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2024-02-07
作者簡介:劉慶鋒(1977—),男,貴州遵義人,工程師,主要從事辣椒種植栽培技術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研究。
摘 要:在辣椒種植過程中,病蟲害的防治是否及時、防治方法是否科學,將直接決定辣椒的產量與質量。結合遵義地區近幾年的辣椒種植情況,分別選取了辣椒猝倒病、根腐病和立枯病3種常見病害,以及辣椒蚜蟲、斑潛蠅和煙青蟲3種常見蟲害,結合其發生特點提出了多種防治方法。種植戶貫徹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病蟲害防治原則,綜合采取生物措施、農業措施和化學措施,將病蟲害的發生率和危害降至最低,在提升辣椒種植收益的同時,推動遵義地區辣椒產業健康發展。
關鍵詞:辣椒;辣椒條斑病;煙青蟲;綠色防治
中圖分類號:S436.418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2095–3305(2024)04–00-03
辣椒是貴州遵義地區的優勢作物之一,其中遵義朝天椒在2020年入選“全國十大名椒”,在2022年入選“2022年農業品牌精品培育計劃”。近年來,在地方政府的政策扶持和市場需求增加的雙重影響下,遵義地區的辣椒種植規模不斷擴大,除了散戶種植,農村企業、農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也加入了辣椒種植,客觀上推動了新技術、新品種的推廣,為農業現代化發展提供了支持。調查發現,部分種植戶在辣椒種植過程中,對病蟲害的發生規律、預防措施、治理方法等缺乏了解,往往會錯過最佳的病蟲害防控時機,造成辣椒的大幅減產。在這一背景下,總結遵義地區辣椒病蟲害的發生特點并推廣有效的防治方法,成為基層農技人員的重要任務。
1 辣椒立枯病的發生特點及防治方法
1.1 發生特點
辣椒立枯病的致病菌為立枯絲核菌,多發生于苗期。遵義地區每年的1—3月是該病的高發期,當早春出現寒流或者連續陰雨天時,病害會進一步加重。病菌侵染辣椒幼苗后,幼苗的莖基部位會出現褐色病斑,隨著病情的發展,病斑開始向內凹陷,最后導致整株枯死,但是植株不會倒伏,這是區別立枯病與猝倒病的重要特征。
1.2 防治方法
對于辣椒立枯病,種植戶可以采取以下預防措施:加強苗床管理,盡量選擇地勢較高、排水方便、肥力較好的地塊建立苗床,并且使用消毒后的營養土做床
底[1]。苗床要做好通風換氣,密切監測大棚溫度和土壤濕度,棚內溫度在15 ℃以上,濕度控制在60%~80%之間,對預防該病的發生有積極作用。播種前,可使用2.5%咯菌腈懸浮種衣劑進行種子包衣處理,藥劑用量為種子質量的0.5%,將種子晾干后再播種,可以預防苗期立枯病的發生。種植戶應在早春加強巡視,發現病株后及時拔除,并對其他幼苗噴施化學藥劑。可選用30%苗菌敵可濕性粉劑,1 m2用藥15 g,兌水稀釋成600倍液均勻噴施。每5 d噴施1次,連用2~3次可以見效。
2 辣椒猝倒病的發生特點及防治方法
2.1 發生特點
辣椒猝倒病又稱“小腳瘟”,是一種由瓜果腐霉菌引起的病害,多見于辣椒栽培的苗期,主要表現為爛種和幼苗猝倒等現象。該病菌適宜生長在低溫、高濕的環境中,在溫度0~15 ℃、相對濕度80%以上時,該病的發生率較高。辣椒種子被該病菌侵染后,會出現腐爛情況,導致發芽率降低;幼苗患病后,在莖基部位出現水漬狀斑點,隨著病情的發展,病斑會環繞整個基部,導致根系吸收的養分和水分無法供給上部的葉片,造成植株萎蔫,最后幼苗突然折倒。
2.2 防治方法
對于辣椒猝倒病,種植戶可以采取以下預防措施:在農業防治方面,可以挑選抗逆性強的品種,同時加強辣椒栽培環境的管理,營造良好的育苗環境。例如,在整理苗床后進行消毒,可使用90%惡霉靈原藥(綠亨一號),每1 m2的苗床上使用1 g藥劑,兌水3 kg
后均勻噴灑到苗床上,實現苗床消毒。在種植辣椒時,可以選擇與其他作物進行輪作、間作,對預防辣椒猝倒病、提高種植收益有良好效果。例如,可以將辣椒與黃瓜進行間作,間作壟數比例為2∶1,壟距50 cm,株距30 cm,黃瓜和辣椒的總產量可提升30%左右,且辣椒疫病的發生率大幅度降低[2]。根據猝倒病的發生規律可知,在潮濕環境下容易發病,因此,種植戶要加強灌溉管理,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盡量選擇滴灌或噴灌,避免使用大水漫灌;在雨后要加強田間巡視,如果田間有積水要及時排澇。如果田間已經出現倒伏的辣椒植株,應當立即將病苗拔出,同時對于周邊的植株用藥。可選用72%普力克水劑400倍液,約每667 m2噴施30~35 kg;或者使用15%惡霉靈水劑700倍液,約每667 m2噴施50 kg。上述兩種藥劑每周噴施1次,連續2~3次可以見效。
3 辣椒根腐病的發生特點及防治方法
3.1 發生特點
辣椒根腐病是一種由腐皮鐮孢霉引起的辣椒常見病害,霉菌可通過葉片氣孔或傷口侵入植株內部,主要對辣椒植株的根、葉造成危害,由于根系吸收功能受到影響,植株發育不良,造成辣椒減產。當病情較為嚴重時,根系完全腐爛,植株也會因為無法得到養分與水分而整株死亡。遵義地區近幾年辣椒根腐病的發生率有升高的趨勢,給種植戶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在發病初期,辣椒植株頂部葉片在白天會出現萎蔫情況,傍晚及凌晨恢復正常;發病中期,萎蔫的葉片不再恢復,并出現脫落現象。如果發病時出現陰天、降雨,發病部位還會出現成簇的紅色孢子。
3.2 防治方法
對于辣椒根腐病,種植戶可采取以下預防措施:考慮該病的致病菌能夠在土壤中存活2~3年,因此,要采取輪作換茬的方式,避免病菌在同一地塊的土壤中積累,建議將辣椒與豆類或十字花科(如油菜、蘿卜)輪作。對于溫室大棚種植辣椒的,可以選擇石灰氮高溫悶棚的方式殺菌[3]。通常在辣椒收獲后,選擇晴朗天氣將秸稈平鋪在地面,厚度大約為20 cm;然后將生糞與石灰氮按照2∶1的質量比混合均勻后撒鋪在秸稈上;之后澆水濕潤,并覆蓋薄膜。將大棚密閉,在太陽暴曬下石灰氮水解釋放出大量的熱,棚內溫度可以達到60 ℃以上,高溫悶棚2~3周后,能夠有效殺滅土壤中的病菌。然后再栽種辣椒,可有效預防根腐病的發生。種植戶要在地方農技部門的指導下,選擇抗病性較強的辣椒品種。從近幾年遵義地區的辣椒種植情況來看,綠椒2號、黔辣7號、貴辣21等都表現出較強的抗病性,選擇這些品種能夠從源頭上防止辣椒根腐病的發生。在選擇良種的基礎上,種植戶還要對種子進行消毒處理,使用50~60 ℃的溫水浸種,浸泡
20 min后將種子撈出,然后再使用10%磷酸三鈉拌種,每1 kg種子使用藥劑2 g,翻拌使藥劑均勻黏附在種子上,能夠有效殺滅種子表面的病菌。如果田間已經出現患病的辣椒植株,就需要盡快用藥治理。可以選用50%綠乳銅,約每667 m2用藥100 g,兌水100 kg后以噴霧形式給藥,每周噴施1次,連續2~3次可以見效。
4 辣椒蚜蟲的發生特點及防治方法
4.1 發生特點
蚜蟲是辣椒種植過程中比較典型的蟲害之一,在大棚種植中比較少見,多發生于露地辣椒。遵義地區的蚜蟲每5~7 d發生1代,由于繁殖速度快,若防控不及時,容易造成辣椒的嚴重減產。蚜蟲的口器呈針管狀,方便刺入辣椒的嫩葉、果實中吸取汁液,導致辣椒植株的葉片卷曲、植株矮小。蚜蟲刺吸傷口極易感染病毒,導致蟲害和病害一起發生。蚜蟲的排泄物中帶有毒素,也會對植株的正常生長造成不良影響。
4.2 防治方法
近幾年來,遵義地區辣椒種植中蚜蟲的發生率呈現上漲趨勢,做好蚜蟲的防治工作尤為迫切。種植戶可以采取以下預防措施:入冬之后要及時清理地塊,通過深翻晾曬的方式,減少土壤中的蟲源;在開春后,及時清除田間的雜草。如果該地塊往年暴發過蟲害,還應在辣椒播種前使用5%噻蟲嗪進行土壤消毒。約每667 m2使用5 kg的藥劑,采用撒播的方式均勻撒施在土壤中,起到殺蟲效果。如果辣椒植株上已經發現了較多數量的蚜蟲,可綜合采取以下治理措施:第一,種植戶要樹立綠色防治理念,采取“以蟲治蟲”的方式。蚜蟲的天敵生物較多,如草蛉、食蚜蠅、七星瓢蟲等都是以蚜蟲為食的昆蟲。當田間蚜蟲數量較少時,在田間放養生物天敵可以達到殺滅蚜蟲的效果。第二,當辣椒植株上蚜蟲數量較多時,可以選擇物理防治措施。將蚜蟲信息素(β-紫羅蘭酮)導入一個棕色半透明的塑料瓶,瓶子上方敞口并懸掛在田間,保證瓶子高于辣椒植株10 cm。在瓶子下方放置一個水盆,被引誘來的蚜蟲成蟲掉落到水中淹死,達到殺蟲效果[4]。第三,當上述兩種措施沒有起到理想效果時,種植戶可以采取化學治蟲措施:選擇20%氟啶蟲酰胺,約每667 m2
使用藥劑100 g,兌水130~150 kg稀釋,然后以噴霧形式用藥,每周噴灑2次,連續2周基本徹底清除蚜蟲。在使用化學農藥時,注意嚴格按照說明書規定的用量,不得盲目加大用藥量。
5 辣椒斑潛蠅的發生特點及防治方法
5.1 發生特點
斑潛蠅在云貴地區每年可發生20~24代,無越冬現象,會對辣椒、茄子、黃花、絲瓜、菜豆等100多種植物造成危害。成蟲用產卵器刺破辣椒植株的嫩葉后吸食汁液,并將卵產在葉片的背部,導致葉片出現孔洞和卷曲。卵經過5 d左右可以孵化,幼蟲以葉片為食,并在葉片上或者地面上化蛹,經過1~2周后可以羽化成蟲。被危害的葉片上出現彎曲的白色蟲道,光合作用能力下降,嚴重時可造成葉片脫落,也可能使花芽和果實受到損害。
5.2 防治方法
對于辣椒斑潛蠅,要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根據斑潛蠅的生活習性可知,斑潛蠅在溫度較高且干燥的環境下繁殖能力較強,因此,在種植辣椒前要選擇排灌方便的地塊,在氣候干旱時及時澆水,保證水分的充足供應,既可以使辣椒植株健壯,提高植株對病蟲害的抵抗力,又能抑制害蟲的快速繁殖。如果選擇溫室大棚種植辣椒,需要對種子和種苗進行嚴格檢查,防止攜帶蟲卵進入,打造“無蟲區”。在辣椒出苗后,加強田間管理,及時清理雜草和殘茬,對預防和減輕蟲害有良好效果。對于田間已經出現斑潛蠅的情況,種植戶可采取以下方式進行治理:第一,生物防治。可采取放養生物天敵的方式抑制田間害蟲的大規模繁殖。斑潛蠅的生物天敵較多,比較常見的有姬小蜂、潛葉蜂、繭蜂等。種植戶在放養害蟲的天敵生物后,要注意減少對化學農藥的使用,以免造成天敵生物的大量死亡。第二,物理防治。利用斑潛蠅幼蟲具有假死性的特點,可以使用木條或竹竿撥動辣椒植株,幼蟲受驚后假死并從葉片上掉落到地下,人工收集幼蟲可以達到除蟲效果。對于斑潛蠅的成蟲,可以利用其趨黃性,在田間或者大棚內懸掛黃色粘板,高于辣椒植株10 cm左右,吸引成蟲飛撲粘板,從而達到除蟲的效果[5]。第三,當田間害蟲數量較多時,選用化學藥劑防治,可以選用20%康福多2 000倍液,約每667 m2用藥50 g,兌水40~50 kg后以噴霧形式用藥,每5 d用藥1次,連續2次可以見效。
6 辣椒煙青蟲的發生特點及防治方法
6.1 發生特點
煙青蟲主要分布在我國的云貴、黃淮等地,主要危害煙草、辣椒等作物。在貴州地區每年可發生4~5代,蛹在地下10 cm處的土壤中越冬,在次年的5月中旬羽化成蟲,成蟲1周后即可交配產卵,在5月下旬、6月中旬進入第一次卵盛期。孵出的幼蟲以辣椒植株的嫩葉為食,在葉片上形成若干孔洞,影響光合作用的正常進行和干物質的積累,之后會相繼危害花蕾、嫩果,造成辣椒的減產。成蟲具有較強的飛行能力,晝伏夜出,如果防控不及時則容易在較大范圍內發生蟲害。
6.2 防治方法
對于辣椒煙青蟲,采取農業措施從源頭上進行預防。種植戶可以在入冬以后進行土壤深翻,翻墾深度在30 cm左右,可以將隱藏在土壤中的越冬蟲蛹凍死,減少蟲源數量,避免來年蟲害的大規模暴發。如果辣椒種植地塊往年發生過煙青蟲,在土壤深翻時配合噴灑殺蟲劑,進一步增強殺蟲效果。可選用20%甲氯菊酯乳油,每667 m2用藥80~100 g,兌水50 kg后均勻噴灑在土壤上。種植戶要根據往年遵義地區辣椒煙青蟲的發生規律,從5月中旬開始加強田間巡查,確保早發現早治理,降低蟲害損失。在發現辣椒植株上有煙青蟲后,種植戶可采取以下治理措施:第一,生物防治。可采取“以菌治蟲”的方式,選用蘇云金桿菌8 000 IU/mg可濕性粉劑,約每667 m2用藥100 g,兌水20 kg后噴施到辣椒植株的葉面上,能夠取得比較理想的防治效果,并且不會造成農藥殘留和環境污染。第二,物理防治。根據煙青蟲的生活習性可知,該害蟲的趨光性較弱,因此,不宜采用燈光誘殺方法。該害蟲對糖、蜜的趨性較強,可以選用糖醋液誘殺。種植戶將紅糖、食醋、白酒、水按照3∶4∶1∶2的質量比進行混合,攪拌均勻后即可得到糖醋液。將糖醋液倒入一個敞口容器(顏色以鮮艷的黃色或紅色為宜),懸掛在木架或竹條上,高于辣椒植株10 cm左右,利用糖醋氣味吸引煙青蟲的成蟲,達到誘殺的效果。第三,當田間煙青蟲數量較多、密度較大時,為減輕損失可采取化學防治措施,通常選擇“蟲螨腈+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聯合用藥,前者約每667 m2用藥20 g,后者約每667 m2用藥20 mL,兩者混合后兌水15 kg攪拌均勻,以噴霧形式給藥,每3 d用藥1次,連用2~3次可以見效。
7 結束語
加強病蟲害管理是實現辣椒優質、高產的關鍵。從整體來看,遵義地區辣椒種植戶對于常見病蟲害的防控工作給予了較高的重視,但是普遍存在“重治輕防”的觀念,并且為了見效更快而盲目加大化學農藥的劑量,導致辣椒的農藥殘留超標,并且帶來了比較嚴重的水土污染問題。基于此,地方農技人員要做好辣椒常見病蟲害防治方法的普及推廣工作,讓種植戶做好前期預防工作,降低病蟲害的發生率。同時,優先采取生物防治和農業防治措施,然后再考慮使用化學防治,增強病蟲害防治效果,實現遵義地區辣椒產業的綠色發展。
參考文獻
[1] 嚴順,楊祎,嚴展飛.恩施山區辣椒病蟲害發生及綠色防控技術探討[J].湖北植保,2023(4):92-96.
[2] 曹衍章,朱于超.無公害辣椒高產栽培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措施[J].數字農業與智能農機,2022(10):54-56.
[3] 葉國瓊,陳宇琴,朱世銀,等.辣椒智能化種植技術及病蟲害有效防治分析[J].農業工程技術,2023,43(8):86-87.
[4] 張玉.辣椒主要病蟲害的發生特點及綠色防治技術[J].數字農業與智能農機,2022(15):48-50.
[5] 羅全麗,潘曉蓮,楊仁翠.辣椒主要病蟲害發生特點及綜合防控措施[J].江西農業,2022(24):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