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海嬈
內容簡介:
《我的弗蘭茨》由兩個遠嫁女子在異國他鄉的相遇寫起,文化沖突、人性幽微、歷史傷痛、情感與尊嚴、記憶與救贖等主題的交織,支撐起屬于二十一世紀的新移民故事。
旅居德國的華人作家海嬈,最近以一部精心創作的長篇小說《我的弗蘭茨》回饋給關注她的讀者。她的這部作品先發在《當代·長篇小說選刊》2023年第三期,隨后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作者以獨特的視角,著墨于夏一紅和吳嘉陵兩個女子的跨國婚姻感悟,描寫了她們在遠嫁法蘭克福后的嶄新生活形態,將東西方之間的文化沖突、不同人文情懷在歷史傷痛面前的裂變、情感與尊嚴幽微處的漣漪,用有血有肉的情節交織在一起,支撐起一個屬于二十一世紀的新移民故事。
現居住在法蘭克福郊外的海嬈,土生土長于重慶市江北區的三洞橋,本科畢業于西南大學中文系,碩士畢業于法蘭克福大學漢學系。
德國漢學家顧彬先生這次為《我的弗蘭茨》撰寫了推薦語,用贊譽口吻說道:“這位來自重慶、現在與先生和狗生活在法蘭克福附近的中國女作家,選擇了最艱難的主題之一:二戰遺留的傷痛問題……感謝海嬈,為了一個更好的世界所寫的這部作品。”
《我的弗蘭茨》的故事建構精巧、人物塑造鮮活、情節推進張弛有致,尤其是發散出的豐沛的文化騰挪,更是讓讀者思緒飄飛。
作者很自如地把一個令人唏噓感嘆且催人淚下的故事,與千差萬別的東西方文化,進行著游刃有余的勾連,在人性深處展示出細膩震顫。
作者對主人公個體體悟的拿捏和對他們生命內涵的挖掘,從一個景深高遠處惟妙惟肖地描摹了他們最為獨特真實的感受。
作者還從德國在二戰時遭遇到的歷史悲劇著眼,將戰爭創傷溢出后所帶給普通民眾內心的灰暗與情感變異等次生災難,進行了藝術性探尋和真誠呈現。而最為可貴的是,作者還將她龐大豐饒的情節架構,很熨帖地放置在夏一紅和吳嘉陵這兩個重慶女子個人的婚姻上,這讓我們在文學欣賞中多了一些融會貫通的思考。
《我的弗蘭茨》男主人公弗蘭茨是一位遺腹子,父親“失蹤”在二戰戰場,是母親白格夫人含辛茹苦地獨自扶養他成人,情感之深不言而喻。
夏一紅和弗蘭茨結識于一次網絡交友。彼時,她的婚姻剛戛然而止。她們全家在一次九寨溝自駕游時遭遇到不幸,山頂滑落的巨石砸中了車輛。夏一紅僅受了輕傷,丈夫卻被巨石壓成了肉餅,乖巧的兒子也因此丟掉了一條腿,現場慘不忍睹。夏一紅剛從車禍中“活”過來了,可怕的乳腺癌又摧毀了她的身體。她曾不止一次地想到過死,是還未長大的兒子支撐著她接受一次次手術,茍活于世。
比夏一紅年齡大些的弗蘭茨,男女情史非常簡單。兩人還在網戀中,夏就將自己的情感情況包括身體狀況和盤托出,并刻意在第一次會面時向弗蘭茨展示出身體的缺陷。弗蘭茨對她的摯愛讓她的“愛”復活。
相愛的他們準備成婚,兒子卻在海南游中溺水身亡。夏一紅毅然決定隨弗蘭茨赴德國定居。在法蘭克福郊外,她與弗蘭茨走進了婚禮殿堂,見證他們這一神圣時刻的唯一賓客,只有優雅而高冷的白格夫人。
小說另一位女主人公吳嘉陵,在這次婚禮上以臨時翻譯的身份,認識了同鄉夏一紅。交談中,共同的家鄉記憶很快使兩人無話不談。她們性情相近,但日常生活狀況卻大相徑庭。
吳嘉陵和她的德國老公大熊也在網絡上認識。她仍在法蘭克福大學讀碩士,大熊失業只能依靠微薄的救濟金度日,人到中年的他們好不容易節衣縮食買了一套價格相對便宜的二手房。一地雞毛的日子與夏一紅的生活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
夏一紅意外懷孕,夫妻倆喜出望外。在他們兒子天賜受洗那天,吳嘉陵夫婦應邀去了夏一紅的婆婆家。在和白格夫人愉快的交流中,吳嘉陵試圖探尋弗蘭茨父親的生死之謎,觸動到白格夫人的內心痛楚,一向高雅矜持的白格夫人變得歇斯底里怒不可遏,最后兩家人鬧得不歡而散。
幾年后,吳嘉陵與夏一紅再次相會于街頭。此時的夏一紅沒有了闊太太的雅致。她向吳嘉陵傾訴丈夫與母親過度親密的母子關系,意欲離婚回國,但德國的法律不可能讓她將孩子帶回中國的,這成為她回國最大的阻礙。
吳嘉陵碩士畢業后,生活漸漸步入正軌。某一天,她在整理大熊父親遺物時,猛然發現公公曾為納粹黨衛軍人的照片,同時還發現了大熊在19歲時做絕育手術的驚天秘密,她感到自己的情感受到了極大欺騙。
小說以兩個女子的生活遞進為敘述線條,相輔相成搭建起情節鋪陳的路徑。
吳嘉陵與夏一紅生長在重慶,她們對遙遠的德國、美麗的法蘭克福的認知,僅僅只是停留在書本介紹上。她們也和我們許多普通人一樣,對于半個多世紀前的戰爭了解甚少,對戰爭的殘酷和戰爭對精神層面帶來的戕害認知極其有限。
她們從重慶遠嫁到幾千公里外的法蘭克福,最初的感知僅是對老公個人的欣賞和愛戀。但她們逐漸切入到法蘭克福的日常后,體味到的東西就要深刻得多。比如語言不通、生活習慣與文化背景的巨大差異。
她們無法理解弗蘭茨的母親當年經歷了怎樣的疼痛,人格才會如此扭曲。老太太一生都沉浸在對丈夫的愛和幻想中,還錯誤地把這種幻想悄然轉移到兒子弗蘭茨身上,最后在精神上把兒子幻化成丈夫。
她們也不能理解大熊的行為。大熊的父親因為黨衛軍的身份遭到別人唾棄,以至于幼年時的大熊常常生活在被欺凌侮辱的恐懼中,所以他選擇在19歲時做了絕育手術,他不愿意讓那場戰爭的災難再降臨到后輩身上。
在《我的弗蘭茨》中,海嬈正是通過對這些具體人物、具體家庭、具體事件的深刻描摹,表達著她不俗的文學訴求。
她把中德兩國的人文情懷、文化觀念、人情世故等不同的民族特征,進行了藝術升華。在人們對于二戰的認知上,感同身受地體會到,比戰爭本身更可怕的是對人性的蹂躪和對精神的摧殘。
美因河畔的法蘭克福,是德國最重要工商業、金融和交通中心,黑森州最大的城市,位于中部萊茵河的支流美因河下游兩岸。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曾遭受到最為嚴重的破壞,戰后才重建為當下的現代化大城市。這里不僅是德國金融業和高科技業的中心,也在歐陸文化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
重慶曾經在二戰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長達數年的狂轟濫炸,也造成了數以萬計的流離失所和骨肉分離。
這樣的人間悲劇,是我們不愿去回眸的。人們曾經遭受過巨大的心理創傷,所要面對的過往都足以讓后人警醒。
眾所周知,世界各民族間都有著各自不同的文化理念和人文色彩,這樣的千差萬別造就了各個民族間大相徑庭的習俗和倫理。
海嬈正是在深思熟慮后,準確地用文學虛構的藝術手法,把控著這樣一部歷史雄渾、敘事宏大的小說主旨,讓《我的弗蘭茨》里塑造的人物都“站立”得熠熠生輝。
當然,書中還有許多話題值得咀嚼。
作者從豐贍的角度去拓展開問題的理性背景,讓讀者通過文學藝術的觸角去探及人世間的多彩與駁雜,努力地展示出人們對真善美的渴望。
我認為,這才是這部作品最能夠打動讀者的地方。
比如小說結尾處,小天賜因為母親去世、父親鋃鐺入獄,而被吳嘉陵夫婦收養的情節設置,無不代表著作者的這種深思熟慮,也是為這種文化大碰撞后找尋到燭照人間的情感共同基點。
這樣的踅探,足以讓我們在唏噓感嘆之余肅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