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敏 孟凡剛
(聊城市茌平區農業農村局,山東 聊城 252100)
現階段,隨著國家相關政策的出臺,農業逐漸成為我國發展的重中之重,“三農”工作的開展成效非常顯著,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基層農業經濟的發展。但從整體上來看,基層農業經濟發展水平和現代化發展之間仍然存在較大差距,要想改變這一發展現狀,基層農業經濟發展必須推陳出新,改革創新,順應當前發展趨勢,積極推進農業信息化建設,借助農業信息化的優勢和價值,促進基層農業經濟進一步發展。農業信息化是基層農業經濟發展必須面對的問題,信息化建設的作用巨大,且是順應時代進步的標志。因此,應結合基層農業經濟的實際情況與信息化有機結合,尋求最優戰略模式,推動基層農業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
農業信息化主要指的是利用現代化的信息技術手段對農業信息進行準確收集、傳播、處理、分析、研究和調查等,進而為農業管理提供更優質的信息,提高農業管理水平,提升農業核心生產力,優化農民生產生活管理模式。農業信息化的內容相對豐富,其主要包括農業資源、農業生產、農業管理、農產品市場、農業法律法規、農業科技教育和農業經濟等各個方面,涵蓋內容進一步拓展。農業信息化的主要特點表現在以下兩方面:
農業信息化的主要目標是利用網絡充分發揮農業優勢,逐步占領市場核心地位,并結合實際發展情況和工業化思維促進農業進一步發展。將工業化思維作為農業發展的主要思想方針,改變農業生產結構模式,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從根本上進行突破和改變,將不同企業進行有效聯結,打破行業限制和束縛,優化整合企業資源,推動產業結構科學化發展,實現資源優勢互補,從這一角度分析,農業信息化的發展前提是農業生產化。
在促進農業信息化建設過程中,不但要依靠國家政策的改變,而且要利用科學的管理模式統一協調發展。除此之外,農業信息化還具有較強的公共性、高風險性等特點。因此,在提高農業信息化水平時,一定要對其中的規律和方法進行詳細研究和分析,從而尋求最優發展策略。
農產品質量的好壞對農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和作用。同時,其對基層農業經濟建設同樣重要。促進農業信息化發展,有利于保障農產品的質量,為農產品生產提供了充足的技術支撐,借助科技提升農產品的質量,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農業生產方式,從而獲取最大經濟效益。傳統模式下的農作物種植通常情況下是利用人工方法進行耕種,技術含量相對較低,導致農產品的質量不高。無論農作物的選種、種植、收獲、加工還是銷售,傳統模式下的農產品質量都是無法保證的,且發展局限性相對較高,工作質量和效率低。將信息技術和基層農業有機融合,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大大降低生產資金的投入,利用先進的技術手段提高農業生產質量。除此之外,加大信息技術投入,不僅可以打破傳統農業的時間和空間限制,還可以使農民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積累先進的生產經驗和技術方法。不僅如此,還可以將品質優良的農產品進行網絡銷售,保障農民經濟效益的最大化。
在互聯網背景下,傳統農業種植技術已經無法適應現代化基層農業經濟發展的需要,所以一定要結合農業實際情況,充分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優化農業發展結構,進而實現農業種植資源的合理分配。在基層農業種植體系中,現代化農機合作社較為常見,特別是在信息技術不斷發展后,基層農業管理體系更趨于科學化,其有助于推進農業現代化創新發展和生產資源的優化利用,進而增強農村集體凝聚力和責任感。除此之外,這種方法還能夠大大解放農村生產力,提高農民生活質量水平。在進行基層農業經濟建設過程中,構建社會化服務體系也是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在進行完善時,一定要注重引進先進技術,實現土地資源合理優化的同時,提高農業經濟技術水平,進而滿足農業現代化建設發展的需要。通過提升農業經濟現代化發展水平,實現基層農業經濟現代化的目標。
在現代化農業發展背景下,農村經濟建設已經有了顯著成效,廣大農民群眾通過廣泛融合信息技術,農作物質量和產量有了明顯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農民經濟效益,提高了農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傳統模式下的基層農業經濟容易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是因為生產水平較低,農業技術應用較落后,接觸先進信息技術的機會較少,使得信息獲取渠道較為閉塞,導致農產品的質量和產量不佳,無法在市場競爭中占據優勢。在農業種植過程中,將農業信息化建設放在首要位置,有利于促進鄉村振興目標進一步實現,從而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和產量,增加農民經濟效益,確保農田的規范化和科學化,進而從根本上改變農村經濟發展環境,推進農民增產增收目標的實現。
基層農業經濟發展信息化是公共服務建設中的重要內容,從我國經濟體系方面進行研究和分析,基層農業發展落后的主要原因是經濟發展較為滯后。這一情況的發生,導致農業信息化水平相對落后、產業信息化體系不健全等一系列問題,即基層農業經濟發展信息化建設嚴重缺乏經濟支持。首先,政府在進行農業經濟建設發展時過于重視農業生產投入,對信息技術的重視程度不足,致使二者的發展方向背道而馳。其次,經濟制度束縛信息教育體系發展,導致基層農業信息化人才流失嚴重,農業信息化發展相對落后。最后,相關農業單位對基層農業信息化建設意識缺乏,使得無法建立完善的基層農業經濟發展制度體系。
2021 年中國網民信息數據系統調查結果顯示,我國網民數量達到10.32 億,我國農村網民規模已達2.84 億,農村地區互聯網普及率為57.6%,所占比例相對較小,出現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是農村信息化建設基礎設備不完善,大多數農民獲取農業最新消息的主要渠道依然是手機移動終端。雖然我國已經開展了相關網絡信息化服務工程,但是從農業信息傳播渠道來看,利用率仍然處于較低水平。基層農業信息資源優化整合能力不足,建立完善的農業信息服務體系目標無法實現,最終影響農業經濟信息的進一步宣傳。
基層農戶受教育程度水平調查結果顯示,37% 的農民文化水平為小學,8%為高中及高中以上,受教育水平低和嚴重缺乏專業技術人才對基層農業經濟發展具有重要影響。文化水平越高,對農業現代化信息技術獲取效率越高;文化水平越低,對農業現代化信息技術獲取效率越低。傳統模式下的農業種植產生的經濟效益和信息技術下農業種植產生的經濟效益存在較大差距,受薪資待遇體系的影響,只有少數的網絡信息管理人才愿意從事基層農村建設,這一情況使得基層服務體系和建設工作嚴重缺乏專業技術人才,也讓基層農業經濟建設無法適應市場發展需要,導致基層農業發展信息不對稱問題。
首先,為充分發揮農業信息化在基層農業經濟發展戰略中的積極作用,必須建立健全農業信息化基礎設施體系,發揮技術的應用優勢和價值。為保障農業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的順利開展,要提高投資方案的科學性,拓寬投資渠道,豐富投資主體。其次,應該注重政府職能的作用,利用政府優勢積極建構合作互補的新型投資模式,從而廣泛汲取社會資金投入。在這一過程中,應加大資金使用監管力度,減少資金、資源的浪費,提高信息化基礎設施管理水平。在確定投資模式后,堅持農業種植的基本原則,結合現階段已有資源,保障農業信息化設施建設的順利進行,農村網絡設施建設是信息化基礎設施發展的重要內容,根據基層農業經濟發展需求,建構農業專屬網站,并在網站建設過程中設置相應的實用內容和功能,定期對網站中的信息進行更新,提升信息的時效性。再次,應該強化農業生產應用軟件的推廣,確保網絡信息傳播的高效性。最后,在進行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中,一定要認識到農業信息化建設的重要性。在具體實踐時,充分發揮政府和農業生產部門的主要職能作用,先開展試點工作,再進行大力推廣,從整體上提高基層農業信息化發展水平,促進后續目標盡快實現。
影響基層農業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是農業發展類型的分散化,無法形成較完整的信息化技術體系。大量引入信息管理人才,提升基層農業信息化建設的質量和效率,實現基層農業信息化體系的優化轉型升級。目前,基層農業信息管理人才嚴重缺乏,為改善這一發展現狀,需要建立健全農業經濟發展信息服務體系,利用科學合理的薪資待遇和獎勵機制,擴大基層農業信息化管理人才招收率。同時,利用雙向人才培訓制度,對基層信息管理人才進行教育和培訓,加強農民對農業信息知識的掌握,促進農戶農業種植技術的進一步提高。
基層農業經濟信息化建設需要兩個基本目標,一是借助網絡信息技術增強農產品信息傳播能力,進而拓寬農產品輸出渠道。二是利用網絡信息技術對基層農業經濟管理模式進行科學化、合理化轉型升級,促進基層經濟模式優化發展。與此同時,加大基層農業經濟網站、基層農業經濟電視頻道、基層農業經濟自媒體等宣傳力度,提升農民對其的關注度和接受能力,建立健全基層農業經濟信息化體系,具體包含農業信息服務、農業信息共享、農業技術交流、農業發展創新等方面,充分發揮基層技術管理人才優勢,保障信息化體系數據信息收集的具體化和科學化。在互聯網背景下,促進基層農業經濟進一步發展,降低基層農業經濟面對風險的概率,保障農產品經濟效益最大化。
綜上所述,我國作為農業發展大國,必須促進農業經濟建設進一步發展,將提高基層農業經濟發展水平當作工作重點。在互聯網背景下,網絡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現代化信息技術的應用成為順應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為人們生產生活提供了巨大便利,促進了經濟現代化的發展。因此,在基層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一定要將其與信息化技術有機結合,推動農業信息化建設。農業信息化大大促進了基層農業經濟發展,要想進一步提高農業信息化水平,必須強化技術創新方式手段,依照基層農業發展的資源和環境,利用先進的技術方法,建構科學、合理的基層農業經濟發展戰略體系,保障基層農業經濟效益的最大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