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2023-12-10
作者簡介:陳志宏(1977—),男,云南巍山人,高級農藝師,主要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
摘 要:紅火蟻是一種社會性昆蟲,具有嚴密的組織和社群結構和高度分工,主要有人為、自然擴散兩種傳播途徑,會對作物、動物造成危害。由于貿易和物流等因素,紅火蟻現已傳入云南大理,并局部發生危害。應用茚蟲威、呋蟲胺、氟蟻腙等餌劑進行化學防控試驗,結果顯示,0.1%茚蟲威餌劑、0.1%呋蟲胺餌劑殺滅紅火蟻的速效性、殺滅率都較好,防治效果較佳。基于此,提出了適合大理市實際情況的防控技術措施,為有效控制紅火蟻的繁殖和擴散、保障大理市生態環境和農業生產安全提供參考。
關鍵詞:大理市;紅火蟻;防控技術
中圖分類號:S433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2095–3305(2024)04–000-03
大理市位于中國云南省西北部,是大理白族自治州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由于其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和豐富的生物多樣性,紅火蟻在此地迅速繁殖,對當地農業和人類生活帶來了影響。因此,對大理市的紅火蟻防控進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1 紅火蟻的生物學特性
紅火蟻是一種社會性昆蟲,具有嚴密的組織和社群結構和高度分工。主要通過化學通信系統維持群體行動,并利用信息素進行食物搜索和攻擊。紅火蟻的繁殖能力強,種群增長迅速,生命周期短,食性雜,涉獵廣泛,生存能力強[1-2]。
1.1 生活習性
紅火蟻對熱的耐受最低溫度為3.6 ℃,最高溫度為40.7 ℃。紅火蟻在土壤表層溫度10 ℃以上時開始覓食,在土壤溫度達19 ℃時才會不間斷地覓食,覓食的土壤表層溫度范圍為12~51 ℃。當土壤表層下2 cm處的溫度為15~43 ℃時,工蟻開始覓食,最大覓食率發生為22~36 ℃時。
1.2 蟻巢特征
紅火蟻為完全地棲型蟻巢的螞蟻種類,成熟蟻巢常居住在高10~30 cm、直徑30~50 cm的蟻丘,有時為大面積蜂窩狀,內部結構呈蜂窩狀。新形成的蟻巢在4~9個月后會出現明顯的小土丘狀蟻丘,新建的蟻丘表面土壤顆粒細碎、均勻。隨著蟻巢內的蟻群數量不斷增加,露出土面的蟻丘也會不斷增大。當蟻巢受到干擾時,螞蟻會迅速出巢攻擊入侵者。在野外,蟻丘的特點及主動攻擊入侵者的行為可作為迅速判斷螞蟻是否為紅火蟻的方法之一[3]。
1.3 食性
紅火蟻可取食149種野生花草的種子、57種農作物。紅火蟻群體生存、發展需要大量糖分,因此工蟻常取食植物汁液、花蜜或在植物上“放牧”蚜蟲、介殼蟲。通常在涼爽季節的白天或炎熱時期的傍晚和夜間,工蟻覓食活動最積極。
1.4 紅火蟻的社會性
紅火蟻分為工蟻與兵蟻亞階級,階級結構變化為連續性多態型。紅火蟻有“單蟻后”“多蟻后”兩種社會形態。紅火蟻生存能力極強,成熟的單蟻后蟻巢中有
5萬~24萬只個體,可形成80~120個蟻丘/4 046.7 m2,成熟的多蟻后蟻巢中有10萬~50萬只個體,可形成400個蟻丘/4 046.7 m2。
1.5 繁殖方式
紅火蟻的生活史有卵、幼蟲、蛹和成蟲4個階段,屬完全變態昆蟲,共8~10周。蟻后終生產卵,工蟻是做工的雌蟻,兵蟻個體較大,負責保衛蟻群。每年都有許多有翅的雄蟻和蟻后飛往空中交配,雄紅火蟻不久死去,受精的蟻后則會建立新巢。交配后24 h內,蟻后會產下10~15只卵,在8~10 d時孵化。第一批卵孵化后,蟻后將產下75~125只卵。一般幼蟲期6~12 d,蛹期9~16 d。第一批工蟻大多個體較小。
紅火蟻的壽命與體型有關,一般小型工蟻壽命為30~60 d,中型工蟻壽命為60~90 d,大工蟻為90~180 d,
蟻后壽命為2~6年。由卵到羽化為成蟲需要22~38 d。蟻后每天可最高產卵800枚,一個幾只蟻后的巢穴每天可以產生2 000~3 000枚卵。
2 紅火蟻的傳播途徑
紅火蟻主要有人為傳播、自然擴散兩種途徑。人為傳播主要由苗木,土壤、草皮,堆肥、農耕機具、設備、運輸工具等而作長距離傳播;自然擴散則包括繁殖有翅蟻飛行傳播、隨水流擴散、搬巢而擴散等。
3 紅火蟻的危害
(1)紅火蟻可取食果實、種子、幼苗及植物的根部等而影響作物產量。蟻穴制成會導致一些田埂等灌溉系統漏水,還會叮咬牲畜。(2)紅火蟻對人、動物均會造成騷擾,具有群集攻擊性,會使人出現過敏反應、紅疹、皮炎,危及敏感人群健康。(3)紅火蟻對野生動植物也有群集攻擊性,對小動物和昆蟲群落及生態系統有一定的影響。通過捕食、干擾動物群落結構,紅火蟻可使物種數、個體數均減少,多樣性降低,優勢集中程度增大,從而影響生態系統。
4 化學防治試驗
化學防治是目前控制紅火蟻的一種有效手段,主要包括氟蟻腙餌劑、茚蟲威餌劑、呋蟲胺餌劑、茚蟲威粉劑等[4]。
4.1 材料與方法
4.1.1 供試藥劑
(1)0.1%茚蟲威餌劑,生產廠家廣州瑞豐;(2)0.045%
茚蟲威餌劑,生產廠家廣東真格;(3)0.05%茚蟲威餌劑;(4)0.1%呋蟲胺餌劑,生產廠家遼寧東峰;(5)0.1%茚蟲威餌劑,生產廠家遼寧東峰;(6)0.2%茚蟲威粉劑;(7)0.073%氟蟻腙餌劑,生產廠家南京榮誠。
4.1.2 試驗條件
試驗地點為大理市挖色鎮供電所,該區平均氣溫20 ℃,主要為草坪,紅火蟻密度較大,約10個蟻巢/667 m2。試驗選取7個直徑20 cm以上活躍蟻巢,試驗設7個處理和1個空白處理。9月14日施藥,當天天氣晴朗,無降雨,適合施藥。
4.1.3 施藥方法
以蟻巢為中心,在10~30 cm范圍內將餌劑作環形撒施,施藥時不擾動蟻巢。綜合考慮每種藥劑登記用量,按照蟻巢大小,分別施藥30、20 g,并插上標記牌標記區分各種藥劑成分。
4.1.4 調查及評價方法
用藥后2、3、4和5 d,觀察蟻巢螞蟻活躍情況及堆尸情況,方法為用棍子敲擊離蟻巢20 cm左右的空地,
觀察是否有螞蟻爬出。用藥后5 d,用鋤頭挖出蟻巢,深度為30~60 cm,查看是否有活蟻。
4.2 結果與分析
由表1可知,用藥后第2天,用棍子敲擊離蟻巢20 cm
左右空地時,3個藥劑(0.045%茚蟲威餌劑、0.05%茚蟲威餌劑、0.073%氟蟻腙餌劑)紅火蟻活躍明顯,有大量紅火蟻爬出;3個藥劑(0.1%茚蟲威餌劑、0.1%呋蟲胺餌劑、0.2茚蟲威粉劑)紅火蟻活躍程度弱,有少量紅火蟻爬出,有中毒現象、1個藥劑(0.1%茚蟲威餌劑)無紅火蟻爬出。
用藥后第3天,1個藥劑(0.045%茚蟲威餌劑)紅火蟻活躍明顯,有大量紅火蟻爬出;3個藥劑(0.05%茚蟲威餌劑、0.073%氟蟻腙餌劑、0.2茚蟲威粉劑)紅火蟻活躍程度弱,有少量紅火蟻爬出,有中毒現象;3個藥劑(0.1%茚蟲威餌劑、0.1%呋蟲胺餌劑、0.1%茚蟲威餌劑)無紅火蟻爬出。
用藥后第4天,1個藥劑(0.045茚蟲威餌劑)紅火蟻活躍明顯,有大量紅火蟻爬出;3個藥劑(0.05%茚蟲威餌劑、0.073%氟蟻腙餌劑、0.2茚蟲威粉劑)紅火蟻活躍程度弱,有少量紅火蟻爬出,有中毒現象;3個藥劑(0.1%茚蟲威餌劑、0.1%呋蟲胺餌劑、0.1%茚蟲威餌劑)無紅火蟻爬出。堆尸情況與紅火蟻活躍情況呈反比,紅火蟻活躍的,堆尸少;反之,堆尸多。
由表2可知,藥后第5天,挖開蟻穴后,0.1%茚蟲威餌劑紅火蟻全部死亡;0.045%茚蟲威餌劑(舒力克),紅火蟻比較活躍,未出現中毒現象;0.05%茚蟲威餌劑(紅刻)效果不穩定,活蟻、少量活蟻、少量死亡;0.1%呋蟲胺餌劑(趙師傅)和0.1%茚蟲威餌劑(趙師傅)紅火蟻全部死亡;0.2%茚蟲威粉劑(殺蟻粉劑),紅火蟻大部分全部死亡,有少量活蟻,且出現中毒現象,行動緩慢;0.073%氟蟻腙(豪情),有少量紅火蟻死亡、大部分紅火蟻未死亡。
4.3 結論
為期6 d的試驗表明,0.1%茚蟲威餌劑、0.1%呋蟲胺餌劑對紅火蟻防治效果較好,無論是速效性還是殺滅率,表現都較好;0.2%茚蟲威粉劑殺蟻表現良好;0.045%茚蟲威餌劑、0.05%茚蟲威餌劑、0.073%氟蟻腙餌劑表現一般,取食性一般。
5 紅火蟻防控的策略
5.1 建立健全防控機制
按照“分級管理、分級響應、屬地實施”的原則,建立聯防工作機制,形成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工作格局。做到聯防聯控、統防統治、群防群治相結合,達到社會共防共治的目的[5-6]。
5.2 加強監測和預警
通過建立全面的監測網絡,及時發現和控制紅火蟻的繁殖和擴散。同時,設立預警系統,對可能出現的風險進行提前預警。
5.3 生物防治
利用天敵如寄生性昆蟲、捕食性動物及使用微生物農藥等對紅火蟻進行控制。此外,還可利用微生物如細菌、病毒等對紅火蟻進行感染,從而降低其繁殖能力,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量,降低對環境的污染。
5.4 優化防治措施
(1)以殺滅蟻后為核心、餌劑為主的方法開展化學防治。在調查明確紅火蟻發生分布和危害程度的基礎上,確定實施防控的具體范圍,第一步,全面防治,在高密度區域全面撒施毒餌1次,在低密度區域局部點施毒餌1次,在蟻巢明顯區域主要施用粉劑1次;第二步,重點防治,主要在局部發生區域補施毒餌1次。
(2)優化殺蟲劑的使用,輪換使用不同類型的殺蟲劑,以避免紅火蟻產生抗藥性[7]。同時,合理選擇藥劑載體的種類、顆粒的大小和形狀。
(3)采用綜合防治措施,通過清理垃圾、雜草和潛在的紅火蟻食物來源,減少紅火蟻的生存空間。同時,定期修剪草坪和樹木,防止紅火蟻筑巢。
5.5 檢疫阻控
依法開展植物檢疫,加大監督檢查力度,做到應檢盡檢,不留死角,防止疫情傳播擴散。
5.6 信息化技術
采用遙感技術、地理信息系統、云采集等現代化智能技術手段,對紅火蟻的分布、繁殖和傳播情況進行實時監測和精準防控。
5.7 提升公眾參與度
通過宣傳和教育活動,提高公眾對紅火蟻防控工作的認識和參與度。鼓勵農民和其他利益相關者參與到防控工作中來,可采取“滅蟻巢、有補助”的有償服務模式,由政府統一采購防控藥劑和具有可溯源唯一碼的標識旗,發動和組織各村基層人員參與群防群治,委托專業服務組織提供技術和培訓,構建“市、鎮、村+專業服務組織”四方服務的紅火蟻群防群控、全民共同參與的良好氛圍[8-9]。
5.8 合作與聯動
加強政府各部門之間的合作與聯動,建立紅火蟻疫情防控工作督查機制,加強疫情防控效果的督導檢查,杜絕不防、漏防或防控不到位現象,確保各項防控措施落到實處[10]。同時,與科研機構、企業等進行合作,共同推進紅火蟻防控工作。
5.9 建立應急機制
針對紅火蟻突發情況,建立應急響應機制,確保能夠及時、有效地應對和處理。同時,加強應急隊伍的建設和培訓,提高應對突發情況的能力。
5.10 監測與評估
定期檢查和評估紅火蟻的監測和評估工作,及時發現問題并進行改進。同時,對防控工作的效果進行科學評估,以便更好地調整和優化防控策略。
參考文獻
[1] 王曉亮,陳冉冉,姜培,等.中國紅火蟻入侵擴散、防控及對策[J].環境昆蟲學報,2022,44(6):1351-1355.
[2] 李蔚明,廖為財,涂沖沖,等.五種餌劑對紅火蟻的田間防治效果評價[J].生物災害科學,2019,42(2):139-143.
[3] 金奕亨,姬黨成,熊忠平.紅火蟻防治的研究現狀[J].植物檢疫,2023,37(5):22-26.
[4] 韋加貴,黃奎,陳和新,等.富寧縣紅火蟻監測發生及防控技術[J].云南農業科技,2017(4):51-53.
[5] 湯曉麗,吳雪,羅毅,等.中西醫結合綜合護理干預在紅火蟻叮蜇傷患者中的應用研究[J].蛇志,2022,34(2):259-261.
[6] 余小玲.紅火蟻監測與治理技術[J].中國農業信息,2017 (22):63-64.
[7] 陳先良.紅火蟻防治技術的經驗總結[J].農技服務,2017, 34(17):125-126.
[8] 唐福新.紅火蟻的識別方法與防控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 2016(7):133.
[9] 莊亞榮.紅火蟻的普查與防控技術方案分析[J].南方農業. 2018,12(20):144,147.
[10] 江兆春,張忠民.紅火蟻疫情防控要點[J].農技服務. 2018,35(3):4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