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廣西地區是我國油茶主要產地之一,年產油茶籽30萬t,居全國第3位。為降低病蟲害對油茶產量和品質的影響,筆者以廣西地區為研究區域,分析了該地區油茶林的主要病蟲害發生特點。研究結果表明,廣西地區油茶林病蟲害具有害蟲及病原微生物種類繁多、傳播途徑多樣、發病季節性規律明顯、純林發病率高于混交林的特點。同時,根據廣西地區油茶林主要病蟲害的發生特點,提出了相應的防治措施,可為該地區的油茶病蟲害防控提供參考。
關鍵詞:廣西地區;油茶;病蟲害;發生特點;防治措施
中圖分類號:S763.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7909(2024)4-127-4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04.028
0 引言
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屬于山茶科山茶屬,油茶籽是油茶樹的果實。油茶是我國本土樹種,廣泛分布在廣東、廣西、湖南及江西等地[1-2]。油茶林的價值主要體現在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兩個方面。從經濟效益來看,油茶籽是食品生產、制藥、化工及化妝品工業的重要優質原材料,可制作肥皂、潤滑油、凡士林等產品[3-4];油茶茶殼、茶麩也可制成洗滌劑、化妝品、生物肥料等,進一步提高其附加值[5]。從生態效益來看,油茶林及其混交林可有效保持水土、涵養水源、固碳釋氧、調節小氣候,還具有抗氟和吸氯的作用[6-8]。
廣西地區森林資源豐富(截至2021年底,森林覆蓋率達62.55%),是我國重要的森林資源富集區、森林生態優勢區和林業產業集中區[9]。油茶是廣西地區主要的經濟林樹種之一,目前種植面積高達54.9萬hm2,年產油茶籽30 萬t,居全國第3位。但在油茶林經營過程中病蟲害問題頻發,且危害程度大,嚴重影響油茶的品質和產量。筆者分析了廣西地區油茶林主要病蟲害的發生特點,并提出了相應的防治措施,旨在為該地區油茶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提供參考。
1 廣西地區油茶林病蟲害特點
1.1 害蟲和病原微生物種類繁多
廣西地區危害油茶林的害蟲和病原微生物多樣,包括蠟蟬科、葉蟬科、蚜科、蚧科等科的多種害蟲,及黑盤孢科、球殼孢科、瘤座孢科、桑寄生科、煤炱科等科的多種病原微生物,對油茶葉片、嫩枝、樹干、根系、花朵、果實均有不同程度的危害。
1.2 傳播途徑多樣
廣西地區油茶林病蟲害的傳播途徑多樣,主要可分為自然傳播和人為傳播兩種。其中,自然傳播主要是通過風雨、昆蟲、鳥類等媒介進行傳播,一般可以在短時間內擴散到整個林分,對油茶林的生長造成很大威脅。人為傳播主要出現在苗圃育苗和造林地造林階段,在調運種子、苗木時,因疏忽、檢疫不到位等導致染病種子、苗木上的病原微生物和害蟲被人為地傳播到其他地區,從而造成新的危害。此外,運輸疫木進入油茶林也可能導致病蟲害的發生。
1.3 發病季節性規律明顯
廣西地區油茶林的病蟲害發生具有明顯的季節性。春季是大部分病蟲害開始活躍的時期;夏季和初秋為病蟲害的高發期,此時正值雨季,林內溫度、濕度偏高,極易滋生病蟲,尤其是撫育管理較差的林分,林內通風透光性差,林分抗性低,是病蟲害的“重災區”;晚秋病蟲害種類有所減少,但仍有如茶樹茶二叉蚜等部分病蟲害高發;冬季病蟲害發生較少。
1.4 純林發病率高于混交林
首先,混交林的生物多樣性較豐富,多種林木協同生長,形成相對復雜且平衡的生態系統,其他樹種可起到屏障或延緩擴散的作用,林分的穩定性和抵抗力較強,可有效抵御病蟲害的侵襲;而油茶純林生物多樣性匱乏,林分抗性相對脆弱,一旦發生病蟲害,很難得到有效控制[10]。其次,在混交林中,部分植物的化感效應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病蟲害的發生;部分植物可以吸引害蟲的天敵,從而減少病蟲害的發生。而在油茶純林中,由于缺乏這種相互抑制和共生的關系,其病蟲害的防御機制相對較弱,病害和蟲害發生率也顯著高于混交林。最后,混交種植多種植物可以形成一個相對穩定的生態環境,促進樹木的生長和發育;而油茶純林對環境的調節能力較差,一旦環境條件(如溫度、濕度等)發生變化,極易引發病蟲害。
2 廣西地區油茶主要病害及其防治措施
2.1 油茶炭疽病
油茶炭疽病是由膠孢炭疽菌引發的一種病害,對油茶的葉、梢、枝、花、果均有不同程度的危害。油茶炭疽病危害葉片時,葉片上會出現紅褐色圓形或不規則形病斑,病斑內生黑點狀分生孢子;危害枝干時,枝干上出現不規則形凹陷,部分枝干會出現梭形潰瘍,受害枝干木質部呈黑色;危害新梢時,新梢上分布有橢圓形病斑,發病初期病斑為淡紅色,隨著病情的發展逐漸轉為黑褐色,內生黑點狀分生孢子;危害花蕾時,病斑則呈黑褐色或黃褐色不規則形,內生黑點狀分生孢子;危害果實時,發病初期果皮上出現較小的褐色病斑,隨著病情的發展病斑逐漸擴大,部分病斑會組合成更大的不規則形病斑,內生黑點狀分生孢子。該病最終會造成油茶落葉、枝干枯死、異常落花落果,嚴重危害油茶的生長發育及油茶果的產量。
廣西地區油茶炭疽病在春季平均氣溫高于17 ℃且濕度較高時即可發病,平均氣溫高于25 ℃的雨季為高發期。預防該病害的重點是降低林內濕度,減少病原菌的滋生。造林時,初植密度不宜過大;幼齡林適當修剪、整形,成林則適當間伐,增大林內的通風透光性;及時清除枯枝殘枝病枝,以降低濕度、減少病原菌滋生,抑制油茶炭疽病的發生。一旦發病,應及時清除病株、落葉、落花、落果,避免病害蔓延,同時可用50%托布津可濕性粉劑500~800倍液進行防治,并在未染病的油茶上噴施1%波爾多液預防。
2.2 油茶煤污病
油茶煤污病是由煤炱菌引起的一種病害,主要危害油茶葉片。發病初期,油茶葉片正面主脈兩側出現圓形或不規則形黑色病斑,呈煙塵狀;隨著病情的發展,病斑逐漸擴大、增厚,并可蔓延至葉片背面,形成一層黑色煙塵狀菌苔。該病害對油茶的危害相對較小,主要影響油茶的光合作用,導致油茶生長緩慢。該病菌主要以同翅目昆蟲分泌的蜜露為營養。因此,油茶煤污病發病時常伴有介殼蟲類、蚜蟲等昆蟲為害。
該病害在廣西地區多發于海拔300 ~ 600 m的密度過大或陰坡、山窩等濕度較大的林分。防治該病害時應針對介殼蟲、蚜蟲等進行防治,切斷病原菌的養分來源。用50%馬拉硫磷1 000倍液涂干處理,可有效防治油茶煤污病。
2.3 油茶軟腐病
油茶軟腐病是由油茶黑黏座孢霉菌引起的一種病害,主要危害油茶葉片、果實和尚未木質化的幼芽和嫩梢。該病害發生時,葉片上出現黃色圓形病斑,呈水漬狀;隨著病情的發展,病斑顏色逐漸加深至茶褐色,可形成深淺不同的同心輪紋;病情嚴重后,染病部位葉肉開始呈水漬狀腐爛,最終造成全葉腐爛、脫落。危害果實時,果實表皮開始出現黃色圓形病斑,病斑呈水漬狀,并逐漸擴大、轉變為土黃色,可能會導致全果腐爛、脫落;部分果實不脫落,逐漸干枯為僵果。危害幼芽和嫩梢時,幼芽和嫩梢在發病初期呈淡黃褐色,并逐漸轉為棕褐色,最終導致幼芽和嫩梢干枯、死亡。
該病害在廣西地區多發于4—6 月,高發于密林和排水不良等濕度較大的林地。防治油茶軟腐病的關鍵在于合理的撫育管理,一般于每年的5月、7月和9月進行撫育管理。采取松土除草、修剪枝葉、清除病枝病葉病果、疏伐等營林措施可有效減少油茶軟腐病的發生,還可以在晴天用50%退菌特可濕性粉劑進行化學防治。
2.4 油茶半邊瘋
油茶半邊瘋是由伏革菌科病菌引起的一種病害,是危害油茶樹干的毀滅性病害。發病后,染病樹干韌皮部腐爛,木質部干枯,染病部位分布有白色膜狀菌體(呈石膏狀);隨著病情的發展,染病部位下陷形成潰瘍,導致植株生長衰弱、葉片失綠,并逐漸落葉、落果,發病3~5 a內植株半邊或整株枯死。
在廣西地區,油茶半邊瘋發病率相對較低,一般在5%左右,多發于過熟林和萌芽林。防范油茶半邊瘋需從提高油茶自身的抗病性入手,加強林分撫育,對過熟林適當滴灌營養液,提高老齡油茶抵抗力;及時修剪幼齡林繁密的枝干,改善林內通風條件,合理施磷肥、鉀肥,增強幼樹樹勢,減小染病風險。油茶林一旦發生油茶半邊瘋,應及時擇伐染病植株,清除林下落花、落果,防止病原菌擴散。發病較輕時,可用波爾多液涂刷病斑進行防治。
2.5 油茶白絹病
油茶白絹病是由齊整小核菌引起的一種病害,主要危害油茶苗木的根莖。油茶白絹病發病初期苗木基部出現暗褐色病斑;隨著病情的發展,病斑逐漸擴大、呈褐色塊狀,近地表處出現白色菌絲,并向根部蔓延,引起油茶苗木根部腐爛,導致苗木養分、水分輸送被切斷,引起苗木生長不良,葉片逐漸失綠、枯萎變黃,最終整株枯死。
該病害在廣西地區于6月開始發生,7—8 月為高發期。該病原菌可在土壤內存活,因此應選擇未發生過油茶白絹病的地塊作為苗圃,并在育苗、造林前用生石灰對土壤進行消毒殺菌處理。一旦發現油茶林感染油茶白絹病,應及時清理感染苗木并用生石灰對土壤進行消毒,或用10%硫酸銅溶液澆灌苗木根莖部進行防治,也可使用木霉菌進行生物防治。
2.6 生理性病害
油茶的生理性病害也很常見,一般由缺水缺肥、肥害、根部積水等引起,大都歸因于經營管理不善、立地條件差等,采取針對性措施基本能得到有效緩解或恢復。肥害大多發生在幼苗期的追肥中,施用高氮肥料、施放過近、高溫時段施肥及施肥后下較大的雨等,均容易導致油茶發生肥害。因此,應注意施肥時間及施肥方式。
3 廣西地區油茶主要蟲害及其防治措施
3.1 廣西地區油茶主要蟲害
廣西地區油茶主要蟲害大致可分為食葉害蟲、蛀干害蟲和吸汁害蟲3類(見表1)。其中,食葉害蟲以植物葉片為食,多為咀嚼式口器;這類害蟲會啃食植物的葉片,導致油茶光合作用效率降低、生長受阻、落花、落果,嚴重時可導致植株死亡。蛀干害蟲多以油茶的樹干、樹皮、根系、果實為食,部分蛀干害蟲通過鉆蛀蟲道越冬;這類害蟲會鉆蛀樹木的組織,破壞樹木的結構和功能,導致油茶樹干中空,抗風折能力降低,使樹木衰弱甚至死亡。吸汁害蟲以植物的莖、葉、果實等部位的汁液為食,多為刺吸型口器;這類害蟲會吸取植物的汁液,導致植物不同程度受損和營養不良,除了會對油茶產量和品質造成影響外,還可能傳播病原體,對植物健康和生態環境造成威脅。
3.2 廣西地區油茶主要蟲害的防治措施
3.2.1 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以誘捕為主,主要包括燈誘、食誘和色誘。受電力供應影響,燈誘多用于苗圃;部分未郁閉、透光性好的林地,也可采用太陽能供電進行燈誘。該方法主要利用害蟲的趨光性誘捕并殺滅害蟲;在蟲害高發季節,于每天18:00—22:30開燈誘蟲。食誘法是利用昆蟲食性進行誘捕并殺滅害蟲,可用自配的“糖醋誘捕液”或商用食誘劑誘捕并殺滅害蟲。該方法對地表害蟲的誘殺效果較佳。色誘是利用害蟲對黃顏色、藍顏色或紅顏色的敏感性誘捕并殺滅害蟲,于蟲害的高發季節在林內懸掛粘蟲板,消滅害蟲。食誘主要針對幼蟲;燈誘和色誘主要針對害蟲成蟲,可大幅減少成蟲產卵率,降低蟲口密度。
3.2.2 化學防治
化學防治是利用化學藥劑的毒性殺滅害蟲來控制病蟲害的方法,成本低、見效快、使用方便,但可能存在污染環境和危害人類健康的潛在風險。因此,在進行化學防治時應注意化學藥劑的用量和用法。同時,長期使用同一種化學農藥會導致害蟲產生耐藥性,因此需注意輪換用藥。廣西地區常見害蟲的化學防治藥劑見表2。
3.2.3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利用生物及生物因素控制害蟲蟲口密度的方法,主要利用天敵生物、害蟲病原微生物、性信息素等防治害蟲,防治有效期長、環境負荷小。但引入新物種進入林區前需提前做好評估,避免造成生物入侵;同時還應與化學防治期錯開,避免農藥危害天敵生物。廣西地區常見害蟲的生物防治方法見表3。
3.2.4 營林措施
加強營林管理,提高油茶生長質量,增強林木抗性,是做好油茶病蟲害防治工作的基石。技術人員應加強巡護和病蟲害監測預報,做到早發現早防治。林業部門應培育對病蟲害抗性強的油茶品種,并大力推廣種植。林農應采取混交、林下套種等造林模式,提高油茶林分抑制病蟲害的能力。此外,應保護好油茶林區的沖溝區植被。沖溝區是病蟲害天然的隔離帶,也是病蟲天敵的家園。
4 結束語
油茶產業是廣西地區林業支柱產業之一,做好病蟲害防控工作對提高油茶產量和品質至關重要。對于病蟲害防控,預防監測工作至關重要。隨著現代化技術的不斷發展,智慧林業理念逐漸進入人們的視野[11]。利用物聯網技術實現對油茶林氣象條件的實時監測,并采用大數據分析、深度學習等方法對采集的數據進行系統評估,可預測病蟲害的發生風險,從而有效輔助相關從業者對油茶病蟲害進行防控。同時,利用雜交技術選育抗病蟲害良種,栽培抗病蟲害油茶品種,也可有效降低病蟲害造成的經濟損失。此外,廣西地區各級政府還應加強“產學研”合作,促使高校、科研院所、企業合作,促進科技成果向生產力快速轉化,推動廣西地區油茶產業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中國科學院中國植物志編輯委員會.中國植物志第49卷第三分冊[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
[2]方學智,杜孟浩.我國油茶加工的現狀及發展建議[J].中國農村科技,2022(11):51-53.
[3]王溢,黃潤生,程俊森,等. 基于UPLC-MS/MS的油茶種仁成分差異分析及其油脂抗氧化活性研究[J].中國食品學報,2023,23(8):329-341.
[4]任慧璟.茶皂素的提取、純化及在日化產品中的應用[D].上海:上海海洋大學,2016.
[5]夏美玲,王允圃,張淑梅,等.油茶殼綜合利用研究進展[J].生物質化學工程, 2021,55(6):26-38.
[6]盧立.瀏陽市油茶資源分布及其固碳釋氧功能[J].湖南林業科技,2019,46(6): 34-38.
[7]白云星,周運超,張薰元,等. 馬尾松針闊混交人工林凋落物和土壤水源涵養能力[J].林業科學,2021,57(11):24-36.
[8]張曉濤.湖南省油茶產業綜合效益評估研究[D].長沙:中南林業科技大學,2016.
[9]王雙飛.大力發展林漿紙一體化,推動我國造紙產業低碳化發展[J].中國造紙, 2023,42(8):1-10.
[10]潘樹峰.淺析營林技術在林業病蟲害防治中的應用[J].種子科技,2021,39(7):76-77.
[11]曹林,周凱,申鑫,等.智慧林業發展現狀與展望[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2,46(6):83-95.
作者簡介:陸日文(1972—),男,本科,工程師,研究方向:林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