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運用文獻資料、邏輯分析等研究方法,探析我國退役運動員轉型的現實困境與紓解路徑。研究發現,退役運動員的轉型價值有:(1)改善體育師資缺口現狀,提高學校體育教學質量;(2)夯實校園學生參賽基礎,促進競技體育人才培養。其轉型的現實困境有:(1)學訓矛盾突出,自身短板影響轉型從教開端;(2)過渡機制欠缺,從業資格認證體系仍不完善;(3)個體差異明顯,從教項目不同影響轉型效益。并提出紓解路徑:(1)遵循“以人為本”理念,建立健全綜合化保障體系;(2)以提升“角色能力”為中心,增強退役運動員職業轉型信心;(3)構建“多元主體”參與模式,拓寬退役運動員轉型空間。
關鍵詞:退役運動員;轉型;現實困境;紓解路徑
針對我國退役運動員所面臨的職業轉型困境,2020年,國家體育總局發布了《關于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1]。《意見》重點突出了建立優秀退役運動員和教練員進入學校執教新機制的必要性,旨在打通其進入教育體系擔任體育教師的渠道,從而加強體育與教育深度融合所需的師資隊伍建設。受到傳統競技體育人才培養模式的影響,以及社會對新型體育人才要求的不斷提升,我國退役運動員的安置與職業轉型問題日益凸顯。鑒于此,本文旨在探討如何有效推動退役運動員的職業轉型,并針對當前社會體育服務人才的短缺以及學校體育師資的不足,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以期通過此類措施,能夠助力退役運動員順利實現職業過渡,進一步促進運動員的全方位發展,為推進體育強國戰略目標貢獻微薄之力。
1 "我國退役運動員職業轉型價值
1.1 "改善體育師資缺口現狀,提高學校體育教學質量
目前,我國中小學正面臨著一個緊迫的現實問題,即體育教師的嚴重匱乏。依國家文件要求,中小學平均六個班級應配備1名體育教師,但目前體育師資缺口或達20%[2]。我國學校體育對高質量體育教師的需求,為退役運動員轉型從教、補足體育教師空缺帶來了新機遇。由于優秀運動員長期專業化訓練,使其兼備科學訓練的方法與專業的技術水平,相較于其他教師,退役運動員在專業技能方面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這種優勢能夠顯著提升學校體育教學的質量。另外,杰出的退役運動員在經歷了長期且全面的訓練以及緊張激烈的競賽后,不僅磨煉出了非凡的心理素質,更鑄就了堅忍不拔、頑強拼搏的精神特質。這些寶貴的非物質資產,將有助于他們在轉型為體育教師后,更加出色地完成體育教學任務,同時對學生的全面發展產生深遠而潛移默化的影響。
1.2 "夯實校園學生參賽基礎,促進競技體育人才培養
優秀運動員退役后轉型成為學校體育教練員,此類教練員所具備的科學的訓練方法和卓越的專項技能,對于培養競技體育后備人才而言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例如,將其寶貴的比賽經驗和訓練經驗巧妙地融入青少年運動員的訓練方案中,不僅有助于提升青少年運動員的競技水平,還能使他們的運動訓練更加科學,從而提高青少年的運動參與效益。其自身的訓練經驗以及心得體會,使其在教學時能夠有效地實施規避性訓練,提高學生的反饋能力。除此之外,中小學校體育課程改革的新任務、新要求應以落實“教會、勤練、常賽”為目標。因此,在整合各級青少年學校體育賽事的過程中,體育與教育部門應當同步利用學生的假期時間,積極籌劃并組織校際間以及跨區域的體育賽事。這樣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假期生活,還能通過比賽提升學生的體育競技水平,促進校園體育文化的交流與發展,從而提高學生參賽基礎[3],這對中小學訓練隊的組建有著重要的作用,更能彌補部分中小學中出現的“無帶隊教師”“無體育賽事”等現象。
1.3 "滿足課后體育服務,豐富青少年課余生活
青少年體育在推進國家體育強國戰略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它不僅對全民健身計劃的實施產生深遠影響,而且是提升國民整體健康水平的關鍵環節。根據《意見》的指導原則,倡導社會體育組織積極介入學校教育領域,提供專業化的體育指導和技能普及服務。同時,《意見》還提出政府應通過購買服務的方式,引導社會體育組織為師資匱乏的中小學提供專業且高質量的體育教學與訓練支持[4]。這一政策導向與現行的“雙減”政策相互呼應,共同構成了青少年體育發展的新格局。退役運動員的加入將更加精準地滿足青少年在課余時間對多樣化運動參與和專項技能進階的個性化需求。以南京市力行小學為例,該校借助政府購買服務的契機,成功引進了校外俱樂部的專業體育教練資源,進而開設了涵蓋跆拳道、游泳、棒球等多個項目的體育社團,讓青少年在體驗體育鍛煉的愉悅之時,也切實推動了其身心的健康發展。
同時,退役運動員還可引入多元化的運動項目訓練體系、靈活多樣的參與模式以及量身定制的服務內容,從而提升體育教學的專業性和整體服務質量。此外,他們還承擔著挖掘并培育潛在體育人才的重要職責,致力于青少年體育后備力量的儲備與輸送,在此過程中貢獻出自身的力量。通過專業的選拔與系統的訓練,退役運動員不僅能夠幫助具有發展潛力的體育特長生實現自身的價值,還能為國家的體育事業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新生力量。
2 "我國退役運動員職業轉型的現實困境
在體教融合的背景下,我國退役運動員的職業轉型問題已引發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全國多個地方積極探索優秀退役運動員轉型路徑,探索優秀退役運動員轉型入校從教的方式。許多政策文件中也進一步要求“在大中小學校設立專(兼)職教練員崗位”[5],以此助力優秀退役運動員轉型。由于不同地區、不同項目運動員水平差異較大,以及訓練體制與“學訓矛盾”的影響,導致短時間內轉型渠道較為單一,退役運動員在職業轉型方式、評價體系等問題上仍需進一步完善和調整。
2.1 "學訓矛盾突出,自身短板影響轉型從教開端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運動員權益的重視,退役運動員的就業安置得到不斷加強。但由于社會對新型體育人才的要求不斷提高,長期以來的“學訓矛盾”影響部分退役運動員的職業能力,我國傳統的“三級訓練網”人才培養體系,培育出大批優秀運動員,但也造成了運動員文化教育不足的情況。從運動員角度來看,學歷偏低、傷病率高是運動員的固有短板,對運動員的退役轉型有著嚴重的影響。據相關統計數據顯示,在我國青少年田徑運動員群體中,因傷病問題而無法繼續訓練的男運動員約占50.18%,女運動員則約占56.24%[6]。這些傷病因素不僅加劇了運動員退役后職業轉型的困難程度,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對運動員轉型后的技能傳授產生了不利影響。更重要的是,這種情況直接影響了退役運動員在教育領域新職業生涯的開端。
2.2 "過渡機制欠缺,從業資格認證體系仍不完善
我國退役運動員數量在逐年不斷增加,平均每年淘汰率為15%,由于退役運動員數量的增加以及退役運動員安置政策的單一,大量退役運動員無法得到安置[7]。因此,有必要構建并不斷優化我國退役運動員向教育領域轉型的動態性從業資格認證體系。但是,當前體育教師資格證書制度對退役運動員的職業轉型構成了顯著制約。《意見》文件中再次重申“新入職教師必須具備教師資格”,意味著教師資格證是進入教師行業的先決條件。盡管某些地區已經針對退役運動員的實際情況實施了特殊政策,如“先上崗、后考證”,并給予他們在入編后的一年內考取相應教師資格證的緩沖期,這確實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退役運動員進入校園從事體育教學工作的壓力。然而,退役運動員在參與教師資格證考試的過程中仍然面臨著較高的門檻。另外,各地區發展的不均衡性也加大了退役運動員職業轉型的難度。《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中也明確規定:學校在招聘體育教學和訓練活動人員時,應優先考慮符合相關資質的優秀退役運動員[8]。雖然從立法層面暢通退役運動員進校園的渠道,為退役運動員轉型從教提供了政策保障,但由于經濟與教育的地區差異,為退役運動員提供的崗位數量也存在較大的差異,短時間內無法建立適用于所有退役運動員轉型需求的保障機制,地方資源配置能力還需進一步強化。
2.3 "個體差異明顯,從教項目不同影響轉型效益
目前我國運動員培養體系以各級體校為主體,在為國爭光的目標驅動下,國家重視發展易獲金牌的運動項目,而對于一些相對的弱勢項目則保障不足[9]。第一,社會需求存在差異性。在招聘退役運動員的過程中,無論是社會機構還是學校,都更傾向于選擇那些普及率較高、廣受歡迎的運動項目的退役運動員,如籃球、足球、羽毛球和田徑等。相比之下,那些受眾面較小、危險系數較高以及技術難度較大的運動項目的退役運動員,由于專業背景的限制,面臨的就業機會相對較少。這種情況限制了退役運動員職業轉型的發展空間,因而對運動員的順利轉型則構成了挑戰。第二,退役運動員角色轉換適應程度不同。對于大多數運動員來說,長時間、穩定的訓練和生活已經成為他們的日常,而在退役之后,他們的角色轉變將會打破他們原本的生活方式和訓練關系,使得部分運動員對社會環境不適應,產生心理落差。此外,還有部分運動員的就業期望與現實形成一定落差,這是由于這些運動員對于自身的實力和當下的就業形勢不清晰而造成的,這也會對運動員的轉型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
3 "我國退役運動員轉型困境紓解路徑
3.1 "遵循“以人為本”理念,建立健全綜合化保障體系
近些年,我國對于運動員的保障權益越發重視,各省市體育局相繼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運動員文化教育和運動員保障工作的實施意見》等政策,進一步保障退役運動員權益。
第一 建立健全運動員保障制度體系。體育部門、教育部門以及保障部門等應不斷探索不同項目、不同技能水平的退役運動員特征,構建一套全面而系統的保障體系,以確保運動員在訓練期間及退役后的生活得到全方位的支持,對于這一舉措需采取上述一系列措施。具體而言,應對運動員的各個階段實施同步性保障策略,從而為其現役狀態及退役后的生活提供綜合性保障。此舉旨在通過專業嚴謹的保障措施,有效覆蓋運動員職業生涯的每一個環節,確保其生活無憂,并為其未來發展奠定堅實基礎。這一保障體系的構建,不僅體現了對運動員的深切關懷,更是對體育事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有力支撐[10]。
第二 加快退役運動員從業資格認證體系的完善工作。將教練員、體能訓練師等職業的社會需求融入運動員的培育規劃是當下體育人才培養的重要方向。在運動員的訓練周期內,應定期邀請行業專家,為其提供專業的就業指導與認證輔導。同時,相關部門應持續探索并優化退役運動員在從事體育教師、體能培訓師等職業時的資格認證標準與考核機制。這不僅有助于退役運動員順利實現職業轉型,更是對體育人才培養體系的完善與提升。通過這一系列措施,可以確保退役運動員具備從事相關職業的專業素養與技能,從而為其未來的職業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3.2 "以提升“角色能力”為中心,增強退役運動員職業轉型信心
退役運動員文化教育不足、技術教學能力單一,要想解決這個問題,需建立多元化途徑為退役運動員提供學習機會。
第一,推動運動員文化教育的長效化發展。針對運動員文化教育不足,應改革課程設置,將訓練與文化教育放在同等地位。教育和體育部門應當加強協作,針對不同水平的運動員構建相應的持續性發展機制。同時,應根據市場需求的差異性以及學校教育目標,對退役運動員的招聘流程進行精細化改進,以提升招聘工作的有效性及針對性。積極借鑒并吸收教師基本功大賽的辦賽經驗,為運動員在學生教學課程方面提供一個交流切磋的平臺,通過此類比賽,不斷提高完善自身的不足[11]。
第二,對退役運動員實行再教育方案。教育部門與體育部門協同合作對運動員的理論文化進行組織培訓,增加其對教學知識的掌握和運用。對退役運動員進行多種技能的教學培訓,一定條件下可以對退役運動員實行單獨輔導制度,以此提高培訓效能。同時吸收“南體模式”“清華模式”等經驗,多方位實現運動員培養。
3.3 "構建“多元主體”參與模式,拓寬退役運動員轉型空間
運動員在我國競技體育事業的發展中扮演著核心角色,其權益的全方位保障對于建設體育強國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特別是退役運動員的就業安置問題,更是這項工作中的關鍵環節。因此,體育相關部門應積極與多方主體協同合作,如圖1所示,共同為退役運動員的順利轉型提供堅實的支撐體系。這樣的舉措不僅有助于運動員個人的職業發展,也對推動我國體育事業的持續健康發展具有深遠意義[12]。
第一,發揮多元主體參與優勢。為有效推進退役運動員的轉型工作,應廣泛匯聚各方資源,積極倡導并鼓勵企業、社會、學校等多元主體共同參與其中。同時,需切實落實針對退役運動員轉型的扶持政策,以確保其平穩過渡到新的職業領域。各地區在結合當地實際情況的基礎上,應對運動員的轉型與發展進行有針對性地引導,充分利用體教融合的優勢,為退役運動員打造堅實的轉型基礎,并協助其進行全面的職業生涯規劃。這一系列舉措將有助于實現退役運動員的順利轉型,并為其未來的職業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第二,加強退役運動員職業轉型心理疏導。首先,各培養單位應配備退役運動員轉型的心理咨詢室,避免退役運動員因心理壓力過大而出現心理損傷。其次,聘請心理專家舉辦講座訪談等活動進一步保障退役運動員心理健康。最后,教練員幫助退役運動員更好地認識和評價自己,通過深入挖掘退役運動員自身的專長與優勢,我們能夠為其向教育領域的轉型奠定堅實的基礎,從而有力推動我國學校體育事業的高質量發展。這樣的舉措不僅有助于實現退役運動員的職業再發展,更對提升我國學校體育的整體水平具有積極的影響。通過充分發揮退役運動員的專業特長與實踐經驗,為學校注入更多的優質教育資源,進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與健康成長。
圖1 "退役運動員多元主體參與模式
4 "結語
在體教融合的大環境下,為進一步促進我國退役運動員順利實現職業轉型,同時解決學校體育教師師資力量以及社會體育服務專業人才短缺的問題,必須秉持“人本主義”理念,且著力構建并完善一套全面而系統的保障體系。這一體系旨在促進運動員文化教育與訓練的均衡發展,提升其綜合素質。同時,應以增強“角色勝任力”為核心,激發退役運動員對職業轉型的信心與熱情。通過構建“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模式,為退役運動員提供更廣闊的社會轉型平臺,進一步拓展其職業發展空間。這一舉措不僅有助于退役運動員的順利轉型,更能為體育強國和健康中國的建設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國家體育總局,教育部.關于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EB/OL].http://www.gov.cn/xinwen/2020-09/21/content_5545376.htm,2020-9-21.
[2]葛亮,彭國強.我國退役運動員職業轉型探析[J].體育文化導刊,2023(2):27-33.
[3]齊鳴,方千華,王濤.體教融合背景下我國退役運動員轉型體育教師困境與紓解[J].體育文化導刊,2022(7):92-97.
[4]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20-10/15/content_5551609.htm,2020-10-15.
[5]吳彤,侯艷伍.中國女性退役運動員繼續教育現狀與對策研究[J].蘭州文理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28(1):94-97.
[6]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發《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暫行辦法》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151/201308/t20130821_156643.html,2013-08-21.
[7]張佳星,張恩利.體教融合視域下運動員職業發展權利保障的內在邏輯、困境與實踐進路[J].遼寧體育科技,2024,46(2):90-95.
[8]尹海立,焦玉良,黃霄漢.退役運動員轉型學校教練員的政策實踐機制[J].體育學研究,2023,37(4):10-18.
[9]黃莉敏.退役運動員再就業問題探討——以制約因素的分析和探討為視角[J].體育科技,2014,35(3):16-18.
[10]趙軍輝,胡小清.體教融合背景下優秀退役運動員從教的現實困境及紓解路徑探究[J].體育學刊,2023,30(2):74-80.
[11]顧陽,龐輝,李哺淳.體教融合背景下退役運動員轉型體育教師現狀、機遇及路徑[J].體育文化導刊,2022(12):105-110.
[12]鐘秉樞,李楠.加強青少年體育工作深化體教融合背景下體校改革與發展[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22,37(6):672-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