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人們的飲食習慣也逐漸發生變化,肉類需求驟增,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養殖業的發展。豬養殖業是養殖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在滿足市場需求的同時,增加經濟效益。然而在養殖工作中,常常伴有豬傳染性胃腸炎和豬流行性腹瀉,這兩種疾病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具有高度的傳染性和致死性。豬傳染性胃腸炎(Transmissible Gastroenteritis,簡稱TGE)和豬流行性腹瀉(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簡稱PED)是目前豬場中常見的兩種胃腸道疾病,都屬于豬病毒性腹瀉病。基于此,本文將從流行特點、癥狀剖析、病理變化和防治措施等方面綜合闡述這兩種疾病的相關知識,以期對相關從業人員提供參考。
1流行特點
豬傳染性胃腸炎和豬流行性腹瀉是豬的兩種急性疾病,由PEDV引起。疫情主要通過豬直接或間接接觸傳播所致,例如食用被感染的飼料和水源、呼吸道分泌物、糞便和尿液等。這兩種疾病傳播范圍廣,傳播速度快,很容易導致養殖場內病毒擴散,對豬養殖業生產和經濟利益造成了嚴重影響[1]。
2癥狀分析
豬傳染性胃腸炎和豬流行性腹瀉的癥狀表現相似,都以腹瀉為主要癥狀,但兩者病原體不同,病程、嚴重程度和治療方法也不同。
2.1豬傳染性胃腸炎
豬傳染性胃腸炎主要癥狀為急性腹瀉,表現為豬只糞便數量增多,色澤發黃、稀薄,甚至呈水樣。病豬食欲減退,出現嘔吐和腹脹等消化道不適癥狀,有些病豬可能會出現體溫升高、呼吸急促等全身癥狀。
2.2豬流行性腹瀉
豬流行性腹瀉主要表現為急性腹瀉,病程短暫。病豬糞便呈稀狀或水樣,黃色或灰色,帶有惡臭。病豬食欲不佳,出現明顯的腹脹、腹瀉和嘔吐等癥狀。由于大量的水分和電解質的流失,病豬可能會出現脫水、乏力、體溫下降等癥狀。
3病理變化
豬傳染性胃腸炎和豬流行性腹瀉的病理變化主要發生在豬的胃腸道,具體表現為腸道炎癥和細胞變性等。
豬傳染性胃腸炎病理變化:感染后的病豬在胃和小腸中出現黏液性炎癥和水腫,腸黏膜上皮細胞變性、脫落、糜爛,腸道蠕動減弱,腸道腔內有大量黏液和凝血塊。在組織學上,可見小腸絨毛消失,腸黏膜下層淋巴濾泡增生。
豬流行性腹瀉病理變化:在豬感染后,小腸中將出現炎癥、水腫等問題,腸黏膜上皮細胞隨之變化,以糜爛、脫落等為主,致使腸道功能下降[2]。在組織學方面,小腸絨毛將慢慢消失,并伴隨腸黏膜下層淋巴濾泡增生問題。
此外,由于病毒感染導致腸道菌群失調,還會引起腸道內菌群的變化,使腸道內正常菌群減少,致病菌增多,從而增加了病原菌侵入和感染的機會。
4防治措施
4.1加強生物安全措施
首先,豬場衛生管理是預防病原菌感染的重要措施。豬場應做到每天進行衛生清潔、定期消毒,防止病原菌繁殖和傳播。豬舍要保持干燥、通風、光照充足,避免積水和污物,及時清理糞便和廢料,減少細菌和病毒的滋生。此外,要注意隔離患病豬只,防止病毒擴散。
其次,控制外來豬只進入豬場也是生物安全措施的重要環節。豬場應該嚴格管理外來豬只的進出,保證豬只來源的可靠性,防止病原菌通過外來豬只進入豬場。因此,豬場應該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加強對豬只來源的審查和檢測。對于需要引進的豬只,要進行隔離檢疫,確保其健康狀況良好,并且符合相關的健康檢測標準[3]。另外,對于疫區或疫情高發地區的豬只,應該暫停引進,以免引入病原體,增加疫情風險。
4.2飼料與飲水管理
飼料和飲用水是豬場生產中至關重要的工作,保證其衛生質量對于疾病防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為了有效防止豬傳染性胃腸炎和豬流行性腹瀉的發生,需要加強飼料和飲水管理。
第一,對于飼料管理,應該保證飼料質量和衛生。在飼料儲存和使用過程中,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儲存環境要干燥,通風良好。飼料存放的地方不宜受潮、溫度過高,避免細菌和真菌的生長繁殖;購買飼料時要注意品牌和來源,選擇有信譽保障的廠家和銷售渠道;在飼料添加和混合過程中,應保證加工設備的衛生和清潔,避免污染飼料;定期對飼料進行檢測和篩查,發現異常情況及時處理和更換飼料。
第二,對于飲水管理,應該保證飲用水衛生和干凈。首先,豬場應定期對飲水設施和管道進行清潔和消毒,防止細菌和病毒滋生。其次,應保證飲用水來源和質量,避免受到細菌和病毒的污染。豬場應選用可靠的水源,并確保水質符合衛生標準。再次,應保證飲水器暢通,及時更換飲水源,避免水池中的污水積聚。最后,應定期檢測和篩查飲用水質量,發現異常情況及時處理和更換水源,以保證豬只飲水的安全和衛生。
4.3加強動物管理
及時隔離患病豬只:一旦發現疑似癥狀的豬只,應立即將其隔離。在隔離豬只的場所中,應該保持干凈衛生,及時更換飼料和飲用水,避免豬只再次感染。此外,需要及時對疑似癥狀的豬只進行診斷和治療,防止病情擴散。除了隔離患病豬只,還需要對豬只的糞便和嘔吐物等進行及時處理和清理,避免病原體傳播。在處理時,采取嚴格的防護措施,如戴手套、口罩等,以免感染病原體[4]。同時,需要采用合適的消毒劑對豬場設施、飼料、水源等進行消毒,以殺滅病原體,減少疫情傳播風險。
控制交叉感染:首先,應該根據豬的年齡段進行合理的分群飼養,避免不同年齡段的豬只混養,防止病原菌通過豬只間的接觸傳播。其次,豬場管理人員應該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野豬和其他野生動物進入豬場,避免病原菌通過野生動物傳播到豬群。
嚴格控制運輸和銷售環節:在豬只運輸和銷售過程中,可能會受到病原體的感染,從而增加疾病傳播風險。因此,要控制運輸和銷售環節,從源頭上減少病原體的傳播。首先,要選擇可靠的豬只運輸公司和銷售商,確保其具有良好的衛生管理和規范的操作流程。其次,在運輸和銷售過程中,要對豬只進行檢測和監測,確保豬只的健康狀態。對于發現疑似病例的豬只,要及時隔離處理。此外,要加強對豬只的包裝和運輸設施的消毒和清潔,避免細菌和病毒的傳播。在銷售環節,要加強對豬肉和豬產品的質量監管,確保其符合衛生標準和食品安全要求。
4.4合理用藥
在豬傳染性胃腸炎和豬流行性腹瀉治療中,抗生素是常用手段。然而,過度使用抗生素會導致細菌耐藥性增強,從而使治療效果下降。因此,在用藥時需要根據疾病病原菌類型、耐藥性情況和臨床表現等因素,選用合適的抗生素,并按照規定的劑量和療程進行使用。此外,還可以采用中草藥等天然植物成分,起到一定的治療作用。同時,也要注意藥物的保存和使用,避免受潮、過期等情況的發生,影響藥物療效。此外,定期進行藥物敏感性監測和藥物使用效果評估,及時調整用藥方案,確保治療效果。
4.5疫苗預防
選擇適當的疫苗:根據豬場實際情況和疫情狀況,選擇適合的疫苗。豬傳染性胃腸炎和豬流行性腹瀉的病原菌不同,要選擇能有效預防目標病原菌的疫苗。
正確接種:疫苗接種應按照疫苗說明書的要求進行,注意接種時間、劑量和部位等因素,避免出現劑量不足或過量、接種部位不當等問題,導致疫苗接種效果不佳。
做好免疫程序:在疫苗接種前,應做好免疫程序,包括做好檢查和診斷工作、選用適當的疫苗和免疫計劃、制定好疫苗接種方案,以保證免疫效果。
加強觀察和監測:疫苗接種后,應加強對豬只的觀察和監測,及時發現和處理異常反應。同時,應定期進行檢測,評估疫苗接種效果和疫情情況,以便及時調整。
豬傳染性胃腸炎和豬流行性腹瀉是豬場中常見的疾病,會給養殖業造成了較大的經濟損失。因此,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非常必要。可以通過加強豬場生物安全管理、合理用藥、飼料和飲水管理、加強動物管理及疫苗預防等措施防治豬傳染性胃腸炎和豬流行性腹瀉。只有采取有效措施,才能減少疾病的發生,保障養殖業的健康發展和人畜共存的生態環境。
參考文獻
[1]魏樹麗.豬傳染性胃腸炎與豬流行性腹瀉防治案例分析[J].畜牧獸醫科學(電子版),2020(11):108-109.
[2]張賀敏.一例豬流行性腹瀉病毒與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混合感染的診斷與思考[J].鄉村科技,2020(6):101-102.
[3]黃云梅.豬傳染性胃腸炎與豬流行性腹瀉鑒別診斷與防治[J].畜牧獸醫科學(電子版),2020(3):102-103.
[4]張俊才.豬流行性腹瀉和豬傳染性胃腸炎的癥狀、實驗室診斷及防治[J].現代畜牧科技,2018(4):79.
(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流市北流鎮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梁德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