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婉清
(景德鎮學院,景德鎮 333403)
環境陶藝(Environmental Ceramics Art)的概念源起于20 世紀八十年代,通常指運用于城市公共建筑空間內外,兼具一定審美或實用價值及公共價值的陶藝作品或以陶瓷為主要的材質的藝術作品。它是陶瓷藝術發展到一個特定時期出現的,也是環境藝術在新的歷史時期發展的機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現代陶藝與環境藝術順應歷史發展的必然產物;具有環境藝術的公共特性,又呈現了陶瓷媒介的本體性。
“公共空間”(Public Space) 被認為具有開放、公開特質、由公眾自由參與和認同的公共性空間,稱為公共空間。具體而言,即有機構管理但是大眾可以自由出入的地方,例如:公園、廣場、綠地、居住區、城市街道等等。人們對于公共空間的營造意識已有幾千年的歷史了,古希臘的帕特農神廟、古羅馬君士坦丁凱旋門到各個時期的教堂建筑、雕刻、壁畫等都是對公共空間的營造。在中國,從原始氏族聚落的“大房子”,到各式的佛塔寺院及以蘭亭為代表的公共園林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的中國公共空間的發展。從藝術的角度而言,公共空間一直都是反映人類生存狀況、社會環境的一個重要方面。
人類對于公共空間的營造意識早在千年前就已存在。從美索不達米亞世界上最早的陶瓷壁畫,到伊斯蘭帝國的手繪陶磚,還有歐洲各國盛行的陶瓷建筑壁畫,都是人類用陶瓷對公共空間進行藝術化呈現的典范。在中國,從龍山文化的陶制水管,到秦漢時期的畫像磚,以及潮汕用于屋頂裝飾的琉璃瓦、屋脊獸等,無不是古代陶工在公共空間中運用陶瓷媒材的成功嘗試。如圖1 所示佛山祖廟磚雕藝術就是陶瓷藝術介入公共空間的代表之一。
隨著社會的發展,陶藝對公共空間的介入也愈加多樣化與豐富。20 世紀40 年代,西班牙陶藝和雕塑大師約翰·米羅就開始探索陶藝與現代公共空間的聯系。圖2 為米羅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設計并制作的大型陶藝壁畫《月亮墻》。20 世紀50 年代,一些雕塑家、畫家和設計師積極探索并挖掘陶藝在公共環境空間的潛力。
2.2.1 環境陶藝介入公共空間的特點
環境陶藝與公共空間互為依存,又相互影響。一方面,環境陶藝實現了對空間環境的美化;另一方面,公共空間通過環境陶藝表達自身的特質和屬性,滲透著區域文化的特征。環境陶藝作為一種新的藝術形式和創作理念,符合當今社會發展的步伐以及當今時代的需求,朝著多元化、藝術化、個性化的方向發展。陶瓷材質的特殊性使其在公共空間的運用擁有無可比擬的優勢。陶瓷經高溫燒成,性能穩定,不褪色、抗腐蝕、耐磨損且強度高、耐久防火;陶瓷取材于泥土,具備自然、無污染的特征,無盡的肌理美感,豐富的藝術表現力,充分體現了泥、釉、火相交融相生的特殊美感,其產生的藝術效果是其他任何環境藝術媒介難以比擬的。
環境陶藝具備一種大眾的、樸實的審美特性。其在公共空間中的運用,目前而言較多以雕塑和壁畫等基本形式呈現在公共空間中,用大眾普遍接受的形式在公共空間中體現環境陶藝的個性,符合人們對空間在心理和生理上的不同需求,具有非常普遍的親和力。
2.2.2 環境陶藝介入公共空間的要求
公共空間具有的公共特性,使得環境陶藝的的設計與制作要符合公共要求:安全性、持久性、功能性、審美性都是環境陶藝走進公共空間必須遵守的原則。一方面,環境陶藝是走進公共視野的藝術,它與藝術家創作表現自我的特性不同;另一方面,它在一定程度上要符合大眾或者客戶的審美,具有一定的主題,為特定的空間環境而設計;在設計過程中必須考慮區域環境、歷史傳統、風俗習慣,甚至是相關的經濟模式、流行趨勢等等,如圖3 所示,運用馬賽克拼貼的方式,融入環境,又擁有社會屬性,且符合大眾審美的藝術形式。
在公共環境中使用陶瓷作為藝術化的裝飾,是人類從物質文明的追求到精神審美的提升所呈現出來的必然結果。環境陶藝質樸的泥土與變幻的釉色,以及豐富、多樣的造型形態增強了空間的文化內涵;其獨特的材質特征和審美價值獲得了越來越多的認同與欣賞。設計師根據不一樣的環境和人們不同的需求,合理地利用環境陶藝豐富的藝術語言表達形式,創造出多樣且別致的空間環境。環境陶藝以藝術品的形態融入公眾空間,帶來的不僅是一種新興的空間裝飾形態,更重要的是它帶來了一種新的審美理念。陶藝材質天然的歷史感與文化性,更拉近了大眾對現代空間的親近感,促進了人與環境的融合。
建筑陶藝是指用于建筑裝飾或作為建筑構建的陶藝作品。商代初期就已經開始燒造的陶質建筑構件—陶水管,輝煌的“秦磚漢瓦”,流光溢彩的琉璃瓦及至明清精雕細琢的磚雕,都是建筑陶藝在中國建筑歷史上留下的濃墨重彩的一筆。到現代,建筑價值觀的轉變、新技術、新觀念的發展使陶瓷這一材質與建筑的結合得到新的發展。安東尼奧·高迪的作品是陶藝在建筑應用的里程碑。圖4為高迪設計并制作的古埃爾公園,采用彩色馬賽克瓷片拼貼,色彩絢麗、造型生動有趣,是陶瓷馬賽克運用于建筑的代表作品。除安東尼奧·高迪外,還有一些藝術家、建筑師不斷探索陶瓷與建筑的結合,如尼諾·卡如索、約翰·麥肯納、馬里奧·博塔等,他們對陶瓷的不斷研究與開發,拓展了陶藝的藝術個性和文化內涵,豐富的建筑的表現形式,為建筑陶藝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圖4 西班牙古埃爾公園高迪1990 年

圖5 女人和鳥巴塞羅那約翰米羅廣場

圖6 泉杜尚1917 年
世界上最早的陶瓷壁畫誕生于兩大史前文明——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以釉面磚形式裝飾于建筑壁面的陶瓷遺構是陶瓷壁畫最早的一種雛形。西方國家的壁磚藝術和中國畫像磚壁畫、琉璃壁畫都見證了陶瓷壁畫在隨著技術、審美的發展而發展。進入現代,隨著技術的快速發展,工業機械化對傳統陶瓷手工業帶來巨大沖擊的同時在另一方面也促進了陶瓷壁畫新的審美追求。20 世紀以后,大量的藝術家熱衷于陶藝,并將陶瓷用于建筑裝飾。馬蒂斯就曾在1946 年為阿西高原教堂和1954 年為溫斯玫瑰教堂設計了陶瓷壁畫。現代陶瓷壁畫是環境陶藝介入公共空間最廣泛的藝術形式,它以新的精神及形式與新的空間環境協調統一,并成為藝術家們表達思想、傳遞社會和時代精神,與大眾生活密切相聯系的一種形式。
3.3.1 陶藝雕塑
人類很早就有將陶瓷雕塑置放于生活空間的習慣,例如中國古代置于屋脊的各種陶塑,15 世紀意大利著名的陶藝家、雕塑家洛加·德拉·洛比亞的雕塑作品等。20 世紀50 年代后,現代雕塑家和陶藝家不斷探索將陶藝以雕塑的形式融入公共空間中。約翰·米羅與約翰·加迪·阿蒂加斯合作的巨型混凝土陶瓷馬賽克鑲嵌雕塑《女人和鳥》、荷蘭芭芭拉·南尼各種以花卉為主題的陶藝雕塑、阿諾·辛莫曼巨型陶藝雕塑《陶》、意大利桑德拉·洛倫茲尼《說教的亞當》等等,都是陶藝雕塑介入公共空間的不斷嘗試。
需要注意的是區別雕塑與雕塑性陶藝,兩者除了材質、成型、燒成工藝等方面的不同外,最主要的是兩者審美追求的不同。雕塑追求的是形、體量感、各種“雕”“刻”“塑”的技藝,而陶藝雕塑追求的是泥、火、釉融合,講究的是各種窯變肌理及無窮的意蘊。
3.3.2 陶藝裝置
最早的陶藝裝置藝術無疑是杜尚的小便池《泉》了,這是陶藝介入裝置藝術歷史上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一件作品。從20 世紀80 年代開始,陶瓷這一媒介不斷滲入裝置藝術領域中,如日本著名陶藝家中村錦平運用生活中各種易忽視的金、石等材質與陶藝結合形成反映日本趣味的裝置藝術作品。
環境陶藝與裝置的結合形式介入公共環境空間,形式上更加多變,創作手段和觀念上更加自由。不僅豐富了公共空間,而且使質樸的陶藝與更先進、更科技的技術、觀念結合,拓展了陶瓷這一媒介的語境。
園林景觀陶藝是指在園林景觀環境中的功能性和裝飾性陶藝,包括陶瓷園林建筑(亭、榭屋頂的琉璃瓦、陶質雕塑等)、陶藝景墻、陶藝椅凳、陶瓷鋪裝及其他陶瓷材質制成的公共設施。陶瓷媒材除了具有豐富的色彩還具有穩定的物理性能,作為原材料的豐富、天然、表現形式多變且風格獨特,性能穩定,適合在戶外長期存放。
因此,作為公共設施來使用,陶瓷媒材有利于公共空間的氛圍營造,構造出一種古樸而又時尚,自然且人文的氛圍,這是其他材料所無法比擬的優勢。把環境陶藝用于公共設施領域,是對傳統公共設施設計思維方向的轉變,也是公共環境藝術設計的一個新發展。樸實的特性成為社會大眾能更好接受的一種審美,也改變了公共設施機械冰冷的外觀,多樣化的外在形式無疑迎合人們對公共設施功能的不同心理需求。但目前而言,環境陶藝在園林景觀等公共設施領域的仍因其手工特性、材質的體量、多變性等,導致公共設施難以大量復制和推廣,但環境陶藝相對其他材質具有的優勢及現代設計思維的介入,必然會使陶瓷媒材在這個領域得到更加廣泛的應用與發展。
環境陶藝的出現是建立在現代陶藝發展基礎之上的。在適合現代環境需求的背景下,它具有更加多元化的創作理念和表現手法,符合現代人的審美標準,豐富的表現力和多樣化的呈現方式則提升了公共空間的審美品格。環境陶藝除了可塑性外,還蘊含了人文、地理等多方面的特征,多角度拓展了公共空間的藝術性。環境陶藝融入公共空間是必然的趨勢,符合當下的審美需求,更好地呈現出對人、對空間的關注,適合當下公眾對公共空間中文化、情感、審美趣味和生活理念的追求,作為新材料、新技術和一種新的藝術形式,環境陶藝也將在公共環境中得到越來越廣泛的運用,環境陶藝的未來發展道路也會越來越開放和多元。