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傳統燃油動力淺鉆取樣技術存在不符合防火要求、散裝汽油管理嚴格以及噪聲污染、廢氣污染等問題。利用蓄電池作為能源的便攜式陸域基巖取樣鉆機,解決了超低鉆壓條件下針對不同類型基巖的鉆進取樣難題,適用于城市地質調查,相關技術可移植于月球、火星等巖石質行星和其他小行星鉆探取樣探測。將鋰離子電池儲能技術應用于便攜式鉆機,解決了山區、林草區等特殊地貌區防火問題,避免了汽油采購與運輸難題,減少了噪聲及廢氣污染,實現淺鉆調查零碳排,助力綠色勘查發展。TGQ-DD10便攜式電動鉆機輕便耐用,在“京西南生態涵養區深部構造探測與地質安全保障”項目中完成了1 500組(累計進尺1 350 m)巖石樣品采集,鉆進效率較高,樣品質量好。
關鍵詞:新能源;淺鉆取樣;新技術;基巖
Application of new technology for shallow drilling and sampling of bedrock in the land area
PENG Xinming1,3, LU Meng2,3, QU Hongjie2,3, TAN Chunliang2,3, HE Yi1, LU Qin2,3, GUO Yongyan1
(1.Beijing Institute of Ecological Geology, Beijing 100120, China;
2.Beijing Institute of Prospecting Engineering, Beijing 100083, China;
3.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of Green Drilling,China Geological Survey, Beijing 100083, China)
Abstract: Traditional fuel-powered shallow drilling sampling technology faces issues such as non-compliance with fire prevention requirements, inconvenience to obtain bulk gasoline, and creation of noise and exhaust pollution. A portable land-based rock core drilling rig powered by a battery has resolved the challenges of drilling and sampling under ultra-low drilling pressures for different types of bedrock, making it suitable for urban geological surveys. The associated technology can be adapted for drilling and sampling exploration on rocky planets such as the Moon and Mars, as well as other asteroids. The application of lithium-ion battery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in portable drills addresses fire prevention issues in special terrain areas such as mountains and grasslands, eliminates the need for gasoline procurement and transportation, and avoids noise and exhaust pollution, achieving zero carbon emissions for shallow drilling surveys and contribut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exploration. The TGQ-DD10 portable electric drill is lightweight and durable, and has collected 1,500 sets of rock samples in the \"Deep Structural Exploration and Geological Safety Assurance in the Southwest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Area of Beijing\" project, with high drilling efficiency and good sample quality.
Keywords: new energy; shallow drilling and sampling; new technology; bedrock
為了解決傳統燃油動力鉆機無法進入山區、林草區作業的難題,研發了陸域新能源基巖淺鉆技術,包括新能源鉆機和超低鉆壓鉆頭,針對不同類型的基巖進行鉆取測試和作業,累計鉆取基巖樣品1 500組(北京市生態地質研究所,2023),得到適用于不同巖性的超低鉆壓鉆進取樣規程參數。本文成果對于陸域新能源基巖淺鉆取樣技術的迭代升級有參考和借鑒意義。
1 "技術背景及研究意義
1.1 "基巖淺鉆取樣技術發展現狀
基巖是地學研究、礦產勘查、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工程勘查以及行星科學無可替代的研究對象,采取基巖樣品是上述工作的重要任務。通常采用淺鉆取樣的方式采取地表出露的巖石樣品。人員可到達的區域,一般采用便攜式鉆機采取基巖樣品;人員無法到達的區域則使用遙控設備或鉆探機器人完成取樣。
常規基巖淺鉆取樣技術方面,北京探礦工程研究所研發了以汽、柴油發動機為動力源的系列淺層取樣鉆探設備和工藝(盧猛,2017;盧猛等,2015;趙洪波等,2014),2021年全國自然資源與國土空間規劃標準化技術委員會(SAC/TC 93)發布了DZ/T 0362—2021《淺層取樣鉆探技術規程》,2022年發布了DZ/T 0406—2022《地球化學淺鉆測量技術規程》,規范了陸域淺鉆取樣技術方法,促進了該技術的發展(蘇興濤等,2023)。
極地基巖淺鉆取樣技術方面,中國以及美國、英國均已鉆獲南極冰層下的基巖樣品(李冰等,2021;Anker et al.,2021;范曉鵬等,2021;呂欣雨,2023)。海域淺鉆取樣技術方面,美國、日本、俄羅斯、法國及英國的深海運載器實現了海洋鈷結殼的取心,國內“海馬”號ROV以及“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均實現了對海洋富鈷結殼的鉆取(White et al.,1996;魯德泉等,2019)。深空探測方面,美國阿波羅任務實現了宇航員手持鉆機鉆取月壤樣品,俄羅斯及中國實現了無人探測器鉆取月壤樣品并返回地球,美國“好奇”號及“毅力”號火星車已實現了火星基巖淺鉆取樣(趙斌魁等,2018;孫平賀,2018;蔣國盛等,2008;Witze,2022)。
1.2 "陸域淺鉆取樣技術的背景與挑戰
陸域淺鉆技術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廣泛應用于礦產勘查、地質調查、工程勘察、工程建設等領域。美國、澳大利亞等發達國家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就開展淺鉆方法工藝研究。近年來,淺鉆技術得到了不斷地應用發展,形成了以鉆代槽、淺鉆化探、淺鉆地質填圖、“淺鉆—測試”快速勘查等技術。但在城市地質調查領域,淺鉆取樣技術存在以下問題:一是不符合防火要求。傳統背包鉆機采用汽油發動機作為動力來源,使用時會產生廢油 廢氣排放,污染環境,且存在火災隱患,不能進入林區,例如,澳大利亞科力SD-1背包鉆機采用汽油發動機(圖1)。二是散裝汽油管理嚴格。汽油屬于危險品,北京地區的加油站不允許售賣散裝汽油,而且攜帶汽油屬于違規運輸危險品,會受到嚴厲處罰。因此,城市地質調查領域亟需安全環保的便攜式鉆機用于基巖取樣工作(李方震等,2021;張建杰等,2023;劉興龍,2023)。
1.3 "新能源基巖淺鉆技術應用研究的目的與意義
新能源基巖淺鉆采用鋰電池提供能源,解決了傳統汽油發動機淺鉆存在的大氣污染、噪聲污染以及汽油發動機不符合防火規定的問題,可以在城市和野外使用,防火期也可以在林區使用,拓展了基巖淺鉆的使用場景。
新能源基巖淺鉆采用電驅動力系統,其驅動技術、控制技術可移植于鉆探采樣機器人,用于人類無法到達的區域鉆探采樣以及月球、火星等巖石質行星和小行星鉆探取樣,本研究可促進電動化智能化鉆探采樣技術的發展。
2 "新能源基巖淺鉆取樣鉆進技術
TGQ-DD10便攜式新能源鉆機系統主要由電源及控制器、電機及減速箱、支架及手柄、鉆頭及取心管和供水系統等5個子系統組成(圖2)。
關鍵技術包括:1)高效的電池管理系統(BMS),監控電池的充放電狀態、溫度、電壓等,并確保電池在安全的操作范圍內工作。2)選用具有高能量密度和高功率密度的電池,以減小電池體積和重量,同時提供足夠的能量和功率輸出,以適應巖心鉆機的需求。3)抗振動和抗沖擊設計。鉆機在工作時會產生強烈的振動和沖擊力,設計合理的結構使電池能夠承受這些力量,保證結構的穩定性和電池的長期可靠性。4)安全防護技術。鋰電池的內部短路、過充、過放等都可能導致安全問題,因此必須具備有效的安全保護技術。5)環境適應性和可靠性。電池及其輔助系統的材料和設計需要適應惡劣環境,包括抗腐蝕、防水、防塵等。6)適合人員操作的人機工程學設計。鉆進時需要依靠人體提供鉆壓和反扭矩,鉆機關鍵參數必須考慮操作員的體力和耐力,鉆機手柄必須適合人員操作。7)多樣化的鉆頭和取心器具。操作員提供的鉆壓和反扭矩極為有限,限制了鉆機對不同巖石的鉆進能力,必須通過提高鉆頭的效率來彌補鉆壓和扭矩的不足,需要針對不同基巖設計多樣化鉆頭。8)節水工藝設計。水是鉆取工作中用量最大的消耗品,取水、運水都會嚴重降低鉆取工作小組的工作效率,須通過工藝設計減少水的消耗量。鉆機參數及配套器具見表1、表2。
3 "新能源淺鉆技術應用與分析
3.1 "現場應用條件與流程
為了保證巖石樣品磁性特征不受鉆進過程的破壞,要求采用無磁鉆桿及鉆頭,孔底溫度不超過280℃,巖心直徑不小于30 mm,巖心平直,表面無直徑大于5 mm的缺陷,巖心長度不小于20 cm。為了達到上述要求,根據不同地區不同巖性以及不同風化程度,制定了具有針對性的鉆取方案。
巖石物性標本采集點平均分布于北京約10 000 km2的山區內,取樣地點通常位于路邊或靠近道路的基巖露頭處,部分采樣點距道路較遠,需要攜帶鉆機、鉆具及鉆探用水爬上山坡。巖石種類包括花崗巖、灰巖、砂巖、玄武巖、片麻巖、泥巖等。
采樣小組通常為2人一組,駕駛一輛越野車,鉆機系統、取心管、鉆頭及供水系統放置于后備箱中,另帶一桶25 L的鉆探用水,通常25 L水可以完成1個采樣點的采樣任務。在地質圖上確定采樣位置和基巖巖性,依據基巖巖性配置鉆頭和鉆進參數,然后可以開始取樣工作。
每次采取長度不小于20 cm的完整基巖巖心,每個取樣點需要鉆探作業0.5~1 h,完成一個點的采樣工作后,采樣小組開車去往下一個采樣點,中途完成取水工作。一般每個小組每天可以完成4~6個采樣點的采樣任務。
在不同地區進行巖心取樣鉆機施工時,施工環境對鉆進技術的要求有顯著的差異。如:懷柔山區多巖漿巖分布,花崗巖硬度高,需要選擇孕鑲金剛石鉆頭進行鉆進,鉆進過程中保持方向穩定,盡可能一個回次完成鉆取工作,確保鉆孔的順暢。鉆進過程中溫度較高,需要采用較大的泵量為孔底降溫,防止孔底溫度過高。在房山區多灰巖、白云巖分布,巖石較脆,鉆進時巖粉易包裹鉆頭,使之不能切削,從而極大降低鉆進效率。此時選擇水口較多、較大的鉆頭,利于孔底巖粉排出,鉆進速度適中,避免過快導致巖粉糊鉆、卡鉆。在門頭溝區多中生界砂巖分布,砂巖組分的硬度和顆粒大小會影響鉆進效率,需要根據砂巖的特性選擇耐研磨的鉆頭。
野外現場采集得到直徑為38 mm,高度不小于100 mm的圓柱體或半圓柱體標本后,經巖石切割機加工成高度為80 mm的標準圓柱體樣品(圖3),以供后期物性參數測定使用。標本采集過程中,應盡可能避免劇烈敲擊、與磁性材料摩擦、置于強磁場中,以免樣品受到磁污染。
3.2 "典型案例的選取與分析
針對不同基巖類型,研制3種類型的金剛石取心鉆頭,分別用于鉆進花崗巖、變質巖等硬巖,灰巖、白云巖等碳酸鹽巖以及砂巖、泥巖等中硬—中軟巖。大水口的金剛石鉆頭用于鉆進巖粉量較大的碳酸鹽巖,采用自銳胎體配方的金剛石鉆頭用于鉆進花崗巖、變質巖等硬巖(圖4 a)。依據不同基巖特性,選擇鉆機轉速400~800 r·min-1,泵量0.2~0.45 L·min-1。
3.2.1 "鉆取工藝流程
1)根據地質圖及現場踏勘確定基巖巖性。
2)根據基巖巖性選擇對應的鉆頭。
3)開鉆前,及時清理取心巖體表面。
4)鉆機就位后,頂部應位于操作員胸部位置以下。
5)開孔工藝。傾斜鉆機,在巖石表面鉆出凹槽,使鉆頭徑向穩定,避免跳動,當鉆頭可以穩定鉆進時,即開孔成功(圖4 b)。
6)鉆進工藝。調整鉆進角度,逐漸加壓,同時用水泵泵入清水冷卻鉆頭和排出巖屑,鉆進過程中須保持方向穩定,尤其在軟巖地層,須防止因鉆桿晃動造成的巖心斷裂。
7)取心工藝。待鉆至設計深度后,停止鉆桿轉動,沿鉆孔方向將鉆桿拔出,若巖心未被拔斷,則須使用取心器卡取巖心。
8)樣品封裝。取得巖心后,嚴格填寫巖心牌,并用自封袋封裝(圖4 c)。
3.2.2 "鉆進效率分析
完成基巖淺鉆取樣工作后,對北京地區的花崗巖、片麻巖、灰巖、白云巖、砂巖、泥巖等6種代表性基巖的平均鉆進效率進行了統計分析, 并推薦鉆進規程參數。
由表3可知,自銳金剛石鉆頭鉆進硬度相近的花崗巖和片麻巖時鉆進效率相差較大,這是因為花崗巖質地均勻,各向力學性能相近,在極小鉆壓的條件下,鉆進效率較低,而片麻巖礦物呈條帶狀,不同礦物的力學性能差異較大,其中較軟的礦物首先破碎,進而為破碎較硬的礦物提供了有利條件,因此鉆進效率較高。為了提高花崗巖的鉆進效率,后續可采取改進鉆頭配方、減薄鉆頭唇部、增大水口等減小切削面積的措施。
鉆進炭質泥巖和白云巖均采用大水口孕鑲金剛石鉆頭。炭質泥巖易吸水,吸水后易于破碎,因此鉆進效率非常高,鉆進效率高則需要較大的水口,利于排屑。白云巖的彈性模量較高,達到2.1~16.5 GPa,最高值約為灰巖(1.3~8.5 GPa)的2倍,需要通過減少鉆頭與巖石的接觸面積的辦法增大壓強才能有效鉆進,因此選用大水口孕鑲金剛石。
砂巖與灰巖可鉆性好,綜合考慮鉆進效率和鉆頭成本,選用低溫胎體孕鑲金剛石鉆頭。
自銳金剛石鉆頭的胎體中加入了自銳材料,使得磨鈍的金剛石顆粒快速脫落,從而保持鉆頭鋒利,在超低鉆壓條件下可實現對花崗巖、片麻巖等硬巖的有效鉆進。大水口孕鑲金剛石鉆頭增大了水口,減小了鉆頭唇部與巖石的接觸面積,低鉆壓條件下可實現對高彈性模量的白云巖的有效鉆進;對于極易鉆進的炭質泥巖,大水口設計提高了破碎效率和排屑效率,最高鉆進效率可達20 cm·min-1。綜合性能較好的低溫胎體孕鑲金剛石鉆頭則被用于鉆進砂巖和灰巖等中等可鉆性基巖。
自銳金剛石鉆頭磨損快,使用成本較高。大水口孕鑲金剛石鉆頭遇到硬巖以及砂礫巖等質地不均勻的巖石容易發生崩齒現象,造成鉆頭報廢。低溫胎體孕鑲金剛石鉆頭綜合性能較好,適用于中等可鉆性巖石。
綜上,通過工程實踐篩選出自銳金剛石鉆頭、大水口孕鑲金剛石鉆頭以及低溫胎體孕鑲金剛石鉆頭等3類鉆頭,解決了超低鉆壓條件下不同類型巖石的有效鉆進問題,并兼顧了效率和綜合成本。推薦的鉆進規程參數見表4。
4 "結論與建議
4.1 "結論
1)新能源基巖淺鉆取樣技術安全環保。新能源鉆機解決了汽油動力山區、林草區等特殊景觀區的防火問題,增加了有效野外工作時間。同時無噪聲污染、廢氣排放問題,對操作人員友好,是綠色鉆探技術。
2)新能源基巖淺鉆取樣效率較高,樣品質量好。新能源基巖淺鉆無傳統汽油發動機淺鉆造成的振動和沖擊問題,鉆進平穩,巖心質量好。
3)需要進一步優化。下一階段優化內容包括:進一步從細節上優化TGQ-DD10便攜式電動鉆機,在電機之上增加散熱效果較好頂板;手持耳把應增加防滑、易握套件;設計簡易支架,鉆取巖心時轉速較高,鉆進時穩定性略差;快接鉆桿接口處增加防止反轉時脫開結構;研發在人工加壓條件下高效金剛石取心鉆頭;可優選微小流量泵代替人工洗車器;設計背包,以實現2個人能背運整套設備;鋰電池小型化,進一步減小重量。
4.2 "建議
1)加強新能源基巖淺鉆取樣技術的推廣應用。超輕便的新能源基巖取樣裝備在區域地質調查、極地科學考察、深海、深空探測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應加強在相關領域的推廣應用。
2)加強新能源基巖淺鉆取樣技術的研發以及新應用場景的拓展。依據陸域、海域、深空探測等不同應用場景須加強以下幾個方面的研究:探索為鉆機提供反扭矩的新結構;探索無水鉆進取樣工藝,提高效率;集成回轉、沖擊、振動等多種鉆進模式;進一步降低設備功耗至500 W以內;進一步豐富針對不同地層的鉆頭和鉆進工藝;提升鉆機智能化水平;拓展海洋、極地、地外行星等應用場景。
參考文獻
北京市生態地質研究所,2023.京西南生態涵養區深部構造探測與地質安全保障項目設計[R].
范曉鵬,張楠,胡正毅,安春雷,史貴濤,宮達,李冰,楊成,李傳金,劉科,于金海,劉博文,魯思宇,馬天明,孫友宏,Pavel Talalay,李院生,2021.中國南極昆侖站深冰芯科學鉆探工程進展[J]. 鉆探工程,48(9):1-9.
蔣國盛,鄢泰寧,王榮璟,張濤,盧春華,2008.火星淺層鉆探和取樣技術分析[J].地質科技情報(1):35-37.
李冰,韓麗麗,李亞洲,范曉鵬,宮達,洪嘉琳,張楠,冶宇霆,汪月,孫友宏,2021.美國極地鉆探科學目標分析與鉆探技術進展[J]. 鉆探工程,48(9):10-25.
李方震,彭新明,2021. 淺鉆技術在城市地質調查中的應用與發展[J]. 西部探礦工程,33(11): 102-104.
劉興龍,2023.內蒙古某螢石礦品位鑒定方法應用與研究[J].城市地質,18(1):110-116.
盧猛,2017. 森林沼澤覆蓋區淺鉆化探技術研究與應用[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盧猛,何遠信,宋殿蘭,譚春亮,趙洪波,2015.草原淺覆蓋區淺鉆取樣技術的研究與應用[J].探礦工程(巖土鉆掘工程),42(11):1-6.
魯德泉,丁忠軍,李德威,劉保華,楊磊,任玉剛,2019. “蛟龍號”載人潛水器鈷結殼取芯器的研究及應用[J]. 中國機械工程,30(5): 603-607.
呂欣雨,2023.基于冰層空氣反循環快速鉆探的冰芯自動卡斷及鉆進機理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4-8.
蘇興濤,冉靈杰,祝強,馮躍文,張永興,張思源,孫小艷,2023.地表基質鉆探取樣技術方法與應用研究[J].地質論評,69(6):2 239-2 246.
孫平賀,2018.火星取樣鉆探技術分析[J].探礦工程,45(10):160-165.
張建杰,劉春生,段石敦,2023.直推鉆探技術在礦山地質環境調查評價中的應用研究[J].城市地質,18(2):186-191.
趙斌魁,孫平賀,張紹和,曹函,2018.“好奇”號火星探測器火星表面取樣鉆探近況[J].地質科技情報,37(6):280-287.
趙洪波,何遠信,宋殿蘭,郭強,何玉生,莊有光,2014.以鉆代槽勘查技術方法與應用研究[J].地質科技情報,33(5):204-207.
ANKER P G D, MAKINSON K, NICHOLLS K W, SMITH A M, 2021. The BEAMISH hot water drill system and its use on the Rutford Ice Stream, Antarctica [J]. Annals of Glaciology, 62(85-86): 233-249.
WHITE D G, TIETZE R C, JOLLY D, HAMMOND D, 1996. Deep ocean ROV operated coring device [C]//OCEANS '96 MTS/IEEE Conference Proceedings. The Coastal Ocean - Prospects for the 21st Century. Conference Proceedings:251-252.
WITZE A, 2022. A year on Mars: How NASA's Perseverance hit a geological jackpot [J]. Nature, 603:18-19.
收稿日期:2024-02-23;修回日期:2024-05-31
基金項目:京西南生態涵養區深部構造探測與地質安全保障項目(11000022T000000439580)資助
第一作者簡介:彭新明(1970- )男 ,博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主要從事鉆探工程工作。E-mail:913668576@qq.com
引用格式:彭新明,盧猛,渠洪杰,譚春亮,何祎,盧倩,郭永巖,2024.陸域新能源基巖淺鉆取樣技術應用研究[J].城市地質,19(4):529-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