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賢寬
摘 要 通過優質特色糧食產業發展項目建設,帶動本地區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民收入增長,是近年來貴州省盤州市普古彝族苗族鄉在農業方面開展的積極嘗試。為給普古鄉優質特色糧食產業發展項目建設提供參考,對普古鄉優質特色糧食苦蕎的產業發展項目建設現狀進行了總結分析,并明確了項目建設中存在的問題,針對性地提出了推動項目建設的措施建議,包括提高應對干旱天氣影響的能力拓寬項目建設資金獲取渠道、提高農戶參與積極性。
關鍵詞 優質特色糧食產業;苦蕎產業;貴州省盤州市普古彝族苗族鄉
中圖分類號:F327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3.20.063
近年來,貴州省盤州市普古彝族苗族鄉(以下簡稱普古鄉)以苦蕎產業為依托,積極發展優質特色糧食產業發展專項建設活動,通過特色產業發展帶動農業結構的調整和農業產業發展水平的提高。但是,由于苦蕎產業發展項目建設缺乏成熟的經驗和模式,在實際的項目建設中遇到了一些難題,需要通過科學總結、深入分析來探尋科學的項目建設路徑,促進苦蕎產業發展項目的進一步發展。
1 項目簡介
1.1 項目基本情況
普古鄉優質特色糧食(苦蕎)產業發展項目是《盤州市2021糧食大縣獎勵資金助力農業產業發展項目實施方案》(盤州農字〔2021〕66號)確定的特色糧食產業發展項目。項目主要實施地及面積為普古鄉文昌閣村2.33 hm2、坪壩村10.20 hm2、信興村9.33 hm2、播秋村28.60 hm2、坡丘居委會5.72 hm2、塘邊村10.67 hm2、七宜克村23.33 hm2、坡腳村10.70 hm2、廠上村36.67 hm2、水壩村4.33 hm2、娘娘山居委會6.67 hm2、云山村5.67 hm2及勒米村8.00 hm2。項目涉及農戶673戶,農民1 830人。
1.2 項目建設條件
從自然條件方面看,項目相關區域的海拔在1 500~2 100 m,立體氣候明顯,晝夜溫差大,年降水量在1 100~1 300 mm,年日照時間1 650 h,日均溫13.6 ℃,年積溫5 082 ℃,無霜期264 d。地勢平坦,土壤多為夜潮土和砂壤土,土層疏松,土壤肥沃,有機質含量高。從社會條件方面看,在本地農業發展中,農民已經形成在收獲馬鈴薯后種植秋苦蕎的習慣,并積累了一定的苦蕎種植經驗。
1.3 項目建設目標
1)建成苦蕎商品生產示范基地133.33 hm2以上,實現平均667 m2產在194.68 kg以上。2)借助示范基地推動選用地方優良品種、規范化種植、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綠色防控等標準化生產技術在普古鄉的逐步應用,實現無公害農產品生產。
2 項目建設措施
2.1 項目管理措施
2.1.1 開展項目組織領導
為建設該項目,普古鄉成立了項目領導小組和技術小組。其中,領導小組負責簽訂種植合同、開展資金調配等工作;技術小組負責實施方案擬定、技術培訓、技術指導、測產、項目總結等工作。
2.1.2 實施配套支持
項目建設過程中,普古鄉農村工作服務中心通過辦培訓班、開現場會、發放技術明白卡等多種方式對項目實施地的農民進行技術培訓,提高農民的技術水平。同時,還抽出技術骨干駐守在項目點,以便現場解決農民們的問題。例如,在2021年,農村工作服務中心共開展1期面向農民的培訓活動,培訓600人次,發放技術資料1 000余份,其中核心培訓200人次,發放種子24 390.24 kg。
2.1.3 加強資金的監督管理
按照項目實施的有關規定,普古鄉加強產業發展項目的資金管理,建立專賬,實行專人管理,嚴格按照方案及省級項目批復的有關要求,規范使用補助資金,真正做到專款專用,充分發揮資金的使用效益。
2.2 項目技術措施
2.2.1 選用良種
結合普古鄉的實際情況,尤其是氣候條件,技術小組經過對比后,選用黔苦2號優質苦蕎品種作為種植品種。
2.2.2 精細整地
蕎麥子葉較大,幼苗頂土能力差,根系發育弱,對整地的要求較高[1]。在正式播種前,技術小組需要指導農戶對土地進行精細化整理,確保土壤達到細碎平整、土松、草凈、上虛下實的狀態,為實現全苗、壯苗創造良好的土壤環境條件。
2.2.3 適時播種
蕎麥喜溫涼環境,怕霜凍,播種過早或者過晚都會對發芽、生長產生嚴重影響[2]。因此,項目將蕎麥的播種時間確定為立秋前后10 d。在播種之前,先選擇健壯種子,用30~40 ℃的溫水浸泡10 min。蕎麥的播種方式主要有兩種。1)采用單作分廂播種,種植中,廂面寬2 m,廂高10 cm,溝寬20 cm。2)合理密植,每667 m2播種10 kg,留苗9萬~12萬株,最多不超過13萬株,保持苦蕎合理的田間群體結構。在播種時,要在種子上方蓋3 cm左右的淺土。
2.2.4 增施肥料
針對蕎麥生育期短、生長迅速的屬性,技術小組制定了以基肥為主,配合種肥;優先使用有機肥,適量增加無機肥,以及根據苗情進行追肥,重點增施磷肥和鉀肥的施肥策略[3]。每667 m2施腐熟有機肥500~800 kg,磷肥15~20 kg,草木灰30 kg左右,全部用作底肥,用細土蓋種3~5 cm。由于苦蕎現蕾后地上部生長迅速,氮的吸收量明顯增多,需要適時追肥,每667 m2用尿素7~10 kg。
2.2.5 實施田間管理
田間管理主要圍繞兩項內容開展。1)及時勻苗定植,即在幼苗長至2葉1心時,拔除多余弱苗;2)中耕除草,防治病蟲害。在病蟲害防治方面,技術小組確定了以農田防治為主,以藥劑防治為輔的原則[4]。農田防治措施主要是合理輪作,清潔田園、實行深耕,減少病蟲來源,以此改善苦蕎生長環境,強化壯苗培養,進一步增強苗木的抗病與抗蟲能力。同時,通過精耕細作、培育壯苗、加強田間管理,增強幼苗的抗病和抗蟲性。藥劑防治中使用的藥劑主要根據病蟲害情況確定。在防治蕎麥輪紋病、褐斑病、白霉病、立枯病等病害方面,主要采用50 kg種子加0.5 kg、40%五氯硝基苯粉拌種,或在苗期噴灑1∶1∶200波爾多液或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在防治3齡以前的黏蟲幼蟲時,主要采用90%敵百蟲800倍液[5]。
2.2.6 輔助授粉
在開花期間,技術小組指導農民通過放養蜜蜂實現傳粉,同時會進行2~3次人工授粉。人工授粉的方法是兩人各持尼龍繩的一端,讓繩子在植株頂部輕輕拖過,借以振動花枝,促使花粉飄散,進行授粉。
2.2.7 及時收獲
技術小組指導農民在霜降前,當全株有70%的籽粒呈黑褐色時進行收獲,并將收獲的苦蕎扎捆或扎把豎放于室內,使蕎麥充分后熟。
3 建設成效
3.1 計劃目標完成情況
該項目計劃完成133.33 hm2的苦蕎種植,項目有效推廣面積為162.20 hm2,超額完成計劃目標。同時,項目總產商品苦蕎47.36萬kg,比項目區常規栽培667 m2產165 kg增產29.68 kg,增產17.98%,新增總產7.22萬kg。
3.2 項目經濟效益
經測算,項目平均每667 m2產值1 168元,總產值284.17萬元;項目平均每667 m2新增產值178.08元,新增總產值43.3萬元。項目每667 m2新增生產費用60元,每667 m2新增純收益118.08元,項目新增純收益28.72萬元,與對照每667 m2產值240.86萬元相比,項目純收益增收率為11.9%。項目的總經濟效益為284.17萬元,667 m2經濟效益1 168.08元。
3.3 項目社會效益
項目的實施,在苦蕎主產區建立了穩產、高產的苦蕎商品生產基地,發展了訂單生產,輻射帶動全鄉233.33 hm2苦蕎的生產發展。苦蕎作為一種保健食品,大力發展苦蕎種植及苦蕎加工食品,對當地居民健康理念的提升也有一定的影響。同時,將苦蕎作為一種填閑作物種植,能夠充分合理利用耕地資源,避免浪費耕地,保證糧食安全穩定。更重要的是,項目還惠及673戶農戶的1 830人,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3.4 項目生態效益
項目建設中采取的配方施肥、病蟲害綜合防治等技術方法,促使農戶在相關種植活動中合理使用化肥、農藥,在實現苦蕎增產的同時,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因使用化肥、農藥不當造成的環境污染、農藥殘留、土壤結構破壞等,對改善生態環境、提高農產品品質、維護土地可持續利用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4 存在的問題
4.1 應對干旱天氣影響的能力較弱
雖然項目建設在產量上達到了預期的目標,但在實際的苦蕎種植過程中存在干旱天氣對作物的影響。即在出苗期,普古鄉出現了較大面積的干旱天氣,造成出苗不全,部分地塊延期重播,導致成熟期偏晚,影響了苦蕎的整體產量。
4.2 項目建設資金有限
此次項目建設的資金主要來源于盤州市農業農村局下發的20萬元專項資金。經研究,項目資金的使用以物化補助的方式為主,資金全部用于采購種子及其他生產物資。但是,這些資金僅解決了苦蕎種植中的種子問題,缺乏對種植中整地、灌溉、收獲等相關工作的補助或者支持,導致苦蕎產業發展中的資金存在有限甚至緊張的情況。例如,在技術培訓和指導中,鄉政府、村委會需要自行籌集相應的資金,組織開展相關活動。并且,由于專項資金在審批、劃撥、分配等環節往往需要較長時間,導致資金實際到位時間較晚,對項目計劃內容的實施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4.3 農戶參與積極性不高
此次項目建設涉及10個村的673戶農戶。在項目實施過程中發現,對于技術小組提供的技術指導與服務,一些農民并沒有認真對待和規范落實,而是隨意地進行操作,造成部分地塊的產量較低,影響了總體產量。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在于在過去的較長時間內,苦蕎只是作為一種填閑作物來種植,對普通的種植農戶來說,收多收少無所謂,因此,農戶對通過技術方式提高產量也存在認同度偏低甚至懷疑的情況,在行動上未能完全配合技術人員的指導和要求。
5 建設策略
5.1 提高應對干旱天氣影響的能力
干旱天氣是影響普古鄉秋播糧食發芽、出苗和結實效果的普遍性因素之一。針對苦蕎種植過程中出現的干旱天氣情況,普古鄉要采取相應的措施加以應對。1)在逐步穩定苦蕎種植區域的情況下,借助高標準農田建設來完善農田中的灌溉系統,增加播種糧食作物發芽、出苗、結實階段的水分供應,降低干旱天氣對苦蕎種植的影響。2)使用農家肥、堆肥或其他覆蓋物進行土壤改良,增加土壤的有機質含量,從而幫助土壤保持濕潤。3)除了使用黔苦2號優質苦蕎品種外,還要適當地引進對干旱有更強適應能力的苦蕎品種,這樣即使在干旱條件下,作物也能夠維持良好的生長狀態。
5.2 拓寬項目建設資金獲取渠道
目前,普古鄉優質特色糧食(苦蕎)產業發展項目建設的資金來源主要是專項財政資金。針對資金有限的現實性問題,要通過開源節流的方式優化資金的獲取和使用。在建設資金獲取方面,除了依靠財政專項補款外,普古鄉還要抓住建設優質特色項目的機會,與相關的企業開展合作,引導企業在重點區域進行投資,提高資金吸納能力。同時,可以引導和鼓勵有條件的村成立苦蕎產業發展合作社,通過集體出資的方式來彌補在購買農機、開展灌溉等方面的資金缺口[6]。在建設資金分配使用方面,領導小組要根據各村苦蕎種植的效益,優勝劣汰,淘汰種植成本高、經濟效益低的地塊,將有限的資金集中于潛力大的地塊發展種植,以此來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對于財政資金下發遲緩的情況,領導小組則要積極對接市相關部門,跟蹤、督促撥付項目相關款項,確保項目建設措施的有效落實。
5.3 提高農戶參與積極性
農戶是項目建設的主體,只有調動農戶的積極性,才能夠確保苦蕎產業發展項目的穩步推進。在培訓與教育方面,技術小組要定期組織技術培訓課程,明確指出科技手段的優勢,并請已成功采納新技術的農戶分享經驗,激發其他農戶的興趣。在經濟激勵方面,要對高產量的農戶實行獎勵制度,并為積極參與的農戶提供技術服務和咨詢,確保他們在技術上得到有效支持。在技術服務方面,技術小組要與農戶建立定期的溝通機制,并鼓勵農戶及時反饋在苦蕎種植中發現的問題,為其提供針對性的技術指導,提高服務的周到性,使農戶認識到產業發展為自身帶來的好處。
6 結語
優質特色糧食(苦蕎)產業發展項目是普古鄉在盤州市農業農村局的指導下開展的特色項目建設活動。通過采取相應的組織管理措施和技術措施,實現了預期的建設目標,并在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方面表現出了明顯的優勢。而針對當前項目建設中存在的應對干旱天氣影響能力較弱、項目建設資金有限、農戶參與積極性不高等問題,要在提高應對干旱天氣影響能力的同時,拓寬項目建設資金獲取渠道,提高農戶參與積極性,真正促進項目建設工作的穩步開展。
參考文獻:
[1] 李垚垚,汪發燭.沅陵縣苦蕎種植要點[J].湖南農業,2023(7):15.
[2] 李筱姣,杜倫靜,周見,等.西南地區馬鈴薯產業發展現狀及建議[J].南方農業,2021,15(34):129-133.
[3] 彭澤信,瞿翔,彭益穩,等.苦蕎綠色增產增效栽培技術[J].農村科學實驗,2018(4):75.
[4] 彭曉琴,徐一,萬勇,等.涼山州苦蕎種植業發展現狀及建議[J].現代農業科技,2022(20):184-187.
[5] 熊振友,李基光,周美亮,等.苦蕎栽培及主要病蟲害防控技術[J].作物研究,2021,35(6):626-628.
[6] 李強,趙江林,向達兵,等.苦蕎產業一體化模式研究與探討[J].四川農業科技,2022(6):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