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2023-10-10
作者簡介:陳慧珍(1976—),女,山東聊城人,初級工程師,研究方向為水利工程。
摘 要:河道整治是防洪減災的重要非工程措施,旨在恢復河道行洪能力,維護河勢穩定,改善河流生態環境。相關部門應統籌推進堤防建設、蓄洪工程、排澇管網完善、雨水收集利用、智能防汛調度等工程措施,構建完備的防洪排澇工程體系,以制度建設為基礎,強化設施維修、安全評估、水文監測預警和綜合效益評價,充分發揮水利工程效益。
關鍵詞:河道整治;防洪排澇;水利工程;管理維護;綜合效益
中圖分類號:TV85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2095–3305(2024)04–0-03
水利工程是國家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相關部門可通過清淤疏浚、護岸加固、河道拓寬、生態緩沖帶建設和河道采砂管控等措施,加快構建工程與非工程措施并重、蓄泄兼籌、科學調控的現代水利工程體系,全面提升流域綜合管理水平[1]。重點探討河道整治、防洪工程建設和水利工程管理等方面的有效舉措。
1 河道整治的主要措施
1.1 清淤疏浚,恢復河道行洪能力
河道清淤疏浚是恢復河道行洪能力的重要措施。通過采用先進的清淤設備和工藝,清理河道內淤積的泥沙,可以有效恢復河道原有的過水斷面,提高河道的通暢度。一般可以采用環保絞吸式挖泥船、多功能水陸兩用挖掘機等設備,結合河道實際情況,合理布置清淤作業線,分段分片進行清淤。清出的淤泥要及時外運,防止二次污染。例如,在南京秦淮河綜合整治工程中,通過清淤疏浚,河道過水斷面的面積由平均18 m2提高到36 m2,河道行洪能力提高了1倍。
同時,清淤過程中還應打撈、清理河底垃圾,改善河道衛生狀況。需要注意的是,清淤疏浚后要采取措施防止河道再次淤積,如控制上游來沙量、加強河岸防護等。只有常抓不懈,才能從根本上恢復河道行洪功能。
1.2 護岸加固,防止河岸坍塌
河岸防護加固是保證河道穩定安全的關鍵。針對河岸存在的沖刷侵蝕問題,可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綜合治理。一方面,工作人員可通過修建護岸墻、駁岸、防沖刺網等工程設施,直接阻擋水流對河岸的沖刷;另一方面,還可在河岸種植樹木花草,利用植被的根系固土作用,增強河岸的抗沖刷能力[2]。例如,在河南某河道治理中,采用預制混凝土塊石護坡,抗沖刷流速可達3.5 m/s,結合護岸地被植物種植,可明顯提升河岸整體穩定性。
此外,在護岸施工過程中,要充分考慮河床沖淤變化規律,避免護岸結構對河勢產生不利影響。同時護岸設計要與河道整治、景觀綠化等統籌考慮,最大限度發揮生態、景觀、旅游等綜合效益。
1.3 河道拓寬,增大河道過流斷面
對于河道過于狹窄的河段,可通過河道拓寬來增大過流斷面,提高行洪排澇能力。拓寬方案的制定要與河道整體規劃相協調,做好與兩岸城鎮開發建設、土地利用的銜接。拓寬工程量大,施工組織難度高,需采用先進的施工工藝和機械化作業,加快施工進度。例如,在南京河西新城河道拓寬改造中,利用鉸刀式挖泥船和絞吸式挖泥船相結合,實現了水上水下、平面立體交叉作業,日挖泥量達到1.2萬m3,拓寬后的過流斷面的面積比原來擴大1倍以上[3]。
此外,拓寬后的新河岸要及時采取防護措施,避免出現新的崩岸險情。河道拓寬還要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和修復,在拓寬河床斷面的同時,要為魚類等水生生物營造適宜的棲息環境,在新河岸打造生態景觀廊道,實現防洪、生態、景觀的多贏目標。
1.4 建設河道生態緩沖帶,凈化水質
在河道兩岸建設生態緩沖帶種植喬灌草相結合的水生植被,可以攔截地表徑流攜帶的泥沙和污染物,凈化入河水質,削減河道淤積,同時提高了河道生物多樣性。生態緩沖帶的寬度要根據河道特點和污染負荷等因素合理確定,一般在10~30 m之間。在植物配置上,岸邊以挺水植物為主,中間種植漂浮植物,近岸區以沉水植物為主,以構建完整的水生植被群落。例如,在武漢龍王嘴河道治理中,工作人員在河岸構建了10~80 m寬的生態緩沖帶,種植香蒲、蘆葦、菖蒲、睡蓮等水生植物,有效攔截了農田退水、地表徑流等面源污染,使入河水質COD濃度下降了30%以上。
此外,生態緩沖帶的建設還要與河道生態修復相結合,營造魚類、底棲動物等水生生物棲息地,提高河流自凈能力。在緩沖帶布局時應避讓主河槽,以免影響行洪。
1.5 嚴控河道采砂,維護河床穩定
長期、無序的河道采砂活動會破壞河床穩定,加劇河岸塌陷,影響行洪安全。因此,相關部門必須嚴格管控河道采砂行為,保護河道形態和河床質量。在采砂管理上,要建立統一規范的審批和監管制度,明確采砂的區域、深度、數量等技術要求。采砂區域應避開河床沖刷變形敏感區,采砂深度要控制在河床下一定范圍內,采砂量要與河道來沙量相平衡[4]。例如,南京燕子磯河段非法采砂猖獗,經過集中整治取締,河床高程回升了0.6 m,河道淤積程度明顯好轉。
在采砂監管中,要充分利用衛星遙感、無人機等高科技手段,及時發現和制止違法采砂行為。同時加強河沙資源的科學配置,建立采砂規劃、砂石資源市場等管理機制,在保障工程用砂需求的同時,最大限度減少對河道的擾動。
2 防洪排澇工程體系建設
2.1 修建堤防,提高防洪標準
堤防是防洪減災的重要屏障。通過修建新堤、加固老堤等措施,可有效提高河道防洪標準。新建堤防要本著因地制宜、經濟合理的原則,合理選擇堤線位置,優化堤防斷面形式,并采用新材料、新工藝,確保堤防質量。例如,漢江武漢關口段新建的防洪堤,采用鋼筋混凝土防滲墻技術,極大增強了抗滲穩定性。
對存在安全隱患的老堤,要及時進行除險加固。可采取培厚堤身、鋪設護坡、防滲加固等措施,消除安全隱患。同時注重堤防的日常管理與維護,定期進行安全檢查,發現問題及時修復,從而延長堤防使用壽命。
2.2 建設蓄洪工程,削減洪峰流量
蓄洪工程通過攔蓄洪水、錯峰削峰,可有效降低下游河道防洪壓力。根據匯水面積大小,蓄洪工程可分為大、中、小型。大型蓄洪工程多為水庫,如三峽水庫,總庫容393億m3,可大幅調節長江中下游洪水;中小型蓄洪工程包括塘堰、圩垸、蓄滯洪區等,如巢湖圍墾區200多個圩垸,可蓄洪11.6億m3。蓄洪工程建設要在確保防洪安全的前提下,統籌生態環境保護、水資源利用等因素,科學論證工程規模、布局。例如,武漢北湖泵站工程兼顧防洪、補水、景觀等功能,既可在汛期排出北湖積水,又可在枯水期從長江補水入湖,還形成了湖中多個生態景觀島,取得了顯著的綜合效益。
2.3 完善城市排水管網,加快積澇水排放
完善的城市排水管網是防治內澇的基礎設施。通過雨污分流改造、管網更新擴容等,可顯著提高城市排澇能力。在管網布局上,要因地制宜確定干管、支管鋪設方案,做到布局合理、銜接順暢。在管材選擇上,要科學論證不同管材的耐久性、抗壓強度等性能指標,優先采用高強度、耐腐蝕的新型管材。
管網建設還要與城市道路、綠地等相協調,建立集雨水收集、凈化、回用為一體的海綿型城市[5]。同時,要加強管網養護,定期開展檢測疏通,及時清淤修復破損管段。在強降雨來臨前,要提前做好管網防護,打開閥門疏通,必要時利用臨時泵站進行強排,并與河道排水泵站聯動,形成“排+蓄+凈”一體化的城市排澇體系,切實提高城市應對強降雨內澇的韌性。
2.4 建設雨水收集利用設施,減輕排水壓力
雨水收集利用是緩解城市排澇壓力的有效途徑。通過建設雨水花園、滲井、濕地等設施,可攔截、凈化、回用雨水,減少雨水直接排入管網或河道的量。例如,海口紅城湖公園雨水花園,占地3萬m2,可收集處理周邊35 hm2的雨水徑流,每年可節約用水4.5萬t。
同時,在小區、街道等分散場所,通過建設屋頂綠化、透水鋪裝等,也可在源頭減少雨水徑流。例如,深圳某小區采用滲透鋪裝、雨水花園、下凹式綠地等低影響開發設施,年徑流削減率達到75%。
此外,雨水收集利用設施的建設要與城市規劃相結合,科學確定選址和規模,并統籌考慮景觀效益,把設施打造成融入城市綠廊體系的海綿型景觀。在已建城區,可通過配套改造等方式,補充建設雨水收集設施。
2.5 開發智能防汛調度系統,優化水工程調度
智能防汛調度系統是提高防洪排澇效率的關鍵支撐。系統可通過整合水文、工情等監測數據,運用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實現水工程精準調度。例如,三峽智能防汛調度系統,基于降雨預報、上游來水、庫容變化等要素,形成未來15 d滾動優化調度方案,可使防洪限制水位動態控制在145~175 m。
在城市排水防澇領域,智慧水務系統還可通過對排水管網水位實時監測,依托大數據分析預判內澇風險,指導泵站優化運行調度。例如,無錫惠山智慧排水系統實現了15 min滾動預報、風險預警,內澇積水點較常規模式減少20%以上。
智能系統的開發要緊扣防汛需求,構建監測、預報、調度、預警一體化的業務流程,并與智慧城市、數字流域等深度融合,通過感知設備布設、數據共享交換機制完善,打通信息壁壘,實現多系統協同聯動、一張圖綜合調度。同時,加強數據安全防護與容災備份,提高系統可靠性、安全性。
3 水利工程的管理與維護
3.1 建立健全水利工程的管理制度
健全、完善的水利工程管理制度是保障工程安全運行、發揮效益的基礎。制度建設要以問題為導向,針對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環節,制定切實可行的制度規范。例如,山東黃河河務局針對堤防管理的實際需要,建立健全了以堤防檔案管理、安全檢查評估、應急搶險等為主要內容的堤防管理制度體系,實現了管理的規范化、制度化。
同時,在制度制定過程中,要堅持科學民主原則,充分聽取一線管理人員、專家學者的意見建議,并廣泛征求社會公眾意見,做到思想認識到位、責任落實到位。在制度實施中,要加大培訓力度,組織開展業務競賽等多種形式的教育培訓,提高管理人員業務水平。建立健全的獎懲機制,將制度執行情況納入績效考核,激發管理人員工作積極性。通過制度建設,理順管理體制,厘清管理責權,強化過程控制,從而提升水利工程管理的科學化、精細化、規范化水平。
3.2 定期檢查維修水利設施
水利設施的定期檢查維修是工程運行管理的重要內容。相關部門應根據設施種類、重要程度等,制定差異化的檢查維修方案,明確檢查頻次、維修標準等[6]。例如,龍羊峽水庫通過建立大壩安全定期檢查和經常性檢查相結合的機制,明確了“壩腳滲水量日檢測、壩體位移月觀測、壩頂高程年復測”等檢測方案,有效掌控了大壩安全動態。
在開展檢查時,要做到全面徹底、不留死角,利用水下機器人、3D掃描等先進技術,對設施內部結構、水下部位進行精細化檢測。高度重視檢查中發現的安全隱患,建立安全隱患臺賬,實行掛牌督辦、銷號整改。針對設施老化失修等問題,要及時開展維修加固,采用新材料、新工藝,最大限度地延長設施使用壽命。例如,廣東韓江高陂水利樞紐工程啟動大壩混凝土面板維修,采用干噴砼、灌漿等綜合修復技術,使大壩完好率提高到95%以上。
3.3 開展水利工程安全風險評估
水利工程安全風險評估是預防和控制安全事故的重要手段。要建立完善的安全評估制度,明確評估對象、評估程序、評估標準等。根據工程規模、風險等級等,分類分級開展評估工作。對大中型水庫、堤防等重要工程,實行每年不少于1次的定期評估;對病險水庫、老舊工程等,適當增加評估頻次。
在開展評估時,要本著科學嚴謹的原則,深入現場核查,廣泛收集水文、地質等基礎資料,并充分利用安全監測數據,綜合研判工程安全狀況,系統排查風險隱患。例如,云南漾濞縣德廷水庫通過開展群測群防,廣泛發動群眾檢查庫區地質災害隱患,查明了滑坡體達6處,消除了安全隱患。
針對評估中發現的問題,相關部門要列出整改任務書,落實整改責任、經費和期限,確保整改到位。評估工作還要與安全應急管理相結合,依托評估成果編制完善應急預案,優化應急響應流程,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安全風險。
3.4 強化水文監測預警預報能力
水文監測預警預報是防汛抗旱調度的基本依據。要加快水文監測站網建設,擴大監測范圍,優化站點布局,逐步建立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水文監測體系。引進衛星遙感、雷達測流等先進技術,提高監測時效性、精準性。
在監測數據應用上,要加快與氣象、水利等部門的數據共享,實現數據互聯互通,強化監測數據的分析研判,將監測成果及時轉化為預警預報信息。同時,要進一步拓展預警預報服務領域,由單一的洪水預警,向山洪、城市內澇、干旱等領域延伸,最大限度地發揮水文預警在防災減災中的作用。
3.5 完善水利工程綜合效益評價機制
水利工程兼具防洪、供水、灌溉、發電等多種效益,但目前對工程綜合效益的評價還不夠全面系統。因此,有必要建立健全水利工程綜合效益評價機制,客觀評估工程帶來的社會、經濟、生態等多方面效益。評價內容既要有工程自身的防洪、供水等主導功能,也要考慮對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帶動作用。
在評價過程中,既要有宏觀層面的綜合分析,也要有微觀層面的個案評估。通過科學設置評價指標,構建多層級、多角度的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并運用層次分析、模糊綜合評價等先進評價方法,提高評價的科學性。評價結果要及時反饋,作為完善工程設計、優化調度運行的重要依據。
4 結束語
河道整治與防洪排澇工程措施互為補充,水利工程管理則是兩者有效實施的重要保障。只有統籌推進、形成合力,才能全面提升流域防洪減災和水資源優化配置能力。未來,相關部門應在總結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持續加大水利工程投入,創新治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加快實現從傳統水利向現代水利的轉型升級,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
參考文獻
[1] 池丹丹.水利工程中的排澇引水河道整治措施[J].工程技術研究,2023,8(22):220-222.
[2] 王婉婉,景晶.某河道綜合整治工程施工現場管理要旨[J].河南水利與南水北調,2023,52(9):114-115.
[3] 張翼,朱大偉,金星,等.江蘇濱海平原河網地區排澇整治方案研究:以東臺堤東墾區為例[J].江蘇水利,2022(9):60-64.
[4] 朱立成,王儀雯,金杰.江陰高鐵站周邊河道整治施工組織設計分析[J].四川建材,2022,48(3):172-174.
[5] 劉曉凱,柯文杰.基于層次分析法的城市河道綜合整治工程措施選擇[J].廣東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19(2):30-35.
[6] 魯建龍.河道整治工程防洪和景觀協調的初步分析[J].中國水運,2021(3):136-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