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全球化大背景下,互聯網空間已經成為各國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博弈的主陣地,在國家治理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顯。新時代高校網絡輿情治理工作應從分析網絡輿情的引導矛盾入手,把握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涵本質,探究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對網絡輿情治理的價值意義,最終提出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加強新時期大學生網絡輿情治理的現實對策。
[關鍵詞]高校;網絡輿情;治理;研究
[中圖分類號] G641?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23) 12-0008-03
在全球化大背景下,互聯網空間已經成為各國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博弈的主陣地,在國家治理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顯。本文立足新時代高校網絡輿情治理工作實際,從分析網絡輿情的引導矛盾入手,把握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涵本質,探究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對網絡輿情治理的價值意義,最終提出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加強新時期大學生網絡輿情治理的現實對策。
一、大學生網絡輿情的引導矛盾
網絡輿情的形成過程是由輿論主體、輿論客體及網絡媒介互相作用、互相影響、互相推動的過程,也是一個信息傳播—反饋—衍生的過程。輿論主體即網民、意見領袖、“網絡推手”等。輿論客體一般為公共話題或公共議題,能夠引起網絡輿情主體積極參與、關注、交流和討論。一般具有爭議性,是標志性的事件原點。網絡空間催生了大眾價值觀的多元與分化,作為輿論主體的大學生群體,個性張揚,樂于表現,目標明確,意識自主。雖然身處較為封閉的校園生活中,但是普遍敏銳地關注社會發展、社會問題及個人在社會中成長的未來空間,在立足于專業學習的同時,還對一些涉及和關系到國家利益、民族榮辱、社會穩定等現象和問題時尤為關注。一些大學生借助網絡媒介來闡述個人的想法、觀點,敢于揭露和批判社會不良行為與風氣。大學生網絡輿情危機的產生,與輿論主體、客體和載體的特點密不可分,做好大學生網絡輿情治理工作面臨著四種矛盾。
一是傳播主體的平等性與輿論引導的主導性的矛盾。輿情引導一方同樣也是互聯網節點的一員,作為傳播主體與輿情主體處于同樣平等地位。即使少數具有強大影響力的“意見領袖”和“網絡推手”,也是網絡空間中同樣身份存在的傳播主體,這體現了自媒體時代的平等性,“人人都是自媒體”,人人都可發聲。但是輿論引導需要主導一方產生強大影響力,號召網民產生“共鳴”和認同,這就要凸顯和加強輿論引導一方的網絡話語權,因此“平等”與“主導”構成了輿情引導中的第一種矛盾。二是社會治理的穩定性與信息公開的透明性的矛盾。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網絡輿情治理已成為不可忽視的國家治理領域。加強大學生網絡輿情治理,妥善處理網絡輿情危機,防范重大風險隱患,不僅關系到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和思想政治工作,更關系到社會治理的和諧穩定。但是網絡空間信息傳播速度快,任意信息面向全體網絡大眾公開,關于社會治理的負面因素層出不窮,涌入大眾視野,這對輿情引導和社會治理提出了巨大挑戰,在信息公開透明的輿論場建設營造和諧穩定的社會治理領域構成了第二重矛盾。三是輿情爆發的即時性與輿情應對的滯后性的矛盾。輿情爆發一般有淺輿情階段、顯輿情階段和輿情化三個階段,但三個階段的轉化過渡具有“爆發”效應,“輿情燃點”隨時都可能被點燃,輿情應對方和輿論引導方緊跟其后,存在時間上和分析決策上的滯后性。四是宣傳報道的正面性與個體境遇的多面性的矛盾。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需要正面的新聞宣傳,新時代新聞宣傳工作要自覺承擔起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但是廣大網民基于自身成長經歷和現實環境的境遇不同,負面新聞和多重視角交雜在輿情發生發展全過程,這構成了第四重矛盾。綜上,以何種可以建立共同情感的價值引領加強網絡輿情治理,化解四種矛盾沖突,成為值得深入研究的課題。
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涵及本質特征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黨領導下的各族群眾團結奮斗所凝聚出來的為各族人民所普遍認同的國家觀。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此起彼伏的民族沖突與獨立運動從未停歇。世界各國的經驗教訓告訴我們“堡壘都是從內部攻破的”,要想真正實現國家的統一民族的團結只能靠歷史長期發展中所凝聚的統一民族觀與國家觀。只有統一的國家觀,統一的民族共同體意識才能真正實現疆域內各民族和諧共處,才能將國家、民族的共同利益置于個體之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也是一種民族觀,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發展史尤其是近代以來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經歷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實現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各民族群眾已經形成一體,共同歷史背景下的共同體意識已經完全超越了單一民族獨立意識,產生了共同的價值追求和精神依歸。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各族群眾向兩個百年目標進發,發展的道路上一個都不能少,穩定的民族關系又是奔向百年目標的必要前提。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本質特征是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中國共產黨從建立開始就以實現民族復興為己任廣泛吸收各民族優秀分子,抗日戰爭時期的蒙古族騎兵、解放戰爭時期的朝鮮師。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全國各族群眾取得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勝利,經歷了改革開放與全面小康的偉大變革。共同的歷史記憶、休戚相關的共同體意識、中國共產黨的歷史進程中發揮的凝聚核心作用都牢牢地鑲嵌在全國各族人民群眾的血脈中。新中國成立之后,我國開創性地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體。全國各族人民通過層層選舉形成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管理國家事務,這就讓全國各族群眾都有了平等的發聲平臺。同時,為了保障人數較少民族的權利,我國選舉法規定人口特少的民族至少應有一名全國人大代表。正是這樣的制度保證,符合當代中國的實際,確保了權力始終用來為人民謀幸福。同時,中國共產黨充分尊重各民族的文化傳統,在黨和國家統一領導下,民族地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這使得民族地區既能充分享受到中央政策的紅利,又能根據本民族特點變通執行。正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讓全國各族人民群眾在黨的帶領下心往一處去,勁往一處使。
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對加強網絡輿情治理的價值意義
在中國革命精神發展傳承和國家發展的宏大歷史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集中體現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歷史發展的深度融合。結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涵分析,其具有獨特的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性的本質,這決定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價值引領功能,因而能夠在網絡輿情治理工作中起思想引領的作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僅為做好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推進民族團結進步提出了新的要求,也為網絡輿情治理工作指明了基本路徑與行動綱領。
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價值引領,加強網絡輿情治理,有助于在全球化輿論場中更加堅守住意識形態斗爭主陣地,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維護好國家安全。同時,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助于堅定我們黨,廣大黨員維護民族團結進步的理想信念,推動落實統一戰線工作,引導全國各族人民樹立“共同情感”“共同利益”“共同價值”和“共同文化”的價值支撐。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引領人,以恢宏的中華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培養人,以愛國主義精神、愛黨精神引領人,有助于夯實和提高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思想素質和政治覺悟,切實加強和改進黨的民族工作,守住意識形態陣地、加強網絡輿情治理工作效果,防范民族領域重大風險隱患。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也是激勵人們砥礪前行的理想信念來源,在遭遇困難挫折時,集體和個人可以從深厚的歷史文化中振奮精神,從中華民族共同體發展歷史中找尋新的前行的動力,更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感受中國道路力量,感悟貫穿“四史”的中華民族偉大精神。在加強網絡輿情治理工作中,找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正確的價值導向,就為有效推動形成正確和諧穩定的網絡輿論價值取向奠定了思想基礎,也為營造網絡安全環境和各民族大發展大繁榮的和諧局面提供可行路徑。
四、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加強網絡輿情治理的路徑
新時代,網絡輿情治理工作面臨著重大發展機遇和前所未有的挑戰。這就要求我們主動適應互聯網條件下的傳播規律,抓住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深度融入民族血脈的有利契機,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進一步加強網絡輿情治理。
理論上樹立價值導向,精準研判輿情,著力解決傳播主體的平等性與輿論引導的主導性的矛盾。網絡輿情發生發展規律有跡可循,網絡輿情治理過程中運用大眾傳播理論“議題設置”、“框架”理論和“意見領袖”等方法,深入了解和把握輿情發展規律,精準研判網絡輿情危機事件的“起承轉合”和時間拐點,掌握正確的應對化解方法。在網絡輿情事件中,面對多民族大學生群體的多元文化和價值觀沖突和大學生群體自身特點,為了化解沖突以及“反向”的民族價值觀,必須在網絡輿論中實行各民族大學生之間的團結互助機制,把握網絡輿情事件發生發展規律,迅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導向,切入網絡輿情發展關鍵環節。
情感上引發共鳴,打造共同情感,著力解決社會治理的穩定性與信息公開的透明性的矛盾。網絡輿情匯集了廣大網民的情感、態度、意見、觀點,網絡涉及民族問題極端輿論和負面言行的蔓延,最終將終結于社會基本道德情感和人類的共情。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形成“共情”的主流價值觀基礎。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價值引領,就是使網絡輿情危機化解在“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共情”中去。以此加強網絡輿情治理可以讓輿情主體將利益“差異化”轉向對民族“共通”的體驗,用“共同價值觀”“共同理想”“共同訴求”“共同命運”幫助輿情主體化解情緒、達成情感共振與共鳴,實現維護社會穩定。
實踐上遵循事實,注重理性分析,著力解決輿情爆發的即時性與輿情應對的滯后性的矛盾。輿情事件發生發展經歷淺輿情階段、顯輿情階段和輿情化三個階段。在輿情漩渦不斷加深的同時,多元聲音紛繁嘈雜會影響輿情主體的理性思考,往往容易跟風或者“一邊倒”,輿情應對方在一段時間內需要謀劃決策,在縮短時間差的同時,深挖真相事實的權威發聲就更為重要。在大學生網絡輿情事件中,思政教師或者輔導員等“意見領袖”的發聲引領不可或缺,以理性分析引導學生們對事件梳理深度思考,以事實真相回應時間上的短板,從中華民族歷史文化根源探尋,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現狀理性看待,輿論引導方可以更具有“權威質感”和“深度價值”的內容引導輿論向緩向好發展,避免措手不及和盲目發聲。
歷史文化上接續傳承,促進交流共享,著力解決宣傳報道的正面性與個體境遇的多面性的矛盾。中華民族共同體蘊藏著歷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澳阒杏形?,我中有你”始終是各民族文化的共同特點。在網絡輿情事件中,可以借助標志性事件制造輿情“拐點”和“契合點”,在輿情轉折時間節點或峰值低谷引入歷史文化精華,將中華歷史文化樹立起來,契入輿情發展過程中去。一方面在網絡輿情治理中以講好中國故事為契機,“活學活用”,另一方面將中華民族歷史文脈和共有文明引領滲透,可以達到共通共融共情,在做好網絡輿情治理的同時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可行路徑,推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創新發展。
參考文獻:
[1]金瀏河,施健.疫情沖擊下大學生網絡輿情演化趨勢與高校思政引導——基于互聯網多平臺數據的計量分析[J].高教學刊,2022,8(21):1-7.
[2]嚴慶,余金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生成論略——基于歷史唯物主義的視角[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22,49(3):24-32.
[3]劉永剛.加強大學生網絡輿情治理的國家意涵[J].統一戰線學研究,2021(4):1-14.
[4]詹小美,李征.民族觀教育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J].思想理論教育,2019(1):19-25.
[5]王霞.高校網絡輿情視角下大學生意識形態安全教育研究[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22,38(5):61-63.
(責任編輯:張宏玉)
基金項目:2021年度遼寧省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高校思政專項)研究課題“新冠肺炎疫情常態化防控下大學生網絡輿情治理對策研究”階段性成果(L21DSZ015)。
作者簡介:石新宇(1982—),男,博士,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Strengthening Research on the Governance of Online Public Opinion Among New Era University Students with a Focus on Fostering the Shared Consciousness within the Chinese Nation
Shi Xinyu
( Marxism College, Sheny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the internet space has become the primary battleground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values competition among nations, with its increasingly prominent role in national governance. The work of governing online public opinion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in the new era should begin by analyzing the guiding contradictions in online public opinion. It should grasp the intrinsic nature of the shared consciousness within the Chinese nation and explore the value significance of solidifying this shared consciousness in the governance of online public opinion. Ultimately, the article proposes practical strategies focusing on solidifying the shared consciousness within the Chinese nation to enhance the governance of online public opinion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Key words: University; Online public opinion; Governance; Re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