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構建穩定高效的終身學習空間有助于建成全民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和學習型大國,為人們提供更多的學習機會。終身學習空間包括傳統物理空間、虛擬空間與泛在空間,學習者可以體驗到普惠優質的平臺、多樣便捷的學習資源、操作簡易的技術工具等。本文分析了終身學習空間的特征,闡述了終身學習空間的形態以及技術如何賦能終身學習空間,描繪了終身學習空間的未來圖景。
關鍵詞:終身學習空間;技術賦能;未來圖景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069(2024)03-0021-07
學習空間是保障學習發生的重要場域,學習空間的構建是學習發生的基礎。數字技術的發展為學習空間的搭建提供更多可能性和創新性。在數字技術支撐下,學習空間具備了強大的開放性、交互性和泛在性等特點,突破了傳統教與學空間的物理限制,整合了學習所需要的資源、工具,融合了現實情境與虛擬情境,在非正式與正式學習環境中為學習者創造了更多的學習機會。
一.終身學習空間的特征
(一)本質內涵
學習空間即學習行為發生的場所,其類型可分為正式學習空間與非正式學習空間。正式學習空間包括傳統教室、圖書館等場所;非正式學習空間包括教室之外的任意場所,以及“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搭建的網絡學習空間。終身學習空間是終身學習活動的載體,與學習資源、學習目標、學習方法、學習理念的聯系密不可分,構建終身學習空間可以為實現建設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的目標夯實基礎。終身學習空間是保證學習者隨時隨地進行學習的場所,集物理性與虛擬性、公共性與個體化于一體,面向各種年齡階段、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習者開放,借助技術手段為學習者打造交互性強、極具個性化的多樣態學習場所。
終身學習延伸至整個生命周期,終身學習空間可以為廣大有意愿持續學習的個體提供多樣化的學習途徑和學習資源,以滿足不同個體的不同學習興趣和需求,使其在適應社會快速發展的基礎上,促進自身能力的提升。終身學習空間應向學習者提供實時更新的技術支持和學習指導,幫助學習者制訂學習計劃、改進學習方法。終身學習空間主要可分為物理學習空間、虛擬學習空間以及泛在學習空間[1]。
物質學習空間,即用于展開教育實踐活動的教室、實驗室等物理場所。在此場所中,教育者和學習者可憑借物聯網等技術實現異地教學環境的鏈接,在不同地點構建高質量資源服務體系,推動優質資源均衡發展[2]。虛擬學習空間是指通過新一代信息技術搭建的在線學習環境,如當下熱門研究話題——元宇宙。沉浸式虛擬空間旨在促進學習者在虛擬環境中的交互及知識建構。泛在學習空間將學習過程與學習者的日常生活融為一體,學習活動可以發生在任意場景,無論是工作場所還是社交場合,學習者均可利用移動設備獲取學習資源進行學習,學習由間歇、被動、煩瑣轉向連續、自主、便捷,有助于終身學習發展和知識社會構建。泛在學習空間能夠提供正式與非正式學習資源,更具有開放性和立體性。
(二)基本特征
第一,虛實融合。關于老年群體終身學習的課程資源應注重實用性,既要培養學習者持續學習的能力,也要在時代發展中提升個人技能,提高老年群體的生活質量,創造老年群體價值。老年人學習空間的設計更注重模糊技術痕跡,加強現有時空融合算法,高度兼容異質時空,增強多模態直觀交互,提高學習者對現實環境的熟悉度,讓學習變得更加輕松。這樣的空間環境高度交互,各類虛擬學習空間相互關聯,資源獲取、尋求學習支持變得更加簡單。
第二,兼容開放。一方面,學習空間具備資源兼容性,能夠適應不同類型、不同形式及格式的學習資源,同時提供資源獲取渠道;另一方面,兼容各種學習工具,包括各類軟件應用、在線平臺或硬件設備。終身學習空間開放給任何有學習需求的人,不限年齡、不限身份,為所有學習者提供適合的學習機會和資源。此外,終身學習空間還鼓勵多樣性和包容性,尊重個體差異,并提供相應的支持和輔導。
第三,技術融合。人工智能、擴展現實、數字孿生、5G等技術是學習空間發展的重要支撐,技術發展為學習者帶來無邊界的沉浸式體驗。比如,增強現實、虛擬現實及混合現實等技術應用到教育領域,保障學習空間的智能化服務,使學習方式個性化、教學方式多樣化。在滿足基礎技術需求的同時,融入新的技術,精準評估學習者的學習動態,及時調整學習策略,增強學習效果。各種智能學習系統和數字化設備迭代更新,不斷升級,高效的學習空間給予學習者更多的學習機會。同時,以實踐為導向的技術應用有助于提高學習者的問題解決能力和工作技能。
二、終身學習空間的四種形態
形態可以理解為空間的外部輪廓形狀,空間形態是包括實體與虛擬的有機整體,既可以存在于現實空間,也可以呈現于虛擬空間。根據環境特點,學習空間形態可分為兩類:一是自然環境,如戶外寫實場地;二是人工構造的環境,如教室、實驗室、借閱室等傳統物理空間,以及數智技術構造的虛擬空間、泛在空間。經文獻檢索發現,在自然環境中創設的學習空間,若有教育者、學習者多方參與,則主要以戶外教育為主,學習內容多傾向于生活技能類;若由學習者進行戶外自主學習,學習類型及內容則更加豐富多樣。
根據設計主體不同,學習空間的形態可分為內在和外在兩類,內在學習空間主要指面向學習者主動學習而自主搭建的獨立個體空間,外在學習空間是指教育者為開展教育活動而搭建的面向學習群體的整體空間。各類學習空間可以是真實、虛擬、虛實融合的各種類型,常見的終身學習空間有以下4種形態。
(一)學習型社區
學習型社區是終身學習的基本空間,最早在北歐出現,以關注社區發展及民生需求為主。隨著社區教育逐漸發展壯大,終身學習理念獲得廣泛認可,學習型社區也成為實現終身學習目標的重要抓手。學習型社區是學習型社會的新形態,可看作以社區終身教育體系為基礎,混合實體社區與網絡社區而形成的全媒介學習環境。學習型社區建設有利于保障居民泛在學習、終身學習的條件和居民的基本學習權利[3]。
社區學習是許多地區開展老年學習活動的主要方式,依托學習室、活動室等場所,聚集社區老人進行統一的學習活動。除了關注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問題,社區還開辦各種老年人感興趣的科目,為他們提供技術指導,讓他們學有所成;組合多種操作簡易的學習網站供老人自主學習,以培訓輔助自學,縮小他們與數字時代的差距。此外,還幫助老年人學習如何使用智能設備,如網上購物、安全監測、健康監測等。老年人會在學習型社區中將學習與養老相結合,在學習中體驗不同的文化和風俗,豐富精神世界,打造老年生活的松弛感和新鮮感,提升整體幸福感。
(二)數字物質學習空間
數字物質學習空間突破時空束縛,推動教學模式創新,以技術為教與學賦能,提高教學靈活性,增強網絡時代教育者與學習者之間的互動交流。以大數據為支撐的物質空間為多種學習模式的開展提供支持,在記錄學習者自動學習過程的同時,助力教師精準進行個性化教學[4]。數字技術賦能下的物質學習空間,將分散的教育者、學習者和學習資源聚集到一起,在正式與非正式學習環境中,以學習者的學習需求為依據,為學習者創設靈活開放的學習場所。學習者可以在傳統物質空間中參與集體學習,也可以在數字技術加持下的數字化空間與更多來自各地的學習者進行交流學習,在思想碰撞中優化知識體系,提升自我認知。
由于個體差異性,不同學習者的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不盡相同,傳統的學習方式無法滿足所有學習者的需求。數字物質學習空間在教室、研修室等傳統學習空間的基礎上,通過智能技術的介入,為學習者打造感知力強、個性化十足、極具適應性的空間,學習者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同時,學習者可以通過數字設備進行自主學習,隨時隨地獲取學習資源,拓寬學習途徑。學習者可以訪問全球各地的知識內容和學術資源,與全球各地的學習者進行交流和合作。現代化的學習設備和技術,影響并支撐學習者的整個學習過程,為學習者提供更加優質的學習體驗。
(三)沉浸式虛擬學習空間
沉浸式虛擬學習空間是利用虛擬現實技術打造的模擬環境,使得學習者產生一種沉浸其中的感覺。虛擬現實技術通過計算機仿真現實環境難以展現的場景和內容,將知識可視化,增強學習過程的靈活性,為學習者提供豐富的可視化資料、多元互動模式以及自由靈活的時間和空間,沉浸式虛擬學習空間將仿真情境與實體物質空間相融合,增強現有學習空間的功能[5]。虛擬教師作為一種具有社會化形象的教育智能體或教學代理,彌補了虛擬空間中監管角色的空缺,為學習者提供情感導向,激勵知識傳遞的發生[6]。VR直播系統無須穿戴任何設備即可身臨其境地體驗虛擬現實技術創設的各種虛擬環境,學習者只需點擊進入直播,便可以在虛擬環境中完成自己想做的事,還能夠根據自身需求改變環境。
沉浸式虛擬學習空間的建設,將在線學習支持、課程設計、學習服務與指導等功能融合到一起,優化學習者的在線學習體驗,學習者可以在虛擬世界創設另一個身份,在體驗深度學習的同時,開發出自身創造力更多的可能性。相較于傳統學習空間,沉浸式虛擬學習空間更有利于學習者之間的交流互動,學習者在元宇宙中擁有自主定義和塑造形象的權利,借由虛擬身份實現跨時空的互動與虛擬世界的探索[7]。
(四)虛實共生式泛在學習空間
泛在學習指時時刻刻的溝通和無處不在的學習,在泛在學習環境中,學習者根據自身需要,在多樣化的空間中,以多元方式進行學習。泛在學習借助多樣化的通信方式和智能設備,創建個性化學習所需要的工具與資源,為學習者提供與他人同步或異步交流的機會,充分凸顯出泛在學習的直接性、持續性、交互性和主動性等特點。虛實共生的泛在學習空間通過融合虛擬和現實元素,創造出一種全新的學習環境,學習者利用各種技術手段與真實世界進行互動,以獲取知識并加以運用,空間認知力也有所提高。這種虛實共生的學習空間不僅為學習者帶來了更多的學習機會,也為教育者創造出更多變革教育教學方式的可能性。
在虛實融合環境中,學習空間不斷擴大,立體的學習對象、豐富的媒體和資源得以呈現,學習者通過多模態感知信息,達到對所學內容的全面理解,充分體現了具身認知理論強調的“心身統一”[8]。終身學習是泛在學習的重要手段和具體表現形式,立體開放的學習空間保障學習者在各個階段、各種環境中都能保持學習的連續性和良好的體驗感。在新興技術的支撐下,知識、信息、資源、工具匯集到網絡平臺,以高實操性、高趣味性激發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和潛在創造力,提高學習者的學習期待,為其帶來了多感官體驗和便利。
三、技術賦能終身學習空間
數智化技術手段結合數字化與智能化雙重特點,以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技術為核心,推進教育數智化發展,融入終身學習空間建設,優化服務體系,解決時空拓展難題,革新治理模式,提高空間服務水平。
(一)精準畫像,優化服務體系
在大數據背景下,無論是否處于網絡環境,人們的各種行為軌跡均被實時記錄,用于分析他們的思想動態和心理訴求。學習空間的設計以大數據技術、區塊鏈技術分析得來的可視化數據為依據,充分挖掘學習者的心理及情感狀態,精準描繪學習者的個體特征。其作用在于幫助學習者平衡生活與學習,輔助教育者提升自我認知,減輕工作量,提升教學效率與質量,協助管理者優化學習空間功能,做到技術新、環境新、功能新。
“5G+人工智能技術”的大數據服務體系以滿足學習者需求為目標,推廣智慧資源,推進學習平臺服務模式創新,以區塊鏈、虛擬現實等技術作為支撐,強化智能檢索、知識咨詢、知識共享等的功能[9],推進終身學習空間形態的高質量發展。精準畫像并非一成不變,而是會隨著個體或群體變化持續更新。
(二)遠程協作,促進互動交流
VR技術支持的交互式學習環境分為桌面式和沉浸式兩類,學習者可以利用鼠標、鍵盤、穿戴式設備等各類工具,在技術搭建的虛擬環境中完成知識學習和反饋[10]。VR技術搭配物聯網技術,便于學習者隨時進入虛擬實驗室,無須實驗設備便可進行各種實驗操作,并實時將實驗數據反饋給學習者,在保證安全的同時深入探索新知。如上海理工大學設計出一套火災逃生培訓系統,營造多維度沉浸式體驗空間,五感并用,具備極強的交互性。
數據采集技術與VR技術相結合,可以模擬實地考察,讓學習者在虛擬環境中感受真實場景。比如,美國奧本大學麥克霍特建筑科學學院為學生創建360°施工場景,學生不必外出就可“重返”施工現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研發出一款智能眼鏡,外表與普通隱形眼鏡無差,使用柔性電池,浸泡在鹽水溶液中即可儲存電能,可以通過眼淚充電,佩戴即可使用,可用于增強現實的AR應用,簡化應用設備。MR混合現實技術作為連接虛擬世界、現實世界與用戶的紐帶,能夠在虛擬場域中添加現實元素,增強真實感。
科學創新的教育游戲增添了學習空間的趣味性和交互性,面對面交流不再局限于傳統學習空間,學習者在各種現實與虛擬環境下穿梭,與同伴遠程協作、互動討論,共同解決問題,倡導玩中學、做中學。在技術賦能下,跨域協作、成員異質不再是難以攻克的問題。
(三)智慧督導,革新治理模式
智慧督導是指通過數字技術實現對教育過程的監管和實時監測,運用數據分析降低對個人經驗的依賴,以人工智能和大數據平臺為基礎,不斷優化資源配置,解決關鍵問題,提高教育質量[11]。結合知識圖譜、強化學習等技術,將智慧督導的理念應用到學習空間建設中,打造伴學數字人進行智能輔學。結合語音交互、自然語言理解、圖象識別等技術,深入挖掘學習者行為數據的價值,對學習者的學習動態進行監督、指導、評價、反饋,改進學習空間治理模式,從根本上預測并解決學習者會遇到的一系列問題。
在智能評價方面,以深度學習模型為代表的機器評價會在不同領域、不同場景、不同階段選擇與評價目標相匹配的評價方式,不僅能夠實現評價的多樣性、全面性、動態性,還能預測學習者的未來發展趨勢,正向引導學習者[12]。在確定空間服務質量、學習質量評價指標權重的前提下,各類神經網絡算法會根據理論和實踐數據進行相應的評估,同時預警學習者的學習危機。
四、終身學習空間未來圖景
未來,終身學習將依托于現實空間、虛擬空間與泛在空間不斷發展,在傳統物質空間中進行正式與非正式學習活動,在虛擬空間與泛在空間中參與跨文化、跨領域、跨階層的群體學習。在人、機、物融合下,隨時隨地進入個人空間,深入感知信息。未來,終身學習空間將以現實空間為基礎,利用虛擬現實技術向虛擬空間跨越,融合多方面元素,為學習者建立泛在空間,推動個體與整體發展(見圖1)。
(一)數字化終身學習空間發展趨勢
數字化終身學習空間是指利用數字技術和互聯網平臺,為個體提供持續、個性化的學習機會和資源,以滿足不同階段學習需求的學習場域。隨著社會變革與科技的不斷發展,數字化終身學習空間正呈現出一些顯著的發展趨勢。
第一,個性化學習路徑。基于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技術,數字化終身學習空間能夠根據個體的興趣、能力、學習風格和職業目標,為其量身定制學習路徑和內容,提供更加個性化的學習體驗。個性化學習是數字化終身學習空間的核心,通過人工智能和數據分析技術,平臺能夠深入了解每位學習者的需求與偏好,為其量身定制學習方案,提升學習者的自我驅動力。在此基礎上,搭建包含不同成員類型的學習社區,通過社交媒體、在線交流、遠程合作等方式,促進學習者相互溝通協作,創造更具豐富性和參與性的學習環境,促進持續性學習。基于數據分析和智能算法,數字化終身學習空間將能夠提供實時的學習輔導和反饋,幫助學習者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學習進度和問題,彌補知識漏洞。
第二,跨學科融合。跨學科融合是未來學習的趨勢。單一領域的知識與技能在解決現實問題方面存在限制性,采用跨學科項目學習,整合多個學科領域資源,便于學習者系統全面地學習,切實提高融會貫通能力、問題解決能力、自主學習能力。數字化終身學習空間將鼓勵各學科間交叉學習,培養跨學科思維,幫助學習者更好地應對復雜挑戰。
第三,多樣化的學習資源豐富學習體驗。數字化終身學習空間不僅包括傳統的圖文、視頻等學習材料,還涵蓋了虛擬實境、增強現實、沉浸式體驗等新型學習資源,豐富了學習方式和內容。教育元宇宙的出現與興起為教育者、學習者、管理者等教育活動參與者創生出數字身份,功能逐漸完善的虛擬現實實驗空間為其提供更廣闊的平臺,虛擬與現實深度融合的正式與非正式教學場所使學生擺脫束縛、提升思維與能力,創造出更為沉浸式的學習環境,供給更具互動性和趣味性的學習材料[13]。
第四,學習認證保障學習結果。學習認證是對學習成效的合格評定,獲取認證的過程也是學習者自我檢驗的過程,有助于正向激發學習者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普及數字化學習需要建立行之有效的認證機制,為學習者提供和頒發微證書能夠保證學習者以碎片化、短耗時的學習方式獲得特定的知識技能[14]。數字化終身學習空間將探索新的認證方式,如基于理論與基本經驗的認證、基于高水平技能的認證等,保障學習者的學習內容、學習量、學習深度。
第五,全球化學習拓寬學習邊界。數字化學習空間消除了時空、地域障礙,學習者可從多種渠道獲取學習資源,在不同文化背景中汲取創新靈感,培養全球化視野。在數字化學習空間,不同年齡、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可以同時進行學習,全球范圍內的經驗共享能夠推動有意義學習的發生,終身學習在資源、平臺、指導等各方面均獲得較大支持。換言之,數字化終身學習空間將推動全球范圍內的跨文化學習和交流。
總體而言,數字化終身學習空間將朝著更加個性化、靈活性強、多樣化的學習模式和資源、評價系統化以及全球化的方向發展。需要注意的是數字鴻溝、隱私保護、學習成果認證等問題,確保數字化終身學習空間健康可持續發展。
(二)數字化終身學習空間規劃與設計
學習空間的規劃與設計關乎教與學活動能否有效展開。數字化學習空間既要考慮技術應用,也要以學習者為中心,在實體空間基礎上建設以人為本的學習場域,從知識的傳遞轉向知識的創造,促進自主學習與自主創新。具體來說,數字化學習空間的創設應考慮以下5個方面。
第一,分析用戶需求,生成個性化學習方案。通過用戶調研與反饋,深入了解各階段學習者的學習需求,確定學習偏好、學習目標、學習風格等,分析他們在各類學習平臺的已有數據和學習成果,設計基于數據分析和機器學習的個性化學習方案。可根據已有數據分析得出輟學率和學習完成率,為學習者設計階段性獎懲機制,提供有針對性的學習建議。除此之外,可根據學習者的年齡和文化背景設計用戶界面,豐富學習體驗。如針對老年學習者,需要考慮到字號大小、資源分類簡潔明了、操作便捷等方面。
第二,整合學習資源,推動數字化學習發展。根據學習資源與學習者個性的關聯數據進行學習資源建模,確定資源和內容的來源、類型、深度,并邀請專家或有經驗的教育團隊開發精品課程資源,實現精準推送。建立中央信息站,整合種類繁多的數字資源,增強資源的共享性、時效性、經濟性和可轉移性,利用低成本創生出更多有價值的可再生資源。借助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從學習者之間的交互數據中提取情感信息,為更精準的個性化學習資源推薦提供依據,如對學習資源的討論、對所學內容的提問、學習項目完成報告等。
第三,完善技術基礎設施,保障隱私安全。高效穩定的學習空間需要考慮到云服務、后臺運營管理、數據存儲分析等多個層面,以服務學習者為導向設計內部功能與外部形態,保證每一位學習者都有獨立的空間。學習者的隱私安全問題同樣值得重點關注,要充分利用數據隱私安全保護的基礎性技術援助工具,保護學習者的信息隱私,降低數據泄露、數據盜用等問題的發生率。
第四,智能輔導及反饋,提升學習效果。整合人工智能技術、適應性測評技術,實現測評與智能輔導一體化,實時監測學習進度。圍繞終身學習理念,制定科學的評估體系,對學習成果進行定量和定性評價,提高評價質量。采用分層評價與輔導的方法,將學習成果和現存問題反饋給學習者,實現以評促學、以輔促學,持續提升學習體驗和效果。此外,設計有效的認證機制,確保學習者所獲得的技能和知識得到公平認可,促進可持續發展。
第五,具有全球視野。無邊界教育的發展使得學習的無邊界性日益凸顯,因此,建設學習空間不應只考慮到本土學習者,還應面向全球學習者。這就需要考慮到全球學習者的文化差異、語言多樣性,以及跨文化學習的適應性,促進“終身學習+跨文化”學習的發展。
數字化終身學習空間的規劃與設計需要綜合考慮技術、教育、心理學等多個領域的因素。伴隨數字技術的迭代發展及用戶需求變化,數字化終身學習空間的規劃和設計需要不斷更新、演進,在保證學習空間穩定性的同時,為學習者提供有價值且舒暢的學習體驗。
終身學習空間的實際構建要充分考慮需求、場地和資源等因素,物質空間和資源條件都會影響學習空間的建設。同時,要針對學習者不同的學習需求設計不同的建設目標。比如針對老年學習者,以教室為載體的學習空間應考慮到場景的搭建,根據老年群體的學習需求整合學習資源和內容,創建適合老年人的學習氛圍,靈活智能的數字媒介應便于老年人操作。
參考文獻
[1] 劉曉彤, 柳士彬, 蓋麗那. 智能時代高校數字化學習空間:特質定位、場域形態與未來圖景[J]. 電化教育研究, 2022, 43(12): 25-31.
[2] 景玉慧,王培均,沈書生.學習空間何以賦能教育高質量發展:基于教與學的視角[J].數字教育,2023,9(4):15-21.
[3] 詹青龍,李亞紅,郭桂英.學習型社區媒介環境的要素特質與學習方式[J].中國電化教育,2015(6):47-50,58.
[4]李爽, 鮑婷婷, 王雙. “互聯網+教育”的學習空間觀:聯通與融合[J]. 電化教育研究, 2020, 41(2): 25-31.
[5]孫志偉, 李小平, 張琳, 等. 虛擬現實技術下的學習空間擴展研究[J]. 電化教育研究, 2019, 40(7): 76-83.
[6]李小娟,付斯理,張翼恒,等.網絡學習空間中虛擬教師的社會形象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23,33(5):99-108.
[7]張文超, 袁磊, 閆若婻, 等. 從游戲化學習到學習元宇宙:沉浸式學習新框架與實踐要義[J]. 遠程教育雜志, 2022, 40(4): 3-13.
[8]楊彥軍, 張佳慧. 沉浸式虛實融合環境中具身學習活動設計框架[J]. 現代遠程教育研究, 2021, 33(4): 63-73.
[9]熊莉君, 連書勤, 張燦. “5G+人工智能”的大數據知識服務體系構建研究[J]. 圖書館理論與實踐, 2022(3): 58-63,85.
[10]曲艷艷,乜勇.VR環境下學習投入測量的設計研究[J].數字教育,2023,9(1):18-23.
[11]辛濤,孫睿,曹榕,等. 教育數字化戰略背景下教育督導模式變革與創新:基于國家智慧教育督導平臺的建設實踐[J].中國遠程教育,2023,43(9):38-47.
[12]周東波,趙帥,肖明.知識引導智能教育評價:內涵、機制與路徑[J].教育研究與實驗,2023(4):118-127.
[13]劉革平, 高楠, 胡翰林, 等. 教育元宇宙:特征、機理及應用場景[J]. 開放教育研究, 2022, 28(1): 24-33.
[14]張黎, 周霖. 賦能數字化時代終身學習:澳大利亞教育微證書探析[J]. 外國教育研究, 2023, 50(6): 80-96.
(責任編輯 孫興麗)
Technology-Enabled Lifelong Learning Spaces: Characteristics, Forms and Future Prospects
Wu Ya’nan1a, Wang Yunwu1b, Zhang Qi2
(1.a. School of Smart Education;
b. 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 Engineering Technology Research Center, 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 Xuzhou, Jiangsu, China 221116;
2.College of General Education, Guangzhou Vocational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rade, Guangzhou, Guangdong , China 511442)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a stable and efficient lifelong learning space helps to implement the goal of building a learning society and a large learning country with lifelong learning for all, and provides more learning opportunities for people. Lifelong learning space includes traditional physical space, virtual space and ubiquitous space, where learners can experience inclusive and high-quality platforms, diverse and convenient learning resources, and easy-to-operate technical tool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ifelong learning space, describes the form of lifelong learning space, how technology empowers lifelong learning space, and paints a picture of the future of lifelong learning space.
Key words: Lifelong learning space; Technology empowerment; Future prospec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