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以2年生北美海棠“絢麗”嫁接苗為試驗材料,設置5種不同的栽培基質處理,比較不同栽培基質對海棠生長和生理指標的影響。結果表明:不同栽培基質對北美海棠幼苗生長及生理指標存在顯著影響,泥炭、珍珠巖、木屑、田園土體積比為12∶2∶2∶4這一栽培基質更適宜北美海棠生長。
關鍵詞:栽培基質;海棠;生長;生理指標
中圖分類號:S685.99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4-7909(2024)4-124-3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04.027
0 引言
北美海棠(Malus 'American')屬薔薇科蘋果屬木本植物,其樹形優美,是不可多得的集觀花、觀葉、觀果為一體的觀賞樹種,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是目前城市流行的綠化樹種。北美海棠適應性強,全國各地均可引種栽培,應用前景十分廣闊[1]。
適宜的栽培基質具備良好的理化特性,可為苗木生長提供充足的養分、良好的透氣性、適宜的保水性,是培育抗性強、質量高苗木的關鍵因子[2]。近年來,已有部分學者研究了不同栽培基質對苗木生長的影響。朱巧蓮等[3]研究了花生殼替代泥炭土作為栽培基質對金線蓮生長品質及基質性質的影響,發現花生殼替代泥炭土能提升基質肥力、促進金線蓮生長、提高金線蓮品質,33%泥炭土+67%花生殼的基質栽培效果最佳;武捷等[4]研究了不同基質配比對酸柚苗生長的影響,發現不同基質配比處理對酸柚苗的苗高、地徑、葉片增加數、總生物量及葉綠素含量影響顯著,椰糠、表土、菜籽餅體積比為1∶1∶1的栽培基質較適合酸柚苗生長;于志民等[5]研究了不同配比基質對猴樟容器苗生長的影響,發現不同配比基質對猴樟1年生容器苗苗高、地徑、生物量、苗木質量指數、葉片SPAD值、可溶性糖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有明顯影響,生紅壤、火燒土、泥炭、河沙、有機肥體積比為(3~5)∶(2~3)∶(1∶2)~(3∶1)的栽培基質適宜猴樟1年生容器苗生長。為探尋適宜北美海棠的栽培基質,筆者于山東省濱州市進行了試驗,以供參考。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試驗地點位于山東省濱州市。試驗苗為長勢、株高一致的2年生北美海棠“絢麗”嫁接苗。
試驗用容器為無紡布栽培袋,試驗用基質材料包括泥炭土、珍珠巖、田園土、木屑。
1.2 試驗設計
試驗采取單因素變量設計,根據各基質材料體積比的不同共設置5個處理,分別為T1處理(栽培基質中泥炭、珍珠巖、木屑的體積比為10∶5∶5),T2處理(栽培基質中泥炭、珍珠巖、木屑、田園土的體積比為8∶3∶7∶2),T3處理(栽培基質中泥炭、珍珠巖、木屑、田園土的體積比為12∶2∶2∶4),T4處理(栽培基質中泥炭、珍珠巖、木屑、田園土的體積比為6∶5∶7∶2),T5處理(栽培基質中泥炭、木屑、田園土的體積比為8∶8∶4)。各處理分別設置15個重復(栽培袋)。2022年3月15日,在每個栽培袋內定植1株幼苗。將植株全部置于同一條件下采取相同管護措施,每15日重新調整位置以避免因環境因素差異而影響試驗效果。90 d后,分別測量各處理幼苗生長情況及生理指標。
1.3 測量指標及方法
2022年5月15日,測量北美海棠花朵數、葉面積;2022年9月15日,測量北美海棠株高、地徑、生物量及部分生理指標。
株高:采用刻度尺測量。
地徑:采用游標卡尺測量根部距離地面1 cm位置直徑。
花朵數:采用計數法測量。
葉面積:采用透明方格法測量[6]。
生物量:各處理隨機選擇3株幼苗,清洗干凈、吸干水分后稱鮮重,裝入牛皮紙袋置于烘箱內105 ℃殺青30 min,接著于烘箱內75 ℃烘干至恒重并稱量。
生理指標:測量葉綠素質量分數、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過氧化物酶(POD)活性、過氧化氫酶(CAT)活性、丙二醛質量摩爾濃度、脯氨酸質量分數[7]。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栽培基質的化學性質
不同栽培基質的化學性質見表1。由表1可知,T1處理電導率明顯高于其余4個處理;各處理pH值整體差別不大;有機質質量分數由高到低依次為T5處理(7.03%)、T4處理(6.25%)、T2處理(5.24%)、T3處理(4.47%)、T1處理(3.51%);速效磷、堿解氮質量分數均以T3處理為最高;速效鉀質量分數以T4處理為最高。
2.2 不同栽培基質對海棠生長的影響
2.2.1 不同栽培基質對海棠生長指標的影響
不同栽培基質對海棠生長指標的影響見表2。由表2可知,不同栽培基質對海棠株高、地徑、花朵數、葉面積存在影響。不同處理海棠株高以T3處理為最高(183.57 cm,與T1處理差異不顯著),以T2處理為最低(144.60 cm,與T4、T5處理差異不顯著);不同處理海棠地徑以T3處理為最高(2.46 cm,與T1處理差異不顯著),以T2處理為最低(1.90 cm,與T5處理差異不顯著);不同處理海棠花朵數以T3處理為最高(31.10朵),以T2處理為最低(13.35朵);不同處理海棠葉面積以T3處理為最高(30.25 cm2,與
2.2.2 不同栽培基質對海棠幼苗生物量的影響
不同栽培基質對海棠幼苗生物量的影響見表3。由表3可知,不同栽培基質對海棠幼苗總生物量、莖葉生物量、根生物量存在影響,對根冠比影響不顯著。其中,不同處理海棠幼苗總生物量以T3處理為最高(34.21 g),以T5處理為最低(15.41 g,與T4處理差異不顯著);不同處理海棠幼苗莖葉生物量以T3處理為最高(23.63 g,與T1、T2處理差異不顯著),以T4處理為最低(10.76 g,與T1、T2、T5處理差異不顯著);不同處理海棠幼苗根生物量以T3處理為最高(10.58 g),以T5處理為最低(4.49 g,與T1、T2、T4處理差異不顯著);不同處理海棠幼苗根冠比差異不顯著,整體在0.41~0.48。
2.3 不同栽培基質對海棠幼苗生理特性的影響
不同栽培基質對海棠幼苗部分生理指標的影響見表4。由表4可知,不同栽培基質對海棠幼苗葉綠素質量分數、SOD活性、POD活性、CAT活性、丙二醛質量摩爾濃度、脯氨酸質量分數存在影響。不同處理海棠幼苗葉綠素質量分數以T3處理為最高(7.08 mg/g),以T5處理為最低(4.65 mg/g);不同處理海棠幼苗SOD活性以T3處理為最高[475.78 U/(g·min),與T1處理差異不顯著],以T5處理為最低[185.34 U/(g·min),與T4處理差異不顯著];不同處理海棠幼苗POD活性以T3處理為最高[243.63 U/(g·min)],以T1處理為最低[128.99 U/(g·min),與T4、T5處理差異不顯著];不同處理海棠幼苗CAT活性以T3處理為最高[427.38 U/(g·min),與T1、T4處理差異不顯著],以T5處理為最低[295.02 U/(g·min),與T1、T2、T4處理差異不顯著];不同處理海棠幼苗丙二醛質量摩爾濃度以T5處理為最高(0.84 mol/g,與T1處理差異不顯著),以T4處理為最低(0.60 mol/g,與T2、T3處理差異不顯著);不同處理海棠幼苗脯氨酸質量分數以T3處理為最高(1.25 μg/g,與T1處理差異不顯著),以T5處理為最低(0.65 μg/g)。
3 討論與結論
不同植物適宜的生長環境存在一定差異,不同栽培基質提供的養分也各不相同。研究表明,不同基質對木蝴蝶幼苗[8]、杉木組培苗[9]生長產生的影響較大。
此試驗以泥炭、珍珠巖、木屑、田園土作為基質材料,研究了不同混配基質的理化性質,測量了各基質栽培條件下北美海棠株高、地徑、花朵數、葉面積及生物量積累情況,比較了葉綠素質量分數、SOD活性、POD活性、CAT活性、丙二醛質量摩爾濃度、脯氨酸質量分數等生理指標。發現不同栽培基質對北美海棠幼苗生長及生理指標存在影響, T3處理(栽培基質中泥炭、珍珠巖、木屑、田園土的體積比為12∶2∶2∶4)更適宜北美海棠生長。這可能是由于此基質含有較多泥炭土,而泥炭土內包含部分纖維結構,可提高栽培基質電導率、有機質質量分數、速效磷質量分數、堿解氮質量分數;同時,珍珠巖的加入有利于增加基質孔隙結構,提高基質水、氣、熱的交換能力,這也有利于幼苗的生長[10]。
參考文獻:
[1]鄧麗娟,沈紅香,姚允聰.觀賞海棠品種對土壤干旱脅迫的響應差異[J].林業科學,2011,47(3):25-32.
[2]何琴飛,彭玉華,曹艷云,等.降香黃檀容器育苗基質試驗[J].林業科技開發,2012,26(6):92-95.
[3]朱巧蓮,池冰婕,童晨曉,等.花生殼替代泥炭土對基質及金線蓮生長和品質的影響[J].福建農業學報,2021,36(1):71-77.
[4]武捷,李新國,安爍宇.不同基質配比對酸柚苗生長的影響[J].熱帶作物學報,2018,39(3):443-447.
[5]于志民,涂淑萍,鄧光華,等.不同配比基質對猴樟容器苗生長的影響[J].南方農業學報,2017,48(12):2218-2222.
[6]王有年,張立常,孫晟,等.丘陵地區矮化蘋果早果豐產樹體結構與負載量指標[J].果樹科學,1987(2):41-42.
[7]陳藝群,嚴生仁,楊玉凱,等.栽培基質對絲瓜幼苗生長及葉綠素熒光特性的影響[J].亞熱帶農業研究,2017,13(1):24-29.
[8]馬路遙,陶桂祥,孫正海,等.不同基質配比對木蝴蝶幼苗生長的影響[J].北方園藝,2018(23):99-103.
[9]韋如萍,胡德活,劉星,等.不同輕基質對杉木無性系組培苗生長的影響[J].林業與環境科學,2018,34(6):28-33.
[10]玉峙強,小梅,楊振德,等.不同栽培基質對降香黃檀幼苗生長的影響[J].湖北農業科學,2023,62(4):98-102.
作者簡介:常紅娟(1981—),女,本科,工程師,研究方向:園林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