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型商業綜合體集多種功能于一體,具有占地面積大、人流密度高、結構布局復雜、風險隱患多的特點,是火災防控的重點單位。通過對大型商業綜合體火災防控難點展開深入研究,從多個維度闡述滅火救援的技術措施,以供參考。
關鍵詞:大型商業綜合體;火災;滅火救援
1 大型商業綜合體的概念
為有效緩解城市用地緊張難題,契合城市商業發展需要,順應城市生活多元化的現狀,大型商業綜合體應時而生。大型商業綜合體建筑面積均超過50000m2,集購物、住宿、餐飲、娛樂、展覽、交通樞紐等兩種或兩種以上功能于一體,通過地下連片車庫、商業空間、下沉式廣場、連廊等連接,形成多棟商業建筑組合體,是一個多功能、高效率的“城中之城”[1]。
2 大型商業綜合體的特點
2.1" 人流密度大
大型商業綜合體是滿足多元化需求的產物,有些大型商業綜合體每日人流量達十幾萬人次,節假日期間,建筑內每平方米可達5~6人,一旦發生火災,電梯斷電停運,人員恐慌,秩序混亂,極易出現擁堵和踩踏事故,從而造成較大的人員傷亡[2]。
2.2" 結構布局復雜
大型商業綜合體結構復雜,多類型火災將在瞬間爆發,不同場所的火災會在同一個空間內相互疊加。部分安全出口、疏散樓梯被設置在不明顯的地方,人們對附近的疏散通道、安全出口不夠關注,加之橫向距離長、錯綜復雜的布局,進一步提高了火災危險性[3]。
2.3" 電氣火災風險高
大型商業綜合體用電設備種類多、用電負荷大、電氣線路復雜,且易存在電氣線路老化、線路受潮、過熱、電腐蝕等情況,容易造成漏電、短路、超負荷運行等問題,加劇火災發生的可能性[4]。建筑內電能消耗大、用電不均,增大了火災風險,任何電氣故障都可能成為火災的導火索。
2.4" 火災荷載大
大型商業綜合體為了吸引客流量,普遍采用有機高分子材料作為裝飾與裝修元素,其中包括塑料和海綿制品、實木顆粒板及密度板等。雖然這些材料可以為大型商業綜合體增加觀感,但潛藏著巨大的火災風險。一旦發生火災,這些高分子材料將在極短時間內迅速分解,釋放出大量有毒、有害的煙氣,不僅嚴重影響了疏散通道的可視性,更對人員健康構成極大的威脅。
值得關注的是,商業綜合體內的餐飲場所,由于廚房設備與裝修材料普遍具有高度易燃性,加之餐飲場所通常存放有大量的食用油、天然氣等可燃、易燃物質,一旦發生泄漏或操作不當,極易發生火災并快速蔓延。
3 大型商業綜合體火災防控難點分析
大型商業綜合體的火災防控工作至關重要,不僅涉及消防安全,更關乎公共安全和社會穩定,由于其內部結構復雜、火災風險高,滅火具有以下難點:
3.1" 火勢發展迅猛
為了提高大型商業綜合體的客容量,管理人員一般將商鋪區域設計得比較緊湊,商鋪空間普遍偏小。商鋪之間未實施有效的防火分隔措施,一旦該區域發生火災,火勢極易迅速蔓延至整個場所,甚至威脅到其他商鋪,形成大規模的立體燃燒態勢。
火災發展的危害之一是高溫有毒煙氣的蔓延。煙氣擴散速度受溫度和流動方向的影響,呈現出一定的規律性。在水平方向上,受空間布局及溫度的影響,煙氣流動速度相對較慢,火災初期流動速度在0.1~0.3m/s,隨著火勢的蔓延,中期速度提升至0.5~0.8m/s。相比之下,在垂直方向上,受重力和浮力效應的共同作用,煙氣擴散流動速度顯著增大,通常可達到1~5m/s。特別是在樓梯間或管道豎井等特殊結構中,煙囪效應進一步加速了煙氣的流動,速度可高達6~8m/s。
大型商業綜合體中的電梯井、管道井、樓梯通道、玻璃幕墻縫隙等使得建筑豎向貫通,中庭位置各樓層間相互連通,把上下空間連為一個整體,助推了火勢的快速發展與蔓延。
3.2" 爆炸危險性
大型商業綜合體中的餐飲場所通常使用燃氣,如果燃氣管道老化、破裂或操作不當,導致燃氣泄漏,遇到明火極易引發爆炸。除此之外,大型商業綜合體中也存在易燃易爆物品,如化學清潔劑、油漆等物品,如果存放不當或管理不善,可能產生火災后的連鎖反應,引發爆炸。玻璃幕墻等結構在高溫下易破裂或爆炸,極可能對逃生人員造成傷害。
3.3" 排煙困難
排煙通道是大型商業綜合體高溫有毒煙氣排出的關鍵。在一些大型商業綜合體的設計中,為了降低工程造價,排煙系統往往基于最小排煙量的標準進行設計,無法滿足煙氣排放的需求,一旦失火,很容易導致煙氣聚集。部分外窗被大型廣告牌或電子顯示屏遮擋,難以自然排煙[5]。
進行正壓排煙時,大量新鮮空氣的流入會助長火勢的擴大,可燃物在火災中產生大量高溫煙氣,這些煙氣導致火場溫度不斷升高,如果火勢無法得到有效控制,大量煙氣的產生將不斷降低火場的能見度,導致走廊和疏散通道被煙霧籠罩,嚴重威脅火場人員安全,阻礙疏散與搜救工作的展開。
3.4" 供水需求大
大型商業綜合體一旦發生火災,火勢持續擴大,用水供給強度應達到0.2L/(s·m2),由于火勢燃燒猛、蔓延迅速快、過火面積大,火災持續時間較長,對外圍供水量的需求極大。
4 滅火救援的措施
大型商業綜合體火災處置難度大,應注重多力量聯勤聯動、多方法火情偵察、多途徑快速救援、多措施分區控火、多方式排煙散熱等關鍵環節,著力破解“火災蔓延快、搜救任務重、排煙散熱難、火場供水需求大”等關鍵點[6]。
4.1" 人員疏散
大型商業綜合體火災事故中,滅火救援力量與器材裝備的迅速集結顯得尤為重要,需嚴格遵循“就近集結、充足配備”的原則,確保滅火救援力量與器材裝備足以應對緊急疏散救人和火勢控制的需求。
消防部門應同各單位協作,高效組織疏散引導,應充分利用廣播系統,發布明確的疏散指令,安撫被困人員的恐慌情緒,并精確指示疏散通道的方向與位置,引導被困人員迅速、有序撤離。特別是在疏散路徑的拐點、岔口等易走錯之處,應設立專門的引導崗位,由經驗豐富的疏散人員駐守,確保被困人員能明確疏散方向,避免人員混亂或迷失。在必要時,應采取強制疏導措施,如設立警戒線、使用擴音器等,以維護疏散秩序,確保被困人員安全撤離。
在確定疏散順序時,應遵循科學合理的原則。根據火勢蔓延的特點和人員安全的需要,優先疏散著火層的人員,后疏散著火層以上各層,最后疏散著火層以下各層人員。此外,應優先疏散老弱病殘和婦女兒童等弱勢群體,確保他們的生命安全。
4.2" 偵察與搜救
4.2.1" 偵察
為確保偵查工作的精準性與高效性,需對偵察(搜救)小組進行標準化設置,應采用“三看三測”的研判方法,即通過觀察火場圖像、煙霧狀況以及火焰動態,結合溫度、距離與位移的測量數據,對火場的“五要素”,建筑、煙霧、空氣流動、熱量以及火焰,進行深入分析與研判。
積極采納并應用新式器材裝備和技術手段,以無人機為例,其能夠提供高效且詳盡的火場信息。利用智慧單兵圖傳系統,集通信聯絡、室內定位、熱成像識別、體征監測以及可燃氣體偵測等多項功能于一體,可實時查看內部作戰信息,極大提升作戰效能與安全性。
4.2.2" 搜救
遵循“固移結合”的戰術要求,可以利用舉高消防車搭建“直供通道”、利用室內消火栓梯次掩護進攻、依托防火分隔設置堵截陣地、使用高倍數泡沫全淹沒滅火等,落實初次搜救、二次搜救和最終搜救三步應急搜救方法。
4.3" 分區控火
分區控火難度較高,尤其要做好破拆與通風排煙,更加考驗救援人員的靈活應變能力,需要各作戰人員協同配合,加強火場保障。要及時放下防火卷簾,分區域進行滅火作戰,部署水槍以減緩火勢蔓延的風險,對商業綜合體的著火層進行集中滅火。建立進攻陣地,采取強攻近戰的戰術,將火勢控制在一定范圍內。在著火層上層部署堵截力量,重點關注外墻窗口、樓梯間和管道豎井等火勢垂直蔓延的區域。在著火層下層和頂層設置水槍陣地,以阻止煙氣上升并防止商品燃燒或掉落燃燒物引發下層區域燃燒。
4.3.1" 破拆
火場破拆作為火場救援策略的核心環節,直接決定了作戰路徑的選擇、火情偵查的精準度、煙火控制的效率以及生命搶救的及時性,成為阻止火勢蔓延、維護火場安全的關鍵。
破拆裝備。應遵循高效、安全、適用的原則。大型機械設備,應優先選用多功能破拆機器人、強臂破拆消防車等設備,以提高破拆效率和降低人員風險。在特定情況下,可輔以便攜式破拆工具,如無齒鋸、雙輪異向切割機等,以滿足不同部位和結構的破拆需求。
破拆位置。根據火場偵查信息、滅火戰術需求、排煙效率考量以及救援行動的緊迫性,合理規劃關鍵破拆點,同時將外墻廣告牌、玻璃幕墻等納入破拆范圍,以開辟有效的進攻路線、救援出口以及排煙通道。對于火勢蔓延的主要方向及其兩側的建筑物,應優先進行破拆,以構建防火隔離帶,遏制火勢的進一步蔓延。
破拆方法。綜合考慮破拆對象的材質、結構以及破拆需求,科學選擇撬砸、切割、沖撞、拉拽等不同需要的破拆方法。對于各類破拆機械和工具的性能參數和使用方法,應進行深入了解和研究,以確保破拆過程的高效和安全。
4.3.2" 通風排煙
火場排煙是滅火救援行動中的關鍵環節,主要體現在:①排煙能有效提升火場內的能見度,為救援人員提供清晰的視野,有助于快速定位火源和搜救被困人員。②排煙能降低火場溫度,減緩火勢蔓延速度,為滅火行動創造有利條件,同時能改善火場內的空氣質量,減少有毒煙氣對人員的危害。
在實施火場排煙時,應遵循“第一時間排煙降毒”的原則,確保排煙行動迅速而有效。結合火場實際情況,采取“固移結合”的策略,對火災煙氣進行有效堵截和疏導,主要方法有:①推進式通風排煙,利用正壓通風排煙技術,控制煙氣流動方向,合理選擇送風口和排煙口位置,利用排煙設備形成煙氣單向流動通道,并輔以快速內攻滅火措施,防止火勢擴大。②防御式通風排煙,結合機械送風與移動送風,向未著火區域加壓送風,形成相對高壓區,阻止煙氣擴散,利用正壓機械送風系統和大功率排煙設備形成正壓區域,保障人員安全[7]。③借助式通風排煙,充分利用建筑內部設施,如中庭垂直排煙、電梯井豎向排煙、通風空調系統等實現通風排煙,有效排除火災煙氣。
在實施火場排煙時,需要注意以下事項:①確保排煙口與送風口的設置合理,避免形成氣流短路或死角。②排煙設備應定期維護和檢查,確保其處于正常工作狀態。③排煙行動應與滅火行動密切配合,確保兩者相互協調、相互促進。④密切關注火場變化,及時調整排煙策略和設備布置。⑤防止回燃,排煙作業時,大量新鮮空氣進入,與室內的可燃氣體混合,一旦混合氣體被點燃,就會形成強度大、傳播快的火焰。
4.4" 供水
在大型商業綜合體的火災處置中,需立即啟動建筑內部的消防水泵系統,并依托水泵接合器實現及時補水,確保滅火作業的水源供應。在滅火過程中,應充分發揮移動水炮、舉高消防車和車載炮等設備的優勢,從建筑外部進行精準射水,以控制火勢蔓延。同時,注意射流的方向和力度,防止因改變火勢和煙霧的流動方向,而對內部滅火人員構成安全威脅。
針對可能因飛火和強輻射熱引燃的毗鄰建筑關鍵部位,應采取重點設防的措施,確保火勢不會進一步擴散。當遇到大量易燃物品猛烈燃燒時,應迅速調用大口徑水槍和移動水炮等設備,通過壓制或夾擊的方式,有效遏制火勢的蔓延。隨著火災逐漸進入衰退階段,應適時調整滅火策略,采用開花或噴霧射流方式,減少水流對物品的浸漬,以最大限度地降低財產損失。
在保障供水穩定性方面,需根據市政消火栓管網的特點,科學規劃消防車輛的停靠位置和數量,確保供水系統連續、穩定。及時通知市政部門啟動增壓措施,同時,迅速關閉可能對火場供水造成干擾的其他管網支干線閘門,以保障火場供水管網的流量充足、壓力穩定,確保滅火工作的順利進行,并協調運水車和灑水車等力量,為長時間、高強度的滅火作業提供充足的水源保障。
4.5" 戰術運用
堅持“以固為主、固移結合”原則,通過深入分析火場信息,迅速組織人員進行前置處置,并強化聯合指揮、協同作戰和信息共享機制,要高度重視個人安全防護工作,以確保作戰行動的安全性與有效性。
在戰術層面,應充分發揮消防控制室的核心作用,依托固定消防設施展開有針對性的內攻滅火行動。消防救援人員應迅速控制消防控制室,啟動相關設施,通過廣播引導人員疏散,并科學規劃進攻路線。應合理利用防火分區和分隔設施,設置有效的水槍陣地和進攻線路,并設立火場安全員,負責監測火場態勢,及時發布預警信息。
在滅火戰術上,通過內攻近戰,直接打擊火源,控制火勢蔓延。在火災初期,應果斷投入優勢力量,采用梯次進攻、槍炮協同等戰術手段,迅速控制火勢。在保護重點區域時,應設立強有力的防御陣地,堅決防止火勢蔓延。在地下室等密閉場所滅火時,可(下轉第55頁)(上接第47頁)采用泡沫劑灌注等方法,有效抑制火勢。在滅火總攻階段,應組織精銳力量,采取強攻突破、縱深推進等戰術手段,徹底消滅火勢。
在外圍夾攻的同時,巧妙利用建筑開口作為煙火通道,避免水槍、水炮強力壓制導致的煙火倒灌。利用建筑開口或中庭作為煙火通道,引導煙火向指定方向蔓延,為滅火行動創造有利條件。
在特定情況下,為保障建筑主體結構的安全,可選擇性放棄部分撲救。根據火勢大小和蔓延趨勢,當判斷局部放棄是滅火成功的關鍵時,指揮員應當機立斷,將緊鄰防火分區或相鄰樓層作為火災蔓延的緩沖區,為在其他區域設防贏得時間。
5 結束語
隨著技術的發展,大型商業綜合體的“消”與“防”愈發具有挑戰性。消防部門亟須深化專業素養,強化協同作戰能力,以適應信息化時代對火災救援工作的新要求。結合火災特點和數字化技術,始終堅持“從實從嚴從深從細”的原則,開展模塊化探索,分步驟、分層次、分階段地提升滅火救援中的進攻方向、疏散通道、火場排煙、火場供水等作戰要素的實戰效能。進一步深化自防自救力量的“四聯”機制,積極探索數字化技術在消防工作中的運用,利用信息化平臺實現火場信息的實時同步共享,為現場指揮人員提供及時、準確的決策支持,做好實時圖像互聯傳輸,充分利用數據分析、數據采集、數據挖掘等技術,融合打通公安、安監、交通、住建等部門管理相關數據,建立消防滅火救援“一張圖”,實現各類消防聯動資源的“遠程化、動態化、智能化”管理。推動作戰指揮更加專業高效,建強以信息化為支撐的指揮大腦,推行以新技術為支撐的作戰方式,構建以打得贏為支撐的訓練體系,推動消防治理更加智慧精準,提升火災防控智慧化水平、監管執法精準化水平和消防宣傳實用性水平。
參考文獻
[1]大型商業綜合體火災風險檢查指引(試行)[J].中國消防,2021(4):58-64.
[2]昌新文.大型城市綜合體消防問題及對策探討[J].消防科學與技術,2013,32(12):1358-1361.
[3]胡格格.淺談大型城市綜合體的火災危險性和火災防控對策[C]//中國消防協會.2018中國消防協會科學技術年會論文集,2018:392-393.
[4]陳瑩.大型商業綜合體 消防知識看這里[J].吉林勞動保護,2018(6):20-23.
[5]馬妮娜.城市大型商業綜合體消防安全現狀與火災預防對策[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4(27):284.
[6]胡露.多力量聯勤聯動" 提升實戰能力[N].佛山日報,2024-02-29.
[7]張福好.大型城市綜合體火災防控及處置對策[J].中國消防,2016(19):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