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昂(山東藝術學院,山東 濟南 250300)

圖一 南宋 梁楷《潑墨仙人圖》48.7 cm×27.7 cm 紙本水墨
在中國龐大的繪畫體系中,寫意人物畫是具有代表性的畫風之一,同時也是一門重要的藝術學科。盡管該類別出現的時間較晚,寫意人物畫卻具有獨特的內涵和藝術表現力。
整體而言,中國寫意人物畫中“意”的內涵體現為隨性傳神、揮墨自如,在藝術表現上追求主觀情趣的釋放和“傳神”的藝術效果。這種“意”的內涵和表現與古代文人畫家的寫意性有一致性。文人畫家根據自己對現實生活的感悟,多以寄興抒情為主,更好地表達畫中“意”的內涵。在寫意人物畫中有關“意”的表現有著諸多論述。例如,活躍于五代末至北宋初的畫家石恪,最早將寫意人物畫搬上了歷史舞臺,在繪畫中突破了傳統的繪畫技法,畫風隨性灑脫,下筆時代入自己的情感,使得寫意人物畫能更好地抒發出“意”的內涵與表現。在石恪的繪畫基礎上,南宋時期的畫家梁楷進一步發展了寫意人物畫。雖然梁楷是位宮廷畫家,但是他卻將草書運用到繪畫中。這種以書入畫的表現形式使得畫面更加具有“意”的內涵,開拓了寫意人物畫的新天地,并影響至今。
在藝術語言與藝術表現形式上,西方的畫家和理論家認為“傳神”一詞是寫意畫最直接的創作目的。然而,中國的寫意人物畫還具備更為獨特的內涵和藝術表現,那就是“書畫同源”。這也是中西方繪畫中對于“意”的內涵理解的不同之處。元代的趙孟頫、明代后期的董其昌等都對這一觀點進行過探討,認為書法與繪畫這兩門藝術存在許多相似之處。中國寫意人物畫不僅內涵豐富,而且還有其獨特的藝術表現力,其中,寫意人物畫的藝術表現尤其體現在以書入畫、意象造型、墨色等方面,這也是寫意人物畫中“意”的載體形式。與之比較,在西方藝術世界中,例如浪漫主義畫家德拉克洛瓦,在他塑造的一系列人物作品中也出現了寫意性的藝術語言,但是這種寫意性的內涵和表現是藝術創作過程中注重藝術主觀性和自我表達的結果。這種藝術特征與中國古代寫意畫的主張存在一定相似之處,但是西方這種寫意性的藝術語言盡管有“意”的表現和內涵,卻并沒有脫離“形似”,仍然以“形似”作為其創作基礎。中國的寫意性藝術語言已經擺脫了對于“形似”的主張,進而去追求一種“神似”的韻味。這種韻味與近代畫家齊白石在創作人物畫時堅持“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的信條是相通的,因此,齊白石先生的畫面充滿生機,耐人尋味。
寫意人物畫的重點在“意”字上,這個“意”字代表的是“意境、韻味”,需要藝術家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而心靈上的創作主體是一個人的情感。情感的表達需要通過載體來體現,所以歸根結底“意”是通過載體來呈現的。載體的表達形式多種多樣,其中,“以書入畫”“意象造型”以及“墨色”是表達寫意人物畫中“意”的常見表達載體。寫意人物畫是一種即興繪畫形式,通過載體形式來充分地體現自己內心最真實的心靈感受,這也是寫意畫的難點所在。寫意畫的創作時間很短,需要一氣呵成,在揮灑筆墨的同時釋放自己的情感,所以對繪畫工具以及材料的了解和把握十分重要,需具備很強的造型能力。否則,在創作中很難把自己的情感全部表達出來。當畫家創作一幅寫意人物畫作品的時候,其中書法和意象造型以及墨色三者的緊密結合使得寫意人物畫中“意”的內涵和表現更加明確,又因為有了這些表達載體,使得寫意人物畫擁有自己獨特的藝術語言。
在寫意人物畫的歷史進程中,書法對繪畫有凝練升華的作用,繪畫與書法的結合對中國寫意人物畫的發展具有里程碑的意義,不僅是寫意人物畫的顯著特點之一,同時也加深了寫意人物畫中“意”的內涵和表現。兩者的結合突出了在寫意人物畫中書法對于“意”的載體作用,從而引申出“書畫同源”等一系列理論。
“書畫同源”是中國書畫術語,意為中國繪畫和中國書法關系密切,兩者的產生和發展是相輔相成的。
首次提出“書畫同源”的是唐代張彥遠,后來宋代蘇軾、元代趙孟頫又加以論述,均強調“以書入畫”的重要性。蘇軾提出“書畫本一律”,即書法與繪畫雖是兩種不同的藝術表現形式,但是兩者是同質異體,所以兩者互為載體也未嘗不可。在書法與繪畫結合的典范中,陸探微是南朝劉宋時期最杰出的代表,擅長運用草書的體勢,并形成了“一筆畫”的筆法。運用書法進行繪畫創作,加強了人物畫藝術創作中“意”的體現,使得陸探微畫人能做到“精利潤媚”“筆跡勁力如錐刀焉”,創造出“秀骨清像”的人物形象。
其次,盛唐時期的畫家吳道子被譽為“畫圣”,其繪畫風格被稱為“吳帶當風”。在繪畫過程中,吳道子也是以書法入畫,表現對象“高測深斜,卷褶飄帶之勢”,獲得了“天衣飛揚,滿壁風動”的藝術視覺效果,使作品散發“意”的韻味。他的這種繪畫風格不僅體現了繪畫中“意”與書法的關系,也一直影響宋代畫壇,被文人士大夫們所推崇。吳道子這種以書法入畫的藝術風格主要來源于張旭的草書,如《古詩四帖》,因草書是求其與繪畫的意境、氣勢相通,體勢變化極大,從而更能體現繪畫中“意”的闡述。在寫意人物畫中,“以書入畫”不僅是寫意人物畫表達“意”的載體,同樣也是繪畫的獨立藝術語言載體,被賦予了濃厚的藝術審美情趣與文化底蘊內涵。
在繪畫的造型觀念里,“意象造型”往往是寫意人物畫里最重要的造型手段。意象造型與“以書入畫”一樣均有理論依據和作品典范,在一幅優秀的寫意人物畫作品中,畫家不僅可以通過“以書入畫”來表達作品中“意”的韻味,也可以通過這種意象造型的手段,向欣賞者傳達作品中“意”的內涵。
提及“意象造型”一詞,首先在理論方面,有必要探討一下顧愷之的繪畫理論以及張璪的《繪境》。
首先,在顧愷之的“遷想妙得”中,“遷想”是指藝術家在繪畫創造過程中將自己心目中所領悟的藝術想象,通過主觀情思“遷入”畫面所表達的客觀對象當中去,進而取得藝術感受,“妙得”即其結果。在藝術創作過程中畫家通過自己的造型能力來達到意象造型,再用這種藝術表達方式,體現“傳神”的效果。這不僅是畫家追求“意”最本質的手段,同時也完善了繪畫中“意”的載體形式。在顧愷之的意象造型觀念里,善于表現人物的精神面貌,特別是對于眼神的描繪,是烘托人物個性和風貌的要點。
其次,是唐代畫家張璪在《繪境》中所提出的“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指出畫家需要“師造化”,一是畫家對想要表達的物象作出分析、研究、評價,進而在頭腦中進行構思,二是畫家要具備真實情感,兩者缺一不可,最終畫面具有“意”的散發。這與顧愷之突出繪畫中的“意”有異曲同工之妙。

圖二 唐 張旭《古詩四帖》紙本 29.5 cm×195.2 cm
在藝術實踐中,明末畫家陳洪綬的人物畫造型夸張變形,有意象造型的特征,在人物畫史上具有“變形主義”之稱。在意象造型的藝術道路上開創了“寧拙勿巧,寧丑勿媚”的典范,也使得意象造型在作品方面有了論述依據。
自中國繪畫誕生以來,“墨色”就成為繪畫最基本的要素之一,寫意人物畫又被稱為“水墨人物畫”,可想而知墨色的重要性。墨色在寫意人物畫中也是傳達“意”的媒介。對于中國畫而言,墨與色在寫意人物畫中是不可分割的兩個部分。正所謂筆中有墨,墨中見筆,各種見筆都離不開墨色,甚至用墨色來表達寫意人物畫中有關“意”的闡述,最終成為“意”的表達載體。色與墨在藝術上有許多共同之處,用墨如用色,墨分五彩,而用色需見筆,色中見筆,是用墨用色的傳統要求。中國畫在“意”的表達上,其主要的特征之一就是以線為主的各種不同的墨與色的筆觸有機結合,并且其中也有律動。近代畫家林風眠多以墨色等形式在宣紙上進行作畫,題材多樣,將中西繪畫的長處加以“調和”,并賦予“意”的境界,使得作品具有“意境”和“神韻”,從而體現寫意人物畫中“意”與墨色的整體關系。
隨著時代的進步以及中西藝術文化的不斷交融,中國寫意人物畫中有關“意”的內涵和表現在一定程度上融入了西方的藝術元素。在寫意人物畫作品創作過程中,我們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更強調造型的重要性,通過造型來體現寫意人物畫中“意”的韻味。這一觀點與徐悲鴻先生主張學習西方傳統寫實主義藝術,以西方的寫實來改良中國畫的不足之處不謀而合。他的一系列寫意人物畫中都充分體現了現實主義的創作精神,成為中國近現代現實主義美術大家。
在創作過程中,我可以清晰地看到自己的不足之處,無論是在筆墨造型還是寫意人物畫、知識素養上都有明顯的欠缺,這些短板使得筆者在畢業創作過程中,難以把書法、意象造型以及墨色等有關“意”的表達載體在作品之中完美表達出來,最終也難以體現“意”,為此需要不斷地練習。但是這三者并不是短時間內可以掌握的,這需要堅持不懈全面提升自身素質和修養,加強專業上的訓練。除此之外,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提升自己對于社會的洞察力和感知力,在藝術創作道路上要多讀書、明事理。我們的學養越深,對生活、對自然的感悟就越深,創作出來的作品也就越容易表達我們自己內心的情感,這樣才能更好地體現繪畫中“意”的韻味。對于現代寫意人物畫的“意”而言,需要我們將新時代的情感融入現代寫意人物畫,在今后的藝術創作過程中我們需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中國寫意人物畫有關“意”的情感得到更大限度的抒發和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