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隧道軟弱圍巖段落的質量控制決定了結構安全和項目投資。傳統監測方法以有限點代表斷面,難以發現隧道變形的區域分布和變形特征,無法精確解決隧道超欠挖、初支二襯侵限的難題。為提高隧道施工質量控制水平,文章以某高速公路隧道為例,引入三維激光掃描技術,實景復刻隧道點云模型,分析對比實測模型與設計輪廓差異,為隧道變形監測與質量評定提供依據。
關鍵詞:三維激光掃描;點云;公路隧道;軟弱圍巖;質量分析控制
中圖分類號:U456.3+1
0 引言
截至2021年末,我國交通運輸行業實現了高質量發展,公路總里程達528.07×104 km,其中高速公路里程16.91×104 km,二級及以上等級公路里程72.36×104 km,實現了“十四五”良好開局,為做好“六穩”“六保”工作提供了重要的交通運輸支撐[1]。
隨著交通建設的持續推進,公路越來越向偏遠地區和山區丘陵發展,隧道建設的規模越來越大。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21年4月,我國在建的10 km以上超長公路隧道為17條。隧道建設面臨的軟巖大變形、活動斷裂、超高壓富水斷裂等不良地質問題十分突出,造成的隧道初支侵限、二襯開裂、路面隆起、突水涌泥等案例時有發生。因此,開展快速、全面、準確的隧道變形監測工作,核查支護結構的規范性和穩定性,嚴格控制施工質量,動態指導設計施工,有利于提升隧道品質、保障施工安全。
1 隧道變形監測方法
1.1 傳統人工監測
隧道洞內變形監測主要包括拱頂下沉、拱腳變形、凈空收斂、中隔墻變形等,一般采用全站儀進行人工觀測[2]。步驟為:選取代表性斷面、設置監測點、埋設靶標、全站儀測量、人工計算與設計斷面的差值、出具監測報告。典型監測斷面布置和靶標實物見圖1。
傳統人工監測流程復雜、效率低下、測點稀少、內業繁重,所采數據為一系列離散坐標,不能完全反映隧道支護的真實形態,無法精確提示隧道超欠挖區域及方量,質量分析把控效果有較大提高空間。
1.2 三維激光掃描
三維激光掃描技術(3D laser scanning technology)是近年興起的一種先進的、全自動高精度立體掃描技術。利用高速激光掃描測量的方法,可大面積、非接觸、高分辨率地快速獲取被測對象表面的(x,y,z)坐標、反射率、(R.G.B)顏色等數據信息,為快速復建出1∶1真彩色三維點云模型提供的一種全新技術手段[3]。其突破了傳統的單點測量技術,以點云的形式采集并保存空間物體表面的三維幾何信息和紋理數據[4],可快速重構目標模型及線、面、體、空間等各種帶有三維坐標的數據,再現客觀事物真實的形態特性。目前,三維激光掃描技術已在公路隧道、地鐵隧道、暗涵檢測、礦山溜井、邊坡工程等[5-9]場景中應用,取得了很好的精細探測效果和輔助分析功能。
三維激光掃描主要分為固定式掃描和移動式掃描,均可以得到高精度的隧道點云模型。天寶SX12掃描機器人屬固定式掃描儀,具有便攜、高精度、免拼接、易操作等特點,其執行流程為:現場架站、測站設立或后方交會確定坐標系統、自動掃描、導出數據、點云去噪、分析報告生成。
2 工程概況
某高速公路隧道全長2 038 m,隧道最大埋深約173 m,為小凈距-分離式雙線雙洞隧道。隧道屬剝蝕中低山地貌,地形起伏較大,地面高程在830~1 200 m,相對高差約370 m。受斷層影響,隧道區巖體裂隙很發育,巖體多呈破碎-較破碎狀態,Ⅴ級圍巖占比約37%,Ⅳ級圍巖占比約48%。地下水主要為基巖裂隙水,局部富水可能引發突水突泥現象。
施工開挖揭露圍巖顯示巖體破碎,節理裂隙發育,以強-中風化砂巖夾泥巖、頁巖為主,為軟弱圍巖。隧道總體軸線方向182°~209°,局部地段發育小型背斜、向斜構造,導致巖層發生反轉,產狀多變。隧道施工期間,多次發生圍巖大變形、冒頂塌方、裸洞超挖、混凝土超灌等情況,隧道洞內監測工作尤為重要。
施工過程中采用全站儀進行人工監測,觀測隧道初期支護、二次襯砌的凈空和變形,但限于儀器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模式,未能準確快速判定隧道是否存在局部大變形。利用三維激光掃描技術可建立隧道開挖點云模型,與設計模型實時對比,可精準掌控開挖過程中的超欠情況,計算超欠挖工作量,以降低人工成本、提高管控精度、提高工作效率。現場發生局部冒頂后,采用天寶SX12掃描機器人實景復刻隧道初支輪廓,以查明初支結構變形范圍和變形規律,同步掃描隧道二襯輪廓,檢測二襯是否存在局部侵限的情況。主要采用TBC(Trimble Business Center)三維激光點云處理軟件對掃描數據進行分析,隧道點云模型和設計模型見圖2。
3 三維激光監測分析
3.1 初期支護變形分析
隧道的初期支護與圍巖緊貼,其位移和穩定狀態直接反映了圍巖的對應特征。在軟弱圍巖區段,初期支護易發生侵限、剝落、掉塊等現象,不僅極大影響施工安全,降低支護質量,還會減少二次襯砌厚度,為隧道安全留下隱患。
以隧道K1+948~K1+982段的Ⅴ級圍巖段為例,通過實測點云與設計模型對比(圖3),間隔1 m提取初支橫斷面。各斷面在隧道縱向上變形程度有所差異,其典型情況有4種:整體侵限、局部侵限、洞壁坑洼和洞壁平整,代表性橫斷面見圖4。
針對K1+948~K1+982初支段,以拱頂為0值,左邊墻方向為負值,右邊墻方向為正值,在隧道周長上進行點云縱向展開,從小樁號向大樁號進行點云橫向展開,繪制隧道初支侵限展開如圖5所示,結合橫斷面分析隧道各區段的初支侵限情況。
圖5顯示,隧道在K1+952~K1+956近二襯段存在初支侵限情況,最大侵限值為7.2 cm,平均侵限值為4.7 cm,侵限面積為3.2 m2,侵限體積為0.15 m3,系因軟弱圍巖變形擠壓初支,超出預留變形量所致,后續段落二襯施作時機應適當提前;其他段處于初支正常變形范圍,未出現侵限現象。
3.2 二次襯砌形態檢測
隧道施作二次襯砌后,洞壁防護措施完成。在軟弱圍巖、富水區段,可能存在應力集中導致二襯受壓變形,局部凈空不滿足規范要求的現象。全面檢測隧道二襯形態,可以圈定侵限區域、分析應力集中原因,為隧道洞壁補強提供依據。
以隧道K1+610~K1+800段的Ⅴ級圍巖段為例,通過實測點云與設計模型對比(圖6),間隔5 m提取二襯橫斷面,代表性橫斷面見圖7。由圖可知,隧道在K1+650~K1+675段存在二襯局部侵限現象,主要集中于隧道的左拱肩處,該處產狀方向與洞壁方向接近垂直,最大侵限值為2.8 cm,平均侵限值為1.5 cm,侵限面積為9.2 m2,該區域圍巖極破碎,建設過程中曾發生過多次冒頂現象;其他區域未見侵限情況,隧道二襯整體質量良好。
3.3 開挖裸洞質量評估
該隧道淺埋段采用機械掘進,深埋段采用上下臺階法分段爆破開挖,炸藥量的使用直接影響成洞效果和噴射混凝土方量,關系到隧道整體結構安全和項目經營的成本控制。
以K1+984.0~K1+985.5段的一次上臺階爆破為例,通過實測點云與設計模型對比(圖8),間隔0.1 m提取裸洞橫斷面,代表性橫斷面見圖9。結果顯示,本次爆破中隧道裸洞的超挖情況明顯,最大超挖值約40 cm,平均超挖值約20 cm,超挖區域主要集中在左拱肩和右拱腳,該處產狀方向與洞壁方向接近垂直。根據本次爆破情況,建議重新研究爆破布置和炸藥量,使爆破裸洞與設計斷面盡量貼合,高效利用圍巖自身強度,節約初支混凝土用量。
4 結語
本文以某軟弱圍巖高速公路隧道為例,通過三維激光掃描技術實景復刻隧道裸洞、初支、二襯全階段點云模型,將實測點云與設計模型對比分析,為隧道建設的變形監測和質量控制提供充分依據,得到如下主要結論。
(1)該隧道初期支護存在局部侵限、不平整等質量問題,在K1+952~K1+956段平均侵限值為4.7 cm,后續可適當提前開展二襯施作,避免初支變形過大,保證二襯厚度。
(2)該隧道二次襯砌存在局部侵限問題,主要集中在K1+650~K1+675段的左拱肩處,平均侵限值為1.5 cm,系因該段圍巖極破碎,區域應力較大所致。
(3)該隧道開挖裸洞存在超挖問題,最大超挖值約40 cm,超挖區域主要集中在左拱肩和右拱腳,后續施工應重新調整爆破布置方案和鉆孔裝藥量,盡量減少超挖,節約項目成本。
參考文獻
[1]交通運輸部. 2021年交通運輸行業發展統計公報[EB/OL].https:∥www.gov.cn/xinwen/2022-05/25/content_5692174.htm,2022.
[2]DB45/T 1958-2019,公路隧道監控量測技術規程[S].
[3]胡玉祥,張九宴,張洪德,等.三維激光掃描技術在地鐵隧道工程中的綜合應用[J].城市勘測,2020(5):137-141.
[4]張正祿.工程測量學[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3.
[5]汪貴鵬.三維激光掃描技術在公路隧道測量中的應用[J].技術與市場,2022,29(11):44-47,51.
[6]胡念念,王 蕾.三維激光掃描技術在地鐵隧道收斂變形監測中的應用分析[J].建材與裝飾,2019(21):245-246.
[7]伍 亮,周 敏,羅 波,等.基于三維激光掃描的暗涵檢測技術應用研究[J].給水排水,2022,58(S2):441-446.
[8]李在利,李杰林,李光全,等.基于三維激光掃描精細探測的溜井破損特性及穩定性分析[J].中國鉬業,2023,47(2):16-21.
[9]丁延書.基于“BIM+三維激光掃描”的逆向模型重構仿真分析技術在高邊坡及隧道施工中的應用[J].公路,2020,9(9):55-59.
收稿日期:2024-03-21
作者簡介:韋夢賢(1991—),工程師,主要從事高速公路建設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