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3日下午四點半左右,北京兒童醫院二層,擁擠的人流。攝影/本刊記者 牛荷
11月23日晚十點半,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婦產兒童醫院(以下簡稱北大婦兒)兒科門急診,大廳內候診區仍有不少家長和孩子。分診臺一名工作人員告訴《中國新聞周刊》,當晚能看上病,不過新掛號的患者最早也要等兩三個小時后才能看上。“這在全北京市已經是很短的等待時間了,去別的醫院等可能要七八個小時,甚至12個小時以上。”她說。
呼吸道疾病對兒童的沖擊,仍在持續。日前,《中國新聞周刊》走訪北京多家兒童醫院發現,醫院大多處于滿負荷運轉狀態,看病等待時間動輒幾個小時或更久。北京兒童醫院的掛號次序甚至排到1000號以外。
11月23日,中國國家流感中心發布的流感監測周報顯示,11月13日~19日,南、北方省份流感病毒檢測陽性率持續上升,全國報告205起流感樣病例暴發疫情。11月24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發文稱,目前全國新冠疫情形勢總體平穩,但冬季國內新冠疫情仍存在反彈風險。今冬明春我國可能面臨新冠、流感、肺炎支原體感染等多種呼吸道疾病疊加流行的局面,要做好新冠及其他重點傳染病防控工作。
“今年冬天,出現多種呼吸道病原感染是必然的,無須恐慌。”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病毒學家劉善慮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表示,新冠疫情期間出生的孩子,由于良好防護,還沒來得及接觸相關病原體,因此受到的沖擊更大一些。去年,歐美地區也出現過類似局面,而且,呼吸道疾病的流行時間較以往提前了幾周。今年,歐美地區同樣出現這一情況。
11月23日下午,北京兒童醫院二層內科的候診大廳,人流擁擠,連走動都困難。很多患兒和家長無處可坐,只能坐在地上。醫院分診臺一名工作人員表示,發熱、咳嗽的孩子都在二層進行分診和檢測。分診臺上方的提示牌上寫道,“分診臺可為發熱、咳嗽、嘔吐及腹瀉等癥狀患兒提前開具退燒藥、血常規、甲乙流、支原體核酸等檢測項目”。
北大婦兒門急診分診臺的工作人員表示,10月中旬開始,醫院一直處于門診量高位運行狀態。接診的疾病,除了肺炎支原體感染,還包括流感、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新冠病毒感染等多種呼吸道傳染病。到醫院就診的孩子,一般要先檢查相關指標,確定具體感染的疾病,醫生才能對癥用藥。
該工作人員表示,11月23日,醫院把負責病房的醫生和護士擴充到門診,比如一些有兩名主治醫師的病房,會轉移一名醫生到兒科門急診看病。在這之前,到醫院看病也要等待8~10個小時。《中國新聞周刊》注意到,在北大婦兒的兒科門急診外側,有兩個臨時輸液區。醫院工作人員介紹稱,這是11月22日臨時設立的,為了緩解就診人流量,“前幾天醫院兒科門急診每天掛號人數都在七八百人”。
居住在北京的趙琳,有一個6歲多的女兒和一個近3歲的兒子。今年9月,她的兩個孩子先后出現肺炎支原體感染癥狀,經治療后,兩個孩子恢復正常。然而,不到兩個月,女兒又出現發熱、咳嗽癥狀。趙琳告訴《中國新聞周刊》,11月14日,女兒發燒,她先帶孩子在家附近醫院掛號,檢查出支氣管肺炎。之后,她帶著孩子到北京兒童醫院。“當時掛的號是1600多號,晚上近9點才看上病。”她說。
這種掛號動輒排到好幾百號,甚至上千號的情況,在其他城市也有出現。據報道,天津市兒童醫院主任醫師、呼吸感染科專家鄒映雪介紹,最近一周,該院兩個院區日門診量和急診量加起來已超過1.2萬人次。
日前,北京市疾控中心副主任、流行病學首席專家王全意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從最新監測數據看,肺炎支原體已進入下降階段,北京兒童醫院、兒研所等兒科醫院的兒童門診就診病例中,肺炎支原體流行強度已下降到第4位。兒童感染的前三位是流感、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
11月26日,在國家衛健委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中國疾控中心免疫規劃首席專家王華慶表示,國內目前監測到的病原以流感病毒為主。多病源監測結果顯示,近期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不同年齡群體流行的主要病原體不同。1~4歲人群以流感病毒、鼻病毒為主,5~14歲人群以流感病毒、肺炎支原體、腺病毒為主,15~59歲人群中以流感病毒、鼻病毒、新冠病毒為主。
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官網消息,11月23日,中國有關部門已向世衛組織告知,包括北京和遼寧在內,尚未發現任何不尋常新型病原體或不尋常的臨床表現,僅出現由多種已知病原體引起的呼吸道疾病普遍增加的情況。世衛組織官網發布的文章還稱,今年5月以來因肺炎支原體,以及10月以來因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和流感病毒,中國國內就診和住院的兒童人數有所增加,其中一些病例的增長時間比歷史同期要早。“考慮到新冠防控措施的取消,這并不意外,其他國家也經歷過類似的情況。”世衛組織說。
在四川省人民醫院兒科主任醫師母發光看來,感染呼吸道病毒早期癥狀差不多。比如感染腺病毒一般會出現高熱,容易引起肺炎;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一般會出現咳嗽、憋喘、高熱;流感一般是高熱、咳嗽、鼻塞、流涕等癥狀。
母發光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對于腺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沒有對應的疫苗和特效抗病毒藥,主要是對癥處理,居家觀察,防止出現并發癥。如果發燒持續不退,精神和食欲下降,要及時到醫院就診。在孩子發燒的前兩三天,如果服用退燒藥之后,出現發燒的反復,屬于正常現象,家長不用帶孩子反復到醫院掛號看病。
上海長征醫院呼吸科副主任醫師陳楊告訴《中國新聞周刊》,每年到秋冬季節,都會出現呼吸道疾病的高發。她所在的呼吸科門診量也在增多。陳楊表示,大部分病毒感染都是自限性疾病,即免疫力恢復后疾病會自愈,不需要過度處理。比如,兒童感染流感,除了重癥率相對較高的甲流外,很少用到抗病毒的奧司他韋治療。如果出現發燒等癥狀,可以先居家物理降溫,必要時服用退熱藥物處理,多喝水、補充維生素。如果孩子體溫持續不退,或者出現超高熱,或者出現精神、食欲不振、胸悶等癥狀,建議盡快到醫院就診。
門診量暴增的同時,醫院輸液室也處于爆滿狀態。11月25日下午三點左右,在北京一家三級兒童專科醫院北京京都兒童醫院一樓的輸液等候處,看診號已經排至400多。在急診預檢分診處,一名家長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孩子因為細菌感染,持續高燒,已在醫院連續輸液5天。家長們帶著凳子和掛鉤過來,只要打上吊瓶,隨便找個地方就能輸液。
母發光表示,輸液對病毒感染本身沒有太大效果,除非并發嚴重的細菌感染,需要全身用藥,醫生才會考慮給患兒輸液。“輸液室的環境相對密閉,混雜著各種病原體,很容易產生交叉感染。”陳楊分析。
母發光注意到,此次感染呼吸道疾病的孩子大多處于幼兒園和小學階段。他分析說,一些患兒可能只是一種病毒感染,但處于人流量大、相對封閉的醫院環境中,也可能會再感染其他病毒。如果病情不嚴重,或輕癥的患兒,可以考慮在互聯網線上問診。
據媒體報道,在有的醫院,還出現孩子邊打點滴邊寫作業的情況,一度引發熱議。11月25日,北京市委教工委、市教委表示,要最大限度保障學生健康安全,做好師生健康監測,確保師生不帶病上班上課。學校對學生患病期間的作業一律不作硬性要求,不建議患病期間趕、補作業,一切以孩子身體為重。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醫學院病理及實驗醫藥系原研究副教授張洪濤向《中國新聞周刊》表示,在美國,如果孩子發燒,家長會給學校打電話請假,孩子不用去上學,可以居家。生病期間,無須考慮寫作業,以身體健康為主。孩子發燒后,家長也很少直接帶孩子看醫生,一般先在藥店購買退燒藥,以控制病情。
母發光表示,對于各類呼吸道疾病,“其實正規醫院的兒科都能治療,沒必要都往大醫院跑”。香港大學生物醫學學院教授、病毒學專家金冬雁對《中國新聞周刊》說,由于過度恐慌將大批輕癥患兒送往醫院,反而會增加醫院兒科系統的壓力。
母發光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對家長進行健康教育,并非一朝一夕的事,難以使其和孩子很快養成科學的就醫習慣。而且,現在國內的社區分級診療體系還沒完全成熟,很多家長都傾向于往大醫院跑。就其所在醫院兒科而言,“約六成的患兒不必要到醫院看診,尤其是急診。”他說。
王全意稱,目前,流感的發病呈快速上升趨勢,北京市門診中流感樣病例的流感病毒核酸陽性率上升至40.75%。王全意表示,當下,流感處于流行期,較往年有所提前,預示著今年的流行高峰也將早于往年到來。由于多種病原體共同流行,醫療需求也會增加,醫療機構要做好應對壓力的準備。
近期,國家衛健委指導各地加強統籌調度,落實分級診療制度,發揮醫聯體作用,加強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技術指導,提高一般性感染的診療能力和重癥識別的轉診能力。同時,指導各地對外公布本地區可以提供兒科診療服務的醫療機構信息,方便就近就醫。國家衛健委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多次提到癥狀較輕的患兒首選到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或綜合醫院兒科就診。


11月25日,北京京都兒童醫院一樓輸液區。

在北京市一家三甲醫院感染中心主任醫師林瀚看來,醫院兒科爆滿的本質,是其背后的結構性異常。以北京為例,北京二級以上的醫院有200多家,但能看兒科的醫院目前只有十幾家,而且接診能力和治療水平存在差異。據他了解,其他醫院的兒科,每天掛號能看到100人,就已不錯。林瀚所在的醫院兒科一天能看完七八十人,已經是天花板了。
林瀚注意到,近10年,全國的兒科門診整體在萎縮。上世紀90年代,林瀚曾在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做實習醫生。“那會兒兒科一共有三層樓,但現在已經變成別的診室了。”他回憶,當時綜合類醫院基本都有兒科,而且還有兒科急診,后來各個醫院的兒科急診開始先后關閉,之后兒科門診也逐漸萎縮。
“因為兒科的收益低、發生醫患矛盾的風險又高,導致兒科醫生一直不多,甚至很多醫院把兒科直接關閉。”林瀚談到,當出現門診滿負荷的情況時,有限的兒科醫生,也無法覆蓋到所有患兒。一方面,其他科室的醫生很難臨時補上這一空缺,因為兒科醫生需要很強的專業度和臨床經驗;另一方面,一直呼吁的基層醫療和社區醫院,并沒有真正做起來。
11月初,北京市衛健委曾發布過一份北京市250家提供兒童門診服務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名單。《中國新聞周刊》致電北京市朝陽區、西城區、海淀區、昌平區等多家社區醫院了解到,目前部分兒童醫院已經開始分流兒童發熱的治療,但大部分社區醫院只有1~2名兒科醫生,部分社區醫院只提供肺炎支原體、甲乙流感的檢測,無法提供輸液、拍CT等項目。而且,很多社區醫院的全科醫生并沒有給孩子看病的經驗。
“來醫院的成年人、老年人居多,兒童并不多。”北京市朝陽區八里莊社區醫院一名工作人員告訴《中國新聞周刊》,整個醫院只有1名兒科醫生,周一至周五有兒科門診,周六日只有成人門診。如果孩子癥狀較輕,可以由成人門診的醫生看診,但涉及到癥狀嚴重或需要輸液的孩子,只能由兒科醫生診治。該工作人員表示,醫院護士沒有太多給兒童扎針、輸液的經驗,平時主要給成人輸液。
也有部分社區醫院在貢獻分流的力量。“周六日醫院能給發熱兒童看診。平時一天只有50個號,現在兒童和成人看診人數已經排到200多號。”11月26日,北京市海淀區北下關社區醫院分診臺工作人員告訴《中國新聞周刊》。
2020年發表在《中國全科醫學》上的一項研究,抽取了月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3家社區醫院兒科就診病例280例,均為0~3歲兒童。結果發現,兒童患病后,超七成的家長首選到三級醫院( 包括兒童專科醫院 )就診,近兩成的家長首選到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就診。醫生技術水平較低、藥品不齊全、缺乏設備是家長對社區醫院產生顧慮的主要原因。
該研究提到,北京市尤其是在城區,大部分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僅承擔兒童預防接種和兒童保健工作,不接診兒童患者,而社區全科醫生也僅接診成年患者,基本不接診14歲以下兒童患者。“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衛生資源結構不合理、兒科就診模式不合理、社區全科醫生不愿意或缺乏接診兒童患者的能力、兒童醫療保健隊伍不穩定等多種因素。”研究寫道。
國內一名公衛專家向《中國新聞周刊》表示,現有不同級別醫院的報銷比例,并不能有助于實現分級診療。對于孩子發病就醫,家長的重視程度高,經濟杠桿難以起作用。要想實現基層首診,需要獲取居民對基層醫療實力的信任,對于幼兒發燒等急癥,社區醫院一般也不敢看病。
11月24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最新發布的通知稱,為做好冬春季新冠病毒感染及其他重點傳染病防控工作,各地應落實口岸疫情防控、持續開展疫情動態監測預警、加強重點機構重點人群防控、加強醫療救治應對準備、持續強化科普宣教、強化組織領導和責任落實等。
金冬雁向《中國新聞周刊》分析說,雖然今年的呼吸道疾病病例數明顯增加,但大眾沒必要過度恐慌。陳楊表示,呼吸道傳染病一般在密閉環境中,容易出現聚集性發病,小朋友更容易中招,因為他們所處的教室環境相對密閉,容易發生病毒傳播。
“現在最主要的應該是防止聚集性暴發。”金冬雁分析,呼吸道傳染病最容易產生聚集性暴發的地方在幼兒園、學校、家庭等地,將這些地方的防控做好,就能規避很多感染風險。學校應將傳染病報告制度做起來,疾控部門應及時切斷聚集性暴發的路徑,不讓這些傳染疾病在學校更大范圍內傳開。
前述公衛專家向《中國新聞周刊》表示,當前,家長應帶孩子及時接種流感、肺炎等疫苗,降低風險。對相關部門和醫院而言,在感染高位期,應該加強醫療人力的調配,并對其進行針對性培訓,提高對兒童的診治能力,同時,應增加對社區醫院的資源供給。他認為,對傳染病而言,預防仍是第一位。一方面,要加強公眾健康知識的教育、醫院的傳染病監測和學校的晨檢措施;另一方面,在呼吸道疾病高發期,醫院應有一些臨時應對預案,比如增加收治能力、擴展收治同類型病人的病區等,這需要相關部門的調配和協調。
據報道,全國多地學校出現因學生發熱請假,班級停課的現象。11月24日,浙江紹興一小學某班級因發熱38℃以上人數超過5例,經區疾控研判,該班級停課4天。江蘇泰州市區有的學校班級因為請假人太多,11月27日至12月1日停課。金冬雁表示,班級停課應由當地疾控部門會同教育局來作決定,應考慮精準停課,比如針對出現多名發熱兒童的班級,而不是動輒全校停課。
母發光表示,呼吸道疾病都具有一定傳染性,孩子退燒后雖然傳染性變小,但如果還咳嗽,這意味著其還具有一定傳染性。他建議,孩子最好等咳嗽等癥狀消失之后,再去學校上課。
世衛組織發布的建議稱,民眾應采取行動來降低呼吸道疾病風險,如接種流感、新冠疫苗和對抗其他呼吸道病原體的疫苗;與病患保持距離;生病時待在家;必要時接受檢查和醫療照護;適當佩戴口罩等。
在林瀚看來,對醫院、學校、托幼機構、養老機構這些場所,今后應思考如何在自然通風不良的地方做好通風改造,比如做好機械通風。機械通風,即利用送風機、抽風機等通風機械產生的動力,促使室內外的空氣流動。冬季很多場所都不會開門窗通風,如果能做好機械通風,可以大大降低交叉感染的風險。
劉善慮表示,根據美國疾控中心的資料,以往每年12月至來年1月,美國呼吸道疾病感染達到高峰,4月結束。新冠期間,由于戴口罩等措施,使得常見呼吸道疾病的傳播被掩蓋,疾病的季節性規律被打亂。在美國,去年8月,呼吸道感染性疾病開始流行,10~11月達到高峰。有的地方住院率比以前一年提高了4倍,時間上也差不多提前了兩個月。
劉善慮提醒,重要的是,相關部門要提前發布提示預警,不僅要向公眾做好科普教育,還要繼續推進流感和新冠病毒的疫苗接種,尤其是老少脆弱人群。同時,應該警惕流感、新冠病毒新毒株新亞型的出現,做好監測,及時向民眾和相關機構通報。
(文中趙琳、林瀚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