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山東省濟寧市糧食播種面積達到72萬hm2,總產量達到487萬t,總產量穩居全省第4位。其中,小麥播種面積達到40萬hm2,總產量達到287萬t,玉米播種面積達到26.7萬hm2,總產量達到200萬t。同年,全市新建高標準農田5.71萬hm2,總面積達到42萬hm2,同時擁有嘉祥豆種、兗州麥種、汶上豆種3個全國制種大縣,嘉祥豆種入選國家沿黃大豆產業集群,實現了種業集群發展。近些年,濟寧市在農業發展、糧食生產方面取得顯著成績,而這一成果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農技推廣工作。因此,下文將通過總結本市農技推廣工作經驗,希望持續推動地方糧食生產,以多項手段保障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
1農技推廣對于糧食生產的重要作用
1.1提高糧食產量與質量
傳統的耕種方法由于缺乏科學指導和技術支持,往往導致產量受限。而農技推廣通過為農民提供科學的種植技術和管理方法,能夠確保作物能夠在最佳狀態下生長。例如,推廣耐病、高產的優質種子品種,可以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再者,合理的施肥和灌溉技術指導,能夠確保作物獲得充足的水分和養分,避免浪費并促進生長。此外,隨著消費者對食品安全和品質的要求日益提高,僅僅追求產量已經不能滿足市場需求,農技推廣通過推廣優質品種和科學的種植技術,能夠確保糧食的營養成分、口感和食品安全。例如,推廣有機種植和綠色防控技術,可以減少化學農藥和化肥的使用,從而確保糧食的純凈性和健康性。此外,通過科學的儲存和加工技術指導,可以進一步保持和提高糧食品質。
1.2促進糧食生產現代化
隨著科技的進步和農業領域的發展,傳統的糧食生產方式已經無法滿足日益增長需求,因此,引入現代技術和管理方法成為當務之急,農技推廣正是這一轉型過程中的關鍵推動力。通過農技推廣,農民能夠接觸到最新的科研成果和現代農業技術,并將其應用于實際生產中。例如,精準農業技術的推廣使得農民能夠利用先進的傳感器、無人機和數據分析工具對農田進行實時監測和管理,實現精準施肥、精準灌溉和精準用藥,最大限度地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和產量。此外,農技推廣還能促進農業機械化和智能化的發展,減輕農民的勞動強度,提高生產效率和質量。
1.3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
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和環境問題日益嚴重,傳統的高投入、高污染的農業生產方式已經難以為繼,而農技推廣正是引導農民轉向更為環保、高效和可持續的生產模式的關鍵環節。首先,通過推廣生態農業和有機農業技術,幫助農民減少對化學農藥和化肥的依賴,降低農業對環境的負面影響。同時,他們還積極推廣土壤保護和改良技術,促進土壤生態系統的恢復與平衡,從而確保農業生產的長期可持續性。此外,農技推廣還注重水資源的合理利用,通過推廣節水灌溉技術和水資源管理技術,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緩解農業用水壓力。通過這些措施,農技推廣不僅有助于保護生態環境,還為農民提供了適應氣候變化、確保長期糧食生產能力的有效手段。因此,農技推廣在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方面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為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農業提供了有力支持。
2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技推廣助力糧食生產的實施策略
2.1認真開展試驗示范
在農技推廣助力糧食生產工作中,需要非常重視試驗示范工作的開展,這一舉措在實際中的具體實施中涵蓋了多個方面,確保農民能夠更好地了解、接受并應用現代農業技術[1]。首先,濟寧市精心挑選代表性示范地塊,包括了不同類型的土壤和氣候條件,保證能反映多樣化的農業環境,重在了解不同作物在不同環境下的生長表現和產量水平。以小麥為例,濟寧市(兗州)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選擇了幾個典型的示范地塊,通過對這些地塊的耕作管理、肥料施用、病蟲害防治等方面的詳細記錄和分析,獲得寶貴的數據,包括不同地區小麥生長周期、產量、品質等,有助于科學合理地調整作物種植結構,還為糧食生產提供了實際的參考依據。在示范工作實施過程,先進的農業技術和設備也得到了廣泛應用。例如,在示范地塊上農民可以學習糧食作物套種技術,常見的糧食作物套種模式有小麥-玉米套種、辣椒-玉米套種、小麥-辣椒套種等,目前,濟寧市糧食作物套種的面積達到2萬hm2,占全市總耕地面積的30%以上,其中小麥-玉米套種是最為常見的套種模式,占據了套種總面積的60%以上,平均每公頃地的玉米產量為7 500 kg左右,小麥產量為1500 kg左右,取得不錯的技術推廣實效。
2.2做好作物農情監測
高度重視作物農情監測工作,能為提高糧食產量和品質提供有力支持。監測作物生長情況、病蟲害發生情況及氣象災害包含了多項具體措施和應用數據的環節[2]。首先,采用多種現代農業技術來監測作物的生長狀況。包括使用遙感衛星圖像來追蹤農田的植被指數,了解不同地區作物的生長速度和健康狀況。此外,無人機技術也被廣泛應用,通過航拍農田,可以實時監測作物的生長情況、病蟲害發生等情況,不僅提供高精度的數據,還能夠更及時地捕捉農情的變化。監測數據在農技推廣中的應用非常廣泛,比如當監測數據顯示某區域的小麥田存在病蟲害問題時,農技人員可以迅速前往該地區,進行現場調查和樣品采集,確認病蟲害種類和程度。然后制定具體的防治措施,據統計,濟寧市每年監測到的病蟲害種類超過100種,通過對病蟲害發生情況的實時監測和數據分析,均及時采取了相應的防治措施。當然,監測數據還用于調整農業生產方案,比如監測數據表明氣象災害(如干旱、洪水等)會影響農田,農民可以及早調整種植時間、改變作物品種或采取灌溉措施,從而減輕災害帶來的風險。
2.3培育新型經營主體
濟寧市在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方面采取了多重舉措,通過技術、政策和資金支持的方式,鼓勵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和農業企業采用先進的農業技術和設備,提高生產效率和質量,同時積極推動產學研一體化發展,為新型經營主體提供更多的技術支持和人才培養機會[3]。據統計,濟寧市已有家庭農場5 420家,農民合作社4 638家、農業龍頭企業728家,政府鼓勵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為其提供技術指導和政策扶持,合作社由農民自愿組建,共同經營土地和資源,共享風險和利益。政府支持合作社獲得先進的種植和管理技術,如智能農機、精準施肥等,以提高生產效率。此外,政府提供貸款和補貼,讓家庭農場能夠購買新設備和改進基礎設施。濟寧市積極推動農業企業的發展,鼓勵引入高新技術和設備,提高農產品附加值,通過合作農業企業與高校和科研機構建立緊密聯系,共同開展科研項目,開發新品種和新技術,幫助農民、農業企業和科研機構能夠共同解決農業生產中的難題,加速農業技術的創新和應用[4]。
2.4提升統防統治水平
第一,鼓勵農民采用科學的施肥技術,減少化肥使用量。例如,通過土壤檢測和分析,農民可以了解土壤中的養分含量,然后有針對性地施用化肥,確保作物養分供應符合需求,避免過量施肥造成的浪費和環境污染,不僅有助于提高作物產量和質量,還減少對環境的負面影響。第二,重視病蟲害的綜合防治技術。農技人員積極推廣生物防控、物理防控和化學防控技術,減少農藥使用。例如,采用性別干擾技術來控制害蟲繁殖,使用天敵昆蟲來控制有害昆蟲數量,降低對農藥的依賴,減輕環境負擔,保護生態系統的平衡。第三,積極推動綠色防控和生態農業技術的應用。包括采用有機農業、耕作方式的改進,減少對土壤和水資源的污染,同時提高農產品品質[5]。比如,可以采用有機肥料和有機農藥,通過生態恢復農田周圍的生態系統,完善農田生態環境。此類措施不僅有助于提高農產品質量和市場競爭力,還能推動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通過減少農藥和化肥的使用,農田生態系統得以恢復,有益生物多樣性得以保護。
2.5加強農技宣傳教育
積極開展農技培訓班,為農民提供系統化的農業知識和技術培訓,覆蓋種植、養殖、農業機械操作等多個領域,幫助農民了解最新的農業技術和最佳實踐。通過專業農技師的指導,農民可以學習并實踐現代農業技術,提高其農業生產的效率和質量。此外,專業農技人員親臨田間,與農民合作,為其提供實際操作指導,幫助農民將理論知識應用到實際生產中,解決了他們在實際操作中可能遇到的問題。比如專業人員可以演示如何正確使用農業機械、如何進行病蟲害監測和防治,幫助農民更好地應用新技術。網絡教育也在農技宣傳教育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比如濟寧市利用互聯網資源,建設農業技術交流平臺,提供在線培訓和信息共享,農民可以通過網絡學習各類農業知識,與專家進行遠程咨詢,分享農業經驗。另外,濟寧市通過開展科普活動和制作宣傳資料,向更多的人普及農業的重要性和發展前景,例如舉辦農村科技展覽、農業科普講座、宣傳冊和視頻等。
綜上所述,農技推廣工作在促進糧食生產和鄉村振興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認真開展試驗示范、做好作物農情監測、培育新型經營主體、提升統防統治水平和加強農技宣傳教育等多項措施,能夠取得顯著的農業發展成果。結合濟寧市的成功經驗來看,不僅提高了農民的生產技術水平,還促進了農村地區的產業發展,加速了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因此,農技推廣的不斷創新和完善將繼續為中國農業現代化和鄉村振興提供有力支持,為構建美麗宜居的鄉村社區和實現農村的全面發展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魏剛.鄉村振興戰略視角下基層農技推廣的重要意義[J].云南農業,2023(6):39-41.
[2]華東升.創新農技推廣機制助力農業強國建設[J].基層農技推廣,2023,11(7):1-4.
[3]殷利鑫.農技推廣與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探析[J].農村實用技術,2023,(06):18-19.
[4]吳海濱,李姝,劉俊,等.夯實農技推廣基礎工作助力農業高質量發展[J].基層農技推廣,2023,11(8):1-3.
[5]張曉亞.我國基層農技推廣體系的相關模式探析[J].河南農業,2023(28):33.
(山東省濟寧市梁山縣拳鋪鎮政府周玉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