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重慶市森林覆蓋率較高,近年來森林火災時有發生,給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帶來威脅。森林火災存在難以控制的自然因素、繁雜多樣的人為因素及宣傳教育盲區等。針對上述問題,就做好森林防滅火工作提出了繪制“兩張圖”、建強三支隊伍、配齊三類物資保障庫、完善“四項機制”、抓住“八個重點”等措施,希望對提升重慶市森林火災防控能力有所幫助。
關鍵詞:重慶市;森林火災;防控能力
重慶市森林覆蓋率較高,地形復雜,植被種類繁多,受天氣等外在因素影響,火災隱患較多。現以重慶市北碚區為例,針對提升森林火災防控能力提出以下幾點思考:
1 核心概念
1.1" 森林火災的概念
森林火災是指在沒有被人為動作控制或干預的情況下,火勢在灌木林地內自由地向四周蔓延和延展,對森林生態及資源造成摧毀性危害的自然災害。森林火災偶發性強、損壞性大、處置救援困難。而在林地中自由蔓延的火稱之為林火,根據燃燒空間位置一般分為沿地表蔓延燒毀地被物的地表火、在林地腐殖層或泥炭層燃燒的地下火、引起林冠層燃燒蔓延的樹冠火,以及較為特殊的轟燃、飛火等。誘發森林火災也需要具備特定的前提:充足的可燃物、外部的火源及適當的火險環境,其中可燃物是發生森林火災的物質前提,火險環境是誘發森林火災的重要條件,火源是引起森林火災的核心要素。
1.2" 森林火災防控的概念
森林火災防控是指對森林、林木或林地火災的預防和撲救。森林火災防控是為了能有效制止森林火災的進一步發展和擴散,預防和撲滅森林大火,有著長期性、艱巨性和復雜性的特點。“預防”是森林火災防控的先決條件,也是最重要的,“管控”是森林火災防控的關鍵措施,“救火”是森林火災防控的最后一道防線。只有正確認識有關知識,掌握好森林火災出現的前提并進行人為干預,才能有效防控森林火災。
2 森林火災防控現狀分析
近年來,森林火災的發生率逐年遞增,形勢不容樂觀,大火給北碚區森林資源和生態創建造成了重大損失,特別是2022年縉云山發生火災,社會影響較大。分析發現森林火災防控工作目前仍然存在以下幾方面問題:
2.1" 受自然因素影響明顯
一是氣候天氣影響突出,受拉尼娜現象、大氣環流等綜合因素影響,我區高溫、干旱等極端天氣增多,冬春連旱和夏季高溫伏旱較嚴重,自然條件給火災防控工作帶來不利影響,極端天氣多因素疊加帶來的重點林區區域性火災風險增大。二是地理結構復雜,容易發生山火的地段多屬于陡峭地勢,加之天然林保護工程、退耕還林工程的實施和農村燃料結構的改變,林內植被恢復迅速,可燃物載量快速積累,發生森林火災的隱患加大。
2.2" 火源管控難度較大
北碚區被譽為重慶主城區的“后花園”,所轄縉云山、金刀峽景區是旅游勝地,景區點多面廣、人流車流量大,人員活動頻繁,林區農事用火、生產生活用火、清明祭祀用火等很多,同時還偶發人為縱火的情況,導致野外火源管控困難,火險隱患多。
2.3" 防控護林力量不足
一是滅火救援力量不充分,由于屬地專業隊伍還未建成,滅火力量主要依賴消防救援隊伍、民兵預備役隊伍,以及退伍老兵和務農人員等組成的志愿者隊伍,在火災發生后第一時間組織集結足夠的隊伍參與到滅火行動中來的難度較大。二是防火滅火裝備建設未能與防護要求同步,山區林區道路復雜,導致防滅火基礎設施建設困難,山林火預警監測系統不能達到全覆蓋,火情難以及早發現,林區阻隔系統建設相對薄弱,火災蔓延隔斷難,森林消防裝備難以隨時更新,滅火效能亟待提升。三是護林人員管理訓練水平有待提升。大部分護林工作的人員是當地村民自發組織參與,人員來源廣泛,業務水平參差不齊,由于大部分護林員并非專職且沒有較為完善的護林人員管理機制,對于統一組織的培訓演練,護林人員因家庭、工作等因素到位率不高,在訓練過程中有時存在培訓效率不高的情況,難以達到高素質、高戰斗力的目標。
3 加強森林火災防控的幾點思考
3.1" 繪制“兩張圖”
完善火災預防“一張圖”。包括但不限于:①區、鎮街、村(社區)三級林長+網格護林員的信息聯絡方式;②以鎮街為單位,結合林長制工作要求,明確森林防火區范圍及相關責任人;③區森防指成員單位領導及聯絡員;④綜合近年來的火情及隱患排查結果,標注出風險點。
完善火災撲救“一張圖”。包括但不限于:①民居分布;②重要設施位置;③林區主要危險源(如危險地形、危險氣象條件、危險可燃物等);④障礙物;⑤應急資源分布情況(道路、隔離帶、停機坪、飛機取水點、水源點、保障性物資);⑥力量裝備配備情況(專業撲救隊伍、半專業撲救隊伍、后備撲救隊伍;單兵裝備、以水滅火裝備、滅火直升機、無人機、對講機、衛星電話、大型運輸開辟機械設備等)。
3.2" 建強“三支隊伍”
專業撲救隊伍。以有組織、有保障、隊員相對集中、具有較好撲火技能裝備的區消防救援隊、森林撲火隊、應急救援隊為組成,承擔撲救森林火災主責。
半專業撲救隊伍。以具有必要的撲火技能、安全常識、常用撲火器具和裝備的駐軍、武警、民兵預備役、公安民警、民間救援團體為組成,承擔撲救森林火災的職責(以鎮街為單位,完善建立不少于30人的以林長、民兵、網格護林員為主的撲火隊伍)。
后備撲救隊伍。由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干部職工和當地群眾、志愿者組成,協助做好森林火災撲救、物資運輸、火場清理等工作(以村為單位,完善以村組干部和護林員為主的村級群眾義務撲火隊伍及熟悉林區狀況的向導隊伍,每個村民小組不少于6人)。
各類隊伍要堅持有計劃、有針對性、全覆蓋開展森林防滅火培訓,切實提升森林火災“早發現、早處置、早撲滅”能力。每年至少組織開展1次森林滅火應急聯合演練。
3.3" 配齊“三類物資保障庫”
單兵裝備。必須按要求給村護林員及各級撲火隊員配齊必備的單兵裝備(含個人防護裝備及撲火裝備);專業或半專業隊每人應配備專業防火服,攜帶水壺、毛巾等自救器材。
隊伍裝備。專業隊伍、半專業隊伍必須按照《森林消防隊伍建設和管理規范》配備交通工具、指揮通信設備、滅火器具等。
新型裝備。專業隊伍、半專業隊伍必須配備帶紅外線攝像功能的無人機和新型的以水滅火裝備;逐步配齊以水滅火的消防車和滅火水泵。
3.4" 完善“四項機制”
宣傳教育機制。鎮街、森林防火相關部門、森林經營主體單位、村組應當結合實際利用電視、廣播、報紙、宣傳車、微信、抖音、標語橫幅等開展森林防火知識進林區、進企業、進校園、進農村、進家庭“五進”活動。達到電視有圖像、網絡有報道、廣播有聲音、入林有短信、林內有標語、課堂有教育“六有”標準。森林火險橙色或紅色預警發布后,涉林鎮街、村組應加強宣傳教育。
林區巡護機制。所有涉林鎮街應當嚴格按照林長制護林網格要求,全面壓實“一長三員”(林長、監督員、執法員、護林員)的森林防火責任,依法履行巡護任務。在防火戒嚴期內,重點地段和區域內,每1~3km應安排1人進行巡護,重點清理玻璃瓶、飲料瓶、塑料袋、煤矸石等易引發森林火災的物質。在高火險時期,相關單位還應派出小分隊進入森林火險較高的地區駐點執勤。
預警監測機制。完善全區森林智慧防火綜合管理平臺,大力推廣森林防火無人機監測,完善火情智能監控網絡,形成集衛星遙感、無人機監測、林火視頻監控、林下紅外監測等于一體的“天空地”一體化火情監測體系,實現火情24h自動監測、自動報警、自動定位。強化火險預警研究,建設全區森林火險預警系統,實現由單一的森林火險氣象預報向綜合火險因子精準預警預報轉變。
設施兜底機制。建設完善集“生物+工程+水池+管網”為一體的林火綜合阻隔系統,重點林區和城市面山區域按照取水半徑1~2km一座、其他區域按照取水半徑2~3km一座的標準布設森林消防水池,有條件的區域配套森林消防管網。按照人口密集的林區道路沿線每千米一座、其他林區道路沿線每3km一座的標準建設森林防火宣傳碑牌。針對老齡林和衰老樹木,安裝避雷設備,減少雷擊火的發生。
3.5" 抓住“八個重點”
落實應急響應。火情發生后,按照“統一指揮、科學撲救、嚴防傷亡”原則,村(社區)、鎮街第一時間組織處理,并向區森林防滅火指揮部報告;應急部門第一時間調度指揮就近鎮街、村(社區)、專業、半專業和群眾義務撲火隊伍實施撲救,調集招募摩托車志愿隊伍等輔助撲火力量;林業部門第一時間派出專業人員參與火災撲救,提出專業意見;公安機關組織開展火場警戒、交通疏導、治安維護工作;其他成員單位按照職責參與火災撲救,形成一體化滅火作戰指揮閉環。
調集救援力量。發生火情后,按照“以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為主力、地方專業救援隊伍為協同、社會力量為輔助”的應急救援力量調度原則,第一時間調集專業撲救隊伍和屬地撲火力量,鄰近力量作為增援力量。根據火情態勢變化,嚴格落實“20名隊員隨叫隨到,50名隊員15min集結到位,200名隊員0.5h集結到位”的“2+5+2”響應集結機制,由區森防指統籌協調調動跨區域地方力量增援,增援力量到達火場后,接受火場前線指揮部統一指揮,火場所在鎮街負責后勤保障。
保障通信指揮。發生火情后,根據需要在森林火災現場成立火場前線指揮部,規范現場指揮機制,由區主要領導擔任總指揮,合理配置工作組,重視發揮專家作用。要落實重要崗位人員人手一部對講機,使用統一組網頻率,確保前線指揮部與現場指揮、一線作戰和后勤保障之間的指揮調度通信聯絡暢通。
確保道路暢通。發生火情后,協調公安、交管部門實施道路保暢,清離與救援無關的車輛,引導救援、運輸等車輛有序進入滅火現場,劃定車輛臨時停靠區域。根據山形、現有道路情況,可以在現有硬化、半硬化、毛石路等道路兩邊盡量擴寬毛路,清理路兩邊林下可燃物和兩邊樹(林)冠;根據地形選取有利位置增加回車場;適當增加相鄰道路連接線(可用毛路,因地制宜允許坡度增大)以供應急所需。道路條件不充足時,應調集清障、挖掘等大型工程類車輛為滅火作戰開辟人員、車輛裝備運輸通道。
確保供水不斷。有條件的地區依托現有水池、水塘等盡可能多建水源,采取以獎代補方式,村民魚塘擴大建、集體水源集體建、政府投入專門建、林區企業必須建(不低于50t)、生產生活合用建等多種形式,既可滿足生產生活、農耕養殖、抗旱保水、涵養森林等,又能滿足應急所需。條件不足地區應適當建設簡易取水點,平時沿取水點探尋2條以上不低于1m的人能通過的路線,以備發生險情時人工鋪設水帶線路使用。
研判安全風險。撲救隊伍應穿齊戴好個人防護裝備進入火場,全程由熟悉地形地貌的當地向導帶領,每10人必須明確一名專職或兼職安全員,負責觀察周圍火勢;撤出火場線路應不少于2條;深入火場應從火燒跡地、隔離帶、道路或遠離火頭前進的方位進入。抵近火線無依托等待時,應立即開辟或反燒一塊避險區,必須有隨時與現場指揮部聯系的可靠通信工具。要規避危險地形,主要包括有陡坡、窄谷、單口山谷(葫蘆峪)、窄山脊線(拱脊)、鞍部山谷、突起的山巖及其他復雜地形等;要規避危險氣象條件,主要是指風力、風向、溫度、濕度等對林火的影響。
實施科學處置。火災發生后,要嚴格落實“1min查看、3min核實、5min出動”的森林火情“135”早期處置機制,立即及時轉移受火災威脅的群眾,并根據火災發展態勢,進一步轉移受火災擴大威脅的群眾;保護民房和重要電力設施并確保重要物資安全。同時采取科學有效方式滅火,總結近年來森林火災撲救經驗成果,“以水滅火”是處置森林火情的最有效手段,應采取以水滅火為主滅——隔離帶(人工、天然、道路)劃網格滅——專群力量補充滅作為主要滅火方式。處置過程中,要遵循順風、側風接近火線,沿火尾和兩翼接近火線,在煙霧減小時接近火線,點燒接近火線,等待時機接近火線等原則。
防范余火復燃。明火撲滅后,安排滅火隊伍進行火場巡守24h以上,重點區域要72h以上方可考慮撤離,防止死灰復燃。在森林防火指揮部未明確要求時,由屬地鎮街安排后備撲救隊伍執行火場巡守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