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對現行大學英語教材中中國文化呈現的調查研究對研究如何落實課程思政有重要意義。現行大學英語教材較以往增加了中國文化元素,有利于增強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認知,但其中所含中國文化元素有待進一步拓展。為更好地提升大學生的文化自信,大學英語課文內容、教材插圖以及課堂活動中應適當增加對中國文化整體、全面或深入的觀照。
關鍵詞:《新視野》;大學英語教材;中國文化;教材建設
一、研究背景
大學英語教學應貫徹《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 2010-2020) 》等人才培養政策,更關注英語教育的人文性,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以教育助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英語教育不僅具有工具性,而必然也是文化的載體,因此理應成為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陣地。就大學英語教育而言,考慮到其受眾—大學生群體—正處于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好奇心強、求知欲盛,那么英語教學的內容能否有助于形成文化自信就顯得尤為重要。以中國大學的課程設置而言,大學英語教學對大學生文化觀念的塑造作用不容小覷。大學英語是大部分大學生在校期間上課時間跨度最長、所修學分最多的公共課程。另外,出于升學、學術、找工作、出國留學、觀賞國外影視作品等方面的需要,大學生普遍有學好英語的壓力和驅動力。當下是一個開放而多元的時代,大學生獲取文化符號資源的渠道多樣,但往往也可能在魚龍混雜的文化潮流中被誤導。鑒于此,大學英語教學就更應該打造好課堂教學這個主陣地,“發揮課堂主渠道作用”,以優良的大學英語課本支撐大學生的文化學習,以導向鮮明的課堂教學滋養學生的文化能力。在當下這個文化交流日趨頻繁、深入的時代,作為即將成為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主要新生力量的大學生群體,理應有責任在跨文化交際中承擔“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中國文化”的任務。而大學英語課程則有責任以好的教材和基于此種教材的適當教學場景培養學生,使之更好地勝任這一任務。
考查現行大學英語教材中中國文化呈現情況對研究在課程思政背景下如何提升大學生文化自信有重要的指標意義。這是因為:第一,大學英語教材是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的基礎,大部分的課堂教學活動都是圍繞教材內容展開和拓展的; 第二,英語教材具有固定的物理屬性,便于進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 第三,有別于作為個體的大學英語老師在選用補充性教學材料上所體現的較強的個人色彩和很大的隨意性,專家和出版集團編撰的大學英語教材更能顯示出業界的主流理念,從而研究教材中的中國文化呈現情況也就能更好地剖析業界的文化生態、更集約地推動業界在文化理念上的革新。本研究擬對現行通用的大學英語教材中各類文化元素進行調查統計,并分析討論其中中國文化的因素,進而就如何利用大學英語教材以提升中國大學生文化自信提出建議。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選取了國內某高校本科生通用的“新視野”大學英語教材。該套教材由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出版,使用年限長,使用范圍廣。該套英語教材近十余年在該校使用了兩個版本。該教材2015年完成了從第二版到第三版的更新。第二版和第三版皆為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國家級規劃教材。該校2008-2014年使用的新視野大學英語第二版;2015年至今使用的是新視野英語第三版。本研究隨機選取了“新視野”大學英語教材第二版和第三版的二本讀寫教程作為研究文本,對其進行仔細分析。對其中的課文、練習和圖片進行甄別和分類,統計其中的中國文化元素和西方文化元素。教材中如果出現有關歐洲、北美等西方國家社會和文化價值的篇章則在西方文化元素上計3分,出現段落則計2分,出現短語或句子則計1分。教材中如果出現有關中國社會和文化價值的篇章則在中國文化元素上計3分,出現段落則計2分,出現短語或句子則計1分。此外,研究還將教材中的人物插圖納入考察范圍,如果是西方人面孔則在西方文化元素中計1分,如果是亞洲人面孔則在中國文化元素中計1分。同一篇文章計算了篇章得分則不重復計算該篇章中段落得分,計算了段落得分則不重復計算該段落中句子或短語得分的情況。凡出現聯合國、俄羅斯、日本等非歐美中的國家名和機構名則一律不計分。中國文化因素指標由中國文化元素得分除以西方文化元素得分獲得,中方文化元素與西方文化元素的得分比越高則說明教材中中國文化因素越高,也越有利于提升大學生文化自信。整個統計由兩位研究人員單獨計算,然后綜合比較兩人計分明細,對其中有異議部分進行分析,最終達成一致意見。
三、研究結果
“新視野第二版”教材中涵蓋了十個主題單元: 跨文化交際、體育精神、跨文化婚姻、愛情、親子關系、人如其名、壓力、生活、成功之道、二戰。每個主題單元包含兩篇文章,共二十篇文章。其中,“跨文化交際”主題單元的四篇文章都是以美國人和美國家庭為視角,描述其跨國婚姻與跨文化交流;“成功之道”單元文章以歐美國家的名人和事例為范本,分析如何獲取成功,該單元總共介紹了十位歐美名人的成功之道。“愛情”“親子關系”主題單元中文章重點介紹并分析了西方生活方式和宗教節日。整本教材所含插圖包含了28個西方面孔和6個亞洲面孔。中國人、中國機構等文字只較為明顯地出現在課后練習中。對該本教材的計分結果顯示中國文化元素計18分,西方文化元素計205分;中國文化元素與西方文化元素的得分比為8.8%。“新視野第三版”教材中涵蓋了八個主題單元: 語言學習、大學、新生活階段、愛情、金錢、極簡生活、女性、動物權益。每個主題單元包含兩篇文章,一共十六篇文章。其中,“新生活階段”“愛情”主題單元中的文章仍然是以美國家庭和美國人為視角,介紹了美國生活方式和價值觀。“極簡生活”主題單元的文章雖然著重介紹了美國高校研究者的研究成果,但是文章開頭引用了項羽破釜沉舟的典故,文章結尾介紹了中國道家極簡思想。此外,新視野第三版教材的課后練習與四六級考試改革題型要求一致,增加了漢譯英的段落翻譯,且翻譯內容都與中國文化、中國歷史名人相關。該本教材所含插圖包含了58個西方面孔、8個亞洲面孔。對該本教材統計結果顯示,西方文化元素計166分,中國文化元素計40分; 中國文化元素與西方文化元素的得分比為21%。
四、研究結果討論分析
“新視野第三版”教材較“新視野第二版”教材注意了增加中國文化元素,中方文化元素與西方文化元素的得分比為由8.8%提升為21%。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中國文化元素在第三版中基本上是以正面的形式出現的,甚至是用以反襯西方文化中一些負面乃至極端的現象。學生在英語學習中接觸到這些以正面形式出現的中國文化元素,能夠增強對中國文化的認同感,增加對西方文化的批判性思維。但是,“新視野第三版”教材對中國文化元素的反映在廣度、深度和親切度上都仍顯不夠。課文仍然為西方人寫的有關西方社會情況,而缺乏對中國文化整體、全面或深入的觀照。對西方高校學生的研究調查居多,而缺少對更加貼近中國高校現狀的生活、學習狀況的關注。當然,我們必須要承認,大學英語教材承擔著為大學生打開一扇窗戶看世界的功能,其內容更多地關注中國之外的英語國家,這無可厚非。畢竟,大學英語教材如果要提供原汁原味的英語、展示豐富多彩的英語國家文化,就必須更多地倚重英語世界中真實、原生態的語言材料,哪怕這些語言材料注定帶有西方世界觀和價值觀的烙印。學習這些材料,對學生開眼看世界、了解和欣賞世界文化的多元、繼承和發揚人類文明的優秀遺產都是有幫助的。但是,我們認為,應當適當增加中西文化辯證對比的內容、中西文化交流互鑒的內容、從西方視角看中國的內容,以及從中國視角看西方的內容。我們的目的并不是要讓大學英語教材在內容的體量上做到中西文化各占一半,畢竟,中國大學生可以在其他課程里接受大量的更專注于展示和討論中國文化的內容——問題的要點在于,應該在世界觀、文化價值、文明成就、社會制度等層面以點睛之筆提示出中國文化的歷史傳承、現代內涵和光明前景。如此觀之,“新視野第三版”教材在內容編排上取得進步的同時,還是存在明顯不足。較之前版,第三版教材在增加中譯英這一舉措上用意頗佳,應能起到增強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認知以及以中國視角介紹和傳播中國文化的能力。而對中國歷史名人、典故和傳統哲學的提及也能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增加他們跨文化交際時的歷史意識。但是,這一版教材在“中國的現當代成就”“中國人在當代世界”“中國文化的歷史底蘊”“中國道路對當代世界的啟示”等幾個重要方面都著墨太少。
五、調查建議
基于我們的調查,我們對如何更好地利用大學英語教材促進大學生的文化自信培養做出如下建議:1.應在大學英語教材中恰到好處地增加一些中國傳統文化元素。不必選用專題介紹中國傳統文化的文章,但可以選用一些比較全面、公允地介紹世界史或文明史的文章,使得中國文化傳統能夠自然而得體地得以呈現,以拓寬和深化學生的歷史視野,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2.應在大學英語教材中增加反映處于當代世界舞臺之上的中國人的篇章。這些篇章可涉及海外華人華僑,或海外中國留學生,或中國派駐海外的工作人員等等,入選與否不以言辭溢美為標準,而是力求客觀、公允。3.應在大學英語教材中增加反映中國現當代成就與道路自信的篇章。中國正日益以自信開放的姿態參與國際的經濟、政治、文化事務,這一現象也在不少主流的英文媒體中得到了反映。選用這一方面的英文文章入大學教材,可使學生體認到一種文化和民族情感上的自尊自豪感。4.應在大學英語教材中增加反映歐美和英聯邦國家以外的世界各地區人物風貌的篇章。從現實來說,除了美國和英聯邦國家,還有許多的國家(比如印度、菲律賓、新加坡、非洲眾多國家等) 也以英語為通行語,所以大學英語教材中要體現出一個較完整的世界,就需要涉及這些國家;這也符合“去西方中心主義”的歷史邏輯和時代要求。從世界大勢來說,世界格局的多極化是趨向,大學英語教材需要將這種趨向合理地提示給大學生。另外,中國正在積極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大學英語教育理應“重視亞非國家的跨文化交際”,為中國與亞非國家的進一步溝通合作做出語言和文化準備。5.應在大學英語教材的單元(Unit)設置上體現中西文化的相互參照。如果A部分(Section)聚焦英語國家文化,則B部分可安排相應的有關中國的內容。有關中西文化的內容在同一單元內不一定要做到體量上的平分秋色,但有關中國文化的內容一定要有助于增強學生的中華文化認同感、提升學生的文明互鑒意識。6.應在教材的視覺設計上更加體現中國元素。當然,當課文是主要關于西方國家的時候,插圖應當與之適應;但是,當課文涉及一些世界性話題時,相應的插圖應該更加有代表性地體現出中國面孔或中國文化元素——這種視覺安排尤其能起到心理學上的正向提示作用。7.應在與教材配套的課堂活動中增加對體現文化自信的元素。比如,在關于美國夢的課堂討論中,可以引導學生比較中國夢與美國夢,從而增強學生的國家認同感和思辨能力。
六、結語
對現行大學英語教材中國文化呈現情況的調查研究對研究在課程思政大背景中如何提升大學生文化自信有重要意義。研究發現現行大學英語教材較以往增加了中國文化元素,有利于增強大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認同感,增加對西方文化的批判性思維,起到增強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認知以及以中國視角介紹和傳播中國文化的能力。但是,現行大學英語教材所含中國文化元素在廣度、深度和時效性上有待進一步拓展,應增加“中國的現當代成就”“中國人在當代世界”“中國文化的歷史底蘊”“中國道路對當代世界的啟示”等幾個重要方面。對此,我們就如何更好地利用大學英語教材促進大學生的文化自信培養提出了建議:大學英語課文內容、教材插圖以及課堂活動中應適當增加中國傳統文化、世界舞臺上的華人華僑、現當代成就與道路、多元文化、中西互參等內容。
參考文獻:
1. 嚴婷. 大學英語課課程思政實踐探索—以《新視野大學英語》為例[J]. 黑河學刊, 2019 (5).
2. 王騰騰. 大學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文化自信的途徑[J]. 考試與評價(大學英語教研版),2019(3).
3. 陳惠. 英語教學場域對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建構[J]. 思想教育研究,2019(7).
4.國家教材委員會.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課程教材指南.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
2021-08/25/content_5633152. htm?ivk_sa=1023197a,2022-02-01
5.教育部. 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R].教高〔2020〕3 號, 2020.
6.教育部高等學校大學外語教學指導委員會. 大學英語教學指南 (2020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39-41
7.何蓮珍. 新時代大學英語教學的新要求——《大學英語教學指南》修訂依據與要點[J]. 外語界, 2020(4):13-18.
8.俞洪亮. 落實《大學英語教學指南》,革新教學方法與手段[J]. 外語界, 2020(5):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