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市場需求量較高,是增加農戶經濟收入的重要農作物,其高產高效種植受到更多關注。為實現草莓高產種植,就必須要遵循草莓生長發育特性與規律,設定并使用合適的栽培管理技術手段,提升草莓產量與果品質量。
1草莓生長發育特性與規律
1.1根系生長特性與規律
相比于其他果樹而言,草莓根系較為淺顯,普遍在0~20 cm土壤內。對草莓根系生長產生明顯影響的因素為淺土層的水分條件,在草莓植株生長至不同時期時,對于土壤內的水分需求量也有較為明顯的差異。溫度也是影響草莓根系生長的主要因素,當溫度達到3.5℃后,草莓根系能夠進入開始活動的狀態,低于該溫度時草莓植株根系會緩慢、停止生長。一般來說,最適合草莓植株根系生長的溫度為19℃,若溫度過高,也會使得草莓植株根系的生長緩慢,甚至直接停止生長。具體而言,當溫度超過25℃后,草莓植株根系的生長速度明顯下降,生長緩慢;而當溫度增高到36℃后,草莓植株根系會停止生長[1]。從這一角度來看,為確保草莓植株根系健康、正常生長,必須要在種植期間落實對土壤水分含量(濕度)及溫度的合理調控。
1.2莖生長特性與規律
新莖、根狀莖及匍匐莖是草莓植株莖的主要類別。其中,對于新莖、根狀莖來說,二者均包含在地下莖的范疇內;對于匍匐莖來說,其包含在地上莖的范疇內,沿著地面延伸。新莖是當年萌發出的莖,普遍呈現出半平臥弓背形的狀態,葉片密生。根狀莖是1年生新莖上的芽,會在次年萌發期間又一次抽生出的新莖,年生長量一般保持在約為1 cm的水平。根狀莖可以存儲營養物質,為春季條件下草莓植株的正常生長提供養分支持。匍匐莖是一種較為特殊的地上莖,在草莓繁殖期間發揮著重要作用,在草莓果實采收后會轉入大量抽生狀態。
1.3芽生長特性與規律
頂芽及腋芽是草莓植株芽的主要類型。其中,頂芽在新莖的頂端向上生長,并生成新葉片、延伸新莖;在進入秋季后,頂芽會生長成為頂花芽,次年再次萌發后生長出新莖,長出新葉片、抽生花序。腋芽在新莖葉腋生長,早熟;在進入夏季后,腋芽會萌發生長出新的匍匐莖;在進入秋季后,腋芽能夠形成側生的混合花芽,并在次年抽生出新的花序。
2草莓栽培管理關鍵技術要點
2.1種苗繁育
選擇適宜的品種與種苗,在專門搭建起的育苗圃內完成種苗繁育。期間,選取在近2~3年內沒有種植草莓的地塊作為育苗圃,避免連作。調整育苗畦寬度在1.6 m左右、高度在25 cm左右,溝寬度設定為0.4 m即可。及時在育苗圃范圍內的土地中施加基肥,要求每公頃地內施加4.5萬kg腐熟有機肥,或1 500~2 250 kg菜籽餅、300~375 kg三元復合肥(氮含量、磷含量與鉀含量均達到15%)。深翻土壤,均勻攪拌土壤與基肥,平整土地[2]。
在每年3~4月或9~10月,選擇沒有結果的草莓植株所萌發出的匍匐莖作為母株進行種苗繁育。為避免幼苗生長受到影響,要在種苗繁育期間注重落實遮光、降溫處理,可以投放遮陽網避免陽光直射刺激,盡可能將幼苗收到光照時間長度縮減至每日10 h,為花芽分化加速創造良好條件。
2.2生產苗定植
2.2.1高溫悶棚消毒
在夏季高溫時期,向田內投放腐熟的有機肥或菜籽餅,其中,每公頃地內投放4.5萬kg腐熟的有機肥或3 000 kg菜籽餅。深翻土壤,調整深翻深度達到25~30 cm即可;灌透水,密封棚室利用高溫進行悶棚消毒處理,悶棚時間至少30 d。
2.2.2開溝起壟
在實際定植生產苗前20 d實施開溝起壟處理即可。在此過程中,需要針對每公頃地內均投放450 kg的三元復合肥(氮含量、磷含量與鉀含量均達到15%);控制壟頂面的寬度始終保持在30~35 cm;調整壟底部寬度始終維持在70~80 cm;設定壟的高度、寬度均為20~30 cm。
2.2.3定植
一般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實施生產苗定植即可,可以參考實際的溫度條件調整定植時間。期間,要求投入定植的生產苗均無病蟲害、根系發達且植株矮壯,存在至少4片展開葉;定植生產苗重量達到20 g,且根莖直徑至少1 cm。應用每1壟雙行定植的模式即可,控制生產苗行間距保持在20 cm,株距設定在15~20 cm,保證定植密度合理;在每公頃土地內,進行9.75萬~11.25萬株的生產苗定植更為適宜。在定植期間,提前清除生產苗上的病葉、老葉、匍匐莖,留下至少3葉1心,面向壟道一側調整生產苗的弓背朝向,使用“品”字形的形勢實施錯位定植。要求確保定植后的生產苗不會露出根系,且未掩埋心。定植結束后,迅速投放遮陽網等遮蔭設施,確保生產苗的成果率保持在較高水平。
3田間管理
3.1大棚內的溫濕度調節
切實參考植株生長情況,完成對大棚內溫濕度的合理調控,為植株生長提供更為有利的環境條件。通常情況下,當草莓植株生長進入現蕾期后,在晝間應將大棚內的溫度維持在25~28℃,而夜間則需要將大棚內溫度調整至 10~15℃;棚內濕度則應保持在70%。當草莓植株生長進入開花期后,在晝間應將大棚內的溫度維持在22~25℃,而夜間則需要將大棚內的溫度調整至8~10℃;棚內濕度則應當使用保持在40%。當草莓植株生長進入果實膨大期及成熟期后,在晝間應將大棚內的溫度維持在20~25℃,而夜間則需要將大棚內的溫度調整至5~10℃;棚內濕度則應當使用保持在60%。
3.2水肥管理
圍繞“濕而不澇,干而不旱”的原則進行澆水管理,可以會使用膜下滴灌的方式。在草莓植株開花前,需要適當控制灌水;而在草莓植株開花后,則要開展小水勤灌操作,以此保持土壤濕度合理。應用水溶肥實現水肥一體化高效栽培,并搭配投放適量的中微量元素肥,確保草莓植株在生長期間能夠得到充足的養分。同時,根據植株現實生長情況實施追肥,圍繞“少量多次”的原則追肥。通常情況下,在每公頃地,單次追肥期間施加75 kg水溶肥或150~225 kg三元復合肥(氮含量、磷含量與鉀含量均達到15%)即可;每次追肥操作間隔為15~20 d[3]。
3.3花果管理
及時針對草莓植株上的病葉、黃葉、老葉、匍匐莖進行剔除處理,留下1~2個健壯的蘗芽即可;及時針對花穗上的無效花與無效果、病蟲果、畸形果進行剔除處理,留下5~10個果實(每1個花穗)即可;及時針對每株草莓植株上長勢較差的花穗進行剔除處理,留下2~3個花穗(每1株)即可。另外,要保證同時著生的果實數量不超過15個。
3.4授粉
參考大棚內實際栽培的草莓植株數量確定投放的中華蜜蜂數量,確保每株草莓植株均能夠有1只中華蜜蜂進行授粉。當觀察到大棚內5%~10%草莓植株均轉入開花狀態后,即可投放中華蜜蜂;以坐北朝南的方向在大棚內安放蜂箱,并保證蜂箱口朝向東北方向;調整蜂箱與地面之間的距離達到40 cm即可。
4病蟲害防治
4.1農業防治
可以使用農業防治方法完成病蟲害防治。例如,防治二斑葉螨,要清潔果園,徹底鏟除雜草、殘株并集中掩埋,以此減少蟲口基數;在種植前,安排高溫悶棚消毒處理。防治薊馬,應在實際定植前期實施凈苗處理,以此減少定植時的蟲口基數。
4.2生物防治
可以使用生物防治方法。例如,防治二斑葉螨,應適當投放智利小植綏螨等捕食螨,利用二斑葉螨天敵完成防治。防治薊馬,應適當投放小花蝽、捕食螨、寄生蜂和微生物等天敵生物,實現生態化防治。
4.3化學防治
可以使用化學防治方法。例如,防治二斑葉螨,應均勻噴灑30%乙唑螨腈懸浮劑3 000倍液或43%聯苯肼酯3 000倍液等,確保每個生長季連續使用不得超過3次,避免產生延緩抗性。防治薊馬,應均勻噴灑6%乙基多殺菌素懸浮劑1 000倍液或5%虱螨脲乳油配制的1 000~2 000倍液,亦或是5%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乳油配制而成的1 000倍液。防治灰霉病,應均勻噴灑50%甲霉靈可濕性粉劑配制而成的1 500倍液、40%嘧霉胺水劑配制而成的1 000倍液、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劑配制而成的1 000~1 500倍液、哈茨木霉菌配制而成的300倍液或枯草芽孢桿菌配制而成的300倍液,每隔7~10 d噴施1次,連續噴藥2~3次[4]。防治根腐病,可以利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配制而成的500倍液、10%苯醚甲環唑水分散粒劑配制而成的1 000倍液、15%惡霉靈水劑配制而成的700倍液等藥劑,每隔7~10 d施藥1次,進行灌根處理,要連續灌根2~3次,即可有效防治。
4.4物理防治
可以使用物理防治方法。例如,可以充分利用薊馬趨藍特性,在薊馬發生期每公頃懸掛藍板(尺寸設定為25 cm×30 cm)450片,同時在藍板上涂抹聚集信息素,提高誘集數量。
5適時采收
在12月上旬至次年4月即可安排草莓采收。期間,當草莓果實表面著色達到80%后,就可以進行采收。實踐中,應當盡可能在上午或太陽下山后、在完成揭棚通風處理后(溫度較低)實施草莓果實采收,并按照果實大小落實分級處理,分別包裝銷售。
綜上所述,在草莓種植實踐中,應當切實遵循草莓根系、莖、芽的生長特性及規律,開展種苗繁育、生產苗定植、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適時采收,重點完成高溫悶棚消毒、合理定植、大棚內的溫濕度調節、水肥管理、花果管理、授粉及病蟲害防治工作,提升草莓種植產量與質量,推動草莓栽培與管理升級。
參考文獻
[1]凡改恩,胡君歡,郭煥茹,等.寧波地區不同栽培模式對草莓生長發育和果實品質的影響[J].長江蔬菜,2023(24):40-43.
[2]雷偉偉,齊長紅,祝寧,等.草莓專用葉面肥對基質栽培草莓生長、產量和品質的影響[J].蔬菜,2023(11):27-29.
[3]蘇三婷,李婷,韋中定.賓陽縣香稻—草莓綠色高效栽培技術[J].中國農技推廣,2023,39(11):44-46.
[4]李剛,李玉洪.桂林地區大棚草莓-厚皮甜瓜周年高效栽培技術[J].上海蔬菜,2023(6):75-76,79.
(山東省鄆城縣潘渡鎮人民政府馬兆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