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鐘秋波,女,廣西武宣人,經濟學博士,《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編輯部編審,E-mail: 164847063@qq.com。
2024年4月21日上午,由四川省共同富裕研究智庫、四川省晏陽初研究會主辦的“發展新質生產力 促進共同富裕”學術研討會在四川師范大學獅子山學術廳舉行。四川省委省政府決策咨詢委員會副主任、省人大常委會委員、省人大教科文衛委主任委員唐文金,電子科技大學原校長、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曾勇教授,四川省委政研室副主任、省委改革辦副主任古智猛,西南財經大學西財智庫主任、國家級智庫專家、四川省委省政府決策咨詢委員會委員湯繼強教授,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全球前沿科學與藝術金融研究中心執行主任王玉榮研究員,四川省農村研究中心、四川省委首批新型智庫專家、四川農業大學管理學院張社梅教授,四川師范大學黨委書記郭勇,四川師范大學副校長蔣文濤,四川省晏陽初研究會、四川共同富裕研究智庫的專家以及四川師范大學師生代表共計200余人參加了研討會。
研討會由四川師范大學校長汪明義主持。四川師范大學黨委書記郭勇致開幕詞,唐文金主任、曾勇教授、湯繼強教授、王玉榮研究員、張社梅教授結合各自的研究領域,圍繞發展新質生產力進行了主旨演講,汪明義教授作了總結發言。
唐文金在題為《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把握的重要關系》的報告中指出,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要從技術系統、要素系統和產業系統入手,切實把握好若干重大關系。一是著眼推動技術革命性突破,把握好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的關系。在推進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上同時發力,推動成果由實驗室走向“生產線”,把科技創新這一“關鍵變量”轉變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最大增量”。二是著眼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把握好新型要素和一般要素的關系,做好要素文章。 第一,做好“人”的文章,實施人才戰略,變人口紅利為人才紅利。第二,做好“數”的文章,壯大數字經濟,變數據資源為數據資本。第三,做好“器”的文章,加快設備更新,變一般裝備為先進工具。第四,做好“材”的文章,即挖掘材料價值,變原料供給為精深加工。三是著眼產業深度轉型升級,把握好新興產業和傳統產業的關系。傳統產業不等于落后產業,只要加以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促其綠色化、數字化轉型,就能實現“老樹發新芽”,這是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力量。對傳統產業,要在“改造提升”上發力;對新興產業,要在“培育壯大”上深耕。
曾勇在《構建高水平科教融匯的內在邏輯與路徑探索》的報告中指出,科教融匯具有天然的耦合性,這是“科教融匯”的內在邏輯。高水平科教融匯是鏈接教育、科技、人才的“船與橋”,是更好地支撐和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是創新工程教育的應然選擇。針對目前科教融匯存在配合松散、深度協同難題,大規模整體實施難題,學生好奇心激發難題,要以新質生產力為切入點,將高水平“科研團隊—科研平臺—科研項目—科研成果”等有組織的科研優勢,轉化為一流的“教學隊伍—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資源—評價機制”等有組織的人才培養優勢,形成高水平科教融匯新范式。首先,為解決科教融匯存在的配合松散、深度協同難題,應主動設計,構建高水平科研支撐的工程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其次,為解決科教融匯存在的大規模整體實施難題,應面向全體學生,提升學生整體的創新創造能力。再次,為解決科教融匯存在的學生好奇心激發難題,應創新機制,為具有獨特稟賦的學生創造廣闊空間。
湯繼強在《發展新質生產力 促進共同富?!返膱蟾嬷兄赋?,共同富裕實質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保障下,全體人民共創日益發達、領先世界的生產力水平,共享日益幸福而美好的生活。新時代共同富裕承載著全體人民幸福美好生活的新期盼,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必須更加積極有為地促進共同富裕,實現新時代共同富裕的美好愿景。共同富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一方面,共同富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價值選擇;另一方面,中國式現代化推進共同富裕。發展新質生產力與實現共同富裕是相互促進、相得益彰的。新質生產力的發展為實現共同富裕提供了強大動力,實現共同富裕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提供了方向指引,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與實現共同富裕具有邏輯共契性。推進新質生產力賦能共同富裕,一是要彌合科技發展的不平衡,站穩共同富裕的價值立場;二是要培養勞動者創新意識、提升勞動者勞動能力、強化勞動者擔當奉獻,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壯大共同富裕的主體力量;三是規范和引導資本健康發展,不斷完善基本分配制度,加快健全社會保障制度,引導資本健康發展,完善共同富裕的共享機制。
王玉榮在《以新質生產力之矛攻“小院高墻”之盾》的報告中指出,在“東升西降”的時代背景下,美國面臨工業基礎被掏空、地緣政治和大國競爭形成的新的國際宏觀環境、氣候危機和能源轉型、應對美國社會的不平等四項挑戰,因此采取了對華科技防御的“小院高墻”策略,這是新質生產力提出的國際背景。目前,中美科技的差距體現在:信息技術尤其是在互聯網、移動通信、云計算和人工智能等領域,中美之間的差距日益擴大;中國在芯片制造技術方面相對薄弱,芯片自給率較低,制造技術相對落后;中美之間在軍事技術領域的差距逐漸縮??;中國在醫療技術方面也在不斷發展,但與美國相比還有差距;中國工業在技術水平和創新能力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但與美國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因此,應打造面向2035、2050新質生產力之矛以應對“小院高墻”科技防御策略:一是實行國家重商主義,構造科技創新的物質基礎;二是實行科技創新,形成新興產業鏈,實現制造強國目標;三是培育世界一流人才,促進科技發展;四是打造一流產業集群,加強國際合作;五是打造世界一流風險投資生態圈,調動人的積極性,將知識產權和物質產權結合起來;六是主動對照高標準經貿協定的相關規則、規制、管理、標準,深化國內相關領域改革,實行制度性開放;七是努力實現國際規則制定權,維護現有的國際秩序,打造獨立于美國之外的政治經濟和科技體系,實現合作共贏、互惠互利。
張社梅在《推進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邏輯與路徑》的報告中指出,當前我國正處于從“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邁進的重要歷史時期,加快形成農業新質生產力形勢緊迫。這表現在大宗農產品高成本、高進口、高庫存、高價格、低效益的“四高一低”特征明顯,農民持續增收難度增大,現有農產品供給和農業功能開發嚴重滯后,農業勞動力老齡化趨勢嚴峻。因此,迫切需要以高質量為目標、以創新引領為導向、以科技賦能為內核,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全面提升農業的質量、效益和競爭力。一是以優化農業人才隊伍結構為核心,培育高素質勞動者。在農業科研領域,積極培育高層次創新型人才及團隊,大力實施中青年新型人才培養項目;在農業生產領域,培育專業化、職業化的農業勞動力,搭建整體化的教育培訓體系,提升新型經營主體的數字素養。二是以加速高新技術應用迭代為核心,創新智能化勞動工具??茖W部署動植物育種、農業生物技術、農業工程技術、農業新能源新材料等農業未來產業;加快農業數字化產品供給、瞄準產業關鍵環節率先實踐,促進傳統產業的數字化要素導入。三是以推進綠色低碳化轉型為核心,完善質優農產品供給。提高田間管理的智能化程度,大力發展節約型農業,提高農產品質量;大力發展農業數字化產業、托管農業、定制農業等農業新產業新業態。四是以適應區域應用場景為核心,構建新型農業生產經營體系。在不同區域場景,推進優勢農產品產區規?;目萍脊┣髮?,推進傳統農業產區分散農戶的信息化、社會化服務進程。
汪明義在總結發言中指出,新質生產力如何促進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高等教育如何培育新質生產力,這是高校作為教育、科技、人才三要素匯聚重要陣地必須回答的兩個基本問題。由此出發,還有四個問題值得深入思考。其一,關于形成與新質生產力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什么樣的新型生產關系才能適應新質生產力?與發展新質生產力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具有哪些全新的特征?其二,關于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源。如今,中國式現代化已經進入到高質量發展的質的階段,如何理解中國式現代化對新動能的時代呼喚?特別是圍繞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需要哪些核心要素?需要什么體系的重要載體?需要什么水平的基礎支撐?等等。其三,關于新質生產力賦能共同富裕的內在邏輯。新質生產力賦能共同富裕需要哪些生產要素的通力配合?共同富裕的全民性、全面性、共建性和共享性如何在發展新質生產力中解決?新質生產力高效賦能共同富裕,既有助于提高生產力發展的水平和質量,也能夠確保共同富裕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那么,制約新質生產力賦能共同富裕的堵點、卡點、問題有哪些?其四,關于大學培育新質生產力發展的使命與擔當。新時代的高等教育如何培育新質生產力發展?高校與新質生產力如何相互支撐?高校作為以知識創造豐富人類知識寶庫、以知識傳播培育時代新人和以知識應用引領社會的特殊社會組織,在發展新質生產力、促進共同富裕的時代大背景下,各高校自身的大學文化和辦學理念應賦予什么新的內涵與價值?各級干部的管理服務績效評價的機制應如何完善與創新?教師的教學科研模式應如何創新與改革?學生的個性與潛能應如何彰顯與激發?這不僅是高等教育賦能新質生產力的系統工程,更是在勇擔推動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使命中實現教育強國的擔當作為。要解答這些問題與困惑,必須建立在深刻理解和把握新質生產力的內涵要義的基礎上,首先要解決“是什么”的問題。在解決了“是什么”的問題后,就要解決“為什么”的問題,即為什么要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最終,要落腳到如何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解決“怎么干”的問題上。特別是在支撐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高等教育的過程中,高校有何作為,如何作為?這就需要明確目標要求,找準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結合點,進而厘清實踐路徑。
[責任編輯:羅銀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