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澤文(太原師范學院,山西 晉中 030619)
傅山(1607—1684年),山西陽曲人,初名鼎臣,字青竹,后又改為青主。傅山出身書香世家,自幼臨池學書。其遵循傳統書學,崇古尚古,取法以鐘繇、“二王”為基礎,博采眾長。他在《作字示兒孫》的附記中說:“貧道二十歲左右,于先世所傳晉、唐楷書法,無所不臨……。偶得趙子昂《香光詩墨跡》,愛其圓轉流麗,遂臨之,不數過,而遂欲亂真……”因喜趙孟頫書法風格的秀雅飄逸,開始專學趙孟頫。二十歲左右,所傳古法無所不臨,其中對顏真卿的《顏氏家廟碑》《爭座位帖》下功頗深,顏真卿對于傅山后來書法風格的形成有極大影響。傅山的《作字示兒孫》是寫給后人的為人作書之道,其中提出了作字與做人的聯系,作字也是做人面貌的一種表現方式。劉熙載說:“書者,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總之曰如其人而已。”書品與人品相互聯系,傅山初學書時追求魏晉的古樸、顏魯公的厚重、柳公權的瘦硬,力求能習得古人的精氣神,將傳統的精氣神融入自家風貌。
明末清初是一個思想解放的時期,劉恒先生在《中國書法史·清代卷》中指出:“到晚明時期,在文人士大夫日益強烈的反對束縛、提倡個性的思潮影響下,出現了由張瑞圖、黃道周、倪元璐、王鐸等一批優秀書家構成的變革書風?!彼麄兯非蟮氖恰氨拘摹?,是自身性情的自然流露,是書家思想個性的解放。傅山在“尚奇”思想的影響下突破正統,追求個性,將“碑學”和傳統的“帖學”相互融合,使得其書法風格形成不同于以往的新面貌。這個時期他對書法溯源,提倡作書要有篆隸筆意,在自己的書法實踐中融入篆隸筆法,在其草書作品中篆隸筆法意味豐厚,逆鋒入筆的特征十分明顯。他提倡的“正極奇生”和“古學不可廢”,也對他的書法風格影響很大,在這一影響下,產生了從秀美到古拙支離的風格轉變。在這一時期,大尺幅書寫形式的流行,將書法向更狂放恣肆、率性天真的方向推進,也更加豐富了作品的表現性和張力,更好地使書者抒發情感。隨著閱歷的豐富,傅山晚年再次深入研究古文字時,認識到了早期的局限,風格逐漸開始轉變,心境也隨之變化,相較于前期,更顯滄桑之感。
傅山草書以圓潤、渾厚的線條為主,通過強調“圓”筆勢,寓方于圓,以中鋒、圓筆、曲勢,形成了自己的風貌,在書寫節奏上追求全篇的連續性,營造一種雄渾恣意的氣勢。本文所研究的范例是用行書結字以草書筆法書寫,以草入行的草書,這類草書屬于圓渾古樸、蕭散逸趣的一類。傅山曾強調“古學不可廢”,“古學”也可以理解為在技法上追求古拙或高古,其字中蘊含古意,不流于媚俗,這源于傅山對古法的重視。他所厭惡的“奴俗氣”就是在書法創作中,不重視精神層面的修養,缺乏自我的獨立思考和藝術追求。青主說:“三復《淳于長碑》,而悟篆、隸、楷一法?!边@句話來源于反復研習《淳于長碑》,悟出篆、隸、楷本為一法,即都源于古法。這里的古法類似于高古的《淳于長碑》中的篆隸筆意,并將篆隸筆意融入草書筆法當中,下面以傅山書作《壽王錫予詩屏》為例。
此件作品用筆沉著痛快,點畫激越,以圓為主,粗細相間、虛實相伴、筆筆中鋒,以草書筆意書寫行書結體,其多運用圓轉勁健之筆,兼備方折古勁之意。在運筆過程中,筆毫與紙面接觸之后肆意揮灑,運筆開合放縱,打開了字形空間,橫縱向空間伸展對比強烈。如圖一中“丹崖老”為一組,中鋒運筆,筆畫之間通過圓曲之勢,自上而下,流暢自然,墨色自然變化,三字取勢偏右。其在用筆中以藏鋒為主,露鋒兼用,融入篆隸筆意,筆力如同萬鈞騰空而下,沉著有力,圓勁的用筆中飽含篆隸筆法,方折的曲線蘊含奇崛的風采。圖二中“用”“門”“雅”字皆選用方勁古折之筆,穿插其中,更顯勁挺之勢,展現其草書的雄強氣概。

圖一 《壽王錫予詩屏》其一
結體外拓古拙,傅山在字法上取法王鐸的“側左轉右、側上轉下”的體勢,筆勢運用雙重軸線在字組內表現,上下字連貫而下,氣勢貫通。圖一中“鷦棲”中“鷦”字通過左高右低表現欹側之勢,順連“棲”字,放小其字形,為“翠”字留下空間?!安耖T”二字中,“柴”字筆畫重且平穩飽滿,有顏真卿楷書筆意,寬綽有力,“門”字連帶顯欹側?!盁艋稹弊中未笮Ρ葟娏?,“燈”字字形寬綽,“火”字驟然變小,大小錯落、意趣橫生。結字疏密相倚,開合有致,字的大小往往出人意料。傅山時常用大量的留白分割字形空間、形成疏密對比,使得它的單字結構顯得“支離”,甚至有些“丑拙”,這體現的是傅山的“寧丑毋媚”“寧直率毋安排”的書學思想,在結體時并無安排,而是“率意”而為。圖二“耶”字左半部分平正,筆畫順勢向右呈外拓之意,最后一豎筆,兩次轉向,凸顯傅山“奇字”體勢的運用。
墨法上傅山好用重墨,受王鐸影響較大,除了枯濕濃淡之外,基本運用了王鐸的墨法,在書寫時善用“漲墨法”,形成塊面間的強烈對比,渴筆飛白的頻繁使用也是區別于王鐸的一大特征,在作品中經常展現。圖一“耳”字,圖二中的“輕”“皆”字所形成的濃墨塊面,與枯筆飛白的字組形成強烈的墨色對比。在字組間的墨色變化更是淋漓盡致,加上破鋒、露鋒、枯筆飛白的交替運用,盡展傅山草書狂放不羈、不拘一格的風采,在作品中呈現豐富的表現力。其用墨基本沒有刻意安排,一任自然,如圖一中的“遠道來”三字,行至枯筆。傅山常一筆連寫數字,行到筆枯墨盡時,與剛下筆的點畫形成濃淡、粗細、輕重、干濕、枯潤等強烈對比,視覺沖擊力強,同時又呈現一種和諧自然的書寫態勢。
傅山的草書作品常是打破事前安排的章法,有時字字獨立,有時字組貫通、連續不斷,行筆上下連帶造成顧盼生姿的筆畫。他不以法為準,而是一種內心情感的表露,追求整體章法氣韻生動,在書寫中渲染其內心豐富的情感。將用筆、結字在《壽王錫予詩屏》(圖二)中完美地結合,加之最后的落款,與正文融為一體。圖一中的“閉村”兩字,字間獨立,與“蝸結丹”的連帶筆勢形成不同的節奏對比,且字形欹側,到“足音”二字,通過線條的跳蕩復歸平正?!懊Α弊殖首蟮陀腋?,橫畫更是向右上飛起,到最后的“善笑”二字,體勢左右挪移,氣勢連貫,起收筆的交相映帶,字組連帶自然而下,呈現行間字組的軸線變化。傅山在書寫中常用快慢不同的節奏控制調整字組關系的變化,通過字形之間的取勢對比、豐富變化,充分展現了他在書寫過程中從情緒高漲再到最后情緒逐漸回落的過程。圖二中的“引者耶”三字所營造的右下取勢,與最后的落款“松僑老人真山書”勢態向左回落,上下軸線自然穿插挪移,回歸中正。
傅山草書整體上具有一種撲面而來的沉雄氣勢,對人的心靈造成震撼。其草書筆勢順暢、圓潤厚重,博大精深且蒼茫大氣,不論是單字點畫、筆畫轉折處,還是字與字之間的牽絲,都盡可能地化方為圓,取圓筆、走曲勢。傅山的思想和經歷使得他在書法創作,尤其是在草書創作方面敢于打破原有傳統,完全隨自己的性情肆意揮灑筆墨,善于利用字本身的造型和欹側變化,參差錯落,行氣貫通,追求一種自由無跡的藝術境界。
通過對傅山草書的學習和研究,結合自身學書經驗,筆者認為學習書法藝術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書者既要對傳統進行傳承與創新,同時也要融入時代風格,還要豐富自身的文化涵養,注重培養個性。從對傅山草書產生濃厚興趣,再到對傅山的草書逐步深入理解,傅山嚴謹的治學態度和理論成就令筆者敬仰。傅山先生所提出的“四寧四毋”,不僅有“巧媚”,也有“丑拙”的審美觀念。作書時態度要端正、要沉下心、深入鉆研,而不是浮于表面,在書學思想上要敢于突破傳統。傅山的“正極生奇”觀,也為書家提供了正確的學書思路。不急于求成,打好基礎,只有立足于“正”,才能出“奇”。學書非一日之功,無論書者的天賦、情性、修養如何出彩,都要日復一日地進行錘煉。在未來的書學創作中,還要進一步學習傅山書法藝術,上溯唐宋、魏晉古法,夯實自身基礎,并且在學習筆法、結體、墨法、章法的過程中嘗試創作,以期形成個性化風格。
綜上所述,通過分析傅山草書作品能清晰感受線條動蕩的運動軌跡,遵循古法的同時也能自抒胸臆。字與字之間實連、虛連交相呼應,線條的左右搖蕩,豐富了字間的連帶關系,呈現了跳宕的線條感。傅山草書的情感表達也是其獨特的藝術魅力之一,他根據心中情感變化率意書寫,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整體上有種“密不透風”的效果。在創作實踐中,還需要加強理論知識的深入并多臨摹古帖,積累學術修養。學古要像米芾一樣,孜孜不倦,集古而開新,對于傳統要批判繼承,不局限在固定書風中,敢于表現自我,勇于創新,更好地發揚傳統書法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