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2023-12-10
作者簡介:李寧瑞(1997—),女,河北任丘人,助理工程師,研究方向為地面氣象觀測。
摘 要:利用自動站常規氣象資料及雙偏振雷達產品、風廓線雷達產品、ERAGRIB再分析資料,對2021年12月23—24日降雪天氣過程的形成和發展機制進行分析,探討此次強降雪過程成因。結果表明:(1)此次降雪過程是受500 hPa高空槽、700~850 hPa切變線、850 hPa東北風急流及低層回流冷鋒共同影響;(2)偏東風的建立比實際降雪時間偏早約7 h,且在垂直方向上發展深厚,發展高度達2.5 km;(3)回流天氣過程中,2.5 km以上偏西風向下延伸,2.5 km以下偏東風加強,高層氣流與低層氣流交匯,可作為降水開始的標志之一;(4)此次回流過程中層為偏西風、風速小、水汽輸送差,與典型回流天氣相比,此次過程邊界層偏東風的動力及水汽條件貢獻更突出。
關鍵詞:降雪;回流;偏東風
中圖分類號:P458.12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2095–3305(2024)04–0-03
石家莊市地處河北省中南部,西部為太行山中段,東部為華北平原。由于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地形,使得石家莊地區冬季降雪多與回流有關。在回流降雪中,低層偏東風的性質和作用目前還缺乏明確統一的認識[1]。
有研究表明[2-3],回流天氣形勢下華北地區的偏東氣流經過渤海灣,一般會攜帶較為充沛的水汽,長時間的回流可增加低層濕度,從而有利于濕層增厚。
但張迎新等[4-6]對河北省回流降雪研究發現,即使低層偏東氣流經過海面,但依舊是干冷的,并沒有起到水汽輸送作用,干冷的偏東氣流在對流層下部形成“冷墊”,強迫暖濕空氣抬升并形成降雪。田秀霞等[7]、閻訪等[8]分別對華北南部和石家莊地區的降雪過程進行了分析研究,指出邊界層東風不僅可以為本地輸送水汽,同時,具有冷濕特征的偏東風與內陸暖濕結構的偏南風形成地面輻合線,加強了地面動力抬升作用,形成上升運動,有利于雨雪天氣的加強和維持。
1 降雪實況
2021年12月23日夜間至24日白天,石家莊出現降雪天氣,降雪自23日21:00開始,自西北向南推進,23日23:00—24日04:00降雪強度較大,大部分站點小時降雪量在0.4~0.8 mm;過程降雪量2.0~7.2 mm,
全市平均降雪量3.9 mm,其中西部(平山、井陘、贊皇)大雪,中東部小到中雪,井陘最大為7.2 mm,積雪深度1~7 cm,井陘最大8 cm。
2 大尺度環流背景
2021年12月23日08:00,500 hPa圖上,中高緯地區呈兩槽一脊型,40°N以北西風帶低槽引導冷空氣南下,河套及以西有一冷槽,槽前有大于20 m/s的偏南風急流,槽后等溫線與等高線相交近乎45°,且溫度槽落后于高度槽,低槽為一發展槽,槽后冷平流強盛;700 hPa層上,河套附近存在一切變線,切變線南側為西南偏西急流(12 m/s),石家莊處于低空急流入口區左側;850 hPa層上,河北省西部存在暖脊及弱切變;地面上的西伯利亞到蒙古冷高壓勢力強,冷高壓中心強度達1 057.5 hPa,河北處于蒙古冷高壓底部,以偏東風為主導,為一河北回流天氣形勢。
2021年12月23日20:00,高空槽東移北抬,存在大風速核(24 m/s),石家莊位于槽前西南氣流中;700 hPa
層上,切變線位于石家莊西部,但切變線以南仍為偏西氣流;850 hPa層上,存在東北風急流(12 m/s),石家莊北部存在風速輻合;地面上石家莊西部存在一弱倒槽,蒙古北部存在冷高壓中心,中心強度達1 052.5 hPa,
冷高壓東移南下,冷空氣不斷向東南擴散,從東北經華北平原南下,隨著偏東風加強,降水開始。
2021年12月24日08:00,500 hPa高空槽東移減弱并且移出我省,700 hPa轉為西北氣流,但低層仍存在偏東風,且濕度較好,在石家莊西部輻合抬升,仍存在弱降雪;10:00,低層偏東風轉為偏南風,降水結束。由環流形勢的發展演變可以得出,此次降雪過程是受500 hPa高空槽、700~850 hPa切變線、850 hPa東北風急流及低層回流冷墊共同影響,該形式為此次降雪過程提供了有利的動力條件與水汽條件。
3 物理量分析
3.1 動力條件
此次過程在700 hPa以上高度為偏西北氣流,且垂直速度>0,為下沉運動;23日20:00,700 hPa以下低層偏東風增強,垂直上升運動增大,濕層厚度增加;水汽主要位于低層偏東伴隨的較大濕度。結合當天渦度垂直剖面,當日垂直上升運動較大時間段,在800~
850 hPa有明顯的負渦度平流、850~975 hPa有明顯的正渦度平流,有利于垂直上升運動的維持,為降水提供動力的抬升作用。
3.2 水汽條件
此次降雪過程中,700 hPa和850 hPa水汽通量散度均為正值,850~600 hPa存在干層,這可能是此次回流降雪過程較弱的一個主要因素;而在降雪主要時段,925 hPa一直存在超低空急流,且途經渤海海面的潮濕空氣,使得東風伴隨有一定濕度條件,在山前的強地形輻合作用下強迫抬升。2021年12月23日20:00,
700 hPa以下隨著偏東風增強,濕層厚度也在增加增加;偏東風為降雪提供了有利的水汽條件。因此此次過程主要動力條件為地形抬升及東風急流輻合作用,水汽條件主要來自低層東風急流輸送,偏東風在這次降雪過程中是重要水汽源。
4 探空條件分析
2021年12月23日08:00,925 hPa以下為東北風且配合一定濕區,但中高層較干;850 hPa附近有逆溫層,暖濕空氣在冷墊爬升;850 hPa以上為西南氣流,風隨高度順轉,有暖平流;23日20:00,中高層西南氣流加強,500 hPa風速達24 m/s,且400~600 hPa濕層顯著增加,接近飽和,為降水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條件;低層東北風伸展到850 hPa以上,在山前輻合抬升,為降水提供動力條件;600~850 hPa存在干冷空氣,使下沉氣流和低層冷空氣外流增強,強迫流入的暖濕氣流更強烈抬升,造成降雪。
5 多源觀測資料應用
5.1 地面自動站資料
從地面風場來看,2021年12月23日23:00—24日00:00,隨著地面東北風增強,降水也逐漸增強,從而產生較大量級的降雪。
5.2 大氣可降水量、氣溫
降水前期,大氣可降水量增加,降水強度為2 mm/h;
氣溫不斷降低,氣溫降低速率為1 ℃/h。
5.3 風廓線雷達
風廓線資料顯示,2021年12月23日15:00左右,地面偏東風開始建立,但風速較小,為2 m/s左右,中層為偏西氣流,500 hPa以上為西南氣流,風速達20 m/s;
偏東風不斷向上伸展;19:00左右,2.5 km以下轉為一致的東北氣流,2.5 km以上為偏西氣流,反映了近地面冷墊和上層暖濕氣流的反差,進而反映動力抬升作用的強度;21:00左右,中高層偏西氣流向下延伸,中低層東北氣流加強,達8 m/s,在2.5 km附近偏西氣流與東北氣流交匯,石家莊降水開始。12月24日10:00,800 hPa以下東風厚度減弱,風速減小,降雪漸止。
在上述高低空風場配置下,800 hPa以下偏東風在太行山東麓受地形阻擋,被強迫抬升。上升氣流與中高層下沉支氣流在750 hPa高度附近輻合,降雪大值區出現在山前上升氣流密集區。
此次回流天氣過程中,高層西南暖濕氣流不明顯。相較于典型回流天氣,偏東風建立比實際降雪時間偏早約7 h,且在垂直方向上發展深厚,發展高度達
2.5 km,風速達8 m/s。此次過程中邊界層偏東風的貢獻更為突出。
6 雙偏振雷達資料分析
選取2021年12月23日降雪過程對比分析,通過分
析雙偏振雷達3個基本產品特征,即相關系數(CC)、差分反射率(ZDR)和差分相移率(KDP)產品,對該過程降水粒子的相態識別進行分析,以增強預報員在雨雪天氣下對雙偏振雷達產品的認識,提高預報員對雨雪天氣預報預警能力。
CC通過描述雷達接收到水平和垂直脈沖變化的一致性,反映探測空間體內降水粒子相態相似度,主要用于降水粒子的相態識別;ZDR表示一個探測空間內的平均粒子形狀,當大氣中水凝物粒子的形狀差距較大,如大雨滴、大冰雹、固液態混合物等,水平尺寸與垂直尺寸差距較大,ZDR的絕對值較大;KDP表示一個探測空間內的平均液態水含量,且雨滴數量越多、形狀越大越扁平,KDP越大。
從0.5°仰角反射率因子看,2021年12月23日22:24
石家莊市主城區北部出較強降水回波,回波強度達到20~25 dBz;與之對應的差分反射率因子ZDR為-1~
0.5 dB,CC>0.95,KDP為-0.1~0.1 deg/km,粒子分類(HCL)表現為干雪。
12月21日石家莊市主城區西部出降水回波,從1.5°仰角反射率因子看,08:42高度在1.4 km左右,反射率因子基本在15 dBz以下,此時觀測到下落粒子狀態為冰粒;與之對應的ZDR為-1.0~0.8 dB,CC>0.95,KDP為-0.10~0.15 deg/km,粒子分類(HCL)表現為冰晶和干雪;從0.5°仰角反射率因子來看,21:42石家莊南部出現較強降水回波,反射率因子基本在20~
25 dBz;與之對應的ZDR為0.8~1.5 dB,CC<0.97,KDP在-0.10~0.15 deg/km之間,粒子分類(HCL)表現為大雨滴、濕雪。
綜上,此次降雪過程雙偏振雷達回波產品特征為反射率因子為2 dBz左右時,差分反射率因子ZDR較大,在0.8~1.5 dB之間,相關系數CC<0.97,差傳播相移KDP值在-0.1~0.1 deg/km之間,此時粒子分類表現為濕雪、大雨滴;當反射率因子在15 dBz以下時,差分反射率因子ZDR較小,在-1.0~0.5 dB之間,CC>0.95,差傳播相移KDP值在-0.1~0.1 deg/km之間,此時粒子分類表現為干雪或冰晶。
針對2021年冬季石家莊兩次明顯降雪過程,使用雙偏振雷達探測產品,探討降水粒子屬性(表1)。
通過對兩次降雪過程雙偏振雷達回波資料整理分析,均符合此結論,說明此結論具有很好的普適性。通過雙偏振雷達產品對降水粒子的相態識別,可增強預報員在雨雪天氣下對雙偏振雷達產品的認識,提高預報員對雨雪天氣預報預警能力。
7 結論
(1)此次降雪天氣過程主要動力條件為地形抬升及東風急流輻合作用,水汽條件主要來自低層東風急流的輸送,偏東風在這次降雪過程中是一重要水汽源。
(2)從大氣可降水量看,降水前期,大氣可降水量增加,2 mm/h;從氣溫看,降水前期,氣溫不斷降低,1 ℃/h;地面風場上,地面東北風增強,降水也逐漸增強,從而產生較大量級降雪;從風廓線雷達看,2.5 km以上高空風向下延伸,2.5 km以下偏東風加強,偏西氣流與東北氣流交匯時,降水開始。
(3)當反射率因子較大時,其對應的ZDR也較大,但CC較小,此時降水粒子多表現為濕雪或干雪夾雜著大雨滴。
(4)冬季降雪或在弱降水條件下,KDP表現較差,其值較小,一般在-0.1~0.1 deg/km之間;
(5)若大氣中水凝物粒子為冰粒、干雪時,CC值較小,通常>0.95;反之,若大氣中的水凝物粒子為大雨滴、濕雪或混合相態粒子時,CC值較小,大多<0.95。
參考文獻
[1] 趙思雄,孫建華,陳紅,等.北京“12.7”降雪過程的分析研究[J].氣候與環境研究,2002(1):7-21.
[2] 孫建華,趙思雄.華北地區“12.7”降雪過程的數值模擬研究[J].氣候與環境研究,2003(4):387-401.
[3] 李青春,程叢蘭,高華,等.北京一次冬季回流暴雪天氣過程的數值分析[J].氣象,2011,37(11):1380-1388.
[4] 張迎新,張守保.華北回流天氣的結構特征[J].南京氣象學院學報,2006(1):107-113.
[5] 張迎新,侯瑞欽,張守保.回流暴雪過程的診斷分析和數值試驗[J].氣象,2007(9):25-32.
[6] 張守保,張迎新,杜青文,等.華北平原回流天氣綜合形勢特征分析[J].氣象科技,2008(1):25-30.
[7] 田秀霞,宋曉輝,程序,等.華北南部一次回流暴雪天氣的診斷分析[J].氣象與環境學報,2011,27(1):35-39.
[8] 閻訪,王麗榮,李寶莉,等.石家莊一次秋季罕見暴雪天氣過程物理診斷[J].氣象與環境學報,2010,26(5):1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