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紅豆(貴州民族大學,貴州 貴陽 550025)
明蜀王陵墓群為明代歷任蜀藩王、王妃及世子墓葬。明王朝統治276年間,蜀地共有13位藩王[1]。1996年,明蜀王陵被列入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包括僖王陵、昭王陵、僖王趙妃墓、成王陵、成王次妃墓、僖王繼妃墓、黔江悼懷王陵、草皇墳蜀王陵(懷王陵)、惠王陵(廖家灣皇墳)、半邊墳郡王及朱悅燫墓在內共11座陵墓。明蜀王陵墓葬群是明一代蜀地宗室活動的產物,已進行考古調查、發掘的墓葬時代序列較完整,絕大多數明蜀王陵墓里出土有準確紀年和記錄墓主身份的墓志。1970年,金牛區鳳凰山因工程施工發現墓葬群,進行搶救性發掘,據出土的墓志材料認定該墓為悼莊世子朱悅燫墓。1978年,位于十陵街道大梁村的趙妃墓被發現,工作人員對其進行了搶救性發掘。1979年,成都市文物管理處考古組因城市基建而發掘蜀僖王陵。總體而言,明蜀王陵墓因城市現代化建設在20世紀70年代得以重見天日,均為搶救性發掘。

表1 明蜀藩王及王妃墓葬分布
1996年,在進行第四批全國文物保護單位認定時,明蜀王陵墓葬群僅僖王陵、昭王陵和趙妃墓經過了科學的考古發掘,其余七座墓葬由地方志材料結合考古調查確定。其余墓葬的位置僅通過地面探查結合文獻記載原因確定。例如被當地居民俗稱“廖家灣皇墳”的地方則是通過附近地面發現的蜀惠王壙志中所記載的方位認定該地是惠王陵。觀察墓葬分布,明蜀王陵墓葬群具有“大集中,小分散”的特點,分布于今成都市內的錦江區、龍泉驛區及金牛區三個行政區劃,主要位于龍泉驛區十陵鎮。從時間上看,目前已發現且被列為文保單位的墓葬覆蓋了明朝早、中、晚三期,其中,悼莊世子墓、蜀僖王墓為明代早期墓葬,蜀昭王、蜀定王次妃王氏墓為明代中期墓葬。地方考古工作者考證香花寺大皇墳的墓主為蜀獻王朱椿[2],潘家溝蜀王墓為蜀端王墓,鳳凰山王妃墓可能為明代早期郡王墓,明蜀藩王陵墓可劃分為四個墓區[3]。除了蜀藩王陵墓外,蜀藩內的支系宗室陵墓分布于明代成都四郊,這與蜀藩內部郡王將軍等宗室生前不前往封地,居于成都死后擇近下葬有關[4]。
1988年明蜀王陵博物館建成開放,該博物館為專題類博物館,建于僖王陵所在地。僖王陵原地面陵園建筑已不存,在其墓道入口位置,以修舊如舊的方式修筑一座通往地宮的建筑。復建的昭王及王妃合葬墓、定王次妃王氏墓位于博物館內。

圖1 明蜀王陵文保單位標識(筆者自攝)
20世紀90年代為博物館探索發展道路的階段。博物館通過招商方式引進正覺山莊。正覺山莊是集娛樂、休閑、餐飲服務為一體的綜合體,其建筑形式為仿古建筑式樣,與明蜀王陵博物館僅一墻之隔。正覺山莊在青龍湖濕地公園建設竣工之前的十余年時間里,是明蜀王陵博物館周圍一公里內,唯一一處提供餐飲、娛樂、休憩服務的場所。明蜀王陵博物館引進正定山莊是早在20世紀就進行的一次文旅融合的嘗試。同時,正覺山莊作為知名“農家樂”場所,游客眾多,對于博物館而言具有引流作用。
21世紀初,因建設城市濕地公園的需要,原居住在附近的民眾搬遷,明蜀王陵博物館在長達10年的時間里一直處于被施工建設包圍的狀態。2021年筆者調研發現“最后一公里”道路建設尚未完成,從正覺山莊大門停車場前往明蜀王陵博物館,仍有700米左右表面鋪石子碎磚的土路。2023年初,筆者再次調研,硬化柏油馬路已修通至博物館門口。原有的博物館內陳列室僅100余平方米,明蜀王陵墓葬群出土的文物多藏于成都市其他博物館和成都市考古隊,造成展品數量少,尚未形成具有一定規模的博物館基本陳列。因此,普通觀眾前往博物館花費時間較長,交通不便,參觀時間較短,展廳吸引力較弱。在上述地理位置、道路交通、博物館展覽質量多個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相比于成都市其他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這里的參觀人數相當稀少。除國家補貼外,僅靠門票收入,入不敷出。
長期以來,正覺山莊人流量都很大,市民多前往該處進行休閑娛樂活動,但前往正覺山莊的游客僅有較少一部分會參觀緊靠山莊的博物館。2016年,青龍湖濕地公園建成以后,附近人流量迅速增加。經筆者實地走訪觀察,愿意購票進入博物館參觀的人數相對較少。正如明蜀王陵博物館辦公室主任李澤良在新聞訪談提到的,“四五萬人涌進青龍湖,不到4000人參觀蜀王地宮,這只是成都蜀王文化遠離公眾的一個剖面”[5]。因此,明蜀王陵博物館曾長期處于山莊、公園熱鬧,博物館冷清的局面。
遷址復建保護的案例為明定王次妃王氏墓和蜀昭王朱賓瀚及王妃劉氏墓。明定王次妃王氏墓原址位于錦江區琉璃鄉柳江街道潘家溝,因三環路施工建設被發現,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對其進行搶救性清理發掘[6],1999年考古發掘后遷往僖王陵旁。蜀昭王朱賓瀚及王妃劉氏墓是一座夫妻合葬墓,于1991年因修筑道路發現,墓葬原址位于龍泉驛區洪河鎮白鶴村[7]。經考古發掘后,搬遷至博物館內僖王陵南500米處,在文保人員對其墓室進行復原后,進行地宮遺存展示。
原地保護方式見于明惠王陵,該墓葬所在地原稱廖家灣皇墳,因明末戰亂和后世侵擾,原陵園地面建筑現已不存。其壙志在距墓葬南部1公里處被發現。在經惠王墓志材料確認方位和考古鉆探,確認該凸起土包為惠王陵墓葬遺跡。在未進行考古發掘的前提下,現有的保護方式為原地原樣保護,用一圈紅磚圍墻將凸起的土包包圍,并設立了文保單位石質指示牌。
中國對于“大遺址”的討論源于20世紀80年代蘇秉琦先生提出的“古城—古文化—古國”。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國家層面由上至下開始了大遺址保護的嘗試工作。大遺址是各個考古學文化、各個王朝或皇朝和各個歷史民族政權遺留下來的代表性遺址、城址、手工業作坊、采礦及冶煉遺址、墓地及陵墓、宗教性地面及地下遺存和水陸交通遺址等[8]。中國的大遺址則以土木建筑、地下遺跡居多。墓葬群就是中國大遺址的重要組成部分。早在21世紀初,位于陜西的西漢帝陵就已經開始了大遺址保護的嘗試。明蜀王陵大遺址保護專項規劃為明蜀王陵系列文化遺產保護帶來了新的轉機。
2018年,明蜀王陵博物館組織編制了《明蜀王陵大遺址保護規劃》,意在以博物館為據點,打造大遺址公園。2019年,博物館主管單位龍泉驛區文化體育和旅游局將《明蜀王陵大遺址保護規劃》依規上報上級文物主管部門審批。在進行大遺址公園規劃的基礎上,調整納入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的墓葬數量,刪除草皇墳蜀王陵、半邊墳郡王陵等經正式考古鉆勘未發現的明代蜀王府陵墓,調整明蜀王陵各陵墓的保護范圍及建設控制地帶。明蜀王陵博物館于2021年底閉館,原計劃于2022年夏季重新向公眾開放,實際重新開放時間為2023年6月。經歷三年的打造,明蜀王陵博物館的外部交通條件得到改善,博物館建筑獲得翻新(圖2)。
展示利用設計是近年來明蜀王陵墓葬群保護與開發的重點。2023年博物館基本陳列升級,推出了以“地宮遺珍”為主題的專題展陳,展陳內容分為探秘、尋蹤、傳承三個部分,共展出文物130余件。在重新布展后,館內基本陳列的內容和形式設計均得到全方位提升。該博物館的陳列從出土器物展示走向了文化遺產故事講述。在“明蜀文化”IP的打造中,明蜀王陵博物館微信公眾號為主要宣傳平臺,推出了《明蜀王府營建與王府生活》《網上看展之明蜀王陵漢服攝影作品展示》等系列文章。“明蜀王陵”被定位為成都龍泉驛區的文化地標,并對其進行遺產保護和宣傳推廣。
明蜀王陵的保護與探索,經歷了兩個階段。一是作為伴隨城市化建設的文化遺產保護,以建立遺址博物館為主要形式,其余墓葬依據價值和保存情況實現復建、原地保護或清理回填。二是作為城市區域文化地標的保護探索,進行大遺址保護專項規劃。在第一階段,僅僖王墓和昭王墓得到了切實有效的保護,其余納入文物保護單位的陵墓受到的關注較少,該文物保護單位的管理、保護在相對長時間里受到城市化建設影響。進入大遺址保護的第二個階段后,有利于在更大范圍內對墓葬群進行保護。除了地宮、墓葬等文化遺產外,周圍環境如正覺山,也是大遺址保護的一部分。從管理上看,與歷史文化遺存集中于一處的文物保護單位不同,明蜀王陵墓群作為文保單位,其組成部分散布于成都多個行政區劃,難以統一管理,且因為陵墓個體保存情況和墓葬等級不同,導致具體的保護形式多樣化。該文物保護單位依據陵墓位置、損毀程度和城市建設規劃情況,在每一處陵墓都設立了一個保護方案。明蜀王陵墓葬群的保護案例,表明對于遺存分布不集中的保護單位,應采取因地制宜的管理策略。對于不同等級、不同損毀程度的墓葬,應采取多樣化的保護手段,可整合相關資源進行大遺址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