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探明鄉村文化振興發展路徑,研究采用文獻調研與實地調查相結合的方法,詳細了解荊州市鄉村文化振興的發展情況。研究發現,該市鄉村文化振興仍然面臨著主體、客體和介體三重現實困境。在此基礎上,提出激活鄉村文化振興的內生動力和外在活力,塑造鄉村文化的時代性特質和地域性特色,培育鄉村公共文化空間和文化產業集群等建議,來促進鄉村文化振興,推動農民實現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關鍵詞: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鄉村文化振興;荊州市
中圖分類號:D422.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7909(2024)4-19-4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04.004
0 引言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共同富裕“雙富裕”大格局的必要組成部分,與物質生活共同富裕一同彰顯著共同富裕的完整意義。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上首次正式提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并在黨的二十大中進一步指出“物質富足、精神富有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要求”[1]。
鄉村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應有之義,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鑄魂塑形。如何充分發揮鄉村文化振興化解農民內心的價值虛無、淳化鄉風民風、凝聚鄉村振興精神動力的助推作用,仍然是新時代實現全體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關鍵命題。湖北省荊州市作為傳統農業大市和文化大市,不僅農業資源稟賦良好,區位優勢明顯,也擁有歷史悠久且各具特色的荊楚文化、長江文化和紅色文化,在國內外均有較大的知名度與影響力。本文以湖北省荊州市試點為例,梳理了近年來荊州市關于鄉村振興的指示文件、戰略規劃和評估報告,并前往荊州市李埠鎮新垸回族村和川店鎮雙堰村兩個具有代表性的特色鄉村進行實地調研,致力于探賾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視域下荊州市鄉村文化振興現實困境的破解路徑。
1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視域下鄉村文化振興的價值意蘊
1.1 鄉村文化振興是涵養農民理想精神樣態的沃土
鄉村文化能否振興,直接影響著廣大農民能否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面貌和發展活力,能否為實現鄉村振興構筑同心。優秀鄉村文化蘊含的勤勞致富、和睦共助和團結鄰里等優秀傳統倫理道德,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廣大農民的精神文化素養和價值觀念。鄉村文化振興過程中鄉村文化的時代性重塑,能夠指引廣大農民在面對鄉村文化被市場經濟嚴重沖擊、鄉村人口結構發生流動、傳統鄉村文化精神資源逐漸流失的挑戰時,能夠自覺選擇適應時代的、正確的價值選擇,保持自覺向上、昂揚奮進的精神。
1.2 鄉村文化振興是激發鄉村振興精神動力的長久之策
鄉村文化振興在鄉村振興中起到關鍵的精神支撐和鑄魂作用,為鄉村振興的產業振興、人才振興、生態振興和組織振興提供強大的精神動能。通過打造獨具當地鄉村特色的文化產業品牌,盤活地方特色文化資源,可以走出文化產業品牌同質化、單一化的現實困境,推動鄉村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助力產業振興;通過鄉村文化事業建設,可以充分發現、挖掘和培養鄉村文化人才,從內部精神條件和外部物質條件雙重途徑解決“鄉村文化能人”建設青黃不接的困境,助力人才振興;通過創新性轉化鄉村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貫徹落實“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的科學指導思想,能夠推進農業綠色發展,助力生態振興;通過應用鄉村文化承載的鄉村治理哲學,能夠提高鄉村治理能力和內生發展能力,助力組織振興。
1.3 鄉村文化振興是實現農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科學路徑
一方面,鄉村文化振興為推進農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政策支持。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圍繞鄉村振興發布了多個重要文件,為鄉村文化振興致思理路,推動鄉村文化振興提質增效。另一方面,鄉村文化振興為推進農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智力支持。鄉村文化振興的推進,促使廣大農民自覺學習知識、掌握應用技能、追求人生價值的實現,為推進農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培養有技術、有知識、有文化的新型農民。
2 荊州市推進鄉村文化振興的發展現狀
2.1 加快推進荊楚文化品牌建設
荊州處于荊楚文化的核心區域。荊楚文化是荊州鄉村文化振興之根本。荊州市在推進鄉村文化振興的實踐進程中,借助荊楚文化、長江文化和紅色文化的獨特文化資源,強化以文化人,激活鄉村楚風特色文化。《荊州市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提出,強化文化興業要“圍繞楚風文化,全面開展鄉村楚風文化元素普查”[2],推動各鄉鎮充分挖掘所在地的荊楚文化特色。荊州各鄉村響應市委宣傳部、市委文明辦發布的《“知荊州 愛荊州 興荊州”主題宣傳教育活動方案》,通過挖掘各鄉鎮荊楚文化特色、開展魅力鄉村評選等活動,帶領群眾深入了解了荊州歷史、荊州文化、荊州精神。
2.2 廣泛開展文化活動和文藝創作
近年來,荊州市以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為抓手,廣泛開展“家風家訓進萬家”和“傳統美德宣講教育”等文化活動,進一步豐富廣大農民的精神世界,加強鄉風文明建設。全市文藝工作者深入挖掘鄉村的價值認同和文化優勢,以一批貼近鄉村、走進鄉村、落地鄉村的文藝作品激活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例如,在2022年,全市市、縣兩級文藝院團共創作鄉村主題文藝作品65個,開展926場文藝活動[3]。其中洪湖市創作的實景演出劇目《洪湖赤衛隊》,入選“全國紅色旅游創意產品和紅色旅游演藝作品創新成果”。
2.3 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扎實推進
荊州市近年來在圖書館、文化活動中心、文化廣場等文化基礎設施方面的提檔升級,不僅為鄉村居民提供了更豐富的文化生活,也為鄉村文化產業的蓬勃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撐。截至2023年7月,荊州市實現127個鄉鎮(街道)、1 859個村(社區)成立綜合文化服務中心[4]。李埠鎮新垸回族村作為荊州區唯一的少數民族村,一直致力于保護與傳承民族文化,通過整治人居環境、開展豐富的民族文化活動、開拓鄉村旅游產業等項目來建設帶有民族文化元素的特色村寨,加強民族之間的精神文化交流與民族風俗之間的相互尊重和理解。
3 荊州市推進鄉村文化振興的現實困境
3.1 主體性困境:內生型和外嵌型的多元文化主體參與欠缺
在荊州市推進鄉村文化振興的進程中,作為內生型文化主體的農民和作為政府、社會團體和民間組織等的外嵌型文化主體,生力作用發揮不足。一方面,內生型文化主體自覺性有待加強,文化人才流失嚴重。由于工業化和新型城鎮化的驅動,農村人才大量流失,導致外出農民主人公意識趨淡,農村發展活力嚴重不足。根據荊州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流動人口為843 088人,與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增幅為74.82%[5]。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農村青壯年勞動力的大量外流,也導致荊州市“鄉村文化能人”年齡普遍偏大,人才建設青黃不接,高水平鄉村文化專業技術人才隊伍逐漸減少。很多村干部由于基層工作頭緒多、任務量大,但待遇不高,紛紛外出創業,流失較為嚴重。另一方面,外嵌型文化主體積極性有待提升,社會實踐主體缺位。從外嵌型文化主體的視角來看,荊州市鄉村文化振興的參與主體,總體上還是主要來源于政府,其他社會團體和民間組織等各類鄉村建設者的參與力量比較匱乏。
3.2 客體性困境:鄉村文化的時代性重塑和地域性凸顯受阻
一是受傳統觀念和現代消極思想影響,文化重構雙向復歸困難。當代表著現代性的城市文化流入鄉村,不僅使得傳統鄉村文化的價值理性和倫理道德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弱化和消解,而且部分農民甚至產生了“城市進步、鄉村落后”“城市一定比鄉村好”等認識誤區,盲目追逐城市文化,促使城市中的消費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不良觀念沖擊著鄉村文化中的優秀倫理道德,削弱了對優秀鄉村文化的自信和認同。二是鄉村文化荊楚地域性特質不突出,原生文化共同體認欠缺。從實際情況來看,大多數鄉村多以農家樂的形式傳承農耕文化,對荊楚文化要素和長江文化要素挖掘不足,缺少荊楚特色的文化標識,促使文化建設發展模式呈現同質化和單一化。
3.3 介體性困境:鄉村文化共同體投入和文化產業賦能不足
一方面,鄉村文化共同體的資金投入不足,服務效能和聯結功能羸弱。要求鄉村文化共同體建設要深入發展實體型文化聯結。荊州市在鄉村文化振興的進程中,鄉鎮(街道)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和村(社區)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在數量上顯著提升,但是荊州市對鄉村振興特別是美麗鄉村建設的投入依舊嚴重不足,公共文化設施發展的數量和質量不能滿足村民現實需要。另一方面,鄉村文化優質產品載體供給不足,產業鏈和產業集群不健全。荊州市作為荊楚傳統文化培育的一塊沃土,具有資源稟賦優勢和文化優勢,但是在培育以楚風、楚藝為主的楚風產品的產業鏈和產業集群上對歷史文化資源和文化遺產的傳承力度不足,整體規劃不夠系統,產業發展也缺乏特色。
4 荊州市鄉村文化振興現實困境的破解路徑
4.1 激活鄉村文化振興的內生動力和外在活力
4.1.1 開展鄉村文化認同教育,增強農民自覺主動意識
對于本地農民,要積極開展鄉村文化教育,增強農民對于本地優秀鄉村文化的價值認同和文化自信。一方面,要積極開展對優秀鄉村文化的詮釋和傳播。荊州市可以結合幼兒教育、中小學教育、職業教育等各級各類教育開展特色鄉村文化課堂、宣講活動和專題學習會等,以此來積極闡釋農耕文化、荊楚文化和長江文化的優秀教育元素,也可以通過鄉鎮豐富的民俗文化活動、農村道德建設活動來闡傳遞優秀鄉村文化的人文精神和道德規范,加強本地農民對當地優秀鄉村文化的認同感、歸屬感和濃厚的傳承意識。另一方面,要引導農民對原有鄉村文化和外部文化的辯證認識和理性認知。廣大農民應當立足鄉村原有文化資源,增強鄉村文化感召力,辯證看待外來城市文化,去其思想糟粕,取其觀念精華,提振鄉村文化的生命力。
4.1.2 重視鄉村文化人才建設,實施文化人才提升工程
解決荊州市鄉村文化人才的流動較大的現實困境,要加大資金投入,健全鄉村人才激勵機制,借鑒“鄉創特派員”“農村職業經理人”和“首席運營官”等制度,吸引和聚集社會人才投入鄉村建設,讓鄉村文化人才真正“留得住”。面對荊州市鄉村文化能人年齡普遍變大的情況,荊州市可以針對性提高高齡傳承人資助保障補助,留住高齡鄉村文化人才,打造年齡結構合理、技藝精湛的鄉村文化傳承隊伍,共同傳承發展大漆文化、楚繡藝術等楚風文化產業和傳統手工業。
4.1.3 強化基層黨組織力量,激發社會各主體參與熱情
荊州市可以鼓勵鄉鎮建立鄉村文化振興工作專班,固定化工作專班工作職能,把村干部從負擔過重的形式化工作解放出來;選配精干力量,減少工作專班人員流動,確保專班人員選得優、下得去、融得進、干得好;舉辦鄉村文化振興專班業務培訓班,有效提升各部門鄉村文化振興專班人員政策熟知度、業務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隨著村民精神文化需求逐漸多樣化,荊州市更要提高社會組織在鄉村文化振興進程中的參與程度,可以通過明確社會組織的功能職責、打造社會組織參與鄉村文化振興對接平臺、擴大“輸血”與“造血”相結合的鄉村文化振興項目庫建設、加強社會組織的相關激勵和監督制度等措施,推進社會組織提供多樣化的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
4.2 塑造鄉村文化的時代性特質和地域性特色
4.2.1 融合傳統文化和現代文明,推進鄉村文化現代化
鄉村文化的時代性重塑,就是不斷地進行突破其固有的消極因素、增添時代新內涵和新形式的過程。一方面,要在保持“傳統性”的基礎上,對傳統文化進行甄別和揚棄。荊州市在推進鄉村文化現代化的過程中,需要重新正視當地鄉村文化,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引導鄉村文化向上向好向善發展。另一方面,要推動鄉村文化與時代同頻共振。荊州市可以依托數字化改革,借助新媒體時代的數字媒介賦能,通過短視頻等新興媒體渠道或數字型鄉村文化共同體平臺,打造優秀鄉村文化的數字樣態,從而打破鄉村與城市的邊界,促進城鄉文化融合共生。
4.2.2 融合荊楚文化與多元文化,強化地域性文化標識
鄉村文化振興要打造鄉村文化的記憶點,充分挖掘鄉村所在地文化獨特性和唯一性標識。荊州不僅是楚文化的發祥地、三國文化的匯集地,也是長江文化的富集地。在鄉村文化振興進程中,荊州市要緊緊抓住荊楚文化獨特的文化資源,構造以荊楚文化為核心的鄉村振興文化系統,挖掘各鄉鎮的荊楚文化資源和長江文化元素,推動荊楚文化與多元文化的自然融合。除此之外,在可視化的村落設計上,可以通過以荊楚文化為核心設計鄉村公共建筑空間和公共景觀,推進以楚風、水鄉、田園為標識的鄉村風貌規劃,強化文化標識。
4.3 加強鄉村公共文化空間和文化產業集群的發展投入
4.3.1 加強多元渠道資金投入,搭建鄉村文化共同體平臺
荊州市要進一步擴大鄉村文化振興實物載體的覆蓋面,打造滿足現代化要求的鄉村公共文化空間。荊州市首先要解決“錢從哪里來”這一資金保障問題。一方面,荊州市要在財政保障機制上確保各級財政優先保障鄉村振興資金投入,加大財政投入的力度和總量,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率。另一方面,荊州市要加強與政府和社會、民間的合作,增加多渠道的資金投入,構建多元合作機制,改變碎片化投入現狀,推動金融和社會資本投入到鄉村文化建設當中。
4.3.2 發揮資源稟賦優勢,推進“一村一品”的產品集群
除了資金投入的增加,為推進地方文化建設和文化產業發展,荊州市更要充分研究和發揮各村不同的資源優勢,激發各村自身產業的發展潛力。荊州市打造“一村一品”的鄉村文化振興樣板村鎮,增加特色文化產業主導型村鎮數量,以鄉村手工藝、民俗文化等挖掘鄉村多元價值,培育以楚風、楚藝為主的楚風產品系列集群,推進特色文化產業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和市場化建設,走產業專業化之路。荊州市需要加強地方高校資源優勢,借助長江大學、長江藝術工程職業學院等地方高校推進實施“一村一匠”工程,培育鄉村特色手工藝的技能人才,打造契合時代審美的“一村一品”的產品集群,增加產品附加值,振興鄉村手工藝。
5 結束語
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視域下,多元文化主體的參與欠缺、鄉村文化的時代性重塑和地域性凸顯受阻以及鄉村文化共同體投入和文化產業賦能不足,是荊州市實現鄉村文化振興、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現實困囿。為此,荊州市需要精準從主體、介體和載體三個層面探賾破解鄉村文化振興困境的著力點。荊州市作為江漢平原腹地的典型代表城市,以此地的鄉村文化振興的發展困境為研究對象,也有助于為江漢平原地區以及中國同類型鄉村提供探賾經驗,助力國家鄉村振興事業發展。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2.
[2]荊州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工作領導小組.關于印發《荊州市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的通知[EB/OL].(2019-04-08)[2024-01-10].http://zwgk.jingzhou.gov.cn/36567/202209/t20220926/135328.shtml.
[3]荊州市文化和旅游局關于鄉村振興工作的總結[EB/OL].(2022-11-23)[2024-01-23].http://zjwlj.zwgk.jingzhou.gov.cn/35961/202212/t20221209/246090.shtml.
[4]荊州市鄉村振興戰略規劃評估報告[EB/OL].(2023-07-06)[2024-01-24].http://nyncj.zwgk.jingzhou.gov.cn/36567/202307/t20230706/365110.shtml.
[5]荊州市人民政府.荊州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第六號):城鄉人口和流動人口情況[EB/OL].(2021-06-19)[2024-01-10].https://zwgk.jingzhou.gov.cn/40230/202302/t20230217/256937.shtml.
作者簡介:周文渝(1999—),女,碩士生,研究方向:鄉村文化振興、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