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2024年1月,《藝術啟蒙》雜志報道了清華大學社會美育研究所高選宸團隊在蒲公英中學開展的美育實踐項目,聽同學們講述了用手工模型還原“家中一角”的創作感想。本期《美育第一課》繼續和大家分享美好生活中的“方寸故事”!
作品一:充滿圖案的衛生間
創作人:仲詩琪、呂如可、李利莎
■ 仲詩琪:
當初我選擇還原家里的衛生間,純屬是因為那幾面充滿圖案和色彩的墻壁。與廚房和客廳不同,它是明亮的、有活力的,是一個住所里必不可少的部分。
馬上要搬家了,對于這個家,我首先想到的形容詞是“大”。確實,這套房子很寬敞,有一百多平方米。正是在這套大房子里,我度過了春節,見證了侄女第一次上學,還為她慶祝了生日。北京是一個大城市,但這里不是我的老家。正如我父親所說,這里從來都不是我們的家。然而,我逐漸意識到,家不僅僅是一個住所,更是有至親陪伴的地方,是充滿情感的所在。這里有我的回憶,但搬離總是不可避免的。我對這里充滿了懷念,同時也感到無可奈何。
■ 呂如可:
一開始,我對模型制作并沒有太大興趣,認為只要完成就可以了。可是后來我才發現完成也并非易事,有時是因為動手能力不足,有時是因為沒有材料,有時是因為沒有頭緒。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做地板。由于地板本身凹凸不平、五彩斑斕,想要做好它可謂是難上加難。為了制作地板的鵝卵石圖案,我四處尋找材料,后來發現黏土可以還原鵝卵石的樣子。給“鵝卵石”涂色很考驗耐心,我也想過放棄,可是看身邊的同學都在堅持,我又怎么能半途而廢呢?
這次做模型的經驗使我收獲頗豐,讓我對待事物更有耐心,做事情更加有條不紊。同時,也讓我更了解身邊的同學,我們變得更團結了。
■ 李利莎:
在我的認知里,模型就是物或人的立體形象,有抽象、有具體。我們這次要做的模型是家中的一個角落。
在做模型之前,我覺得小時候天天玩彩泥、做手工,這點事應該難不倒我,有兩三節課就能完成。直到老師給我們演示怎么割板子,我才發現事情沒我想得那么簡單。我們需要大膽嘗試,帶著耐心和審美去完成任務,確保作品符合實物的樣貌。比如我那天在做一個柜子,外觀看上去已經和圖片很接近了,但我想加裝一個活動的柜門,高老師就說讓我做一個合頁。于是我就根據我的想法去做了,但柜門安裝好后卻始終無法打開。后來,懷著極大的耐心,我才最終做成。
另外,在這次活動中我學會了包容。有一次,我看見同組同學做了一件很難看的家具,我開口就說:“怎么這么難看。”但當我怎么也做不好一件家具時,她們卻主動安慰我、幫助我。這讓我感到很愧疚,同時也學會了包容。
作品二:姥姥家的小院
創作人:謝夢婷
■ 謝夢婷:
姥姥家的小院,每年過年我都會回去。小時候,我經常和小伙伴們在那里玩耍,院子里滿是我濃濃的回憶。看著手機里表姐幫忙拍的照片,院子還是老樣子,只是姥姥的臉上爬滿了皺紋,所以我也想用這個模型,再現美好的回憶。
我之前從未接觸過模型的制作,最開始制作時我干勁滿滿。但在制作中出現了量錯板子尺寸、膠粘不上棍子等問題,這讓我有很多次想放棄。但對姥姥的愛和伙伴們的鼓勵支持著我,一次不成功,就試第二次、第三次。就這樣,我們堅持了下來。
成品與我記憶中的那個院子一樣,它不僅蘊含著我對姥姥濃濃的愛意,還承載著伙伴們之間的真摯友情。
作品三:斜屋頂的廚房
創作人:王若彤
■ 王若彤:
剛開始老師選中我時,我比較驚訝,不太明白原因。老師說,因為我家的廚房比較特別,想深入了解一下。因此我詢問了爸爸廚房設計的來歷。他說,因為我們家的面積小,而且屋頂是斜的,這樣設計能更好地利用空間。這里有許多值得懷念的回憶,家中每一件物品都已存在十年有余。
做模型的時候,我一度覺得自己無法完成任務,但是老師一直在鼓勵我,我真的很感動。在制作水池時,我不知道如何去做,也不知道用什么材料。它是銀色的,我本來想給它上色,可是老師提出了一個更簡單的方法,就是用錫紙包裹,這個點子真是太妙啦!
我們家搬來北京也有十多年了,借“方寸故事”這個機會,可以做出家的樣子,我還挺興奮的。我一邊制作模型,一邊回憶過去的生活。小時候,我總是吵著讓媽媽做蔥油餅,那油瓶沒了油又灌,灌好了又空,蔥油餅還是那個蔥油餅,但味道確實變了,我也不知道為什么。
我看著做完的模型,回憶起小時候,感到格外的溫馨。每一處角落都在訴說著曾經的故事,和我一同做模型的同學也感覺很滿意。這件作品講述的不只是家庭的故事,還有同學之間的情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