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鈦合金研究與應用的創始人之一曹春曉院士,因病逝世。
據中國航發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下稱航材院)官網11月24日發布的消息,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鈦合金專家、材料科學家、中國航發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研究員曹春曉,因病醫治無效,于2023年11月23日凌晨1時3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9歲。
曹春曉長期以來從事航空材料研究,為中國的航空事業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他于199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航空報國金獎”“中國鈦科技終身成就獎”等榮譽。他不斷開創新型鈦合金和鈦——鋁系金屬間化合物,并應用于航空工業,顯著減輕飛機及其發動機的結構重量。此外,他還根據再結晶和相變相結合的原理,創立了高低溫交替熱變形技術,解決了長期以來存在于大型鈦合金零件生產中的金相組織不均勻的關鍵問題。
公開資料顯示,曹春曉1934年8月6日生于浙江上虞,幼年時,因父親曹蔭培在上海的生意有所起色,3歲的曹春曉與母親和兄長一同被接到上海生活,在此完成了小學和中學學業。時值20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貧弱,戰火紛飛,雖然在父母的關愛中他與兄弟姐妹幸福成長,但也耳聞了日本飛機在空中肆意盤旋,轟炸、掃射上海居民區。1949年他考入南洋模范中學就讀高中,1952年他考入上海交通大學機械制造系金屬壓力加工專業,四年后,從大學畢業時,原本系里執意將他留下從事教學工作,但曹春曉最終跟隨自己的夢想選擇了國防科研單位,被分配到航材院從事鈦合金與應用工作。
如果說進入航材院是曹春曉實現國防科研理想的開端,那么參加籌建鈦合金實驗室則正式開啟了他的鈦合金征程。鈦合金是在20世紀50年代才開始走向工業化生產的新材料,第一個實用的鈦合金是1954年美國研制成功的Ti-6Al-4V合金。1956年,北京航空材料研究所開始籌建鈦合金實驗室,當時既無設備又無鈦合金專業人才,籌建負責人顏鳴皋安排曹春曉當科技資料組組長,負責鈦合金技術資料的查閱、收集。就這樣,曹春曉正式進入鈦合金領域。1957年元旦,鈦合金實驗室正式成立,這是中國第一個航空鈦合金實驗室。
如何打開鈦合金在中國航空領域的應用,是曹春曉在進行了幾年鈦合金科研之后,苦苦思索的問題。1964年,事情有了眉目,并很快有了實質性進展。經過反復思考,研究所確定鈦合金在航空工業應用的突破口是發動機轉子零件——轉子葉片和盤,將Ti-6Al-4V(TC4)應用于發動機的轉子葉片和盤上。1966春節期間,在成都航空發動機廠的車間里,中國第一個裝有鈦合金葉片的發動機654號渦噴6發動機開始試車?;貞浧鹪囓嚞F場,曹春曉說:“我當時的確壓力很大,如果試車失敗了,那(鈦合金)以后更難上了。”最終,各項測試數據完全符合要求,鈦合金葉片經受住了嚴峻的考驗,先期試車成功了。從此,中國的鈦合金應用打開了局面。
60多年“鈦路”,曹春曉大大小小的成果無數。2017年9月,他在一次專題論壇上總結自己的學術生涯時說:“現在我已經83歲多了,如果還有下一輩子的話,我還愿意再一次與鈦、與航空結下終身的不解之緣。這是為什么呢?這是因為我深深感受到:鈦的世界真的很精彩!航空世界真的很精彩!也正因為我那么愛鈦、那么愛航空,所以我心甘情愿地為它們倆效勞,并從中獲得最大的快樂!正是:獻身至愛,樂之極也?!?/p>
(本文參考了《多彩的人生》《大國工業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