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李雪婷,劉人鳴,王羽,樸京培,郭海勇*
(1.吉林師范大學 生命科學學院,吉林 四平 136000;2.吉林師范大學 化學學院,吉林 四平 136000)
榆耳(Gloeostereum incarnatum,GI) 學名膠韌革菌,又稱榆蘑、射脈菌,屬擔子菌門(Basidiomycota),層菌綱(Agaricomycetes),傘菌目(Agaricales),掛鐘菌科(Cyphellaceae),膠韌革菌屬(Gloeostereum),主要分布于我國東北三省、山東、甘肅和日本北海道,是一種珍貴的藥食兼用真菌,且最早在我國栽培和馴化成功[1-3]。榆耳菌絲在氧氣和光線充足的條件下生長茁壯,菌絲體分支少,潔白粗壯。榆耳子實體單片生長或呈瓦片狀疊生,新鮮時富有彈性,柔軟膠質,食似海參,口感鮮脆,味道可口,具有特殊風味[4]。榆耳子實體結構分3層:上表層為毛層,由交織錯落的菌絲形成;中間層為髓部,柔軟,呈膠質,富有彈性,其肉質似蹄筋;下表層為子實層,由擔子和囊狀體組成。榆耳菌絲發酵液呈棕褐色,濾液清亮,營養豐富,富含蛋白質、多糖、維生素、氨基酸及微量元素等多種生理活性物質[5],具有良好的抑菌功效、抑菌譜廣、增強機體免疫功能和抑制腫瘤等作用。據《新修本草》記載,榆耳具有補益、和中、固腎氣、利尿等功效,主要用于補虛、療痔、瀉痢等,是一種天然的抗菌劑和食品防腐劑。本文主要對榆耳多糖、倍半萜類和其他活性成分及其生物學功能的研究進展進行綜述,以期為榆耳主要活性成分的深入研究和開發利用奠定基礎。
隨著藥用真菌活性成分結構和功能的高效分析方法的不斷發展,發現榆耳子實體和發酵液中含有多種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質成分,其中榆耳多糖(Gloeostereum incarnatum polysaccharides,GIP) 和倍半萜烯是主要的活性成分物質[6-7]。榆耳子實體、發酵菌絲和發酵液的氯仿提取物的高效液相色譜分析表明榆耳子實體和發酵液的化學成分差異較大,子實體中所含活性成分復雜,而發酵菌絲和發酵液的活性成分相對較單一[8]。
多糖類物質是食藥用真菌最主要的活性成分之一,復雜的單糖組成及結構構象的多樣性,使真菌多糖具有抗氧化、抗腫瘤、免疫調節等多種生物活性功能[9-14]。榆耳多糖是真菌榆耳最主要的活性成分之一,由多種中性糖或糖醛酸通過糖苷鍵聚合而形成的碳水化合物長鏈。多糖的一級結構由單糖連接的順序和摩爾比決定,其結構的多樣性和修飾對多糖的生物活性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15-16]。
目前許多研究者對榆耳子實體和發酵液中的多糖組分及生理活性作用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劉瑞君等[17]用熱水抽提和乙醇沉淀的方法,從榆耳子實體獲得了灰白色的多糖,經紅外光譜和氣相色譜分析表明榆耳多糖由β 糖苷鍵連接,是由D-型葡萄糖、半乳糖、甘露糖和木糖及少量的糖醛酸組成的酸性雜多糖,其中4 種單糖的摩爾比為1.0∶0.5∶0.6∶0.7。李典忠[8]對榆耳子實體用乙醇提取后,分別經pH3 的鹽酸溶液、6%尿素溶液和3%三氯醋酸溶液分離提取,得到FSI、FS-Ⅱ、FS-Ⅲ3 種粗多糖,紙層析法分析表明,3種水溶性粗多糖均含有木糖、甘露糖和葡萄糖,FS-I、FS-Ⅱ、FS-Ⅲ中木糖、甘露糖、葡萄糖的摩爾比分別為1.3∶1∶1、2.2∶2∶1、2∶1.4∶1。
研究表明,不同的提取方法獲得的榆耳多糖結構不同,生物活性也會存在差異[18-19]。王述聲等[20-21]、王紅[22]將榆耳子實體經乙醇脫脂后,分別用3%三氯醋酸和6%尿素提取榆耳子實體的水溶性多糖,6%尿素提取的榆耳子實體水溶性粗多糖經氣相色譜和一系列的結構分析,其單糖組成為木糖、半乳糖和葡萄糖,摩爾比為1.0∶18.0∶5.0,高效液相色譜(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法測得平均分子量為18 000 Da,主要由T 型糖苷鍵和少部分U 型糖苷鍵構成,主體由半乳糖和葡萄糖構成,其中主要為半乳糖1→6 和葡萄糖1→6,且在3-O 處有分支,支鏈部分由半乳糖1→3 和葡萄糖1→3 構成,末端殘基為木糖、半乳糖和葡萄糖。3%三氯醋酸提取得到的水溶性粗多糖經氣相色譜(gas chromatography,GC)法分析,表明多糖主要由甘露糖(mannose,Man)和葡萄糖(glucose,Glc)構成,物質的量比為1.42∶1,主要為β-(1→3)Man 和β-(1→3)Glc,且在6-O 處構成分支結構,支鏈部分由(1→4)Glc構成,末端殘基為Man、Glc。王紅[22]用pH2 鹽酸溶液、6%尿素溶液、3%三氯醋酸溶液和0.5 mol/L 氫氧化鈉溶液提取榆耳子實體多糖,分別得到榆耳酸溶性多糖(Gloeostereum incarnatum acid-soluble polysaccharides,GI-A)、榆耳尿素溶多糖(Gloeostereum incarnatum urea-soluble polysaccharides,GI-U)、榆耳三氯乙酸溶多糖(Gloeostereum incarnatum trichloroacetic acidsoluble polysaccharides,GI-T) 和榆耳NaOH 溶 多 糖(Gloeostereum incarnatum sodium hydroxide-soluble polysaccharides,GI-S)4 種榆耳粗多糖,均是由木糖、甘露糖和葡萄糖組成,其摩爾比分別為1∶1.2∶1.4、2∶2.9∶1、1.5∶1∶2.1、1∶1.4∶2.2。GI-A、GI-U、GI-T 和GI-S 4 種榆耳多糖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抑制H22實體瘤的生長,其中GI-U 的抗腫瘤效果最好,GI-A 次之,GI-T 和GI-S 抗腫瘤效果不是很明顯。
隨著發酵技術的快速發展,榆耳在未來可能被深入研究和廣泛利用,從而成為醫藥、食品和農業領域的重要資源,榆耳發酵產物中含有與榆耳子實體相似結構和功能的多糖。柳洪芳等[23]從榆耳液體深層發酵浸膏中分離純化得到均一多糖GI1-3 和GI1-4b,分子量分別為1.55×105Da 和3.03×104Da。采用薄層色譜法進行單糖組成分析,初步斷定GI1-3 中含有半乳糖、葡萄糖、甘露糖和木糖,以β-(1,4)、β-(1,6) 和β-(1,3) 糖苷鍵連接;GI1-4b 中含葡萄糖、甘露糖和木糖,以β-(1,4)和β-(1,6)糖苷鍵連接。蔣春燕[24]用熱水醇沉法從榆耳菌絲體中分離純化得到GIP-a、GIP-b和GIP-c 3 個組分多糖,GIP-c 經進一步分離純化得到分子量為1.9×103kDa 的組分GIP-c1。經混合標準單糖和多糖乙酰化后氣相圖譜可確定GIP-c1由鼠李糖、阿拉伯糖、木糖、甘露糖、葡萄糖、半乳糖組成,其摩爾比為5.0∶2.6∶1.0∶9.2∶49.3∶10.6。由甲基化和氣相色譜-質譜聯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er,GC-MS)分析數據可知GIP-c1的結構非常復雜,主要是以(1→6)-Man,(1→6)-Glc,(1→)-Glc 和(1→6)-Gal 為連接,同時含有少量的(1→3)-Glc、(1→3,6)-Glc、(1→3)-Man 和(1→3,6)-Man,推測GIP-c1可能是一種高度分支的雜多糖。李典忠[8]對榆耳發酵液水浸膏干粉進行醇沉后,經紙層析和氣相色譜分析證明發酵液多糖GP 中含有甘露糖、葡萄糖,且二者摩爾比為1∶9。
倍半萜是指分子骨架由3 個異戊二烯單元組成的萜類化合物。根據含有的碳環數,倍半萜可以分為無環、單環、雙環、三環及四環倍半萜[25-26]。其中倍半萜類是榆耳抑菌活性物質的特征成分,也是天然藥物化學中活性研究最為活躍和深入的一類成分。許多研究者已經從榆耳發酵液分離出多種類型的倍半萜類化合物,證明其具有抑菌、抗瘧和抗惡性腫瘤增殖作用,見表1。1991 年Takazawa 等[27]從榆耳發酵液中分離出一種新的hirsutane 型倍半萜類物質incarnal。高炬等[28]從榆耳發酵液中分離出一種新型的倍半萜物質——榆耳三醇(gloeosteretriol),通過紅外光譜、核磁共振譜和質譜分析測定榆耳三醇的結構及立體構型,榆耳三醇主要由3 個呈信封式五元環A,B 和C 接合而成,ABC三環呈順反順方式聯結。陶申傲等[29]采用試管法、薄層層析法對榆耳發酵液的石油醚和乙酸乙酯提取物進行化學成分分析,表明發酵液抑菌活性成分集中在揮發油倍半萜、酚和有機酸等類化合物。Asai 等[30]從榆耳HUWCB-0029 發酵液中分離得到化合物(-)-hirsutanol A、(-)-hirsutanol C 和少量的incarnal,并研究了3 種hirsutane 型倍半萜絕對構型及生物活性。Bunbamrung 等[31]從榆耳BCC41461 發酵液中分離出13 種倍半萜類物質,主要包括incarnatin A~E、incarnolactone A~C、incarnate methyl ester、incarnetic acid 和incarnatenin,另外也分離到chondrosterin B 和(E)-dictyochromenol 兩種已報道的倍半萜[32-33]。

表1 榆耳發酵液中分離的各種類型倍半萜化合物Table 1 Various sesquiterpenes isolated from Gloeostereum incarnatum
榆耳子實體和發酵產物中除了含有多糖、倍半萜類化合物,還含有生物堿類、黃酮類、酚類成分、脂類、三萜皂苷類、蛋白質類、氨基酸、維生素、脂肪酸、無機鹽及微量元素(Pb、Se、As、Cd、Zn、Fe、Mn、Cr、Ca、Cu、Na、K 等)等多種化學成分[5,8,34-35]。
李典忠[8]將榆耳子實體和發酵液經乙醚提取、甲酯化和GC-MS 分析,在榆耳子實體中鑒定出12 碳酸、14 碳酸、9-甲基-4 碳酸、15 碳酸、7-烯-16 碳酸、16 碳酸、10,13-18 碳二烯酸(亞油酸)、2',4'-二羥基-3'-甲基苯丙炔酮和21 碳酸9 種脂溶性成分,從榆耳發酵液中鑒定出苯乙酸、苯丙酸、鄰苯二酸、壬二酸、聯苯胺和N,N-二苯基乙酰胺6 種化合物。另外,榆耳發酵液醇沉后,經氫譜、質譜、紅外光譜及元素分析鑒定到6'-氯代-1→6'-O-蔗糖雙糖化合物,分子式為C12H20O12Cl,具有一定抗炎活性。馬珊珊[34]將榆耳子實體經一系列的有機溶液連續回流提取分離得到了3 種化合物,經核磁共振光譜、電子轟擊質譜、紅外光譜和碳-氫的異核多量子相干譜(heteronuclear multiquantum coherence spectrum,HMQC)分析,3 種化合物分別為麥角甾醇、11-α-戊烯基-2,9,16-十八碳三烯、甘露醇,其中11-α-戊烯基-2,9,16-十八碳三烯具有一定抑菌活性,且可作為榆耳鑒定的特征性成分。齊彥秋等[36]對榆耳子實體粉末進行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丙酮和甲醇梯度回流提取,分離提取得到7 種化合物,且不同有機溶劑萃取層均表現一定的抗氧化活性。通過薄層層析及碳核磁共振、氫核磁共振、質譜和高效液相色譜等方法進行結構鑒定,7 種化合物分別為麥角甾醇、甘露醇、β-谷甾醇、麥角甾醇過氧化物、反丁烯二酸、1,8 二羥基蒽醌和1-油酰基-2-亞油酸-3-棕櫚酸甘油,榆耳中分離的部分活性化合物見表2。

表2 榆耳中分離的部分活性化合物Table 2 Partially active compounds isolated from Gloeostereum incarnatum
眾多研究者采用氨基酸自動分析儀和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榆耳子實體中氨基酸的含量及種類,表明榆耳中含有17 種氨基酸,其中7 種是人體必需氨基酸,含量占89.78%,因此經常食用榆耳對體內氨基酸平衡有重要作用[35,37]。
榆耳入藥歷史悠久、藥效顯著,是一種天然的抗菌劑,人們很早就利用榆耳水煎液治療痢疾、腹瀉、腸炎等腸胃疾病[8]。大量研究表明,榆耳的抑菌活性成分抑菌譜較廣,對多種致病細菌有明顯的抑制作用。陳穎等[38]研究表明,榆耳發酵液中的多糖成分與其抑菌效應有一定的相關性,含多糖的榆耳發酵液對大腸桿菌、傷寒沙門氏菌、腸炎沙門氏菌、枯草芽孢桿菌、產氣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炭疽桿菌、痢疾志賀氏菌和綠膿假單胞菌9 種細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具有濃度依賴性,且除去多糖成分的發酵液對傷寒沙門氏菌、枯草芽孢桿菌和產氣桿菌失去抑菌作用。Takazawa等[27]從發酵液中分離出一種倍半萜類物質incarnal,并通過試驗證明該物質具有較好的抑制金黃色葡萄球菌(FDA 209)和枯草芽孢桿菌(ATCC 6633)等革蘭氏陽性菌活性,對大腸桿菌NIHJ JC-2 和銅綠假單胞菌等革蘭氏陰性菌的抑制活性較弱。李典忠[8]研究表明,榆耳水提物、發酵液浸膏和榆耳發酵液多糖GP 都對大腸埃希菌、傷寒桿菌、腸出血性大腸埃希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變形桿菌和痢疾志賀氏菌等細菌有明顯的抑菌活性。榆耳的子實體水煎液和發酵液對痢疾桿菌、綠膿桿菌、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和腸炎沙門氏桿菌等多種致病菌都有抑制作用,但榆耳發酵液對革蘭氏陽性菌的抑制活性強于革蘭氏陰性菌,且抑菌物質具有良好的熱穩定性和一定極性,榆耳發酵液多糖和蛋白質不具有抑菌活性[17,39]。陶申傲等[29]研究表明榆耳發酵液抑菌活性成分屬于具有一定極性、分子量小于1 000 Da 的揮發油倍半萜類、酚和有機酸等小分子化合物。Bunbamrung 等[31]從榆耳BCC41461 發酵液中分離出13 種倍半萜類物質,其中chondrosterin B 和(E)-dictyochromenol 對結核分枝桿菌和蠟樣芽胞桿菌具有抑制作用。目前對榆耳子實體水提液及發酵液抑菌特性研究較多,但報道的抑菌活性成分不盡相同,尚缺乏系統科學研究。榆耳抑菌活性成分的研究仍是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課題,對于研制開發新型抗菌藥物具有重要意義。
許多研究者對榆耳子實體水提液或發酵產物的抗炎、抗氧化作用進行了大量研究,表明榆耳產物具有抑制急性炎癥、保護胃黏膜及抗潰瘍等作用。李典忠[8]從榆耳發酵液中分離的6'-氯代-1→6'-O-蔗糖等小分子化合物對角叉菜致大鼠足跖腫脹抑制作用顯著,通過動物實驗發現榆耳子實體多糖和發酵液多糖具有明顯抑制二甲苯所致小鼠耳部炎癥的作用,且榆耳發酵液多糖對大鼠各型潰瘍均有明顯抑制作用,也能減輕乙酸性結腸炎炎癥程度,保護腸黏膜,同時榆耳發酵液多糖也可明顯增強小鼠非特異性免疫活性及改善利血平型小鼠的脾虛癥狀。相關研究表明榆耳發酵醇沉物對二甲苯導致的小鼠耳腫脹、大鼠棉球肉芽腫、乙醇所致小鼠急性胃炎和大鼠實驗性胃潰瘍具有較高的抑制率,表現出較好的抗炎、抗潰瘍的作用[40-41]。Kwon 等[42]研究表明,榆耳甲醇和熱水提取物較抗炎藥吲哚美辛明顯減輕大鼠足跖水腫癥狀,具有明顯的抗炎活性。榆耳提取物也能有效清除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自由基,明顯抑制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s,LPS) 誘導RAW 264.7 巨噬細胞產生一氧化氮的能力,且呈劑量依賴性,表現良好的抗氧化活性。Li 等[35]發現3.5%葡聚糖硫酸鈉(dextran sulphate sodium,DSS)誘導的潰瘍性結腸炎C57BL/6 小鼠口服榆耳子實體(Gloeostereum incarnatum,GI)粉末21 d 后,GI 降低了白細胞介素(interleukin,IL)-1β、IL-2、IL 6 和IL-12,腫瘤壞死因子(tumor necrosisfactor,TNF)-α 和TNF-β,干擾素(interferon,IFN)-α 和IFN-γ 等促炎癥因子和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和NO 等促氧化因子水平。此外,GI 還能提高血清和結腸組織中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A、Ig M 和Ig G 等免疫因子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 和過氧化氫酶(catalase,CAT)水平,從而抑制結腸產生病理性改變。GI 可能通過激活Nrf2/NF-κB 信號通路發揮抗炎和抗氧化功能[35]。
真菌的子實體及其發酵產物是篩選天然無毒抗氧化活性物質的最佳材料,其抗氧化活性主要是通過清除活性自由基以及機體在消化過程中各種消化酶、消化液以及微生物的作用實現的[43]。榆耳醇沉多糖和榆耳子實體有機溶劑提取物均能清除羥基自由基、DPPH 自由基及亞硝基的作用,表現出極好的抗氧化活性[24,36,44]。王宏雨等[45]對45 種食用菌的發酵液、菌絲體水提液及醇提液的抗氧化活性進行模糊綜合評價,包括榆耳在內的大部分菌種的發酵產物均具有一定的還原力及清除羥自由基和超氧陰離子自由基的能力,其中榆耳菌絲水提液的抗氧化活性最高,對超氧陰離子自由基的清除率較其他食用菌菌絲水提液高,達到94%。
從食藥用真菌的子實體和發酵產物中尋找具有增強免疫功能和抗腫瘤小分子天然活性成分,是發掘免疫調節和免疫治療腫瘤和其他疾病的潛在重要途徑[46-50]。榆耳的抗腫瘤作用已在肝癌、結腸癌小鼠模型及乳腺癌細胞、胃癌細胞、肺腺癌細胞中進行了研究,其所含活性成分除直接激活免疫細胞外,還可誘導免疫細胞分泌細胞因子、腫瘤細胞凋亡、細胞周期改變及調節相關信號通路。劉瑞君等[17]對榆耳多糖的免疫功能和抗腫瘤活性進行檢測,發現榆耳多糖能激活小鼠腹腔巨噬細胞,增強單核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提高免疫功能,低劑量的榆耳多糖對小白鼠移植性S180肉瘤具有明顯抑制效果,抑制率達到23%。柳洪芳等[23]對分離的榆耳多糖進行體外抗腫瘤活性研究,發現榆耳多糖對人乳腺癌細胞MCF-7、胃癌細胞SGC-7901、肺腺癌細胞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且純化后的多糖比粗多糖作用效果更顯著。呂金超等[51]研究榆耳發酵液多糖對人肺腺癌細胞NCI-446、大腸癌細胞SWWC-116、宮頸癌HeLa 細胞的抑制作用,經噻唑藍[3-(4,5-dimethyl-2-thiazolyl)-2,5-diphenyl tetrazolium bromide,MTT] 法測定榆耳發酵液多糖對3 種腫瘤細胞的抑制率均接近50%。Asai 等[30]在榆耳發酵液中分離出的hirsutanol A 和incarnal 對小鼠B16 黑色素瘤細胞具有抗增殖活性。王紅[22]通過構建肝癌H22移植瘤小鼠模型,對不同試劑提取的榆耳多糖的抗腫瘤作用進行分析,榆耳酸溶性多糖和尿素多糖具有明顯的抑制腫瘤生長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提高IL-2、IFN-γ 和TNF-α水平,且存在一定量效關系。榆耳多糖通過調節肝癌H22移植瘤小鼠腫瘤Bax 和Bcl-2 蛋白表達,導致腫瘤細胞調亡,繼而發揮抑制腫瘤生長的作用。何佳偉[52]應用GIP 治療C57BL/6-ApcMinC/Gpt 結腸癌小鼠,結果表明GIP 能夠有效逆轉結腸癌小鼠體質量的下降及肝臟的損傷,結腸組織腫瘤數顯著減少、腫瘤體積有所減小;且GIP 通過抑制結腸癌小鼠體內IL-1β、IL-4、IL-6、IL-17、基質金屬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2 等細胞因子的表達及Wnt/p-catenin 通路上Wnt 信號和相關受體的表達,激活IL-15、IL-18、DKK 1(dickkopf 1)、Kremen-2 等細胞因子的高表達,進而有效抑制了腫瘤細胞的增殖、腫瘤內微血管的生成、腫瘤的侵襲和轉移。
翁麗麗等[53]通過體外淋巴增殖實驗證實榆耳發酵液多糖高劑量組能刺激小鼠淋巴細胞增殖,同時也能顯著提高大鼠血清中IgG、IgA 和IgM 水平及大鼠脾臟指數,能夠促進免疫器官的發育,增強機體的免疫調節功能。崔京春等[54]研究表明榆耳發酵液多糖對小鼠具有良好的免疫增強作用,能激活小鼠腹腔巨噬細胞,增加其吞噬功能;顯著提高小鼠血清溶血素水平和T 淋巴細胞轉化率。Wang 等[55]研究表明榆耳子實體水提液中GIP 對環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 monohydrate,CTX) 誘導的BALB/c 小鼠模型具有免疫調節和免疫增強作用,GIP 能顯著提高小鼠血清IgA、IgG 水平,促進白細胞介素IL-2、IL-3、IL-6 及IFN-α、IFN-γ干擾素的產生,促進脾臟單核細胞趨化蛋白-1 的產生,從而加速免疫抑制作用的恢復。
天然防腐劑安全、綠色無毒、抑菌譜廣、穩定高效無殘留以及不影響食物本身的風味口感等特性引起學者們的廣泛關注,目前天然復合型防腐劑在鮮蔬中應用廣泛,榆耳復合防腐劑能通過降低香菇的呼吸速率;減少香菇內的水分散失,保持持水性與細胞膜的完整性,相較化學防腐劑,榆耳復合防腐劑噴淋后香菇胞內糖類以及營養物質下降緩慢[56]。榆耳、桑黃天然復合防腐劑對細菌、霉菌均有明顯的抑制效果,且對細菌的抑制作用明顯優于霉菌,具有抑菌譜較廣的優點[57]。榆耳水提液、黑木耳多糖及Nisin 復合形成的天然生物防腐劑對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桿菌等均有良好的抑菌效果,且隨著防腐劑濃度的增加,抗菌活性越強。榆耳復合防腐劑能抑制菌體的呼吸作用,破壞細胞壁以及原生質膜,胞內物質外泄,使細胞不能進行生物氧化作用,從而達到抑菌效果,且具有較強的理化穩定性,能延長鮮食用菌的保質期,比化學防腐劑效果更好[58-59]。榆耳水提液及發酵產物的高效抑菌及綠色、安全等特性得到大眾認可,為研制新型綠色安全的防腐劑提供全新的途徑,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環境中多重耐藥性菌株逐漸增多,嚴重威脅著全球公共衛生安全。細菌耐藥性和抗生素的不良反應,加大了在化學合成物中尋找有效藥物的難度。在新型抗菌藥物研發中,食藥用真菌和中草藥等天然藥物成為抗菌藥物研究的寶貴資源。但因藥用植物受環境、地域和生長季節及時間等因素限制,基于植物源的抗菌產品研制不具獨特優勢,而榆耳等真菌的液體深層發酵可以快速、穩定、規模化地獲取具有活性的次級代謝產物,能克服藥用植物的諸多限制,成為新型天然抗菌藥物研發的重要來源。榆耳作為一種富含多種營養物質和活性成分的藥食兼用真菌,其子實體和發酵產物具有高效的抑菌特性及明顯的抗炎抗氧化功能,且能增強機體免疫活性和抑制腫瘤,為新型生物抑菌制劑、食品防腐劑、功能食品、新型藥物的研發與應用提供了重要的新資源,同時也將有效促進我國食藥用真菌榆耳資源的充分開發利用。但榆耳的抗菌和抗腫瘤作用機制尚未明確,有待于進一步深入研究,明確其精準的藥效機制,為開發新型綠色、無毒副作用的天然抗菌和抗腫瘤藥物提供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