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高龍(太原師范學院,山西 晉中 030619)
北魏《元珽墓志》(圖一),全名《豫州刺史河南元君墓志銘》。銘刻于北魏孝昌二年(526年),碑體長60.4 cm,寬53.7 cm,蓋長56.2 cm,寬49.3 cm。蓋三行,行四字。文15行,行18字,字體均為正書,于1922年河南洛陽出土,圖一為民國拓本,現藏于浙江省博物館。

圖一 《元珽墓志》
魏碑是南北朝時期的碑刻、銘石、摩崖、造像記等諸多品類書法作品的統稱,其上承漢隸、下啟唐楷,是書法藝術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
494年,北魏孝文帝入主中原以后,為推行漢化頒布了一系列的詔書,促進了民族文化的融合。受到儒家推崇孝道和南齊書風的影響,洛陽時期的書法發展迅速,地處邙山的皇家墓志銘也成為其經典代表,《元珽墓志》便在其中。這時的楷書已具備完整而高度嚴謹的法度,由于專供皇室,大多刊刻精美、字體遒勁。書者、刻者,必是當時的名家,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當時的書法面貌:點畫剛勁雄強,欹側生姿;斜劃緊結,起行收動作明顯,左低右高的欹側態勢;撇捺舒展,是章法和諧的表現。
宗白華先生是中國近代藝術學領域的開拓者之一,他深入研究并融合了中西方的美術學思想理論,對形式美進行了深入研究。他說過:“中國古代的書家要想使‘字’也表現出生命力,成為反映生命的藝術,就須用他所具有的方法和工具在字里表現一個生命體的骨、筋、肉、血的感覺來。”這里說的“用方法和工具來表現生命”其實就是指藝術的形式,形式是構成作品的點線面體以及質感及色彩等各種要素有機統一的綜合,最終形成一個外在形象表現出來。
書法作為中國傳統藝術門類中的視覺藝術,所表現的形式也遵循美學意義下的形式美原則。具體地看,書法的形式美是指它的用筆、結體、章法以及書寫材料的性質等所共同構成的外在表現形式,以這種形式給予書法欣賞者愉悅的感受。
本文將從《元珽墓志》出發研究其所蘊含的形式美,給予書法學習以啟示意義。
1.開合舒展、靈動飄逸—線條之美
藝術家保羅·克利說過,藝術是用一根線條去散步,畢加索、羅丹也稱贊中國書法是“線的藝術”。在書法中,線條是其精神,是書法外在表現的基本框架。線條蘊含變化多樣的藝術語言:大小、正斜、長短、曲直、枯潤等,具有豐富的審美內涵蘊藏。
線條的形狀、大小、粗細等所呈現的感覺是有所差異的,粗線則樸厚、氣勢雄渾;細線則靈動、飄逸婉約;平線則安穩、平定和諧;垂線具重心感,象征莊嚴;曲線表示沖突與變化,有如水一般的質感。毫無疑問,書法線條的美是建立在這種普遍的審美感覺之上的。如衛鑠《筆陣圖》云:“橫如千里陣云,點如高山墜石,豎如萬歲枯藤,捺如崩浪雷奔……”張懷瓘《書斷》有云:“龍騰鳳翥,若飛若驚;電烻或〈火霍〉〈火蒦〉,離披爛漫;翕如電布,曳若星流。”線條賦予了書法的精神,線條短就顯得內斂;線條長就顯得開放;震顫表現了變化;方則剛;圓則柔;等等。
在《元珽墓志》中,其善于用長筆畫,撇舒捺展,開張奔放,將其靈動飄逸之勢盡顯。各種撇開張舒展,有長短直弧等,使得整字端莊秀麗,搖曳生姿。如“命”(圖二)、“淚”(圖三)、“令”(圖四)等字中,撇畫很長且微微上揚,造成了一種勢的呼應,重心上提,顯得非?;顫??!霸弊郑▓D五)的撇畫斬釘截鐵,直截了當。圖六、圖七也是如此,不作贅述。其中各種長的線條組合,給人以舒展奔放、縱橫開張之美感。

圖二 命

圖三 淚

圖四 令

圖五 元

圖六 悆

圖七 春
2.結體嚴整、富于變化—結體之美
積點成線、排線成體,漢字之美,美在其結構千變萬化。排列組合的差異,帶來了豐富多彩的體勢,結體之美,尤其能體現其姿態。結字原則,自古以來有“三十六法”“八十四法”“九十二法”等,它們對書法的結字原則是一種符合藝術規律的分析總結。如果結字無變化,就如藝術無生命一般,了無意義。傳王羲之《題筆陣圖后》,有云:“若平直相似,狀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齊平,便不是書,但得其點畫耳?!贝搜苑浅蚀_。
在《元珽墓志》中,其整體的方正體勢,也富含令人感到意趣橫生的結字。例如“不”字(圖八)的撇畫,楷書一般居于橫畫正中或者左右略微變化,但是此字直接將撇居于最右,頓生奇絕之感?!傍B”字(圖九)最后一筆的四點也以斜點出挑,橫線代替,增加了左右對比空間,營造了虛實關系。“中”字(圖十)口部壓扁,豎畫偏右,整體態勢為橫勢。“西”字(圖十一)最左邊豎畫右傾,最右邊橫折的豎同樣向右傾斜,中間兩豎向左傾斜,整體在不同態勢中達到平衡?!鞍病弊郑▓D十二)的第一撇拉長,重心左下移,奇異生姿。“懿”字(圖十三)的心字底穿插至左下方,空間的穿插避讓變得豐富起來,饒有意趣。

圖八 不

圖九 鳥
3.顧盼映帶、道法自然—章法之美
蔡邕《九勢》講“夫書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陰陽生焉;陰陽既生,形勢出矣……”這里的自然,不光是指書法與天地萬物之間的聯系,更是強調書寫的自然。中國古代思想就特別重視道法自然,有“萬物以自然為性……圣人達自然之至,暢萬物之情”“信之自然,不得重改”等思想,可見自然書寫的重要性。
首先從筆畫的映帶上,就體現了其自然書寫的流美。如“云”字(圖十四)的第二筆豎點與橫折鉤,順應筆勢而上,筆勢的轉承、轉鋒清晰,產生呼應。“池”字(圖十五)右半部的豎畫,起筆承接上筆橫折,回鋒直起,筆斷意連?!巴健保▓D十六)字最后的之底,自然書寫,筆意連貫,絲毫不拖泥帶水,斬釘截鐵中透露著優雅從容,不勝枚舉。
除了自然書寫的筆勢外,《元珽墓志》的字形也非常自然,做到了隨體而就、因字賦形。繼承了隸書結體的方扁,使其具有了高古之感,筆畫較少的內斂、筆畫較多的開張舒展,整體的左斜欹側之勢。氣息之自然,意趣橫生。
4.精雕細琢、金聲玉振—質地之美
書法藝術必須通過一定的物質材料來表現出來,書寫材料的差異也會有不同的表現。紙絹之上,飄逸靈動、雅韻無窮;板木之間,則古拙雄渾、凝練厚重;碑石則鐘鳴鼎嗡、金石之氣。材質不同,各有千秋,形式上的美感也就有了區別。《元珽墓志》精致的銘刻,嚴謹的用刀,使碑刻具備了其他材質難以達到的效果—金石氣。通過不同的材質形式,將載體融入書法本身,大大增加了意趣。透過碑碣,字里行間仿佛奏響鏗鏘的金石之聲,這正是其質地的形式美感。
關于《元珽墓志》對書法學習的影響,則要從魏楷整體說起。魏碑作為書風過渡期的重要產物,對書學和史論都有重要意義。魏碑產生發展于北朝民族大融合大發展時期,社會的包容開放,造就了不同藝術理念之間的碰撞,思想的開放促進了藝術的興旺。
魏碑影響乃至造就了清代碑學運動,為當代書法藝術提供了良好的養分。當今的展廳時代,碑體大氣磅礴、魄力雄強的宏大氣息,正適應如今展廳展覽的需求。加之近年來楷書年展與十二屆國展上魏碑作品的獲獎展出,更加印證了魏碑是書法學習的新鮮血液,影響意義重大。
《元珽墓志》筆畫高古韻致,用筆自然映帶,流美遒勁,圓轉厚重,表現了自然天真、饒有情趣的意境,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碑刻技法上的成熟,對繼承前書、開啟唐楷的盛世起到了一定作用,為學書者認識以及學習創作提供了更多的啟示,開辟了更廣闊的思路。
當今魏楷價值被廣泛挖掘,在各級展覽大賽上,有許多作品出自魏楷一路,學書者對各種形式和用筆的嘗試未曾停止。魏碑是一座富含寶物的礦藏,追求個性、與眾不同,是這個時代的審美特質,適應于當今展廳藝術的發展需要。因此,如何融合和借鑒魏碑的形式美、運用形式美原則指導實踐,這個難題值得學者深思。例如根據其形式美原則中的質地之美,改換傳統的宣紙、麻紙以及形式,以黑色為底色,藤黃色作為“墨色”,追求與拓片極致接近的效果,確實是一種對其形式美原則的新的嘗試。但是無論怎樣創新,最終目的都要反映時代的風貌,服務于時代與人民。
當下的楷書審美追求新變,更加傾向于書體本身的藝術感染力,在創作過程中要如何取舍,需要權衡其合理性,符合傳統書法價值觀念,筆墨跟隨當代。
形式美在書法創作和欣賞中的作用顯而易見,極大地拓寬了書法的美學內涵。對其的研究不應該只停留在表面,更應該深入挖掘,其背后蘊含的是一個時代深厚的社會生活的縮影,是對時代、自然、人文三個維度的深刻反映。對《元珽墓志》的形式美研究,不僅是豐富延展其美學屬性,更是為了將其運用到實際中,給予我們學習以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