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景欣,王睿婕,王微曦(湖北大學,湖北 武漢 430062)
我國當代杰出山水畫家董繼寧,是一位具有高度社會責任感的人民藝術家①;董繼寧生在新中國,長在紅旗下,成于春風里,其人生經歷和藝術生涯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民族復興之路完全同頻,他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程的見證者、親歷者與建設者。波瀾壯闊的非凡歷史推動了他的創作,“為祖國山河立傳”“實現藝術中國夢”成為他至高的人生理想與藝術追求。他以扎實的學養與高超的藝能,將理想成于畫筆,山水畫創作成為能夠反映新中國時代變遷的獨特圖示范本,延展了我民族歷史與精神之圖像志。本文試從董繼寧繪畫理想性的嬗變、董繼寧山水畫的形式特征與董繼寧山水畫的藝術價值三方面對其山水畫創作的全貌進行概括、分析與總結。
董繼寧繼承傳統文人畫,以自然山水為觀照,將觀念、理想、情致等自我意識融入山水畫之特色,以高度理想化、詩意化為自己山水藝術創作的至高追求,塑造既符合時代精神,又能貫徹藝術家個人文思與個性的新時代理想山水。董繼寧秉持“為祖國山河立傳”之志,始終注意體察時代新變,塑造符合時代精神的山水畫精神品格;踐行“筆墨當隨時代”之法,積極探索寫意山水畫的現代性語素;傳達“民族自豪”之情,以一個優秀共產黨員的視角,贊頌新中國輝煌成就。
董繼寧內在藝術理想的完滿過程為其探尋藝術發展之路提供了一個極佳的觀察視角。少時的田園生活使董繼寧對山川、河流熱愛有加,這也促使他選擇自然風光為自身藝術創作永恒不變的主題。之后求學、任教于湖北美院的經歷,讓他在從藝之始,便確立了對藝術專業性的高要求與高品位,并在工作實踐中逐步用藝術教育者與管理者的雙重視角,從更多維度思考藝術與社會責任之間的聯系。
1973年,18歲的董繼寧來到湖北省咸寧縣向陽湖青年公社做知青。因緣際會下,這個剛高中畢業的青年立下了一生從事繪畫事業的決心與理想 。上級安排董繼寧在“階級斗爭路線教育展覽”中做講解員,栩栩如生的展覽畫作,對其產生了極大的吸引力。工作之余,他在下放藝術家的引導下,進行繪畫臨摹,“詩與遠方”的種子就此在董繼寧的心中逐漸發芽。此時尚不知該如何進一步實現理想抱負的董繼寧不會想到,在遙遠的未來,他將從荊楚田野走向遙遠遼闊的祖國山河,隨著新時代中國進步的步伐,去往更大的世界,寫山水之畫意,展筆墨之雄心。
1975年,董繼寧被生產隊推薦進入湖北藝術學院(今湖北美術學院)美術系師范專業學習,扎實、系統的藝術訓練提升了他的創繪能力。這段藝術研習經歷,塑造了他敏而好學、兼收并蓄的創作意識與人生態度。這一時期,是董繼寧藝術探索之路的初成階段,他“師古不泥古”,確立了用筆墨之姿,為祖國山河立傳,以寸心褒揚萬里河山的藝術主張。此時他的創作成果初顯,1983年,國畫作品《人家數點火,風物一川云》入選了中國畫研究院“全國選題畫創作競賽”展覽。1986年,董繼寧攻讀湖北美術學院研究生學位,并當選湖北省科普美術家協會理事。此后,董繼寧完成了此時期代表作《長河落日圓》,其后他參展、獲獎無數,在藝術界嶄露頭角。
董繼寧曾說:“我一直鐘愛李可染先生的山水畫風格,他行程數萬里旅游寫生,重視從自然中發現美,這深深影響了我。”他直接繼承了李可染先生“為祖國山河立傳”的美學理想,并將其進一步深化拓展。《江山萬里行》系列作品分為六大章節,分別是生命頌歌、高山仰止、云山天籟、空山凝云、崢嶸歲月、江山多嬌。“生命頌歌”描繪喜馬拉雅山、昆侖山等中華文明發源的江河之源;“高山仰止”以岳麓書院、應天書院為標志表現儒學傳承;“云山天籟”頌揚道家文化;“空山凝云”聚焦佛家文化;“崢嶸歲月”再現了曾經激情澎湃的革命史,“江山多嬌”歌頌了祖國復興的路程。
退休之后,董繼寧對中國畫本質的思索升華為對宏大宇宙生命的思考。新冠疫情期間,董繼寧潛心鉆研,有感于生命宏大,人類命運前所未有休戚與共,創作了諸如《黎明靜悄悄》《同一片天空》《大地之花·綠染天下》《仰望南山》《翠林萬重送春風》《大山之戀》等系列代表作,以紀念我國戰“疫”之功和贊頌生命之美。
在厘清董繼寧藝術發展的脈絡與特點后,有必要對其藝術創作的形式特點進行研究與總結。總體而言,董繼寧融貫古今、兼蓄中西,以“大作品、大山水、大氣勢”塑造祖國山河盛景。具體來說,在筆墨上,以墨造勢,以筆寫質,呈現出渾厚流動、光影疊嶂的特征;在章法布局上,講求氣勢,多曲少折,營造節奏。在設色上,因心施色,鮮妍詩意,熱烈灑脫,不拘一格,求新求變。
所謂“大作品、大山水、大氣勢”的形式特點,不僅是說董繼寧善作鴻篇巨制,筆墨灑脫縱橫,更是對作品大氣磅礴、胸懷天下內在精神意蘊的準確概括。筆墨意趣是中國畫最為獨特、最為鮮明的形式特征。如何在繼承筆墨程式的民族性本質的同時拓展其當代特質,是中國畫歷史發展的時代之問。董繼寧給出了自己的答案:敢于求新求變,大膽對筆墨程式進行解構和重構。筆墨和色彩在他畫面的結構性安排下形成新秩序,以墨構建山川之勢,以筆塑造細節之美,形成一種流暢氣脈。董繼寧在把握雄渾壯闊的大特性之外,還將光影元素納入作品中,他曾言:作畫,要盡量地把情緒調動到畫面上來②。筆、色、光、墨的融合關系到情感的體現,不能完全按照古人程式,既要與藝術家個人感情、思緒等始終如一,又要符合新時代觀者受眾的審美。

董繼寧 《太陽下的蓋孜河谷印象》 中國畫
《太岳仙山圖》圖中墨氣淋漓,山景描繪皴擦點染并用,山體堅實,前景山林筆墨厚重,遠景云煙霧氣繚繞,水汽逸出,山霧縹緲,勢狀雄強,使人心生敬畏。《長白天池》的巧妙留白與山體墨色交相輝映帶來極強的視覺沖擊,具有濃厚的黑白裝飾特點,能使人感受到筆墨情狀下對現代性的思考與專注,這恰恰符合現代山水創作的時代性,真正做到了傳統與現代的統一,體現了其對中國山水精神的精確把握。章法布局上,講求氣勢,布置經營,多曲少折,營造節奏。董繼寧遵從六法“經營位置”之指要,對筆下山川河流的排布極為講究,又不為傳統的“三遠”等構圖理論所縛,不似范寬雄強剛勁拒人于千里之外,也不像“四王”,將前人的丘壑“搬前挪后”。不“亦步亦趨”固守傳統,而是著重在平面上借墨色塑造空間情境,在創作過程中打破視覺定律,不論筆法及其他,都為視覺服務,在整體中尋求打破重組。還將西方現代藝術特點融入中國畫,放棄中國傳統繪畫常用的立軸和長卷,而是采用長方形、正方形等構圖方式,融入西畫焦點透視的方法,改變概念化的造型格局,捕捉自然風景生動鮮活的情狀面貌,既有東方氣韻美,又增添西方光色空間美,符合當代觀眾的審美需求。
設色上,鮮妍詩意、不拘一格、熱烈灑脫、壯闊淋漓。董繼寧不拘泥于傳統墨色,因心賦色,以加強圖像的裝飾意味與藝術意蘊。在水墨山水的傳統表達語境下加入了艷麗色彩,這既得益于他先學油畫后學國畫的學養經歷,也是他以畫面為主、敢于創新的生動體現,將光與色的關系發揮到極致,形成以色入畫境的萬千氣象,保持了畫面的純度與繪畫節奏感。

董繼寧 《遠秋》 中國畫
《桃花依舊》敢于積染大片桃紅,濃淡有致,干濕得宜,鮮艷壯美又不落俗。《太陽下的蓋孜河谷印象》巧用紅黃,山體勾擦點染并用,勾線落墨并重,偏重筆線,畫面具有很強的裝飾性,饒富形式趣味,將光的元素引入畫中,使河谷景象光影流轉氤氳多姿。在《遠秋》中,遠山紅霞用色高古奪目,滿目艷紅。張揚渾然之氣,盡顯傳統筆墨功力又隨情賦彩、別出一格。
董繼寧在山水觀照中,將自身心境與祖國美景合二為一,時刻保持藝術家的思考力與生命力。變的是形式,不變的是“為山河立傳”之心。董繼寧在作品中表現的家國氣勢與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路的由衷自豪,也為我們提供了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的新路徑,為世界展開了一幅大美新圖卷。
個體無法超然于其所處的文化藝術環境,董繼寧的藝術創作是在當下繪畫語境與社會環境下的一種存在,其波瀾壯闊的藝術風貌,又與時代脈搏、國家日益繁榮的新面貌緊密聯系。無怪乎藝術評論家王端廷認為:董繼寧的作品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風格鮮明的當代繪畫,其主要體現在畫面絢麗的色彩和大量俯視和飽滿的構圖上。
董繼寧用山水畫勾連起對家鄉、對祖國的記憶與歌頌,創作出家國的時代圖景,確立了中國山水畫創作的新圖示。他將藝術家的理性思考與感性表達有機地結合起來,行江山萬里,展筆墨雄心,尊重自然、超越自然、表達自我,是一位通達中國藝術精神的當代藝術家。他的藝術風貌對整個中國山水畫的現代性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注釋
①語出“藝術高峰—2022 中國畫壇十二大年度人物”頒獎詞:董繼寧是享譽當今中國畫壇的著名山水畫大家,是一位具有高度社會責任感的人民藝術家和優秀共產黨員,是當代山水畫藝術的集大成者。他的作品既精微又宏大,充滿了藝術美感與勃勃生機,彰顯了藝術來源于生活的創作追求和鮮明獨特的個人風貌,具有非常人所能及的大胸襟、大氣勢、大境象、大意蘊,在中國山水畫壇樹立了全新的學術標桿,獨領風騷,引人矚目。
②引自《中國當代藝術經典名家:董繼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