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2023-12-19
作者簡介:馬新輝(1980—),男,甘肅和政人,主管中藥師,研究方向為中醫藥。
摘 要:隨著人們對中藥保健作用的認識逐漸提高,中藥材的需求量不斷增加,中藥種植業發展前景廣闊。近年來,中藥種植業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投資,中藥種植業也在不斷創新和發展。但在中藥種植過程中仍存在一定問題,制約著中藥種植持續健康發展。基于此,分析了中藥種植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針對性的優化建議。
關鍵詞:中藥種植;保健作用;種植規模
中圖分類號:S567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2095–3305(2024)04–00-03
中藥種植業是保障中醫藥事業健康發展的源頭產業,也是中醫藥事業傳承和發展的物質基礎,更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戰略性資源。當前,我國中藥種植業發展進入了新的階段,面臨新的問題,挑戰和機遇并存。梳理我國中藥種植業發展存在問題、提出相應的建議,對保障中藥種植業穩健發展、維護全民健康、實現國家長遠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 中藥種植的現狀分析
1.1 種植的地域分布
中藥種植的地域分布主要受到氣候、土壤、植物適應性等因素的影響。當前,我國中藥種植主要集中在湖南、廣東、福建、云南、貴州、廣西等南方地區。這些地區氣候溫暖濕潤,土壤肥沃,加之長期以來的中藥種植傳統和經驗積累,使得這些地區的中藥種植業處于較為發達的狀態[1]。在種植品種方面,南方地區的中藥種植以中草藥為主,如川貝、生地、黃芪、丹參等。在北方地區,由于氣候寒冷,中藥種植相對較少,但也有一些適應北方環境的中草藥,如麻黃、桂枝、石斛等。總的來說,我國中藥種植的地域分布廣泛,但南方地區的中藥種植更加發達。
1.2 種植規模現狀
中藥種植的規模呈現出逐年增長的趨勢。近年來,隨著人們對中藥的認可度提高及中醫藥的國際傳播,中藥市場需求不斷增長,促使中藥種植規模不斷擴大。數據顯示,我國中藥種植面積逐年增加。截至目前,我國的中藥種植面積已超過50萬 hm2,其中以湖南、廣東、貴州、云南等地區的中藥種植規模最大。例如,湖南省作為中國重要的中藥材產地,中藥種植面積已經超過10萬 hm2,占全國中藥種植總面積的20%以上。此外,中藥種植規模的擴大也得益于科技進步和優質品種的推廣。傳統的中藥種植已經逐漸向現代化、科技化轉變,運用先進的種植技術、設備和管理模式,中藥的產量和品質得到顯著提高[2-5]。同時,科研機構和企業也在不斷研發新品種,選擇適應性更強、產量更高的中藥材,推動了中藥種植規模的擴大。值得注意的是中藥種植規模的擴大也帶來了一些問題,如資源浪費、環境污染、植物遺傳資源的保護等。因此,在中藥種植的規模擴大的同時,也需要加強對中藥資源的保護和管理,推動中藥種植的可持續發展。
1.3 種植的技術現狀
中藥種植得益于科技創新和現代化農業技術的發展,使得中藥種植已經從傳統的手工操作向機械化、自動化、智能化方向發展。一方面,傳統的中藥種植技術得到改良和優化,如土壤改良、病蟲害防治、肥料施用等,提高了中藥產量和品質;另一方面,智能化養殖、水培技術、綠色種植技術等新型的種植技術得以應用,使得中藥種植更加高效、經濟、環保。 其中,智能化養殖是近年來中藥種植中的一項重要技術,通過智能化設備和系統管理種植環境、控制灌溉、施藥等,使得中藥種植的產量和品質更高。水培技術是一種無土栽培技術,適用于一些不宜在土壤中種植的中藥植物,如石斛、人參等,其優點在于生長周期短,產量高,品質好。綠色種植技術則是以生態學理論為基礎,通過合理的園藝管理和土壤改良,種植出更加健康和營養的中藥植物。總的來說,中藥種植技術的不斷革新和創新帶來了更加高效、可靠、環保的中藥種植方式,提高了中藥的品質和產量,同時也促進了中藥種植的可持續發展。
2 中藥種植存在的問題
2.1 生產不規范
中藥種植的生產規范程度會直接影響中藥材的品質和安全。然而,當前中藥種植生產中存在不規范現象,表現為以下3個方面:一是中藥種植的標準化管理程度不夠,生產標準不統一,導致種植過程中出現不規范行為;二是中藥種植存在無規律施肥和噴藥現象,導致中藥植株生長不均勻,影響中藥材質量;三是部分中藥種植生產者缺乏相關的資質,種植管理不規范,衛生狀況差,嚴重影響了中藥材的質量和安全。為了優化中藥種植,應加強中藥種植規范化建設,構建中藥材種植質量追溯體系,規范中藥種植管理,提高中藥材的品質。
2.2 品種單一
當前,國內中藥種植的品種以常用中藥材為主,缺乏新的中藥材品種的引進和培育[6-10]。而由于種植品種單一,可能會導致多種問題。首先,種植品種單一化會導致生態系統的單一性,生物多樣性減少。中藥種植品種過于單一,可能會導致某些中藥植物的過度采摘和濫伐,威脅中藥材的生存和種群穩定。其次,種植品種單一會降低中藥植物對病蟲害的抵抗力。當某一種中藥植物遭受病蟲害入侵時,由于種植品種單一,容易導致整個種植區域的損失。最后,中藥種植品種過于單一,使種植戶對市場的波動性更加敏感。一旦某一中藥品種市場需求下降,種植戶的經濟利益會受到較大的影響。
2.3 生產成本高
中藥種植的生產成本高主要體現在人工成本、種苗和種植材料成本、農藥和化肥成本以及公共設施成本等方面。中藥種植需要在種植、收割、加工等環節投入大量的人工成本,勞動力成本較高,導致生產成本升高。在種植中藥材的過程中為保證種植的成活率和藥材的品質,種植者往往會選擇高質量的種苗和種植材料,因此種苗和種植材料的成本會相對較高[11-15]。同時,為減少病蟲害,保證藥材的品質,通常需要使用較多的農藥和化肥。而農藥和化肥的購買和使用成本相對較高,同時也會帶來環境和健康風險。此外,人工種植中藥材會使用到水源和電力供應等公共設施,而這些公共設施的使用需要支付相應的費用,增加了種植成本。
2.4 市場價格波動大
中藥種植的一些藥材具有明顯的季節性特征,如某些中藥材只能在特定的季節采收,導致市場上的供需關系變化較大,價格波動明顯。同時,中藥市場需求存在不穩定性,受到市場、消費者偏好、國內外政策等因素的影響,市場價格的波動較大。此外,中藥品質與價格有直接關聯。一些中藥材的產量有限,品質好的中藥材供應不足,價格就會大幅上漲。同時,中藥種植業的市場價格也受到進出口貿易的影響。進口中藥材的增加或減少都會對國內中藥市場價格產生影響。
3 中藥種植的優化建議
3.1 提高中藥種植的標準化和規范化水平
提高中藥種植的標準化和規范化水平是優化中藥種植的重要措施,可以提高中藥的品質和保證其安全性,促進中藥種植業的可持續發展。具體可以從以下4個方面著手。
首先,相關部門需建立中藥種植的技術規范,包括土壤管理、施肥、灌溉、病蟲害防治等方面的指導,確保中藥植物在種植過程中得到充分的營養和保護,提高產量和品質,減少農藥和化肥的使用。同時,也要制定中藥植物的質量評價標準,包括外觀、化學成分、藥效等方面的標準。通過科學評估中藥植物的質量,保證中藥的品質穩定和一致性。
其次,相關部門需要加強對中藥種植者的技術培訓,提高種植者的技術水平和管理能力。培訓內容可以包括種植技術的最新進展、種植過程中的注意事項、病蟲害防治方法等,幫助種植者合理利用資源,提高產量和品質[16]。
再次,還需要加強對中藥種植的良好農業規范的推廣和實施,包括無公害農產品、有機農產品、綠色食品等認證體系,提升中藥植物的安全性和可追溯性,增強消費者對中藥的信心。
最后,相關部門需要建立健全的監管機制,加強對中藥種植的檢測和監測工作。通過抽檢、抽樣等方式對中藥植物的質量和安全性進行監測,及時發現和處理存在的問題,增強中藥材的市場競爭力。
3.2 推廣適宜種植的品種
通過推廣適宜的品種,可以提高中藥種植的產量和品質,增加中藥種植的經濟效益。推廣的中藥品種要適應性強,具有較強的抗逆性和抗病蟲害能力,并適應當地的氣候、土壤等條件,從而提高中藥種植的適應性和穩定性。
首先,在品種選擇方面需要選擇優質、高產的中藥品種,提高中藥的產量和品質,增加經濟效益。相關部門和種植者可以通過與科研機構和企業合作,進行新品種的選育、試種和推廣,以滿足市場的多樣化需求,提高中藥種植業的競爭力。
其次,除了培育和引進新品種外,由于傳統中藥品種具有豐富的文化和歷史價值,也應該加強保護和利用。通過加強傳統品種的收集、保存、繁育和推廣,保持中藥種植的多樣性和特色。基于中藥種植在土地資源方面的需求,相關部門可以推廣多種藥材的復合品種,鼓勵種植者利用較小的土地面積種植多種中藥材,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種植的經濟效益,實現中藥材的綜合利用和產業鏈的延伸。
最后,相關部門或大型的中藥材種植企業可以通過建立品種示范基地,展示和推廣適宜的中藥品種。可以通過培訓、研討會、技術指導等方式,向中藥種植戶推廣適宜品種的種植技術和管理方法。
3.3 引進先進的中藥種植技術
通過引進先進的中藥種植技術,可以提高中藥的產量、品質和經濟效益,促進中藥種植業的可持續發展。在種植中藥材的過程中,可以引進先進的種植設施技術,如溫室、大棚等,從而為中藥材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提高中藥的產量和質量,并延長種植季節。相關部門也可以推廣先進的水肥一體化技術,通過科學、合理地測定中藥植物的水分和營養需求,并在適當的時候提供水肥供給,以此提高中藥植物的生長速度和產量。
病蟲害是影響中藥材質量和產量的重要因素,在種植中藥材的過程中可以引進先進的病蟲害防治技術,如生物防治、綠色防治等,從而減少對化學農藥的依賴,降低農藥殘留的風險,保護生態環境,提高中藥的安全性和質量[17-18]。
在中藥材的種植過程中,藥材的存活率和品質與種苗的質量息息相關,相關部門可以進一步優化種苗繁育技術,如組織培養、試管苗、快速繁殖等,提高中藥植物繁育的效率和繁殖系質量,并保證種苗的一致性和可追溯性。
針對中藥材種植的管理則可以引進先進的精細管理技術,如無人機、遙感技術等,以此實現對中藥種植過程的精準監測和管理,實現中藥材種植現代化管理。雖然我國種植中藥材的歷史悠久,但在種植中藥材的過程中也可以與其他國家建立合作與交流機制,引進國外先進的中藥種植技術和管理經驗。同時,也可以與國外的農業科研機構、企業等合作開展技術交流、人員培訓和合作研究,促進中藥種植技術的進步和創新。
3.4 建立中藥種植的風險共擔機制
建立中藥種植的風險共擔機制可以減輕種植戶的風險壓力,提高中藥種植業的可持續發展。相關部門可以制定中藥種植的保險制度,覆蓋種植戶的主要風險,如自然災害、病蟲害等。保險可以為種植者承擔一部分種植風險,在遭遇自然災害后能夠為種植者提供一定的經濟補償,從而增強種植者的信心。同時,相關部門可以通過建立專業團隊、設立技術咨詢熱線等方式,為種植者提供中藥種植技術指導和咨詢服務,降低種植風險。為保障中藥種植的市場供應和價格的穩定性,相關部門還需建立中藥市場的預測機制,通過市場調研、信息發布等方式,提供中藥市場的預測和信息,幫助種植戶合理安排生產,降低市場風險。
為進一步減少種植者承擔的風險,可以鼓勵中藥種植戶組建合作社,通過合作社的集體經營和管理,分攤風險,提高種植戶的抗風險能力。除此之外,當地政府也需要加大對中藥種植業的政策支持力度,包括財政補貼、稅收優惠、信貸支持等方面。通過政策支持,提供經濟上的保障和激勵,激發中藥種植戶的創造力。
4 結束語
隨著人們對中藥保健作用的認識逐漸提高,中藥材的需求量不斷增加。在市場需求增加和政府支持等因素的推動下,中藥種植業也在不斷創新和發展。但從當前的發展實際情況來看,中藥種植在發展過程中存在不規范生產、品種單一、生產成本高、市場價格波動大等問題。為優化中藥種植,相關部門應加強中藥種植規范化建設,引進和培育新品種,提高中藥種植的技術含量,了解市場需求變化,及時調整種植計劃和經營策略,促使中藥種植實現穩步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燕,李云峰,高妍夏,等.承德地區中藥種植產業發展現狀與展望[J].現代農村科技,2023(1):7-8.
[2] 廖梅香,劉霞.贛南地區中藥產業發展現狀分析及人才培養研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2,21(20):58-59.
[3] 于代松,劉琳鑫.利用中藥“園林化、場景化、生活化”優化發展康養的建議:以四川省中藥種植業為例[J].攀枝花學院學報,2022,39(2):25-33.
[4] 于越凡,常雅惠,汪憬,等.中藥種植現狀與發展新思路[J].中醫藥管理雜志,2021,29(17):211-213.
[5] 容路生,馬云甫,宋海娜,等.伊通縣中藥材種植現狀及產業結構調整建議[J].特種經濟動植物,2021,24(2):32-34.
[6] 喬國立,張春霞,楊彗慧,等.我國中藥材種植業現狀與發展建議[J].新農業,2020(22):27-28.
[7] 王俊斌,郝唯宏,王德富,等.山西省中藥材種植業現狀及戰略發展思考[J].中國現代中藥,2023,25(11):2268-2273.
[8] 劉興,李婭.云南省林下中藥材產業發展策略[J].林草政策研究,2023,3(3):60-65.
[9] 劉芫汐,辜冬琳,茍琰,等.中藥材種植中農藥使用情況及殘留現狀分析[J].中國藥事,2022,36(5):503-510.
[10] 游淦秀,覃婕媛.中藥材種植加工過程中的特色技術傳承[J].按摩與康復醫學,2023,14(4):94-96.
[11] 孫興旭.林下中藥材生態種植現狀分析及展望[J].新農業,2022(18):35-36.
[12] 于越凡,常雅惠,汪憬,等.中藥種植現狀與發展新思路[J].中醫藥管理雜志,2021,29(17):211-213.
[13] 張耀東.淺談中藥材種植業的發展前景[J].新農業,2020 (15):41.
[14] 張晴晴,李國棟,鄧情雨,等.岳西縣中藥種植現狀分析及優化建議[J].信陽農林學院學報,2019,29(4):87-90.
[15] 朱露.貴州省中藥產業經濟發展現狀分析[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9,30(16):125-126.
[16] 黃傳輝,杜晶.中藥種植和生態旅游融合發展的研究[J].中國社區醫師,2018,34(20):184-185.
[17] 畢禮明,陸曙,奉典旭.對現代種植中藥的認識與思考[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7,32(12):5261-5264.
[18] 林其華.德化縣林區林下中藥材種植優勢與發展對策[J].綠色科技,2017(11):14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