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國宇(河南博物院,河南 鄭州 450002)
20世紀70年代后期,我國開始將數字化技術應用于文物保護領域,數字化技術的應用為文物保護插上了“科技”的翅膀,不但大大提高了保護效率,改善了文物的保存環境,搶救了一些瀕危消失的珍貴文物,而且充分利用5G、大數據等技術讓文物更接地氣,更加生活化和人性化。
隨著時間的推移,文物的原貌都會發生變化,而采用數字化技術可以對文物進行三維掃描,采集文物所包含的歷史信息,讓文物的身份信息永久保存下去,研究文物的變遷,探索文物的密碼,掌握社會發展的進程和歷史。數字技術與文物保護利用融合發展,可以追溯文物根源、研究歷史軌跡,改革博物館創新領域的功能應用和實踐經驗。這是新時期數字化技術時代文博發展的新趨勢和新機遇。
數字化可以多方位、多角度地展示文物,讓它更接地氣、更溫暖、更有趣。新時期,用數字化展示文物的方式已成為當今文博領域發展的趨勢,改變了人們對文物的固有認知,使文物越來越融入人們生活,變得生動和鮮活。例如復原古樂器用于演奏流行音樂、經典名曲,讓觀眾通過聆聽了解歷史,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將他們的新技術與民間創意結合起來,講好文物故事,讓文物真正“活”起來,體現文物的社會和歷史價值。
數字化技術可以還原文物場景,提高文化遺產的真實性和歷史價值。生動形象、真實鮮活的歷史場景可以帶給觀眾身臨其境的體驗,近距離觸摸歷史風煙,感受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深入了解歷史事實,理解文物所處環境的社會生產生活狀態、經濟形勢,豐富觀眾對文物的參觀體驗,增強歷史想象力和感悟力,感受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深厚底蘊,激發觀眾的愛國主義情懷。通過視覺、聽覺等維度增加參觀的辨識度和趣味性,培養公眾的歷史意識和文化認同,有助于加深觀眾對本民族歷史和文化的理解,增強文化的認同感。例如“云游博物館”“云游故宮”“云游世界遺產”等,通過數字技術手段突破時空界限,非現場旅游這種全新的瀏覽方式,讓古老的文物以鮮活的姿態走進我們的日常(圖1)。

圖1 莫高窟第57 窟三維復原
數字化技術可以為保護文物提供翔實的數據資料,制定科學的保護方案。例如明長城是重要的世界文化遺產,它多建在崇山峻嶺、戈壁荒漠等險要位置,這給它的調查和考證帶來許多不便,甚至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都無法準確統計長城的具體數據。后來,隨著文物數字化技術的應用,準確測定了明長城三維空間分布、坡面長度等,查清了資源分布和保存現狀,為劃定保護范圍、制定修繕方案、建立數字長城提供了有力支持。
文物數字化是目前高效保護物質文化遺產、讓文物“活”起來最為有效的手段之一,它有許多傳統文物保護和利用所沒有的優勢。
一是細節豐富,精度高。例如3D數字掃描儀單幅最高精度可達0.05 mm,空間點距可達0.25 mm,采集的數據精確度高,細節描述豐富,可以實現文物的模擬展示和重建,保留文物的歷史和文化價值,實現文物的活化利用。
二是風險低,采集快。數字化可以避免文物被頻繁移動和損傷,同時可以進行無損檢測和分析,采集文物數據的速度快,不會造成文物表面損害的風險。
三是存儲大,管理快捷。可以實現文物數字化存儲和遠程管理,且方便容易。
四是能夠科學映射,色彩調和。先進的彩色獲取方法,可以還原文物原有的表面紋理。
1.數字化技術應用不平衡
近年來,博物館數字化建設進程加快。由于博物館分布不均勻、經濟發展不平衡等問題限制了數字化技術的應用,并且不同地區或地域,不同博物館在數字化技術應用上也存在一定的差距,讓文物“活”起來有一定的局限性,傳統文化的發展也極為不平衡。
2.數字化技術經費短缺
文物數字化建設資金的投入狀況受到政策、社會需求等多種因素的影響,資金緊缺是一個普遍的問題。文物數字化所需的高科技和設備,尤其是軟件、高科技研發和實施人才的投入,都導致其成本偏高,經費明顯不足。
文物數字化是文物保護和傳承的“活化劑”。數字科技的運用是有效促進文物保護、管理與交流的可持續發展策略,是提升觀眾對文物的認知度、關注度和參與感的重要手段。加強文物數字化技術應用,用數字技術、數字媒體和數字存儲等保護手段,保護、管理和傳承文化遺產,讓觀眾更加直觀地了解歷史和文化,講好文物背后的故事,增強文物保護的傳播力、影響力,讓文物真正“活”起來。
文物的保護,離不開科技的助力,這是新時代讓文物“活”起來的必經之路。例如近幾年,敦煌莫高窟積極走文物數字化之路,在與現代科學技術的交融中,敦煌文化率先走出石窟、邁向世界。通過建立數字資源庫平臺,構建多元化的文化,讓觀眾進行多角度、深層次、全方位的藝術欣賞和體驗,運用測繪遙感技術,致力將莫高窟外形、洞內雕塑等一切文化遺跡,以毫米的精度在電腦里模擬,集文化保護、文化教育、文化旅游于一體。讓不可移動的莫高窟文化遺產突破時間和空間的局限,通過互聯網實現了全球共享,大大提升了人們對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滿足了人們游覽、欣賞、研究等各方面的需求。將文物以數字化形態展示給全世界,更好地傳播和弘揚傳統文化,為不同文明之間的高效交流互鑒提供了創新平臺。
只有保護好我們的文化遺產,才能更好地保護利用,為未來發展開拓廣闊的前景。一是高科技的數字化手段,為更好地保護文物提供了保障。隨著數字化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文物保護領域使用的設備與技術也得以改進,科研條件的提升,環境條件的改善,保護手段的提高、技術手段的創新都為文物“活”起來提供了便利 。二是數字化為文物展示利用提供準確的信息資源。通過對文物進行多視角、全方位信息的結構化和知識化,從根本上改變了文物保護和利用的傳統流程,大大提高了文物保護和利用的水平,將之前做不到甚至想不到的事情變成了現實。例如館藏文物中保護難度最高的是青銅器,可以通過引入數字化技術,及時監測文物保存現狀,精準測量濕度、溫度等保存條件,讓其置身于最科學、最合理的儲存空間。三是數字化讓文物“活起來”更加科學。文物數字化主要圍繞文物保護、研究、管理和利用需求,遵循文物數字化發展規律,注重統籌規劃和科學布局,持續推動基礎研究,加快推進急需技術攻關和應用的環節,讓文物保護和利用更加合理和科學(圖2)。

圖2 石窟寺的數字化保護
采用數字化技術對文物進行三維掃描,采集文物所包含的歷史信息,就可以永久保存文物的身份信息。2019年,巴黎圣母院大火使珍貴的文物毀于一炬,而數字化全景掃描數據資料的留存,為重修巴黎圣母院提供了重要參考。敦煌莫高窟的數字化建設留存了大量的數據資料。即使隨著時光的流逝,因為有文物數字化這種精細的技術手段加持,幾十年、幾百年后的人們也能觀賞這些文物遺產,留住一個同樣的“莫高窟”。
要想讓文物“活”起來,就需要開展文物的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文物保護的責任,也存在一定的文物安全隱患。然而,文物數字化技術的應用可以收集文物的信息,通過文物資源的共享,參加各種展覽活動,打破時間和空間限制,給公眾提供更多的體驗新方式,為文物的保護和傳承提供了一種新手段。例如3D打印還原的西安兵馬俑、AR還原的莫高窟壁畫、以全真三維模型出現的泉州出水宋船、“數字故宮”建設等,文化遺產不再是研究的“寶藏”,觀眾可以穿越時空感受它的魅力,讓大家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參觀文化遺產資源。
在做好文物保護和傳承的基礎上,通過數字化技術不斷挖掘文物創意的商業價值,也是對文物更深層次的保護和弘揚。例如數字藏品就是目前最典型的一種形式。數字藏品是一種新形態的文化產品,消費者可以通過網絡購買和收藏數字藏品。不但實現了商業價值,還傳播了傳統文化的內涵。資料顯示,目前已經有不少的省級博物館加入了螞蟻發起的“寶藏計劃”,主要是開發可信數字技術,拓展數字新文創的發展。數字藏品不僅能還原古文物的樣子,還可以在自己的手機上自行翻轉、放大、縮小,看清文物的每一處細節,近距離欣賞文物,讓文物“動”起來,使文物突破了時空界限、年齡界限,打造了一種新的文化場景,讓文物“說話”,讓歷史“說話”。
新時代下,文物數字技術的應用是文物保護利用、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文物研究和展示傳播以及更好地體現文物的歷史、文化、審美、科技、時代等價值的必要條件,它讓文物真正“活”了過來,使人們既可以自由地感知文物,還能夠不受時空限制地去探索,為人們提供無限思考的空間,也為觀眾帶來全方位、多角度的體驗機會,為促進文旅融合發展打開了新局面。對于文物的保護、文化的傳承而言,數字化技術的應用,讓文物“活”了起來,“火”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