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何

法語原版音樂劇《羅密歐與朱麗葉》、托尼獎史詩音樂劇《泰坦尼克號》、音樂劇《劇院魅影》中文版……2023年,豐富多樣的音樂劇作品接連上演,音樂劇這個似乎有些小眾的藝術形式,也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大眾視野當中。
音樂劇,是一種現代的舞臺綜合藝術形式,通過戲劇、音樂和舞蹈三大元素的集合來展現作品。這門藝術從在美國初步形成算起,至今不過一百余年,卻已經誕生了近千部優秀作品,同時也在全世界各個國家開枝散葉,形成各地獨具一格的風格。
音樂是音樂劇的核心。在一個將一切都放大的夸張的舞臺上,歌唱自然變成了一種放大的語言。當情感被放大到極限的時候,舞臺上的人會在器樂的輔助下開始演唱,或各抒己見,或彼此爭吵,或抒發情感,這時候,音樂的旋律、節奏同樣構成了情感的一部分,與角色所演唱的語言一起,復合成更為強烈的情感沖擊,共同震撼觀眾的神經。

在經典音樂劇《劇院魅影》中,女主角克里斯汀在父親的墳墓前,各種復雜的情感沖擊著她的神經,單純的語言再也無法表達她心中噴薄而出的思念與痛苦,于是她唱出了經久不衰的名曲《愿你仍在我身邊》,旋律與歌詞一同流轉奔放,讓觀眾輕而易舉地進入克里斯汀的情感世界。
在描述復雜的人性、細膩的感情和錯綜的沖突時,音樂劇也有獨特優勢。作曲家在譜寫音樂劇音樂的時候,常常會運用多種復雜的手法來刺激聽覺感官,構成多層面的體驗。有時,作曲家會給同一個角色賦予情緒、速度和力度截然不同的音樂。例如,音樂劇《近乎正常》中,女主角戴安娜具有極為多樣且極端的情感,她的歌曲就涵蓋了從慢板到快板、從流行抒情到激烈搖滾的多種元素,我們一聽到她的演唱,就能判斷出角色此時的狀態,理解劇情的進展。


音樂劇也非常適合表達同時進行的多個事件及它們之間彼此的聯系。音樂劇《吉屋出租》的《圣誕鐘聲》一曲,便是一個極富畫面感的群像。作曲家利用只有在音樂中才能實現的多聲部重唱的方式,使舞臺上不同角落在同一時間發生的故事平行且清晰地以和諧的方式在歌曲中呈現,眾多片段交雜卻不混亂,逐漸交織成一幅立體的圖景,令人從聽覺上就能勾勒出一幅圣誕夜美國街頭集市的喧鬧景象。
舞蹈同樣是音樂劇重要的組成部分。如果說歌唱是放大的情感語言,舞蹈就是放大的情感動作。《毛詩序》中說:“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可見古人也覺得舞蹈是極致的表達情感的方式。歷史上有非常多的經典音樂劇以其華麗精妙的舞蹈場面而著稱,比如《芝加哥》《歌廳》《貓》等。這些舞蹈場面常常經過精心編排,在動作和場景上都極盡精美,使得觀眾哪怕對劇目的內容不甚了解,也能享受一場精彩的表演。也許正因如此,音樂劇在世界各地都受到游客的青睞。如果你去拜訪美國紐約曼哈頓或者英國倫敦,那百老匯與倫敦西區幾乎是必去的打卡地。


隨著時代的發展,音樂劇由于商業性與藝術性平衡的特性,在演變中比起其他舞臺形式都更快速、更開放地引入了令人眼花繚亂的舞臺技術。著名音樂劇《獅子王》在舞臺上使用了極具非洲傳統藝術特色的由真人操控的木偶,配合飾有非洲傳統妝容和配飾的角色演員,集虛實于一體,仿佛把一個夢幻中的非洲大草原搬到了大城市鋼筋水泥叢林中的戲劇舞臺上。

由著名兒童小說《瑪蒂爾達》改編的同名音樂劇中,舞臺上出現了大型的、由機械控制,能一直飛到觀眾席上空的秋千,讓觀眾席中的大朋友小朋友身臨其境地感受到童年的歡樂與對未來的美好暢想。這些由舞臺裝置和機械構成的絢麗景象,也常常和美妙的音樂、舞蹈一起,為音樂劇愛好者所津津樂道。
在現場欣賞一部優秀的音樂劇作品,是一種無可替代的特殊體驗。期待與大家在劇場里相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