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11月20日國家民航局發布消息:我國自主研發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正式加入國際民航組織標準,獲得國際資格,成為全球民航通用的衛星導航系統,現已服務于世界200多個國家和地區,這在全球衛星定位導航領域極具里程碑意義。
說到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就不得不提到國家衛星定位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研究發展部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劉經南,他作為我國衛星導航定位工程應用領域的開拓者,先后服務三代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建設的領軍人物,在我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從無到有,從落后追趕到世界一流的逆襲之旅中作出了卓越貢獻,為祖國增了光、添了彩。
立志要當科學家,歷盡坎坷終圓科學夢
劉經南祖籍湖南長沙,1943年出生于重慶。抗日戰爭勝利后,因躲避戰亂而遷往重慶的父母帶著他回到故鄉湖南。
劉經南自幼聰慧,上學后,從小學到中學,成績在班級里一直名列前茅。讀高中期間,他看到新中國正在加緊建設,便萌生了將來要當科學家,用自己的聰明才智為祖國發展做貢獻的想法。于是考大學時,對生物科學有濃厚興趣的他報考了北京大學生物工程專業,然而沒有想到命運之神竟和他開了個無情的玩笑,家庭出身問題阻斷了他的“北大”路。原來劉經南外祖父是黃埔四期學員,后來加入國民黨,一直做到中將,并于新中國成立前夕去了臺灣。這在20世紀60年代初足以影響一個人的前途。好在劉經南高考成績高出一般考生許多,招生部門人員思考再三,才沒把他的檔案退回,但蓋章注明:此生不宜錄取一類院校。就這樣劉經南與“北大”失之交臂,最后被調劑到武漢測繪學院天文大地測量專業。
這一變故對劉經南打擊不小,但也激發了他骨子里不服輸的品質。入學后劉經南學習十分刻苦,每天教室、圖書館兩點一線成了他生活的常態,休息日同學們都出去玩了,他仍在發奮苦讀。俗話說“天道酬勤”,劉經南的努力換來了門門功課都優秀的好成績,他依然堅持著做科學家的志向,希望日后在大地測量學方面有所建樹。
大學時光一晃而過,1967年,劉經南以優異成績畢業,沒想到家庭關系再次讓他遭遇磨難,分配很不順利,他轉而想考研,又因“文化大革命”爆發無法實現,一直等到1968年,才被分到湖南煤田物探隊當了一名作業員,從此劉經南開始了野外勘探測量工作,經常奔走于高山荒野間或原始森林中……
物探隊作業員的工作,離劉經南當科學家的理想相差甚遠,但他從不灰心,他堅信“文革”期間盛行的讀書無用狀況不會長久持續下去,早晚有一天會徹底改變,于是劉經南一直默默期盼繼續深造,實現理想的機會!豈料這一盼就是11年,直到“文革”結束,1978年國家恢復招生才看到希望。可當他提出要考研時,領導覺得他業務能力強,不舍得讓他走。轉機出現在1979年,這年3月劉經南讀大學時非常欣賞他才華的老師陳希璋給他寫來一封信,希望他回母校讀研。老師的鐘愛和期望,打動了劉經南的領導,為他開了綠燈,于是他邊工作邊加緊復習,最終憑著以往刻苦學習打下的扎實功底,一舉中的。
勇于創新挑重擔,潛心科研碩果豐
再次走進校園,劉經南一如既往刻苦學習,很快成為同期學生中的佼佼者。
1982年劉經南研究生畢業,他的畢業論文,根據國外專家衛星定位所觀測到的數據,通過對坐標系轉換3個不同理論的研究,得出3個理論計算出的結果相同、但精度不同的結論。這一成果在當時非常創新,許多老師根本不相信,恰好學校里一位剛從國外回來的周忠謨教授,博士畢業時論文也是這一研究,但他當時沒有得出結論。周教授見一個碩士畢業生和自己研究的問題一樣,并得出了結論,既興奮又驚訝,當即給出很高評價:“一個碩士研究生,在國內現有研究條件下能做出這樣的結論,真是不簡單!”最終劉經南的論文得了5分,在學校引起轟動,令很多教授對他刮目相看,稱他是大地測量學方面難得的人才,此后,這一問題的研究被列入國家“六五”重點項目。
研究生畢業后,劉經南被分配到湖南湘潭礦冶學院。1985年武漢測繪學院改為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周忠謨教授出任校長,他非常青睞劉經南的才華,于是經過一番努力,于1986年將劉經南調回母校。回校后學校立即將“衛星測量基準的地心坐標系與地面大地坐標系轉換關系”的研究交給了劉經南,這是20世紀80年代國際大地測量界的前沿課題。當時,國際上有關兩大坐標系轉換的模型有3個,究竟孰優孰劣,在學術上一直爭論了十幾年也未見分曉,劉經南深知這一研究的難度,但當領導找他談話時,他二話沒說,爽快地接受了任務,隨后全身心投入的研究中,結果僅用兩年多時間,就在國際上第一次從理論與實踐上證明了3個坐標轉換模型的等價性,得到國內外測量學術界專家的一致認可,一舉結束了這場爭論。接著他又和同事們經過研究提出了一種新的測量理論和方法,使大地測量坐標系理論研究領域的一系列難題迎刃而解。1988年,劉經南在匈牙利召開的“國際整體大地測量學術大會”上發表這項研究成果后,立即在國際測量學術界引起極大反響,這套測量理論也被稱為“武測模型”,大會主席對它的評價是“‘武測模型’是一個新思想”。隨后,劉經南迅速將研究成果推向應用,研制出衛星網與地面網的聯合平差軟件,不僅解了國家石油部門油田勘探中的燃眉之急,而且創造了年節約500萬元的巨大效益。從此劉經南在國內外大地測量學領域嶄露頭角,同行們記住了他的名字。
不斷進取攻難關,成就卓越為國爭光
20世紀90年代初,劉經南開始投身全球定位技術研究,分別主持或負責完成了中國廣域差分GPS網建立及臺站方案研究;中國高精度GPS網的建立、布測和數據處理方案研究等一系列國家級科研項目,并在GPS精密定位理論與應用方面,創造性地提出了一整套新觀點、新方法,取得了驕人業績,一系列研究成果先后榮獲國家測繪局科技進步一等、二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三等獎;國家教委教學優秀成果一等獎以及湖北省和石油部多項大獎,并于199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在專業領域聲名鵲起,成為響當當的人物。
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后,劉經南仍不斷進取,在原有科研成果的基礎上為我國北斗導航衛星廣域差分系統的建設提供了最早的技術思路和技術方案,是國內該研究領域的第一人,同時他還全身心參與到這個被稱為“中國GPS”的北斗全球衛星導航定位系統的建設中,帶領團隊集思廣益、不斷攻關,相繼攻克了北斗衛星導航定位系統多個關鍵性技術難題,解決了北斗二號衛星姿態轉換期間(每半年約15天)不能服務的問題,建立起亞太地區首個包括“北斗”在內的衛星導航(GNSS)高精度國際分析中心,實現了我國北斗異構星座高精度數據處理關鍵技術的自主掌控,他也因此贏得了“中國GPS之父”的美譽。
2012年,我國北斗衛星導航定位系統正式為亞太地區提供服務,如何實現北斗衛星導航系統高精度服務能力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劉經南又帶領團隊投入到科研中,廢寢忘食地查資料、做實驗,很快提出了建設國家地基增強系統的創新方案,并在湖北省率先建立了國內首個省級區域的北斗地基增強示范系統,取得成功后很快向全國推廣,不久自主高精度衛星導航增強服務系統在全國范圍形成了分米級、重點區域厘米級的定位服務能力,一舉打破了國外壟斷。2020年6月23日9時43分,我國第55顆北斗導航衛星發射成功,這標志著我國北斗全球衛星導航定位系統星座部署全面完成,這一卓越成就不僅為祖國爭了光,也立即引起世界矚目,聯合國外空司司長西蒙內塔·迪皮蓬稱:“這是一個歷史性的里程碑,也是通過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向全世界人民提供精確地理定位服務的重要一步。”
2023年10月26日,劉經南應邀出席在湖南省株洲市舉行的“第二屆北斗規模應用國際峰會北斗規模應用產業化專題論壇”并做主題演講,論壇結束后有媒體記者采訪劉經南,當問到他今后有何打算時,劉經南說:如今我雖已80歲了,但還要繼續為我國衛星導航定位系統的發展做貢獻,不斷開拓前行為國爭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