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城市防火監督與應急救援一體化管理模式的構建可以提高不同部門之間的協同作戰能力,提高信息共享和資源協調的效率,增強應急救援的響應能力和處置能力。基于此,簡要梳理了城市防火監督與應急救援的相關職能與管理要求,提出一體化管理模式的構建方案,如理論框架與思想引領、機構整合與職責劃分、信息化平臺與數據共享、應急資源整合與優化配置等,以提升城市火災安全和應急救援效能。
關鍵詞:城市防火監督;應急救援;一體化管理;信息共享;資源整合
城市防火監督和應急救援作為重要的保障措施,在防止火災事故發生和減少損失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傳統的防火監督和應急救援管理模式存在一些問題,如分工不清、協同性不足、信息共享不暢等,由此也造成了防火救援效率低下、資源浪費等問題[1]。因此,探索一種科學合理的城市防火監督與應急救援一體化管理模式,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1 城市防火監督與應急救援相關概述
1.1" 城市防火監督的基本職能與管理要求
城市防火監督作為保障城市火災安全的重要環節,具有監督、預防和控制火災的作用。其主要職責包括對建筑物、場所和設備進行火災隱患排查,監督火災安全管理制度的執行情況,組織開展火災安全宣傳教育,以及參與火災事故調查等工作[2]。城市防火監督的基本職能和相關管理要求見表1。
1.2" 城市應急救援的基本職能與管理要求
城市應急救援是指在突發事件或災害事故發生時,采取緊急行動,依法組織有關力量和資源進行救援、處置和恢復工作的系統化過程。其主要職責包括快速反應、救援處置、風險評估和恢復重建等[3]。城市應急救援的基本職能和相關管理要求見表2。
2 城市防火監督與應急救援一體化管理模式的構建
2.1" 理論框架與思想引領
構建城市防火監督與應急救援一體化管理模式,首先,應具備一體化管理理念。一體化管理理念強調將各相關部門的資源和信息進行整合,實現統一的指揮調度,并提升協同應對能力,以達到高效的城市防火監督和應急救援的目標。在建立一體化管理模式時,需要突破傳統的垂直管理模式,打破各部門之間的壁壘,實現資源的共享和優化配置。其次,為了實現一體化管理,需要建立統一的信息標準。制定統一的信息采集、處理和傳遞標準,能夠確保各部門的信息可以互相兼容和對接,實現信息的共享和交流。基于此,不同部門之間的數據可以實時傳遞和分析,形成全面的態勢感知。通過信息的共享,可以大大提高決策的科學性和準確性,有助于實施更加精準和針對性的防火監督和應急救援措施[4]。最后,一體化管理還要求建立統一的指揮調度機制。通過建立統一的指揮中心,集中協調各類資源和力量,實現指揮決策的統一和協調。指揮中心應具備先進的信息技術設備,能夠實時監測城市的安全狀況和災害風險,及時發布預警信息,并快速調度應急救援力量。通過統一的指揮調度機制,能夠提高應急救援的效率和響應速度,最大程度地減少災害損失。總之,構建城市防火監督與應急救援一體化管理模式需要以一體化管理理念為指導,實現資源和信息的整合、統一的指揮調度和協同聯動。
2.2" 機構整合與職責劃分
在城市防火監督與應急救援一體化管理模式的構建中,機構整合與職責劃分是非常重要的環節。通過整合相關機構和明確各自的職責,可以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協同作戰,提高城市的防火和應急救援能力。城市防火監督與應急救援部門責任劃分見表3。
對于機構的整合而言,重點在于統一防火監督與應急救援的指揮部門,這就需要設立城市綜合應急管理指揮中心,配備先進的通信設備和信息系統,以確保在緊急情況下能夠迅速、準確地獲取各類信息[5]。制定應急響應預案和流程,明確各部門在不同應急情景下的職責和行動方案,確保指揮中心在決策、調度時能夠依據明確的指引進行操作。建立定期演練機制,包括模擬火災、地震等突發事件,以驗證指揮中心的應急響應決策和指揮調度能力,并及時總結經驗教訓,不斷完善預案和流程。
通過以上措施的實施,可以有效地整合城市防火監督與應急救援相關部門的資源,實現統一指揮、協同作戰[6]。
2.3" 信息化平臺與數據共享
城市防火監督與應急救援一體化管理模式的構建中,信息化平臺和數據共享也是較為重要的內容。通過建設信息化平臺和實現數據共享,可以提高城市的防火監督和應急救援能力,加強各相關部門之間的協作和信息互通。
具體而言,建設信息化平臺是構建城市防火監督與應急救援一體化管理的基礎。信息化平臺可以統一整合消防、醫療、應急指揮等各相關部門的信息系統,確保各部門之間的互聯互通。例如,在平臺上建立一個統一的數據接入接口,使得各相關部門可以將自己的數據上傳到平臺上,實現數據的集中管理和快速響應能力。
城市防火監督與應急救援的信息化平臺需要具備多個功能模塊,以實現全面的管理和支持。一個重要的功能是建立應急資源庫管理模塊,該模塊可以記錄和管理城市內各類應急資源的信息,如消防隊伍、救援物資、醫療人員等[7]。通過信息化平臺,各相關部門可以實時查看資源的分布和狀態,從而更好地進行調度和協調。另一個重要的功能是事件預警和響應模塊。通過信息化平臺,可以匯集各類數據來源,如監控系統、傳感器網絡等,實時監測城市的火災風險和突發事件。當出現預警情況時,系統可以自動發出警報,并將信息推送給相關部門和責任人員。同時,指揮調度系統也可以自動根據預警信息生成最優的行動方案,提高應急響應的效率和準確性。
為了確保數據的合規性和安全性,需要制定數據共享的標準和規范。例如,明確數據的格式要求、權限管理機制和安全傳輸方式等方面的要求,由此可以避免數據泄露和濫用的風險,保護公民個人信息和敏感數據的安全。在建設城市防火監督與應急救援的數據共享平臺時,可以采用統一的數據接入接口和數據交換標準。不同部門的數據可以通過接口進行對接和共享,實現數據的互操作性。例如,消防部門的火災報警數據可以與醫療部門的急救資源數據相結合,形成更全面的應急信息。
2.4" 應急資源整合與優化配置
通過對城市內各類應急資源進行有效整合和優化配置,可以提高應急響應的效率和質量,確保在突發事件發生時能夠迅速、有序地進行救援和處置。
首先,應急資源的整合涉及多方面的資源,包括消防力量、醫療救援隊伍、救援物資、通信設備等。這些資源分散在不同的部門和單位之中,因此需要建立統一的資源整合平臺,將各類資源的信息進行歸集和管理。例如,在城市的信息化平臺中建立應急資源庫管理模塊,記錄并管理各類資源的基本信息、位置分布、狀態情況等。由此,當發生突發事件時,可以通過平臺快速了解各類資源的位置和可用性,為指揮決策提供重要支持。
其次,針對城市不同區域和不同類型的應急資源,需要進行優化配置,以實現最佳的資源利用效果。通過數據分析和模型計算,可以確定各類資源的最佳配置方案,使得資源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到達事發地點,并且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舉例來說,對于城市中的消防力量,可以通過模擬分析確定最佳的消防站設置位置和數量,以覆蓋整個城市并在最短時間內到達任何一個地點;對于醫療救援隊伍,可以結合人口密度和交通情況等因素,確定最佳的救援隊伍編制和調度路線。
最后,隨著新技術的不斷發展,也可以借助智能化技術對應急資源進行優化配置。結合大數據分析和人工智能算法,可以對歷史應急事件進行深入挖掘,識別出資源配置中的不足和瓶頸問題,進而提出更科學的資源優化方案。同時,通過智能化的調度系統,可以根據實時事件情況和資源狀態,動態調整資源配置方案,實現資源的靈活調配和最優利用。
2.5" 應急預案與演練體系
應急預案的制定是應急管理工作的基礎,針對不同類型的突發事件,城市需要建立相應的應急預案,包括火災、地震、暴雨等各種可能發生的災害情況。這些預案需要囊括從預警、緊急處置到后續恢復等不同階段的具體措施和流程,并明確各相關部門的責任和協作機制。針對火災,預案需要包括消防隊伍的出動流程、人員疏散方案、資源調配計劃等內容;針對地震,預案需要包括應急物資儲備和緊急救援隊伍的組建等內容。這些預案需要經過相關專家和部門的評審和確認,確保其科學性和可操作性。
同時,應急預案的有效性需要通過演練來檢驗。要定期組織各類突發事件的應急演練,以驗證預案的可行性和實用性。演練可以分為桌面演練和實地演練兩種形式,桌面演練主要是通過模擬情景討論和角色扮演的方式,檢驗各部門在應對突發事件時的反應和協作能力。實地演練則是模擬真實災害現場,測試應急預案執行過程中的各項措施和流程。例如,可以模擬火災現場進行疏散演練,測試疏散通道設置的合理性和疏散時間的有效性;也可以模擬地震災區進行救援演練,測試救援隊伍的快速響應和救援裝備的實際運用情況。通過演練,可以及時發現預案中存在的不足之處,并及時進行修訂和完善。
3 結束語
城市防火監督與應急救援一體化管理模式中,建立完善的應急預案與演練體系至關重要。通過科學制定預案、有效演練驗證和持續改進完善,可以提高城市抗災能力和救援效率,確保在突發事件和災難中快速、有效地做出反應。系統性的管理模式有助于保障城市安全穩定,為城市的發展和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提供堅實保障。
參考文獻
[1]何川,晉南,冉慶軍.新形勢下國家消防救援隊伍做好森林草原防滅火工作的幾點思考[J].中國應急救援,2023(4):10-14.
[2]趙越.智慧互聯技術在消防防火監督管理中的應用實踐探討[J].中國設備工程,2023(9):14-16.
[3]劉旭明.智慧消防在防火監督中的運用與發展[J].消防界(電子版),2022,8(23):115-117.
[4]賈峰.智慧消防在防火監督中的發展探究[J].消防界(電子版),2022,8(20):166-168.
[5]周寧.智慧消防在防火監督業務中的應用實踐探索[J].現代職業安全,2022(10):72-75.
[6]朱世偉.建筑的防火監督與配置消防設施探索[J].消防界(電子版),2022,8(17):112-114.
[7]王炳暉.“智慧消防”在防火監督業務中的應用現狀與前景分析[J].智能建筑與智慧城市,2020(7):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