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溫州市蒼南縣錢庫鎮第一中學 吳聲孟
教育是一個不斷發展和自我革命的過程,在新時代背景下,結合我國時代發展和教育變革的需要,教育部門審時度勢,以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開啟了自上而下的全面教育改革運動,為各個階段的教育教學指明了新的發展方向。歷史教育在整個教育體系中的地位和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可以幫助學生培養歷史意識和實證思維,增強學生的家國情懷和民族自豪感,歷來是基礎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學科,尤其是初中階段的歷史學習,承擔著奠定歷史學習基礎,培養歷史核心素養的重任,也是本次改革的“著力點”和“深水區”之一,得到更多的關注與重視。
為了更好地指導初中歷史教學的實踐與發展,教育部頒布了新的《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以下簡稱課程新標準),開啟了初中歷史教育教學的新篇章,也給初中歷史教育教學理論與模式的創新指明了新的方向。在新課程標準的思想引領下,創新的教學理念及模式層出不窮,其中“問題教學模式”憑借自身獨特的優勢和普適性進入廣大一線初中教師群體,給當前的初中歷史教學注入了更多新的血液與動力,助力廣大學生歷史核心素養的培養,更好地完成“立德樹人”的培養目標。基于此,本文從教育改革的現實背景出發,結合新的歷史課程標準,就“問題教學模式”進行全景式探討,助力當前歷史教育改革深度發展。
問題教學模式的提出與踐行具有多元的背景和現實意義,是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為適應新的社會歷史發展,培養新時代人才需求應運而生的一種創新的理念與模式,對初中歷史教學來說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和深遠影響,是一個值得討論的熱點課題。
1.時代發展的內在要求。
百年大計,教育為先,從古至今都在人類的生存和發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隨著科技的發展,社會發生了深刻的變革,對人才的需求提出更多新的要求,時代的進步以及學生自身全面發展的需要,對義務教育改革的力度和歷史課程的改革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何順應世界潮流,響應國家號召,培養符合時代需求的新人才,歷史教學需要尋找創新的道路,幫助學生夯實學科核心素養,獲得更全面的發展。
2.歷史課程改革的內在需求。
歷史是關于過去時空知識的學科,也是一門人文性和工具性統一的綜合性學科,其本質是一種公民性教育,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教育理念的不斷更新,歷史教學也要進行自我變革,以便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與人才培養需求。在這樣的背景下,教育部門總結以往初中歷史教育經驗,出臺了新的歷史課程標準,對初中歷史教育教學提出新的要求,提出培養學生歷史核心素養的主張,并給出具體的培養目標。此外,新的課程標準對教師的教學理念及方法也給出了新的規定,鼓勵教師創新教學、創新課堂。新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在問題中掌握歷史知識,提升學習能力,汲取歷史的經驗和教訓,由此為本文的創作與研究提供更多的背景支持。
作為一種創新的理念及方法,問題教學模式意義深遠。區別于傳統歷史課堂,問題教學模式積極響應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注重以學生為主體參與教學過程,重視問題教學,將“過程與方法”落腳于問題,強調教與學的探究性,增強了師生的問題意識,打破了傳統歷史教學的弊端,以問題探究平衡教學內容,以問題為載體,將外部動機內化為探究學習的動力,創新了以往的歷史教學理論體系,帶來初中歷史教學新生態。
此外,問題教學模式的構建與實施還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從教師層面看,該方法的提出及應用打破了初中歷史教師的傳統教學思維的局限,以“問題”為核心的教學實踐盤活了課堂氛圍,拓展了教師的思路,提高了教師的教學水平,促進了教師專業素養的提升。對廣大初中生群體而言,問題教學模式打破了傳統歷史教學的枯燥和呆板,以“問題”為引導,幫助學生進行深層次的探究,盤活了課堂氛圍,提高了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增強了學生與教師或同學之間的互動,讓初中歷史課堂更具有活力,幫助學生構建問題意識和歷史思維,提升家國情懷,最終獲得全面發展,為以后的學習奠定基礎。
問題教學模式就是以“問題”為載體進行的教學設計與實踐。問題教學是一種發展性教學,是現代教育體系中的重要模式和方法之一。問題教學不是簡單的教師提問和學生回答,具有更深遠且豐富的內涵。該模式的核心是“問題”,通過多元情境的創設,提煉出核心問題,然后引導學生從問題出發,自主探究和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實現各項能力的發展。結合以上內容的討論,問題教學模式就是在新課程標準應用的背景下,以“問題”為載體,以“情境”為依托,最終實現學生歷史核心素養培養的教學模式。
教學模式的構建離不開理論的支撐,問題教學模式的提出主要依據以下幾種理論。
首先,依據構建主義理論。構建主義是教育學和心理學的代表理論之一,其核心主張就是承認學習活動中知識的構建是一種主動性行為。學習者利用既往的知識和經驗對事物進行認知和理解,這是一個主動探索的過程,要發揮學習者自身的主動性和能動性,因此教學活動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當然,該理論還強調,學習者知識的構建需要外部條件的支持,如教學設備、教學情境的設置等,都可以幫助學習者更好地實現知識體系的構建。
其次,依據杜威的問題教學理論。杜威是“實用主義”創始人之一,提出了“從做中學”的理論主張。杜威認為思維來源于疑難,換句話說,就是先碰到疑難問題,然后才能思考如何去解決疑難問題,這個過程就是激發思維的過程,在思考中促進思維的發展。所以,問題教學模式以“問題”為核心,通過問題的設置和解決來幫助學生提升思維,促進思維的發展。
最后,依據羅杰斯的學習理論。羅杰斯學習理論認為學習者的學習會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環境對學習的影響是直接的,不適的環境才能激發有效的學習。因此,教師要善于制造學習環境,營造不適的環境,激發學生學習的斗志。在課堂進行各種問題情境無疑就是給學生營造不適的環境,讓他們在適當的緊張中更好地認識自我的不足,并幫助他們努力克服障礙和挑戰,激發他們主動探究和學習的熱情,實現更好的教學效果。
問題教學模式類型眾多,不同的課程內容及課堂環境需要不同的類型,此外,作為一種教學模式,問題教學還有自身的流程和結構,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教無定法,教學活動是一個運動和變化的過程,要根據具體的情境和教學內容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同樣,問題教學模式類型眾多,要結合新的課程標準以及初中生學情和初中階段學生身心發展特點選擇合適的類型。在初中歷史課堂,常用的類型主要有以下兩種。
“問答型”問題教學模式。“問答型”問題教學模式也可以稱為提問式問題教學模式,就是在初中歷史課堂,歷史教師將教材中的內容轉化為提問,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思考和探究,然后教師引導問題的解決,在這個過程中培養學生問題解答能力。
比如,在《百家爭鳴》一課中,教師就可以從內容中提煉出幾個核心問題,然后串聯起整個課堂教學。
1.為什么叫百家爭鳴?
2.百家指的是哪百家?
3.百家中各家的代表人物有哪些?
4.百家中各家的核心理念是什么?
5.為什么百家爭鳴會出現在這個時期?產生了怎樣的歷史影響?
讓學生帶著這幾個問題進行思考和學習,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地去解決這幾個核心問題,在“問題”中完成教學。
第二,“發現型”問題教學模式。“發現型”問題教學就是在教師的指引下,學生不斷地發現歷史知識,獲取歷史信息,實現自我能力的提升。該類型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不是簡單地在教材中尋找,而是帶著疑問主動探究和發現,其中教師充當著引導者和“橋梁”的作用。鼓勵學生探尋和發現并不是讓他們放任自流,要在教師的引導和監督下,教師創設問題情境,給學生提供學習的資源和條件,在探究方法上進行指導,在知識的發現中不斷提升自我能力。
以《秦末農民大起義》一課為例,教師在講授這一節內容時,為了提高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拋出了一個核心問題“秦朝滅亡的原因是起義嗎?”然后,教師利用多媒體進行材料的投放。這里,教師并未直接給出答案,而是拋出問題后創設一個相對寬松自由的環境,提供素材,讓學生主動發現和探究,促進學生多項能力的提升。
作為一種教學模式,“問題教學”具有自身的操作流程,包括以下步驟:創設歷史問題情境——分析情境提出歷史問題——解決問題——交流與分享。
1.創設歷史問題情境。
羅杰斯的理論表明環境能夠影響學習者的學習,所以在教學之前精心設計問題情境,可以引起學生注意,適當地制造緊張的情緒,讓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問題情境的創設要多元,貼近學生真實的生活經驗,這樣才能達到更好的效果。比如,在講授《蒙古族的興起與元朝的建立》一課時,教師可以用毛主席的詞《沁園春·雪》創設問題情境,“毛成吉思汗為什么能與唐宗宋祖相提并論?他做了哪些歷史貢獻?”
以學生熟悉的詩詞為核心創設問題情境,貼近學生的真實生活經驗,而且這些歷史人物學生都比較熟悉,將他們放在一起進行討論,可以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分析情境提出歷史問題。
情境創設的目的是更好地引出問題,情境創設要做出合理解釋,比如上文中為什么以毛主席的詞為情境,而后指明問題方向。
比如,在《隋朝的統一與滅亡》一課教學中,關于大運河的開通知識的講解,教師利用史料情境提出核心問題“大運河的開通是好事還是壞事?”然后組織學生進行辯論,從正反兩個方面解決問題,既鍛煉了學生的辯證思維,又解決了歷史問題,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問題的設計講究一定的技巧,要符合初中階段學生的認知和生活經驗,以啟發學生思考、發展學生思維為目標,設計要具有開放性和多元性。
3.解決問題。
拋出問題以后,剩下的任務就是解決問題,問題的解決一般有兩種途徑,一是學生個體獨立解決。通過教師的引導,在已有的歷史知識基礎上完成問題的解答,提升自我學習能力。二是小組合作探究。有時教師設計的問題可能過于復雜,學生個體很難完成,此時需要進行小組合作探究,在小組成員的彼此幫助中完成學習任務。比如,在《百家爭鳴》一課教學中,教師將班級學生分成幾組,以座談會的形式,讓不同組的學生分別代表不同流派的代表人物,然后就自己的核心理念和主張進行辯論,教師總結發言,對討論的結果進行分析。由此,激活課堂氛圍,提升學生的學習激情,具有突出的教學效果。
4.分享與交流。
學習是一個相互交流與互動的過程,分享與交流是初中歷史課程中的重要環節,也是強化師生關系和同學關系的重要途徑,因此,問題教學也特別注重分享與交流。比如,在講解“隋朝滅亡”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就提出“探討和分享隋朝滅亡的原因”話題,學生之間相互交流,分享彼此的想法,既提升了表達能力,又培養了合作精神,取得多贏的效果。
歷史新課程標準的頒布與實施為初中歷史教學指明了新的方向,各種創新的教學理念及模式層出不窮,助力學生歷史核心素養的構建。在眾多的教學模式中,問題教學模式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以“問題”為核心,以“情境”為導向,以新課程標準為原則,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身心發展規律,最大限度地盤活歷史課堂氛圍,激發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開辟出一種新的初中歷史教學景象,是一種值得推廣和踐行的教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