下的控制測點撓度、各級荷載下的塔頂縱向位移、裂縫發展狀況,測試截面測點布置見圖5。
3.2 荷載工況
試驗采用多輛三軸載重汽車加載。根據測試截面的主要受力特點和理論計算,對不同工況下的加載位置進行設計,得到加載工況及加載效率如表1所示??梢钥闯觯捎?2輛加載車通過優化布置,可以使得各工況的加載效率達到0.85~0.94,滿足驗收工程的加載效率0.85~1.05的要求。本次試驗共分為7個加載工況,分別為各小跨中最大正彎矩及橋墩、塔身最大負彎矩。
4 試驗結果分析
4.1 靜載試驗
通過多輛試驗用車的優化布置,對測試截面的最不利結構內力進行試驗,使加載達到設計荷載產生的最不利內力效應值。本次加載分為三級,每級加載四輛加載車。由于溫度對測試的影響比較復雜,在加載試驗前,對測點進行≥15 min的溫度穩定觀測,選擇溫度變化相對較小的時間段進行試驗,并建立溫度變化和測點測值變化的線性關系進行修正。通過數據采集,可以得到各加載工況下,測試截面的應變和撓度等數據,判斷結構是否滿足規范要求。限于篇幅,本文僅列出工況1的加載測試結果。
工況1第三級加載下,各測點的應變理論及實測值對比,如圖6所示。可以看出,12個測點的應變理論值均大于實測值,但偏差不大,整體校驗系數在0.68~0.83之間,相對殘余應變在0~19%之間,4號測點與10號測點由于位于主梁的上部,因此應變為負值表示受壓。卸載后存在部分殘余變形,最大值(5 με)位于6號、9號、12號測點。
工況1撓度測試結果如圖7所示,其中測點2為橋面中心,測點1、3布置在外側人行步道邊緣??梢钥闯?,橋面中心的撓度較兩側大。理論計算值大于實測值,表明結構的實際剛度要大于理論設計剛度。2號測點的殘余撓度幾乎為零(0.06 mm),1號、3號測點的殘余撓度分別為0.57 mm、0.41 mm。各測點的校驗系數在0.69~0.85,相對殘余位移在1%~18%,滿足規范要求。此外,各靜載試驗工況加載至滿載的過程中,橋梁未發現明顯異常響聲或異常變形情況,控制截面附近未發現明顯可見裂縫。
4.2 動載試驗
動載試驗主要通過測試橋梁結構的動力性能,分為模態振型以及沖擊性能。模態振型采用脈動試驗,沖擊性能采用跑車試驗。脈動試驗主要通過風荷載及地脈動等隨機激勵引起的結構微小振動,通過采集結構的振動時域信號,通過傅里葉分析得到結構的模態數據。本次脈動試驗,根據陣型特點,在邊跨橋面四等分處、主跨橋面八等分處布置測點。用DH5907N無線橋梁模態采集器測得這些測點處的振動速度時域信號,再用模態專用分析設備進一步求得橋梁的自振頻率。為保證頻率分辨率和提高信噪比,本次試驗采集的長樣本信號時間≥30 min。
頻譜分析結果及結構的實測與理論模態對比結果如圖8所示??梢钥闯?,實測的結構5階頻率與結構的理論振型頻率偏差不大,各階頻率偏差在1.45%~17.01%,最大值在第四階模態(17.01%),各階振型形式實測與理論對應。實測阻尼比在0.025~0.069,1階振型阻尼比為0.065,第2階振型阻尼比最小,僅為0.025。各階振型實測值均大于理論值但比較接近,表明結構實際剛度較理論剛度偏大,結構整體剛度性能良好。
跑車試驗主要測試不同行車速度下梁體的豎向受迫振動響應,采集動撓度信號或動應變信號,進而得出橋梁的沖擊系數。根據《公路橋涵設計通用規范》(JTG D60-2015),當flt;1.5 Hz時,理論沖擊系數μ=0.05。本次跑車試驗中,測點布設在主跨跨中截面處,在兩側鋼箱梁底靠內側處各布設一個無線表面式應變計測點。采用一輛350 kN重的車輛進行跑車,跑車速度取40 km/h、50 km/h、60 km/h,采用DH1205W無線表面式應變計(控制器)采集測點的動態應變時程曲線,進而分析橋梁的沖擊系數。每個車速工況進行2~3次重復試驗,沖擊系數取對應車速下的最大值。跑車試驗跨中截面動態應變時程曲線,如圖9所示??梢钥闯觯瑯蛄航Y構實測沖擊系數的最大值為0.04,小于理論計算值0.05,說明橋梁在正常工作狀態下的動力性能良好。
4.3 索力測試
斜拉索是斜拉橋的主要傳力構件,索力的損傷將嚴重影響斜拉橋的工作性能,因此對斜拉橋的索力測試是必不可少的。該橋斜拉索的編號為“20-L-BC10”,20—墩塔號,L—左幅,B—邊跨,Z—中跨,C—拉索。斜拉索布置圖如圖10所示,圖中僅示出西岸一側的拉索,東岸一側拉索對稱布置,全橋共80根拉索。
索力測試采用隨機環境激勵的測試方法、采集索在環境激勵下的振動信號。采用自譜分析方法,獲取前5~10階自振頻率。按隨機信號處理的規定,合理選取分析數據長度、分析帶寬、譜線數、重疊率、窗函數及譜平均次數等分析參數,以減少分析誤差,并具有≤0.01 Hz的頻率分辨率,其中索力計算按式(1)計算:
式中:T——斜拉索索力;
fn——索的第n階自振頻率;
L——索的計算長度;
n——自振頻率階數;
EI——索的抗彎剛度;
ρ——索的線密度。
本次抽取部分典型拉索進行成橋恒載索力測試,根據斜拉索的規格、參數及現場測試的各階自振頻率,通過索力計算軟件計算可得出各拉索的索力。索力測試結果如圖11所示,可以看出,所測索力與設計值比較接近,偏差率最大值僅為-4.8%,在±5.0%以內,滿足規范《公路橋涵施工技術規范》(JTG/T 3650-2020)的要求,斜拉索的工作性能良好。
5 結語
對于新建長大橋梁,在投入使用前應進行技術狀況檢測,以保證橋梁的安全運營,并且為工程驗收提供可靠的數據支撐。本文針對某大跨度雙塔扇形索面斜拉橋進行荷載試驗研究,得出以下結論:
(1)靜載試驗中,各測點的校驗系數在0.69~0.85,相對殘余位移在1%~18%,滿足規范要求,且未發現有異常響聲或異常變形,控制截面附近未發現明顯可見裂縫。
(2)實測的結構5階頻率與結構的理論振型頻率偏差不大,各階頻率偏差在1.45%~17.01%。這表明結構的實際剛度較理論剛度偏大,結構整體剛度性能良好。
(3)所測索力與設計值比較接近,偏差率的最大值僅為-4.8%,在±5.0%以內,滿足規范要求,斜拉索的工作性能良好。
參考文獻
[1]王 盛,陶天友,王 浩.大跨度斜拉橋伸縮縫溫致位移提取方法對比[J].東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3,53(4):664-671.
[2]王君偉.公路橋梁荷載試驗檢測在橋梁養護中的作用和對策[J].交通世界,2020(24):97-98.
[3]歐陽龍,何曉鳴,黃文娟.鋼筋混凝土雙曲拱橋靜載試驗研究[J].武漢工業學院學報,2013(2):102-105.
[4]譚 明.基于靜載試驗的空腹式雙曲拱橋承載能力研究[J].工程與試驗,2016,56(1):41-43.
[5]李興順,楊玉軍.鋼筋混凝土雙曲拱橋的靜載試驗分析[J].四川建筑科學研究,2013,39(3):59-60,99.
[6]勾紅葉,蒲黔輝,王君明.某雙曲拱橋的靜力荷載試驗與分析[J].中外公路,2007,27(3):92-94.
[7]趙文國,苗艷文,楊梅枝.橋梁靜動載試驗檢測方法及實例分析[J].科技創新與應用,2023,13(20):79-82.
[8]龍佩恒,黎家瑋,李金濤.大跨度中承式鋼管混凝土拱橋荷載試驗研究及其結構性能評價[J].市政技術,2023,41(8):189-197.
收稿日期:2024-03-16
基金項目:廣西科技計劃項目“建筑樁基基礎承載力新型檢測設備研發與產業化”(編號:AB19245018)
作者簡介:劉遠凱(1996—),助理工程師,主要從事橋梁、建筑檢測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