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增強學生就業創業能力,為建設體育強區,為國家和社會輸送更多創新創業型體育人才,是體育院校亟待解決的問題。通過對相關課程的分析比較,提出構建“專創融合”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的原則和目標。教育體系的組成和功能包括專業課程與創新創業教育的融合,以及建立學生創新創業思維和能力培養機制。闡述“課賽融通”的教學新路徑和“協同創新”的學生就業渠道的建設方法,評價這些成果的應用成效和創新點。
關鍵詞:就業創業課程;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專創融合;課賽融通
創新是社會進步的靈魂,創業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徑。青年學生富有想象力和創造力,是創新創業的有生力量。2024年5月27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體學習時強調,“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是新時代新征程就業工作的新定位、新使命。”[1]高等體育院校的人才培養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績,但高職高專院校創新創業教育還存在課程設計不夠合理、教學管理缺乏系統、教學與實踐相結合欠缺、體育專業人才就業市場競爭力不強等問題。
1 "構建“專創融合”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
1.1 ""創新創業教育體系構建的原則和目標
思想引動原則是通過提供創新創業教育課程和活動,激發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塑造學生積極的創新創業心態。文化助動原則是借助學校文化資源,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文化素養,使其具備與時代要求相匹配的創新創業品格。課堂推動原則是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所有專業課程中,通過創新的教學方法和案例分析,在課堂上促進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業能力的培養。實踐帶動原則通過提供實踐、實習、實訓等機會,讓學生在真實的創新創業環境中鍛煉能力,提高實際操作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通過教育體系的構建,使學生具備獨立思考、創意發現、解決問題和轉化創新思維為實際行動的能力。通過培養學生的市場洞察力、商業運營能力和創新創業管理能力,使其具備自主創業和創新創業團隊的能力。通過教育體系的構建,提高大學生對創新創業的認識和理解,培養他們的創新創業意識和創業家精神。通過創新創業教育的實施,提高學生的就業技能和專業素養,增強他們在就業市場上的競爭力。通過以上原則和目標的指導,構建“專創融合”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將有助于培養更具創新創業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職院校學生,為他們的就業和創業之路提供堅實的支持和引導,同時也進一步推動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深入發展。
1.2 "教育體系的組成和功能
教育體系的組成是構建“專創融合”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所涉及的各個要素和環節。課程設置通過“設計和規劃創新創業教育相關的課程體系,提供學習創新創業知識、技能和方法的平臺。課程設置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意思維、團隊協作和市場洞察力等”[2]方面的能力。實踐環節包括實踐課程、實踐活動和實習實訓等,通過實際項目實踐,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和創新創業經驗。為學生提供創業資源和工作場所,鼓勵他們積極參與創新創業項目的策劃和實施,促進創新創業意識和能力的培養。創建校內創新創業實訓室,配備有豐富經驗的導師,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指導和輔導,促進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發展。組建學生創新創業團隊和社群,為學生提供合作交流的平臺,培養團隊合作、溝通和領導能力。“整合校內外的創新創業資源,包括資金、專業知識、技術支持和市場資源等”[3],為學生的創新創業項目提供支持和指導。構建“專創融合”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的主要功能包括: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業能力,使其具備解決實際問題和創造價值的能力。提供學生參與實踐活動的機會,加強實際操作能力和創新創業經驗的積累,提供創業資源和指導,促進學生的創新創業項目的策劃和實施。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團隊合作,培養溝通、領導及協作能力。提供個性化的指導和輔導,幫助學生發現和發展自己的創新創業潛能。整合創新創業資源,為學生的創新創業項目提供支持和指導。建立科學評價體系,對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進行綜合評估和指導。通過教育體系的組成和功能的配合和實施,可以有效落實“專創融合”的創新創業教育理念,全面提升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為他們的就業和創業之路提供更好的機遇和支持。
1.3 "專業課程與創新創業教育的融合
在構建“專創融合”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中,專業課程與創新創業教育的融合是至關重要的一環。通過將創新創業教育深度融入專業教育,可以實現學科知識與創新創業能力的有機結合,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和就業競爭力。專業課程與創新創業教育的融合可以在課程設置上進行。通過評估學生的需求和行業發展趨勢,可以根據不同專業的特點,設計和開設相關的創新創業課程或模塊,使專業課程與創新創業教育有機結合。融合可以在教學方法和內容上進行。在傳授專業知識的同時,融入案例分析、團隊合作、創意思維等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此外,創新創業教育內容也可以融入到實驗、實訓、論文等教學環節中,促進學生創新創業實踐能力的培養。專業課程與創新創業教育的融合還可以在課程評價和成果展示上體現。通過設立創新創業相關的項目任務和評價標準,對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進行評估。同時,鼓勵學生參與創新創業競賽、項目孵化等實踐活動,展示他們的創新成果和創業計劃。通過專業課程與創新創業教育的融合,可以使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培養創新創業意識、創造力和實踐能力,提高他們的創新創業和就業能力。這種融合方式可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使其更好地適應社會的需求和變化,為他們的未來就業和創業打下堅實的基礎。
1.4 "建立學生創新創業思維和能力培養機制
與企業建立緊密合作關系,共同打造實習實訓就業基地,提供學生實踐鍛煉的機會。通過在企業實踐,學生能夠接觸到真實的創業環境,培養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通過校內外多學科的協同,推動跨學科的教學與研究合作。例如,在課程設計上引入其他學科的知識,讓學生能夠綜合運用不同領域的思維方式和技能。與國外高校建立合作關系,開展留學項目或參加國際創新創業比賽。這樣可以讓學生接觸到不同文化背景和創新創業的實踐案例,擴大他們的視野。針對教師的培訓需求,開展創新創業理論和實踐能力的培訓,提升教師指導學生創新創業的能力。同時,鼓勵教師深入企業、科研院所等實踐機構,提升自身的行業背景和實踐經驗。學校領導—職能部門—學院分管領導—輔導員—班主任—畢業生就業工作聯動機制:建立較為完善的就業工作聯動機制,確保各級領導、職能部門、輔導員和班主任等相關人員的協同配合,共同負責學生創新創業思維和能力培養,通過開展創新創業指導和各類就業培訓活動,支持學生多渠道就業。這些機制的建立將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創新創業機會和資源支持,培養他們的創新創業意識、創造力和實踐能力。同時,也能夠為學生創業提供更廣闊的發展空間,促進他們的創新創業成果轉化和就業就創業的成功。
2 "創設“課賽融通”的教學新路徑
2.1 "傳統課堂教學與競賽相結合的理念
“課賽融通”的教學新路徑是將傳統課堂教學與競賽相結合,通過競賽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并將競賽中的實踐經驗與課堂教學相互融合,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創新創業意識。這種教學路徑既能夠深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又能夠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在傳統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積極引入一些與競賽相關的案例、問題和挑戰,通過課堂討論、小組合作等方式,讓學生進行思考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訓練。通過讓學生參加競賽活動,他們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應用所學的知識,鍛煉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在競賽中取得好成績的學生可以分享自己的經驗和心得,鼓勵其他學生參與競賽,形成競爭激勵機制。教師也可以將競賽中的優秀作品或解決方案納入到課堂講解中,作為實例進行講解和分析,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探索欲望。教師可以設置一些課程項目或任務,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團隊合作,模擬競賽的情境。通過實際操作和實踐訓練,學生可以在團隊中發揮才能,培養創新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傳統課堂教學與競賽相結合的教學理念,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創新創業意識,還能夠培養他們的實踐能力、團隊協作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好地適應社會的需求和變化。
2.2 "教學設計與競賽項目的結合
針對體育專業學生的特點和需求,設計與創新創業相關的課程。這些課程可以包括市場營銷、創業管理、創意設計等內容,幫助學生掌握創新創業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將實踐活動與競賽項目有機結合,讓學生通過參與實際創新創業項目或競賽,鍛煉實踐能力、團隊合作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可以設置相關任務和項目,引導學生在實踐中應用所學知識,并提供指導和反饋。建立與校外企業、機構合作的創業實訓基地,為學生提供真實創業環境和資源支持。學生可以在實訓基地中進行創業模擬實踐、團隊合作,培養創業意識和能力。“建立導師制度,邀請有豐富創新創業經驗的專業導師指導學生的創新創業項目。導師可以提供專業的指導、建議和支持,幫助學生規劃和實施創新創業計劃。”[4]鼓勵學生參加不同類型的競賽項目,并提供相應資源和指導,讓學生能夠在競賽中積累經驗、展示才華,并激發他們的創新創業熱情。通過教學設計與競賽項目的結合,可以提升體育高職院校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和競爭力,使其具備更好的就業創業條件和能力。同時,這也能促進體育高職院校與社會需求的對接,為建設體育強區和培養更多創新創業型體育人才做出貢獻。
2.3 "利用競賽資源推動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
將校內外的創新創業競賽資源整合起來,包括“國內外知名大學舉辦的創新創業競賽、企業組織的創業挑戰賽等。通過與相關機構建立合作關系,為學生提供參與競賽的機會和平臺。邀請有創新創業經驗的專家和企業家作為導師,為學生提供指導和支持。導師可以幫助學生明確創新創業目標”[5],指導項目規劃和團隊合作,并分享實踐經驗和行業動態。建立學校的創業孵化基地或平臺,為學生提供辦公場所、資金支持、技術咨詢等資源,幫助他們將創意和項目落地實施。在這樣的孵化平臺中,學生可以得到專業指導和創業環境的培育,加速創新創業項目的成長。在課程中融入創新創業競賽相關的內容,讓學生了解競賽規則和要求,培養解決問題和創新思維的能力。通過課堂教學和實踐項目的結合,增強學生的創業意識和實踐能力。鼓勵學生參與競賽項目,向學生宣傳競賽項目的機會和好處,鼓勵他們積極參與。學校可以設立獎勵機制,給予表現突出的學生榮譽和獎勵,提高學生對創新創業競賽的積極性和參與度。通過利用競賽資源推動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可以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創業精神,提升他們的實際操作能力和市場競爭力。同時,這也為學生提供了展示才華、拓寬人脈關系和獲得創業資源的機會,為他們的創業之路鋪平道路。
3 "建立“協同創新”的學生就業渠道
3.1 "學校與企業合作的合作模式及效果評估
學校與企業合作建立實訓基地,為學生提供真實的工作環境和崗位實踐機會。評估方法可以包括學生對實訓基地的滿意度調查、實際參與實訓的學生習得能力的評價。學校與企業合作開展聯合培養計劃,將企業需求和學校課程相結合,培養適應市場需求的人才。評估方法可以包括學生畢業時的就業率、企業對畢業生的評價以及畢業生自我評價等。學校與企業建立實習就業合作機制,鼓勵學生參與企業實習并順利就業。評估方法可以包括學生實習崗位的獲得率、實習期間的綜合表現評價以及畢業生就業率等指標。學校與企業合作開展科技創新項目,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評估方法可以包括項目成果的評價、畢業生參與科創競賽和獲獎情況、與企業合作的創新創業項目數量等。建立校企交流與合作平臺,促進雙方之間的合作交流和資源共享。評估方法可以包括平臺上活躍的學生和企業用戶數量、平臺的運行效益和影響力等。通過定期的評估和反饋,學校可以及時調整合作模式,改進合作效果,提升學生就業質量和市場適應能力。同時,與企業的合作也能夠更好地滿足企業人才需求,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實現雙贏的目標。
3.2 "創新就業拓展平臺的建設與運營
建立一個在線的創新就業拓展平臺,提供學生就業信息、創新創業資源和指導服務等。平臺可以包括就業招聘信息發布、創新創業項目孵化、創業指導咨詢、創業培訓課程等功能。與科研院所、行業、企業等合作伙伴建立合作關系,共享資源和信息。通過與合作伙伴的合作,將更多的創新創業機會引入平臺,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就業選擇和創業支持。提供創新創業項目的孵化支持,包括資金投入、場地提供、導師輔導等。平臺可以評估學生的創新創業項目,并為優秀項目提供資助和支持,幫助項目順利推進和落地。提供創業指導和培訓課程,幫助學生掌握創業所需的知識和技能。平臺可以組織創業導師團隊,為學生提供一對一的創業指導和輔導。組織創新創業競賽活動,鼓勵學生參與并展示創新創業的能力。平臺可以提供競賽報名和評審服務,為優秀參賽者提供進一步發展和推廣的機會。為學生提供就業招聘信息發布和在線求職服務。平臺可以與各類企業建立合作關系,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就業機會和個性化的職業發展指導。通過創新就業拓展平臺的建設與運營,將高校、科研機構、行業和企業等資源有機結合起來,打造一個全方位、多層次的學生就業支持平臺。同時,平臺還可以促進各方共同努力,形成協同創新的就業育人體系,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就業渠道和更豐富的創新創業機會。
3.3 "學生實踐與社會需求的有效對接
學校可以與相關行業建立合作平臺,包括共同開展項目、分享資源和信息、開展技術交流等。通過與行業的緊密合作,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把握當前社會需求,為學生提供實踐機會和創業資源。學校可以與企事業單位合作,建立實習實訓基地,為學生提供實踐機會。同時,與企業合作,制定實習實訓計劃,確保學生的實踐活動與行業需求緊密對接。與社會組織(如非營利機構、公益組織等)開展合作項目,通過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學生能夠深入了解社會問題和實際需求,培養社會責任感和創新能力。建立創業孵化器,為有創業意愿的學生提供創業培訓、項目孵化和資金支持等。孵化器與行業、投資機構建立合作關系,將學生創業項目與社會資源有效對接,幫助學生順利實現創業目標。組織創新創業競賽和創業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競賽和活動的主題與社會需求相關,旨在激發學生的創新創業潛力,并促使他們將所學知識與實踐相結合。通過以上措施,學校可以加強與社會需求的溝通與對接,使學生的實踐活動更貼近社會現實,增強其解決問題和創新能力。同時,也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和創業平臺,促進他們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需求。
4 nbsp;成果應用成效與評價
4.1 "提升了指導體育院校學生就業創業的理論價值
通過對體育高職院校專業特點和學生學情的深入分析,項目團隊針對性地開展了《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和《大學生創業教育》課程的改革,將創新創業理念和實踐有機融合進專業教育中。通過編寫適合體育高職院校大學生學習的創新創業指導教材《體育院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指導》,并且入選全國高校就業創業特色教材,項目團隊提升了課程的理論價值。這一教材的落地應用,覆蓋了約55000名學生,為他們提供了系統性的就業創業指導。此外,項目團隊還選樹了一批體育高職院校大學生創新創業優秀案例,進一步強化了理論教學的實踐性。項目成果的應用進一步解決了體育高職院校專業人才就業市場競爭力不強、創新創業教育理念滯后、培養的人才可持續發展后勁不足等問題。同時,項目取得的成果也得到了相關部門和領導的肯定,如自治區總工會主席的肯定性批示,進一步彰顯了項目的理論價值以及對體育院校學生就業創業指導的積極影響。在提升指導體育院校學生就業創業的理論價值方面,該項目取得了顯著成果。項目的教學改革和教材編寫使得課程更加符合行業需求和學生實際情況,有效提升了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和創新創業能力。
4.2 "豐富了體育院校就業創業教學的內涵
通過建立大學生科技創新實踐活動機制,以各類創新創業大賽為抓手,有效促進了專業教學與教學內容和過程的設計。比賽形式的引入使得學生能夠在實踐中應用所學知識和技能,檢驗專業教學成果,并激發他們的創新創業潛能。在過去的幾年中,廣西體育高等專科學校師生積極參加了多個區內外創業就業和技能大賽,并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共獲得自治區級以上金獎128個、銀獎153個、銅獎151個,一等獎74項、二等獎103項、三等獎92項。這些成果得到了廣西新聞網、央廣網、今日頭條等多家新聞媒體的廣泛報道,社會關注度高。這不僅是對該項目研究成果的認可,也是對體育院校就業創業教學豐富內涵的有力證明。
通過建設120個實習實訓就業基地,學校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實踐機會。同時,學校還積極培養就業創業指導師資,目前共有21名就業創業指導專家。其中11人獲得了相關就業創業指導證書,其中5人是國家級證書。這些專業師資的培養和認證進一步提高了就業創業指導的質量和水平。學校在教學方面也取得可喜的成就,一名老師在2022年全區高校教師就業創業課程“精彩一課”教學大賽中榮獲高職高專組三等獎,學校榮獲優秀組織獎。這些榮譽不僅是對教師個體教學水平的肯定,也是對學校就業創業教學整體質量的認可。該項目的實踐活動和教學方法的創新豐富了體育院校就業創業教學的內涵,有效促進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創業意識的培養。同時,通過與大賽的結合和教師隊伍的培養,學校在教學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果,為學生的就業創業提供了更加全面和有效的支持。
4.3 "拓展了體育院校學生就業創業的新渠道
項目團隊在專業共建、人才培養、實習實訓等環節加強了產教融合和校企合作。通過與體育行業單位和校友企業的合作,學校能夠更好地了解行業需求,為學生提供與行業相關性較高的就業機會。同時,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注重實習實訓,幫助學生獲得真實的職業體驗和技能鍛煉。項目強化了生涯規劃和就業體驗,全面提升學生的就業能力和職業技能。通過開設相關課程和組織實踐活動,幫助學生進行就業規劃,提升他們的職業素養和就業競爭力。此外,項目還適應多元化和基層就業崗位選擇的趨勢,為學生提供更多選擇并解決了體育院校畢業生就業渠道少的問題。因此,學校的就業率也得到了提高,并保持穩定。項目的研究成果在創業就業課程的教學與實踐方面對于相關各方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意見。通過研究大學畢業生就業現實問題,為制度安排、實施路徑和保障措施等方面提供了指導和建議。這使得學校能夠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創業就業需求,提供更系統和全面的支持。
通過加強與行業企業的交流合作、強化生涯規劃和就業體驗,學校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多選擇,并提升其就業競爭力和職業能力。同時,項目的研究成果也為相關各方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促進了體育院校學生就業創業環境的改善和發展。
5 "成果創新點
項目通過打造“四輪驅動”模式,結合體育院校的專業特點和學生學情,引入專創融合理念,編寫出版了校本特色教材《體育院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指導》,填補了體育院校學生沒有針對性強的校本教材問題,為個體化就業創業教育奠定了基礎。通過課程建設、師資培訓、訂單培養等措施,推動大學生科技創新實踐活動,提升創新創業型體育人才培養質量,為國家和社會輸送更多創新創業型體育人才。
項目形成了“課賽訓研”一體化專創融合育人模式,建立校校協同、校所協同、校企協同、校地協同、國際合作協同等多方協同育人體系,提高了協同治理水平。通過創新服務方式,優化提升了學生就業權益保障服務水平,實現了畢業生的多渠道就業,并保持了高而穩定的就業率。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學校就業率超過了全區高職高專院校的平均水平,增強了學生對于新就業形態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項目實施了一整套方案,包括課程建設、師資培訓、對口支援、學生交換等,促進了校企建設主體的共同提高和共同成長,提升了高職高專體育院校教育的整體發展水平。通過這些創新的方法,學校有效提高了教學質量和校企合作水平,為學生提供更好的就業創業機會和發展平臺。
通過該項目的實施,取得了顯著的研究成果。首先,在人才培養方面,項目創新性地引入了專創融合理念,打造了“四輪驅動”模式,編寫了校本特色教材,并通過課程建設、師資培訓、實踐活動等方式,提升了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和就業競爭力。其次,在人才培養模式方面,項目構建了“課賽訓研”一體化專創融合育人模式,建立了多方協同育人體系,提高了協同治理水平,并優化了學生就業權益保障服務水平。最后,在人才培養方法方面,項目實施了一整套方案,包括課程建設、師資培訓、對口支援等,提升了教學質量和校企合作水平。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體學習時強調 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 不斷增強廣大勞動者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EB/OL].http://www.news.cn/20240528/3bf478d6a6214a989c4b6e990446026f/c.html,2024.5.28.
[2]師佳雯.高職視覺傳達設計專業“崗課賽證、產教融合”育人模式探索[J].綠色包裝,2024(4):52-55.
[3]李春來.基于“雙創”教育模式下的思政課實踐教學路徑探索[J].學周刊,2023(36):12-15.
[4]華沙.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思考與探討[J].現代職業教育,2023(27):9-12.
[5]朱曉艷,吳云.基于內涵發展視野下職業學校勞動教育實施策略研究[J].公關世界,2023(23):117-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